拿破崙和希特勒都想統一歐洲,為什麼希特勒就是法西斯而拿破崙就是英雄呢?

天蓬元帥114


先來看看拿破崙和希特勒各自都做了一些什麼事情,最後我們再來判斷為什麼一個是英雄,一個是惡魔。

先看拿破崙做的事情:

1、拿破崙推動了一系列改革,包括高等教育、稅法、道路和下水道系統,法蘭西銀行(中央銀行)就是在這場拿破崙推動的改革中創建的。

2、拿破崙和天主教會商定了1801年教務專約,目的是與其治下占人口絕大多數的天主教徒和解;

3、拿破崙推進了管理公共禮拜的奧蘭治條約。

4、拿破崙還擔任了法國科學院的院長。

5、1802年5月,拿破崙創立法國榮譽軍團勳章,用於取代舊時代的榮譽和騎士勳章體系,以鼓勵民事和軍事成就,而這一勳章至今仍是法國最高的榮譽勳位勳章。

6、在拿破崙主政期間,推出了《拿破崙法典》。法典是在第二執政讓-雅克·雷吉斯·德·岡巴塞雷斯領導的法律專家委員會起草的,拿破崙本人還積極參加法國最高行政法院會議,參與草案的修改。民法典的起草過程注重明文性和通俗性,相較於傳統的民法體系有著本質性的不同。拿破崙還委託起草其他與刑事和商事相關的法典,其中的刑事訴訟法典採用正當法律程序的原則。最有意義而說明問題的是,《拿破崙法典》在歐洲被廣泛採用(雖然只限於拿破崙征服的土地),而在拿破崙兵敗之後仍然得到繼承。狄特爾·朗格維舍將民法典稱作一項“革命性的工程”,通過擴大擁有財產的權利和加速封建制度的滅亡帶動德國資產階級社會的發展。

7、拿破崙將原先神聖羅馬帝國的領土(上千個政體)重組成為更為精簡的萊茵邦聯(四十個國家),而這也成為德意志邦聯的建立和1871年的德意志統一的基礎。

8、拿破崙在意大利的統治還促成了意大利的統一運動,拿破崙的改革推動了意大利民族主義和民族國家的發展。

9、1799年9月,拿破崙主政期間官方推出了公制度量衡系統。這一舉措在法國社會並未受到歡迎,但拿破崙的統治仍然顯著推動這一新標準在法國和法軍勢力範圍內的推廣。1812年,拿破崙最終退讓,通過法律推廣“傳統計量單位”以支持零售貿易。這一系統與大革命前的計量單位相似,但採用的是千克和米作為單位,例如公制1斤為500克而非舊的489.5克(1“國王磅”)。其他計量單位也以類似形式得到推廣,而這也為歐洲在19世紀中期普遍推行公制度量衡打下基礎。

拿破崙主政的影響力:

1、拿破崙於1804年11月6日加冕稱帝,把共和國變成了帝國。在位期間稱“法國人的皇帝”,也是歷史上自查理三世後第二位享有此名號的法國皇帝。對內他多次鎮壓反對勢力的叛亂,頒佈《拿破崙法典》,完善世界法律體系,奠定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秩序。

2、作為軍事家,拿破崙率領軍隊五次大破英、普、奧、俄等國組成的反法聯盟,打贏五十餘場大型戰役。他在法國執政期間多次對外擴張,發動拿破崙戰爭,成為意大利國王、萊茵邦聯的保護者、瑞士聯邦的仲裁者、法蘭西帝國殖民領主(包含各法國殖民地、荷蘭殖民地、西班牙殖民地等)。最輝煌時期,歐洲除英國外,其餘各國均向拿破崙臣服或結盟,形成龐大的拿破崙帝國體系,創造一系列軍政奇蹟與短暫的輝煌成就。此外,拿破崙也是最早提出歐羅巴合眾國構想並試圖通過武力合併來實現的人。他一生親自參加的戰爭達到60多次,而其指揮的戰鬥,在軍事史上有重要意義。他的霸權,攪亂了歐洲國際關係,破壞了各國的勢力平衡。在拿破崙戰敗後的維也納會議上,新的歐洲秩序被重新建立起來,保持均勢。

3、作為政治家,其中1804年頒佈以他的名字為名的《拿破崙法典》(又叫《法國民法典》)是大陸法系的經典典範,也是1896年頒佈的《德國民法典》的重要參考之一,其中所確立的關於民法和財產法系的基本原則,大致上後來大多數國家皆普遍模仿和遵循,倡導的自由、平等、博愛隨著他的領土擴張迅速的傳播開來;另一方面他又勇於挑戰及破壞專制主義,可以說是近代的民主主義以及民族國家等理念的先驅者。

4、許多著名人物向拿破崙表示過追思之意,包括拿破崙的敵國英國君主。1855年還只是王儲的愛德華七世,曾在巴黎向母親維多利亞女王口中“拿破崙墓”下跪致敬。在崇拜拿破崙的人中,還有兩個就是獨裁者即希特勒和墨索里尼。當然也有名人非議他的,比如同時代的美國總統傑佛遜就曾在他的信件中多次表示對於拿破崙的反感。他認為拿破崙犯下“令人髮指的暴行”,為了其野心,造成歐洲(包括法國在內)的極大的苦難。

現在我們再來看看希特勒都做了一些什麼事情:

1、希特勒寫作了《我的奮鬥》一書,其最核心的思想即宣揚德國與奧地利合併、反共、反猶太主義。希特勒以陰謀論的觀點來看待猶太人,他在書中屢屢表現出對於猶太人的厭惡,以及對於高加索人種的讚揚。希特勒希望藉此闡述他的種族主義思想,並壓制馬克思主義和社會民主主義在德國的發展。希特勒指出,猶太人其實是為布爾什維克和美國的資本市場服務,其目的是要侵佔德國,最終統治全世界。他還對猶太人有一些其他的批評,比如指責他們傳播性病。對於文化,希特勒在書中宣稱雅利安人種是文化創造者,日本人是文化傳達者(Kulturträger),猶太人則是文化破壞者;但卻認為日本文化只是虛有其表,文化基礎不過是雅利安人種創造出來的東西,身為強國的日本其地位也屬於雅利安人種。如果歐美衰亡,日本也將跟著衰退。《我的奮鬥》後來成為了主政德國的希特勒及其納粹黨的理論基礎和指導思想,包括髮動第二次世界大戰和對猶太人的大屠殺。

2、為了擴大自己的政治勢力,希特勒加入納粹黨、重建納粹黨,一連串的政治陰謀手段與政敵競爭,終於讓希特勒贏得了當時的德國總統興登堡的支持,任命他為總理,掌控了德國內閣。後來納粹黨、衝鋒隊使用武裝部隊的暴力、反共情結以及利用國家機器作宣傳,還為他領導的納粹黨贏得了國會44%的席位,聯合德國國家人民黨成為國會里絕對多數。不過後來他的衝鋒隊在全國各地製造暴力事件,影響到他的聲譽、甚至影響到他的權力了,於是他又用一連串的陰謀手段,以暴力鎮壓了衝鋒隊——在1934年6月30日至7月2日進行清算期間,至少有85人死亡,而最後的實際死亡人數高達幾百。超過一千的反對者被逮捕,大部分參與行動的是黨衛隊及蓋世太保,希特勒因此而贏得了國防軍的加強並鞏固了對希特勒的支持。1934年8月2日,聯邦大總統保羅·馮·興登堡病逝,希特勒為總理的內閣通過一項宣佈總統職權暫時中止並將該權力轉授予總理的法案,使希特勒一躍而成為了元首,希特勒也成為了德國武裝力量最高統帥,德國所有官兵向希特勒宣誓效忠。8月19日,此法案在德國全民公投中獲得88%的選民認同,但違反了威瑪憲法與授權法案,該憲法規定由最高法院院長代理總統直至下次選舉,而授權法案特別規定希特勒不得利用任何方法侵奪總統職權。可當時的德國已經沒有人能夠反對他了,希特勒正式實行獨裁統治。

3、希特勒成了德國最高元首後,開始全德國納粹化,解散國會,取締其他一切政黨和團體,並打壓異見者,例如社會民主黨人、共產黨人,宣佈納粹黨和納粹德國合為一體,開始了一黨專政。他的緊急措施倒是振興了德國經濟,使得德國中下層民眾更加支持希特勒。希特勒承諾讓德國每一戶人家的餐桌上有牛奶與麵包,而且他的承諾在納粹德國初期(1938年)就已經實現。

4、優生學在納粹德國得到全面的推展,以經濟理由將不具生產力的人口以各種方法處理掉,以阻止他們繁衍後代,並要求每個國民都必須保持強健的體魄。納粹希望通過此舉,實現其創造一個優等民族的夢想,這樣的優秀種族當然是不允許有病弱者的。早期德國國會就通過了對各種遺傳病病患以及嚴重酗酒者進行外科手術絕育的法案。1933年7月14日,納粹黨在德國推行《防止具有遺傳性疾病後代法》,將數十萬名有遺傳性疾病的人強制絕育。該法案詳細列出要針對的一系列遺傳性病患,其中有先天性智障、遺傳性癲癇、精神分裂症、遺傳性失明或耳聾、嚴重遺傳性身體畸形,還有酗酒。同年十一月在另一項法律中又強調對“傷風敗俗者”的處理,規定要對罪犯、妓女、妨害治安者強制絕育。生理殘疾的兒童因此成為最早受害者。

5、開始了對猶太人的大屠殺。納粹德國對猶太人的迫害始於1939年,1939年至1945年間,黨衛隊在傀儡政權及佔領下的領土有系統地屠殺了1100萬至1400萬人,只有極少數人免於此難,包括集中營、猶太區的600萬猶太人,除了毒氣毒殺外,還有許多人死於飢餓與疾病,或死於過度勞動。除了猶太人外,還包括部分波蘭人、吉普賽人、共產黨員、異議份子、抵抗組織、同性戀、肢體障礙者、智能障礙者、精神病患者及蘇聯戰俘、耶和華見證人信徒及基督復臨派信徒等。最大的屠殺中心是奧斯維辛集中營。據知希特勒從無巡視集中營及公開談論屠殺的明確詞語——猶太人問題最終解決方案是由納粹領導高層希姆萊與海德里希在實行計劃中扮演關鍵角色。雖然沒有希特勒授權大屠殺的明確命令文件,但已有文件表示他批准了在波蘭及蘇聯的別動隊指示,並且瞭解他們的行動。為了使最終解決方案更有統合性的實行,在1942年1月20日柏林附近舉行萬湖會議,十五位官員舉會,由海德里希領導,艾希曼負責會議記錄和資料準備。會議記錄提供了大屠殺最明確的證據。

6、第二次世界大戰啟動。希特勒認為所有德意志民族應該置於一個共同國家的統治之下,所以德奧合併也成了希特勒向外擴張領土的第一步。再次之前,希特勒決定退出國際聯盟及世界裁軍會議,將德國軍隊擴大至60萬人(六倍於凡爾賽和約所定的數量),包括新成立的空軍及擴增的海軍。隨後他就指示德軍進駐萊茵河沿岸非軍事區、干涉西班牙內戰。在吞併了奧地利後不久,德軍在希特勒指示下,以閃電戰方式入侵了捷克斯洛伐克全境,1936年10月25日德國和意大利達成協調外交政策的同盟條約,建立柏林-羅馬軸心。並與日本帝國於1936年11月25日簽署反共產國際協定,次年意大利於11月6日加入該協定。1938年日軍侵略中國,希特勒任命裡賓特洛甫為新任外交部長,他支持與日本建立軍事同盟,繼而希特勒終止了中德外交關係,德國支持日本扶持的滿洲國。1939年德軍閃電戰進攻波蘭,在發動進攻後的第3天,英、法兩國對德宣戰。1939年11月8日希特勒在慕尼黑險遭暗殺。1940年德軍打敗英法聯軍,不久法國宣佈投降;希特勒宣佈啟動海獅行動,但英國與歐洲大陸隔著大西洋,德軍空軍始終未能獲得完全的制空權,無法對英國本土進行入侵,希特勒只得宣佈海獅計劃無限期推延。

7、1941年6月22日300萬德軍在希特勒的授意下越過蘇德邊界進軍蘇聯,發動了規模空前的蘇德戰爭。1941年12月2日德國入侵蘇聯達到了高峰,離首都莫斯科僅餘24公里,莫斯科保衛戰粉碎了希特勒的閃擊戰術,之後蘇聯軍隊將德軍擊退超過320公里。

8、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爆發,美國對日本宣戰,4天后希特勒向美國宣戰。美國全面參戰第二次世界,並開啟了東西兩方面作戰。

9、1945年5月8日夜,納粹德國正式投降,德國戰敗。蘇聯士兵在希特勒藏身的地下掩體附近發現了疑似希特勒的屍體。一說,後經由法醫、專家及相關證據確認為希特勒的屍體。也有說法認為希特勒屍體下落不明,有歷史學家質疑希特勒自殺說是納粹德軍杜撰。2000年,俄羅斯公開聲稱是蘇聯特工在柏林地堡找到的希特勒頭骨,但經美國考古學家貝蘭託尼檢驗後,證明該頭骨屬於女性,實屬造假。

希特勒主政帶來的影響——

1、在希特勒的出生地奧地利因河畔布勞瑙有一石碑標記:

FÜR FRIEDEN FREIHEITUND DEMOKRATIENIE WIEDER FASCHISMUSMILLIONEN TOTE MAHNEN

語譯:為了和平、自由與民主,法西斯永不再現,數百萬人的死提醒著我們。

2、希特勒曾說:“我們不想要有其他高於德國本身的神袛,必要性在於擁有對於德國的狂熱信仰、希望與愛。”所以他試圖摧毀德國人的基督信仰,還一直維持所謂的“宗教恐怖主義”,就是他認為是猶太人的信條在基督教普遍化,所以他在人們的思想中散播了煩惱。

3、種族滅絕。德國的種族滅絕計劃由阿道夫·希特勒和納粹黨領導,約600萬名猶太人被屠殺。當中超過100萬名猶太兒童及約200萬名猶太婦女在大屠殺中喪生。

4、奴工剝削。又稱為“IG法本”的法本公司,曾在在奧斯維辛集中營裡獨自建立工廠,強迫集中營囚犯為其無償勞動。由於勞動過度與惡劣的生活環境,工人的平均生命只有3個月。

5、吞併奧地利、入侵捷克斯洛伐克、波蘭、佔領法國、入侵蘇聯,直接導致第二次世界大戰啟動,並將其推上高潮,最終導致全世界六千多萬人死亡,其中包括約有2,000萬名士兵和4,000萬名平民,其中許多平民分別死於傳染病、飢餓、大屠殺、轟炸和蓄意的種族滅絕政策。

——同樣都曾經主政、統治一個國家,並以一國之力率軍佔領、統治大多數歐洲國土,但若要問拿破崙給後世印象最深刻是什麼?除了一連串的戰績外,還有法國大革命的思想、《拿破崙法典》以及最後戰敗於滑鐵盧而被流放,最終病逝於聖赫勒拿島。而希特勒讓後世印象最深刻是什麼?也除了一連串的戰績外,還有就是對猶太人的大屠殺、吞併入侵鄰國導致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啟動、甚至全面入侵蘇聯將第二次世界大戰推上高潮,以及德國戰敗後他的自殺。現在,誰是英雄、誰是惡魔,應該很清楚了吧?


天淞子


其實希特勒和拿破崙都指揮鐵蹄踐踏過歐洲,都鞭笞過世界,但是百年之後評價一個天上一個地下,一個英雄一個惡魔,只因為希特勒做錯一件事。

其實在今天看來,丘吉爾抽菸酗酒說髒話,斯大林黨同伐異殺人如麻,他們的人民沒有嫌棄他們,而是讓他們作為代表爭取自己的利益,如今歷史也不敢玷汙他們。反觀希特勒,不抽菸,不喝酒,不亂搞女人,嚴於律己,身先士卒,帶領日耳曼民族從屈辱的一戰戰敗國一點點站起來,爭取自己的空間和權力,這裡沒有哪一點不合理。

其實歷來成王敗寇,輸了的人被歷史塗抹成什麼樣子都不為過,但是對於輸掉了戰爭的拿破崙,人們是一種對英雄末路,壯志未酬的哀嘆,但是對輸掉了的希特勒,就不是那麼客氣。

首先,個人來說,拿破崙各方面都比希特勒優秀上進。

第一,拿破崙1769年出生,1785年,也是就是16歲那年,軍校畢業,授少尉軍銜。拿破崙小時候學習是很好的,勤奮好學,從科西嘉小島一直考到了巴黎。相比之下,希特勒就很蛋疼了,1889年出生,1907年,18歲的時候,報考藝校無果,父母雙亡,不得不混跡於街頭。

1793年12月,土倫戰役,拿破崙率部成功擊敗英國艦隊,被任命為準將。24歲准將!

1916年索姆河戰役,27歲了的希特勒還是一個下士,還受傷退出戰鬥。

1799年,30歲的拿破崙發動霧月政變,成為獨裁者,1802年8月,33歲的拿破崙修改憲法。1804年,35歲的拿破崙成為法蘭西帝國的皇帝,史稱拿破崙一世。

1923年,33歲的希特勒發動啤酒館暴動失敗,成為階下囚。

在他們兩個人成功之前,我們能看到的,拿破崙是學霸路線,考學,讀書,高學歷,成為軍人,保家衛國,立下戰功,進入政界。

希特勒走的是屌絲路線,成績不好,父母雙亡,混跡街頭,參軍打仗,受傷嗝屁,混跡街頭,鬧事立業......

希特勒完全是一戰後混亂的國際局勢和糟糕的德國國情所成就的,如果把他放到拿破崙的那個環境裡,是沒有任何發言權的。

其次,從政治立場上說,其實拿破崙和希特勒都是為自己的民族和國家謀福利,拿破崙稱帝,是為了鞏固權力,並不是為了貪圖享樂,希特勒成為元首,也是德國人民支持他,將他選出來的,然後他們兩個都要去欺負歐洲其他國家,也都遭到了其他國家的聯合絞殺。但是實際上區別很大。

第一,拿破崙要建立的是一種全新的制度,去推翻舊歐洲的封建帝制。這一點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而當時這種先進的制度得罪了歐洲大多數的封建皇權,所以要被絞殺。所以拿破崙給人一種生不逢時,英雄氣短的感覺,隨著歷史的推進,腐朽落後的體制被推翻,新的先進的體制繼承,自然就要承認拿破崙的優越性。然而希特勒就是納粹,就是搶,並沒有提出更先進的政治主張。在歷史上終究以一個強盜的身份亮相。在人類世界,雖然也動物法則,但是沒有誰是會去公開贊同一個毫無掩飾的壞人和強盜的。

第二,同樣是侵略和搶奪,希特勒非要排猶,同樣是排猶,希特勒非要搞大屠殺。政治立場不同,一個戰場上死幾十萬人是很司空見慣的事,然而你沒事去殺人玩,就屬於反人類反文明罪了。就連日本天皇都不敢公開說,我們進行種族滅絕是對的,日本侵華都要說個大東亞共榮,而希特勒屠殺猶太人簡直就像是殺動物,給全人類都會帶來巨大的恐懼感,這種事和惡魔是毫無區別的。

拿破崙的對外侵略,是要用新制度替代舊制度,斯大林的對內清理,也是打著人民的旗號,而希特勒的對外侵略,對內的清理,本意是為德國人民搶奪財富,爭取生存空間,但是卻非要以種族,復仇這些無腦的由頭,這些由頭是放不上臺面也經不起歷史考驗的,這個也是和希特勒本身文化素質不高,政治素養不夠是密切相關的。他作為一個選舉暴發戶,在亂世中把握住了人民的情緒,幾下竄升為德國的最高統治者,之後就很任性很直男癌了。所以在斯大林,丘吉爾,羅斯福這些受過高等教育,或者經歷過殘酷的政治鬥爭的老油條看來,希特勒就是個跳樑小醜,幾個老鬼隨便編幾個為了人類和平,自由,正義的理由,就可以號召天下人一呼百應,群起而滅納粹,希特勒的身敗名裂也是必然之中的事。

出生於科西嘉的有口音的小矮子取代了法國貴族,帶領他們向更先進的社會進步,來自於奧地利的小鬍子被德國人選出來,帶領他們用暴力奪取自己的權力,其實嚴格意義上講,兩個人都是被一個自私的種群利用的代表,兩個人的共同點都是很努力為這個種群代言,戰鬥到死。

然而,只有激情和勇氣,沒有點文化,搞政治其實是件很危險的事,連拿破崙這種高素質都不免敗走滑鐵盧,希特勒比起他所處那個時代的其他幾個政治大流氓,真的就幼稚太多了。


HannibalLecter



和希特勒一樣,拿破崙也每時每刻都在想著統治整個歐洲。可事情就是這麼有趣,同人不同命,相比拿破崙的好名聲,希特勒的口碑就差得遠了。


拿破崙與法國大革命


拿破崙(1769-1821),科西嘉島走出來的一個“土包子”。科西嘉島位於意大利半島的西部,曾屬於熱那亞王國。但就在拿破崙出生的前一年,熱那亞王國將科西嘉島賣給了法國。


(右下角為科西嘉島)


拿破崙從小就對法國的認同感很低,不僅認為自己不是法國人,還以“科西嘉島的獨立”為己任。直到去巴黎上軍校,別說什麼締造法蘭西帝國,他最大的願望仍是有一天能讓科西嘉島從法國獨立出去。


沒讓拿破崙等多久,那一天就來了!1789年前夕,法國連續遭遇旱災,農業持續歉收,國內面臨著嚴重的糧食短缺。通貨膨脹越演越烈,成千上萬的貧困人口從農村湧入巴黎。


(23歲的拿破崙)


那個時候的巴黎不再浪漫,每天暴亂不堪,血流成河;那個時候的法國,國力衰落,社會動盪不安;那個時候的統治者,今天當家做主,明天“喜提”斷頭臺……變幻莫測的政局之下,法國大革命(1789-1799)爆發。


本想打包回島準備起義的拿破崙,機緣巧合之下,不知是聽了誰的鼓動,靈光一現,開始浩浩蕩蕩向法蘭西進軍。在那瘋狂的十年裡,人人都是審判者,誰救了國家,誰就是這個時代的領袖。


(攻佔巴士底監獄)


所以,這位年輕軍官,哪怕是一個政治小白,也逐漸登上了法國的歷史舞臺。事實證明了拿破崙不僅是一位卓越的軍事家,也是一位優秀的政治家。


拿破崙,法國人的天才皇帝


法國大革命的鋒芒,不僅震撼了歐洲的封建制度,也讓歐洲各國團結一致。1793年,以英國為首,奧地利、西班牙、普魯士、荷蘭等國組成了第一次“反法聯盟”,開始武裝干涉法國大革命。內憂外患的情勢下,拿破崙來了。


(法國的英雄:拿破崙)


論西歐各國的國際關係,千百年來,英法兩國打的是“你儂我儂”,法國吃癟不少。所以土倫戰役中,拿破崙戰勝了英國,大有揚眉吐氣之勢。拿破崙也因此一炮而紅,24歲的他被破格提升為准將。而這,僅僅是一個開始。


1799年,拿破崙發動霧月政變,成為法蘭西第一共和國的掌舵人。在拿破崙的帶領下,法國逐漸回到了以前的光榮巔峰。1804年,35歲的拿破崙加冕稱帝,法蘭西第一帝國成立。


(拿破崙加冕稱帝)


隨後,他更是一路開掛,腳踢意大利,暴打普魯士,虐翻奧地利,當三色旗插變歐洲大陸時,拿破崙的威望也達到了頂峰,成為了名副其實的“法國人的皇帝”。可以說,當時整個歐洲,都是拿破崙的手下敗將,除了俄國。


(法蘭西第一帝國極盛時版圖)


拿破崙與法蘭西第一帝國的隕落


1812年5月,拿破崙率領57萬大軍遠征俄國,法軍勢如破竹,同年9月,拿破崙進入莫斯科。面對聲勢浩大的法軍,拿破崙原以為亞歷山大一世會妥協,沒想到迎接他的卻是全城的大火,俄軍棄城逃走。


俄羅斯的嚴冬,成為了拿破崙最大的阻力,再加上法軍後續補給不足,本處於優勢的法軍不是戰死就是凍死,最終只有3萬人慘敗而歸。在俄國遭受到了毀滅性的打擊後,不可一世的拿破崙開始走下坡路……


(從俄國撤軍的法軍)


1813年,決定歐洲命運的萊比錫戰役打響,拿破崙以18萬軍與俄國、普魯士、奧地利等國30萬聯軍苦戰。隨著戰爭的失敗,法蘭西帝國的榮光不復存在。


1815年,拿破崙和反法聯軍在滑鐵盧進行決戰,戰爭結果眾所周知,拿破崙再次戰敗,滑鐵盧也成為了失敗的代名詞……


(滑鐵盧之戰)


拿破崙為什麼是英雄?


縱觀拿破崙的一生,前半生有多輝煌,後半生就有多唏噓。


22年裡,歐洲共組織了7次反法聯盟,這時的戰爭,更像是“自衛”戰爭——為了推翻封建統治制度,保護法國大革命的革命果實,是進步的。


而後來隨著法蘭西帝國的實力越來越強,拿破崙的野心也進一步膨脹,那時發動的戰爭則帶有侵略意味。那麼問題就來了,同樣的侵略戰爭,希特勒是法西斯,為什麼拿破崙就是英雄?


(拿破崙戰爭勝率達80%以上)


1. 個人魅力

當時的法國,政局一直動盪不安,經濟上也是一片混亂。內部“保王黨”賊心不死,外部反法同盟的來勢洶洶。時勢造英雄,拿破崙就是那個英雄。


雖說希特勒和拿破崙都是軍人出身,但兩人的上臺方式卻是天壤之別。


(軍事天才,拿破崙)


拿破崙的上臺,是通過戰爭的勝利,一步一步累積起來的威望,水到渠成。他有超人的精力,非凡的膽識,雄獅的勇猛,一生軍功顯赫,別說是當時,時至今日,拿破崙仍有一大波粉絲。


反觀希特勒的上臺,則更有機遇成分,“忽悠”而來的元首之位,和暴發戶並無區別。本質上,希特勒的文化素養也不高,只是把握住了德國人的情緒。二戰後,別說粉絲了,希特勒幾個字都讓德國民眾蒙上恥辱。


(演講天才,希特勒)


2. 政治立場

為什麼歐洲各國拼命阻止法國大革命,是因為法國大革命的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拿破崙的戰爭,是為了建立一種全新的制度,無論從經濟、文化、藝術等各方面,拿破崙對法國,對歐洲,乃至整個世界都有非常大的促進和發展。


而希特勒發動的世界大戰,沒有先進的政治主張,戰爭結束後,除了毀滅,並無其他。


(第二次反法聯盟)


3. 軍事才能

毋庸置疑,拿破崙的軍事才能堪稱天才級別,26歲就當上了總司令。作為近代最偉大的軍事家之一,拿破崙打了大仗小仗50餘次,基本上是戰無不勝。


希特勒在軍事上和拿破崙沒什麼可比性,非要安個“天才”的名號的話,希特勒更擅長於演講。與其誇希特勒的軍事才能,不如誇他手上的一副好牌(希特勒手下的名將較多)。


(戰場上的拿破崙)


4. 《拿破崙法典》

1804年,拿破崙頒佈了《民法典》,隨後又頒佈了《商法典》、《刑法典》,這些成文法典成為了近代資本主義社會的法律規範。


不僅在法律上保障了新建裡的小農土地所有制,確保了私人財產神聖不可侵犯,還確立了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商品交易和價值秩序,維護了法國普通民眾的基本人權。後來,歐洲資本主義國家的所有法律基本上都借鑑了這部法典。


(《民法典》)


正如拿破崙所說:“我真正的榮光,並非打了那四十多次勝仗,滑鐵盧一戰抹去了關於這一切的全部記憶。但有一樣東西是不會被人們忘記的,它將永垂不朽,就是我的這部《民法典》。”


所以說,拿希特勒和拿破崙比,希特勒越級碰瓷了。


你認為拿破崙和希特勒的區別是什麼?在評論區討論吧~


關注“全歷史”

在這裡

文明脈絡隨心玩轉,關係圖譜任你來盤

世有萬象,史有千面

換個角度看世界!!!


全歷史


僅從行為看,拿破崙、希特勒意圖一統歐洲並無區別;但從目的看,就是英雄和戰犯的區別

1811年的法蘭西第一帝國,勢力接近其頂峰。綠色地區代表法蘭西帝國,藍、黃和粉紅地區代表法國的衛星國


拿破崙意圖統一歐洲就是拿破崙戰爭:

1、因為法國大革命處死法國國王路易十六,1792年,奧地利、薩丁尼亞、那不勒斯王國、普魯士、西班牙和大不列顛等6國組成第一次反法聯盟(反法蘭西共和國)。1797年,拿破崙擊敗奧地利,強迫奧地利簽訂坎波福爾米奧條約,取得第一次反法聯盟戰爭的勝利。

2、1798年,奧地利、英國、那不勒斯、奧斯曼帝國、教宗國、葡萄牙、俄羅斯等7國組成第二次反法聯盟。1799年拿破崙在霧月政變後,重整法國陸軍。1800年,拿破崙擊敗奧地利,奧地利被迫退出反法聯盟。但英國依然盡力盡力反法。1804年,拿破崙廢除法蘭西共和國,在巴黎聖母院自封皇帝。

3、1805年,因為已經是法蘭西皇帝的拿破崙加冕自己為意大利國王,奧地利組建第三次反法聯盟。原本拿破崙是要用18萬法軍進攻英國本土,但因為法國-西班牙聯合海軍在特拉法加海戰被英國海軍所滅,不得不向東攻打巴伐利亞,在烏爾姆戰役(即三皇會戰)中擊敗俄羅斯沙皇、奧地利皇帝(即神聖羅馬皇帝)。

4、1806年,因為拿破崙要求普魯士放棄波蘭土地,英國、俄國、普魯士、薩克森、瑞典等5國組成第四次反法聯盟。拿破崙擊敗普魯士,佔據大部分德意志地區,並建立親法的華沙公國(波蘭)。隨後,法國和波蘭聯軍在但澤圍城戰、弗裡德蘭戰役中擊敗了普魯士和俄羅斯聯軍,普魯士和俄羅斯和法國言和。

1807年,因為英國攻打丹麥-挪威海軍,導致丹麥-挪威加入法國聯盟。1808年,瑞典加入法國主導的以經濟封鎖英國的大陸封鎖。

5、1808年,因為葡萄牙拒絕加入拿破崙的大陸封鎖,拿破崙以處罰葡萄牙為由,發兵佔領西班牙——英國、葡萄牙、西班牙聯合對抗法國,開始了直到1814年才結束的半島戰爭。


6、1809年,奧地利和普魯士發起第五次反法聯盟。因為拿破崙在西班牙的半島戰爭還沒有結束,兩面作戰,因為早期法國形勢不利,後來拿破崙親自指揮,在瓦格拉姆戰役中重創奧地利軍,取得第五次反法聯盟的勝利。第五次反法聯盟中,拿破崙有很多盟友:瑞士聯邦、萊茵聯邦、華沙大公國、意大利王國、波拿巴政權(西班牙、意大利、西德意志),就連原本的敵人普魯士和俄羅斯也變成了法國盟友。

7、1812年拿破崙為了讓俄羅斯繼續留在大陸封鎖中、解除俄羅斯對波蘭的威脅,以65萬兵力發動俄法戰爭。這場戰爭讓法國聯軍喪失38萬人,俄羅斯喪失21萬人。雙方都說不說誰勝誰負。

8、1813年,因為拿破崙在俄羅斯的失敗,普魯士、瑞典、奧地利組建第六次反法聯盟,拿破崙組建新軍,擊敗反法聯盟盟軍,首先取勝;但因為西班牙的半島戰爭的失利,讓拿破崙不得不撤回法軍,結束半島戰爭;但拿破崙以90萬(包括很多不牢靠的德意志聯盟士兵),對抗180萬反法聯盟盟軍。拿破崙多次以少抗擊反法聯盟:萊比錫戰役19.1萬法軍對抗30萬反法盟軍、曾以7萬對抗50萬反法盟軍;反法聯盟在1014年4月6日逼迫拿破崙退位,並流放拿破崙到厄爾巴島。

9、1815年,拿破崙在法國人的支持下,廢除路易十八,建立百日王朝。英國、俄國、普魯士、瑞典、奧地利、荷蘭、德意志聯邦國家(小國家)組成第七次反法聯盟;拿破崙意圖用先發制人策略不給反法盟軍集結的機會,但因為格魯希沒有按照計劃追擊逃跑的普魯士軍,給了普魯士軍休整時間,最後功虧一簣,即滑鐵盧戰役的失敗。

小結:拿破崙戰爭,第一次反法聯盟戰爭是為了保護法國大革命的勝利果實;第二次反法聯盟戰爭時,拿破崙用廢共和國、重新帝制,來取得反法聯盟的理解,這袁世凱即位總統後又稱帝是一樣的心理;第三次反法聯盟戰爭時,拿破崙就是為了法國的霸業而作戰。

共和、統一歐洲,這就是拿破崙進行8次戰爭的目的和初衷;帝制、大陸均衡,就是反法聯盟的目的和初衷。

二戰時德國的最大疆域

希特勒的意圖一樣是統一歐洲

1、1936年援助西班牙長槍黨領袖佛朗哥奪取西班牙;

2、1938年將德國和奧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合併,擺脫普魯士的德意志方案,實現統一德意志的目的;

3、1940年,簽訂《三國同盟合約》,確立了歐洲歸德國、地中海歸意大利、東亞歸日本的規劃;

4、和蘇聯共同瓜分波蘭;攻佔丹麥、挪威、荷蘭、盧森堡、比利時、法國。希特勒基本上征服除了蘇聯和英國的歐洲。



為什麼拿破崙是英雄而希特勒是戰犯

拿破崙戰爭有三方理由讓人他是英雄:

1、保護法國大革命成果;

2、通過8次戰爭,將共和立憲思想擴大到歐洲,摧毀歐洲古老的帝制;

3、法國數次擊敗反法聯盟,給了反法聯盟為了勝利而學習法國政治和軍事制度;

4、大陸法系的基礎——拿破崙法典,造就了大陸法系基礎;

5、推行千克、米為單位的度衡量,進而普遍流行於歐洲。


希特勒是戰犯有兩條理由:

1、實行種族主義,推崇純德意志人;

2、反猶太主義,製造猶太人大屠殺,造成1100萬到1400萬人被有系統的屠殺;

滑鐵盧之戰的形勢圖


最後總結

拿破崙戰爭最大的價值是通過稱霸戰爭,摧毀帝制,推廣共和立憲,因此被人敬仰;如果希特勒只是讓德國爭霸、一統歐洲,採取開放、融合的政策,歐洲共和國很有可能出現,進而抗拒北方的蘇聯,但希特勒只尊崇德意志人,推行純德意志,實行種族主義和反猶主義,因此成為戰犯。


每天原創,給你有價值的觀點!
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才是動力!

歷史哨聲


這個問題二戰結束的瞬間就可以定論了。

1821年,拿破崙死在大西洋的孤島上,19年後,經過多次交涉,他的遺骨被迎回法國,為了迎接皇帝的遺骨,巴黎萬人空巷。

1855年,拿破崙一生死敵英國的國君維多利亞女王帶著王儲訪問巴黎,在軍榮院拿破崙墓前,女王要求王儲也是未來的國王“向偉大的拿破崙陵墓下跪。”

我想問問,希特勒戰敗投降了他能像拿破崙一樣被囚禁而死嘛?希特勒死了他的遺骨不被挫骨揚灰就很不錯了,希特勒死後20年他會收到德國民眾的尊敬嗎?會有二戰的同盟國元首向這個小鬍子的陵墓致敬嗎?

答案顯而易見。

拿破崙和希特勒都已經是蓋棺定論的人物了,我們可以比較一下。

拿破崙是法國大革命的繼承者,他的東征西討將革命浪潮傳播到了全歐洲。

從法國大革命點燃的擊垮封建歐洲的火苗在拿破崙手中變成熊熊烈火,從美洲的莊園到莫斯科的城堡,革命理念無不來自法國。

而希特勒自認為偉大的帝國是建立在對佔領區的剝削,對人種的歧視,第三帝國實力強勁,但實際上就是一個狹隘的軍國。

拿破崙和希特勒本就不該拿來比較,拿破崙也是發動了一系列戰爭,但像希特勒及其黨徒的反人類作為拿破崙表示我比不了。


歷史區哈士奇


拿破崙和希特勒是歐洲近200年來,最為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無論是處在歷史的正面或是反面,他們憑藉自己傑出的領導才能,都曾一度將自己的國家帶上一個無比強盛的“大國維度”。

俗話說,一將功成萬骨枯。一個傑出人物的誕生或是一個政權的崛起必然要伴隨著戰爭禍亂和流血犧牲,這一點在拿破崙和希特勒的經歷中體現的淋漓盡致。兩個人都曾為到達個人的政治野心和政權的強盛,屠戮過大半個歐洲,但是歐洲乃至人類歷史對他們的評價卻是截然相反,一個是歐洲人的驕傲,一個是人類的罪人。

兩人採取同樣的手段,造成不同的身後評價,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一,個人的成長經歷完全不同

拿破崙,公元1769年生於科西嘉島。科西嘉島是一個極其複雜的島嶼,歷史上曾經先後被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佔領,歷史原因造成原本富庶美麗的科西嘉島變得社會環境非常惡劣,再加上拿破崙的家庭十分貧寒。正是童年窮困的經歷,拿破崙少年時期就立志要改變科西嘉島的現狀,一心想讓科西嘉島脫離法國,走向獨立。

良好的家庭教育觀念是拿破崙成才的重要保障,雖然家庭十分貧寒,父母一直能夠頂住壓力,讓拿破崙堅持讀書。拿破崙10歲時進入法國布里埃納軍校讀書,憑藉刻苦的毅力和聰慧的智力贏得同學和老師的尊重,並以優異的成績畢業。1784年,15歲的拿破崙繼續被保送法國巴黎軍官學校的炮兵學專業。16歲時,被拉斐爾軍團授予炮兵少尉軍銜。此後拿破崙開始研究歐洲的所有典籍,包括歷史、地理、幾何、哲學等等,這就是後來拿破崙帶領軍隊翻越阿爾卑斯山時能夠十分順利的重要原因,因為整個歐洲他已經瞭然於胸。

希特勒,1889年生於奧地利布勞瑙的一個海員家庭,他的父親是一個感情的背叛者,一生曾經4次結婚,希特勒正是父親第三次婚姻中生的孩子。希特勒原本是個非常聰明好學的孩子,可惜沒有遇上一個好家庭,希特斯12歲之前,搬過七次家,換過5所學校。所以說,希特勒由於父親這種不重視家庭的觀念,使得希特勒一直過著居無定所的日子。

另外,希特勒原本非常喜歡詩歌朗誦和繪畫,但是他的父親堅持讓他做一名公務員,希特勒對公務員毫無興趣,他的父親非常暴躁強勢,根本不給希特勒選擇的機會。希特勒只好默默地放棄自己喜歡的愛好。誰也沒想到正是父親的這種行為,使得希特勒的內心逐漸地開始萌生反抗心理,並且迷戀上強權政治,致使希特勒逐漸走向後來的獨裁專政。

其二,戰爭的動機正反對立

拿破崙雖然建國以後,自己關起門做皇帝將法國命名為法蘭西帝國,儼然是一個君主制國家。同年(即1804年5月18日)頒佈《拿破崙憲法》,雖然以名義上是君主制帝國,但這部法典的頒佈使得民主自由的觀念得到極大的宣揚,法蘭西第一帝國也憑藉自由民主的理念凝聚人心,一再挫敗歐洲的反法同盟軍。

特別是《拿破崙憲法》的頒佈,使得歐洲資本主義體系和資產階級的力量得到鞏固和完善,極大地促進歐洲工業進程,使得民主平等的觀念深入到歐洲大地,給予歐洲本土的封建勢力以沉重的打擊。

希特勒,這位歐洲真正意義上的殺人狂魔,以個人力量製造的二戰,使得整個歐洲近代文明成果幾乎毀於一旦。這個狂熱的殺人惡魔已經無需多言,他宣揚的所謂日耳曼民族是高貴的民族,純粹出於對德國民眾的洗腦達到自己獨裁的目的。

在資本主義自由民主觀念已經根深蒂固的歐洲,希特勒的行為是一種逆歷史潮流而動的不軌陰謀。發動對猶太人的清洗行動,一紙令下使得600萬猶太人民生靈塗炭,整個二戰歐洲死亡人數達4000萬人,全世界因二戰死亡軍民7000多萬。

可以說,希特勒是撒旦轉世的惡魔,他發動戰爭的目的就是為體驗戰爭的快感,納粹對於歐洲乃至全世界並沒有任何的貢獻值,有的只是殺戮和毀滅,不僅直接造成軍民的傷亡,更是的很多優秀的科學家、文學家大量逃離歐洲,對於歐洲科教文衛的發展帶來的打擊也是沉重巨大的。

所以說,同樣是以戰爭的手段企圖成就個人的夙願,拿破崙和希特勒在歐洲人民心中地位和評價有著天壤之別是不言而喻的。拿破崙一直都是法國人民和歐洲資產階級的驕傲,因為他為資本主義進程起著巨大的推動作用,而希特勒卻將歐洲百年工業革命的成果差點付之一炬。


鄧海春


提到拿破崙和希特勒,想必都知道兩位是聞名世界的重要歷史人物。

其中拿破崙是法蘭西第一帝國皇帝,希特勒則是德意志第三帝國元首、總理。

兩位都是在“外國”擔任首領,而且都有統一歐洲的想法和野心,但為什麼希特勒給人們留下法西斯的壞形象,而拿破崙卻被人們敬仰為英雄呢?

我們先來了解下兩位首領的基本情況。

一、家庭背景與成長經歷不同。

拿破崙,1769年出生在意大利的一個貴族家庭,在他10歲時,就被父親卡洛·波拿巴的安排進入法國布里埃納軍校接受教育。

拿破崙為人頗為好學,逐漸發現,他在數學特別是幾何學上展現出過人的天賦。

並於1784年10月19日,以優異成績畢業,隨即被選送到法國巴黎軍官學校,專攻炮兵學。

但在他16歲時,父親去世,使這個貴族家庭變得貧寒起來,迫使拿破崙提前畢業,並進入拉斐爾軍團並被授予了炮兵少尉軍銜 。開始了他的軍旅生涯。

在部隊期間,他也沒有忘記學習,每天沉迷於書海之中,包括有關亞歷山大的戰史著作,應用物理學、數學、建築學、各國風土人情記錄等 ,還有許多啟蒙運動時期的思想家作品,其中盧梭的思想對他影響很大。

為他走上政壇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而希特勒的出生跟拿破崙自然沒法比了,他是於1889出生在奧地利的小城布勞瑙,他的父親只是個海關公務員,過著比較拮据的生活。他的成長經歷是非常波折的。

儘管他的父親非常重視對他的教育投資,曾在希特勒6歲時就送到公立學堂上學,後來又上了林茨中學,學習成績一直很好,也非常酷愛讀書。

在林茨中學期間,他曾參加了林茨的成年教育圖書館和博物館學會,並且大批地借閱圖書,總是埋頭在書堆裡,其中,最喜歡閱讀的是關於德國的歷史與德國的神著。

但由於家境貧困,讓他們居無定所,曾經搬過7次家,特別是父母雙亡後,致使希特勒的生活更加窘迫。

這時,正趕上奧匈帝國徵兵,因為他內心非常憎恨這個多民族國家,不願意去當兵,多重的原因讓他被迫停止了學業,並且被迫逃到慕尼黑,開始了流浪、沿街乞討的生活,有時被僱傭掃雪、扛行李,後來又以賣畫為生。直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希特勒的人生才有了轉機。

二、發展路線與政治基礎不同。

拿破崙是軍人出身,而且博覽群書,使積累了豐富軍事知識。他善於在實戰中運用各種軍事策略,極其重視炮兵的戰術應用,以及騎兵的機動作用。

因此,在1796年3月2日,26歲的拿破崙被任命為法蘭西共和國意大利方面軍總司令,3月9日,與貴婦約瑟芬·博阿爾內完婚後,便匆匆奔赴前線。

在意大利,拿破崙統率的法軍多次擊敗了奧地利帝國的維爾姆澤、阿爾文齊、博利厄等將領,最後迫使對方主動提出停戰請求,並簽訂了停戰條約。

1798年,拿破崙遠征埃及並佔領亞歷山大,面對驍勇善戰的馬穆魯克,他展現出了非凡的軍事才能和卓越軍事素養;

7月,通過吉薩金字塔戰役震撼的戰果,一舉掃清了通往開羅的障礙,並使其在馬穆魯克和奧斯曼人間獲得恐怖名號。

1799年8月,拿破崙決定立刻秘密趕回巴黎。

在危險的地中海回航中,他機智的避開了英國皇家海軍的巡邏艦隊,並於兩個月後成功登陸;

10月,拿破崙率領軍隊順利回到法國,他被當成“救星”來歡迎;11月9日,獲得眾人擁戴和支持的拿破崙發動了霧月政變 ,大獲成功,從此結束了大革命以來各種恐怖局面輪番交替的局面。

通過一系列戰爭的勝利,拿破崙逐漸獲得軍中威望,而且已牢牢掌握住軍隊。當拿破崙將法國軍隊都掌握到手裡後,他就是順其自然的被推舉上臺,成為了法蘭西第一共和國皇帝。

而希特勒出身貧寒,是從最底層的勞苦大眾起步的。儘管他16歲就開始研究政治,但因為他一直過著流浪的生活,根本沒有機會接受更多的教育和接觸政治。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卻給他創造了機遇。

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希特勒志願參加了德國巴伐利亞預備步兵團,在西線與英法聯軍作戰,先後參加了第一次伊普雷戰役、索姆河戰役、阿拉斯戰役、巴斯青達戰役。

1917年,他由“傳令兵”晉升為上等兵,且因作戰勇敢獲得一枚“一級鐵十字勳章”和一枚“二級鐵十字勳章”。

在兩年後的,1919年9月,希特勒被陸軍政治部指派,去調查一個自稱“德國工人黨”的小政治團體的情況。從那以後,他就開始接觸上政治,可以說是迎來了命運的重要轉折點。

希特勒以特務的身份第一次結識了只有54名黨員的政黨。

一次開會時,希特勒列席,在發言時,痛斥了一個主張巴伐利亞脫離普魯士,並與奧地利組成一個南德意志共和國的言論,立即引起了與會者的注意和興趣。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兩天後,希特勒突然接到一張邀請他加入德國工人黨的明信片,他經過深思熟慮後,決定加入這個黨,並擔任起這個黨主席團的委員。這使希特勒邁出了他人生中最具決定性意義的一步。

在希特勒加入德國工人黨後,在履行偵察員職責同時,就滿腔熱情地投入到德國工人黨的工作中去。他先後採取了一系列措施,竭盡全力擴大黨的影響,逐漸實現成為首領的目標。

一是他從事多方面的社會交際,在國家主義者刊物《慕尼黑觀察家報》上刊登黨的啟事,組織群眾集會,發表演說宣傳自己,煽動對“凡爾賽和約”、“11月的罪人”、“猶太人的仇恨”等等,希特勒組織的群眾集會很快吸引了大批追隨者,納粹黨的主席力排眾議,遂將希特勒任命為“宣傳部長”。

二是擁有權力後的希特勒,又進一步鞏固其在黨內的地位,重新安排了工人黨的日常管理工作,同時又跟工人黨的主席起草了新的25條黨綱,基調是反猶主義、國家主義、社會要求,其內容,除了猶太人,幾乎所有人都可以從中嚐到一點甜頭。

三是他籌劃了黨旗和黨徽,又在贊助者的支持下,買下了慕尼黑的《人民觀察家報》。在此期間有一批為希特勒的學識、膽量、驚人的口才所折服的各方人士加入到了納粹黨的隊伍中來,使納粹黨的勢力一下子增加了許多。

四是他還對黨章作了修改,取消了黨的委員會,廢除了選舉制度,確立了領袖原則,發展獨裁統治,並把黨名改為國家社會主義工人黨,簡稱納粹黨。

在希特勒擴大納粹黨期間,當工人黨內有人反對他的領導時,希特勒就以退出納粹黨相威脅,迫使工人黨同意他當元首,並享有指揮一切的權力。

由於希特勒的積極活動,納粹黨就迅速壯大起來。最後希特勒通過人手一票民主選舉上臺成為了納粹黨的黨首。

希特勒沒有金錢,沒有政治背景,沒有政治經驗,靠得只是聰明才智、一腔熱血、傑出的演說才能,遊說群眾,集聚政黨,終於拉攏了擁護自己的政黨,他能在不到十四年的時間裡,成功登上德意志第三帝國的元首寶座,確實是令世人震驚和欽佩。

三、做出貢獻與最後結局不同。

拿破崙執政後,擔負起鞏固大革命成果的重任。

後來又頒佈了《拿破崙法典》,完善了世界法律體系,奠定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秩序。

與此同時,他率軍五破反法聯盟,打贏五十餘場大型戰役,沉重地打擊了歐洲各國的封建制度,捍衛了法國大革命的成果。

他在法國執政期間多次對外擴張,發動了拿破崙戰爭,在最輝煌時期,歐洲除英國外,其餘各國均向拿破崙臣服或結盟,形成了龐大的拿破崙帝國體系。

這使得拿破崙在歐洲各國的威信也越來越高,並自然而然成為了人民英雄。

而1933年希特勒上臺後,迅速對德國進行了全面改組,建立起集權統治的法西斯體制,並且加緊擴軍備戰。

而且他積極宣揚法西斯主義、極端民族主義、反共產主義、反資本主義、反猶主義。

試圖在歐陸建立以納粹德國為首的新秩序,力主擴大日耳曼人的生存空間並重新武裝德國。

從德國自身的角度去看,希特勒的領導雖然一度給民眾帶來過難以言表的激情與狂躁,但最終卻招致毀滅性的打擊,使這個很早就步入工業化行列的國家在二戰結束的時候變成了一片廢墟,德國人對於這場戰爭付出的物質與精神代價難以計數。

而且在希特勒在掌權期間,實行歷史上無與倫比的種族滅絕政策。他是一個狂熱的種族主義者,特別惡毒地憎恨猶太人。

他公開明確的目標竟然是殺掉世界上每一個猶太人。因此,在他執政期間,建造了龐大的集中營,營內設有巨大的毒氣室。

在他所征服的每塊領土上,無辜的男女老幼就被捆綁起來,裝上畜車,投進毒氣室活活毒死。僅僅幾年時間,幾乎有6百萬猶太人就這樣慘遭殺害。

希特勒對人類歷史的影響是極端負面與惡劣的,他把自己推向整個歷史上最大的罪人。

綜上分析,兩位元首最大的區別在於,因從小受的家庭教育和成長經歷不同,所以導致心中樹立的理想目標不同,因此拿破崙會成為英雄,而希特勒卻成為人民憎惡的法西斯。

有書君語 :有書送書季開始啦~每週會免費贈送1000本實體書給大家作為福利,本次送出的是年度必讀之書《無聲告白》。私信回覆:福利,即可免費包郵領取書藉,本次僅剩200本,先到先得哦~


有書共讀


我是七哥

兩個人的區別很大,完全不能混為一談。

拿破崙。軍事天才,指揮法軍參加六十餘場大戰,打贏了五十幾場,小戰役幾乎數不勝數,戰略、戰術造詣極高,被稱為軍事中的“米開朗琪羅”。帶領法國,從自衛反擊戰,走向帝國時代,馳騁整個歐洲。

拿破崙的對外戰爭,目標只有一個,就是在歐洲建立歐羅巴眾合國。拿破崙的這一政治理念,是近現代歐洲聯合的起源,對於後世開創歐盟先河的意義重大。

在法國國內,拿破崙積極推進資本主義經濟發展,鞏固資產階級的力量;頒佈了著名的《拿破崙法典》,基本上確立了後世資本主義世界的法律框架,民權、財產權、名譽權,憲法、刑法、訴訟等等大家現在習以為常的公民權利、法律制度,都在這裡誕生。(拿破崙法典)

法軍在歐洲沒攻陷一個地方,都強制執行《拿破崙法典》。如此一來,《拿破崙法典》的先進思想就在歐洲蔓延開來,猛烈衝擊著19世紀歐洲的封建勢力,為資產階級的到來、發展送來了一股春風。

(拿破崙戰爭衝擊了歐洲封建勢力)

說到這裡,大家就應該明白了:拿破崙對外侵略,雖然壓迫了其他獨立國家、民族,但猛烈衝擊了歐洲的封建勢力,為歐洲帶來了資本主義的春風,促進整個歐洲的資本主義發展,快速步入近現代的軌道。

這就是拿破崙的功績。拿破崙,在資本主義萌芽時期,堅定的支持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衝擊封建勢力,順應時代潮流,成為法國人的皇帝,歐洲人心目中的英雄。

如果說,拿破崙為歐洲帶來的是正能量,那麼希特勒帶來的,就是徹徹底底的負能量了。


希特勒也想建立歐羅巴合眾國,但他卻走了和拿破崙完全相反的道路:拿破崙相信科學,崇尚知識與文明,保護“馱著行李的驢子和學者”,希特勒焚燒書籍,禁錮思想,迫害無數知識分子;

拿破崙推廣資本主義,《拿破崙法典》,衝擊封建勢力,一步步走向現代文明,希特勒推廣種種慘無人道的政策,屠殺猶太人、建立集中營,雅利安人人種培育計劃,一步步將歐洲帶入罪惡的深淵······(罪惡的集中營)

如此鮮明的對比,讓人不禁感嘆,希特勒雖然飽讀歐洲歷史書籍,卻依然選了最殘暴、最錯誤的道路,實在愚蠢(可能有他的性格因素,這裡不過多解釋):希特勒完全違背歷史潮流,既無法實現自己的歐羅巴共和國夢想,也無法振興德國,最終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希特勒是徹徹底底的法西斯頭目,人人誅之!

我是七哥,每天帶大家看看大千世界,每天學習一點,每天領悟一點!


歲七夸父


拿破崙(1769一1821)和希特勒(1889一1945)兩個人都是歐洲歷史上的強權人物。拿破崙是法蘭西第一帝國的皇帝。希特勒是德意志第三帝國的國家元首。拿破崙對外發動戰爭,曾征服了出英國以外歐洲大部分國家。希特勒於1938年佔領奧地利揭開二戰序幕,共佔領歐洲十四國,把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匈牙利和南斯拉夫變成僕從國。那麼拿破崙是歐洲歷史上的英雄,希特勒為什麼是法西斯分子呢?因為兩個人對人類歷史影響不一樣。拿破崙當的是資產階級皇帝,發展資本主義。法軍所到之處趕走封建貴族,解放農民,建立資本主義體糸,推行巜民法典》,完善了世界法律體糸,奠定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社會秩序。希特勒發動戰爭是為掠奪資源,為日耳曼人開避生存空間,建立歐洲新秩序。為此德國納粹分子屠殺了六百多萬猶太人,二千七百多萬蘇聯人和數以百萬計的歐洲人,給人類社公帶來深重災難。因此,希特勒是法西斯分子。








關東俠客


這個問題有點意思,但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需要先回顧一下“法國大革命”和“第二次世界大戰”這兩個歷史知識點。

法國大革命與拿破崙

在法國波旁王朝統治時期,教士是社會的第一等級,貴族是第二等級。其他各種人都歸入第三等級。第一、第二兩個等級的人數不過20多萬,佔全國總人口的2-3%,卻掌握著國家的經濟和政治特權。1789年,法國爆發了大革命。巴黎的工人、手工業者、城市貧民紛紛湧上街頭,開始了武裝起義。7月14日群眾攻克了象徵專制統治的巴士底獄。攻佔巴士底獄成了全國革命的信號。各個城市紛紛仿效巴黎人民,武裝起來奪取市政管理權,建立了國民自衛軍。不久,由人民組織起來的制憲會議掌握了大權,通過了著名的《人權宣言》,向全世界莊嚴宣佈了“人身自由,權利平等”的原則。
此後,法國先後經歷了君主立憲派、吉倫特派統治、雅各賓派的統治。1794年雅各賓內部開始了激烈的鬥爭,羅伯斯庇爾以搞陰謀的罪名處死了與他政見不和的人。此後,被鎮壓的右派勢力發動熱月政變,解散國民公會,成立了督政府,清除了革命恐怖政策和激進措施,建立了正常統治,維護了共和政體。1796年督政府派
拿破崙·波拿巴遠征意大利取得重大勝利,軍人勢力開始抬頭。在“霧月政變”中,拿破崙執政,擔負起鞏固大革命成果的重任。
拿破崙頒佈了《拿破崙法典》,完善了世界法律體系,奠定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秩序。與此同時,他率軍五破反法聯盟,打贏五十餘場大型戰役,沉重地打擊了歐洲各國的封建制度,捍衛了法國大革命的成果。他在法國執政期間多次對外擴張,發動了拿破崙戰爭,在最輝煌時期,歐洲除英國外,其餘各國均向拿破崙臣服或結盟,形成了龐大的拿破崙帝國體系。

第二次世界大戰與希特勒

隨著帝國主義國家間經濟、政治和軍事發展不平衡的加劇,軍事實力發展較快的德、意、日三國要求重新劃分世界勢力範圍,使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進一步尖銳起來。西方國家大蕭條所帶來的動亂,使法西斯主義惡性發展。1929年的世界經濟危機給希特勒提供了絕好的機會,希特勒稱經濟危機是“政府無能”,是政府接受《凡爾賽和約》和戰爭賠款及奉行“社會主義”政策的結果。1933年希特勒上臺後,迅速對德國進行了全面改組,建立起集權統治的法西斯體制,並且加緊擴軍備戰。

希特勒積極宣揚法西斯主義、極端民族主義、反共產主義、反資本主義、反猶主義。試圖在歐陸建立以納粹德國為首的新秩序,力主擴大日耳曼人的生存空間並重新武裝德國。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直接死於戰爭及其相關原因的人約為7000萬,死於納粹集中營或是被納粹集體屠殺佔二戰中遭交戰各方刻意屠殺、虐殺的平民及戰俘總數的80%以上。

歐洲沒有統一的傳統,拿破崙和希特勒也沒有統一歐洲的政治抱負。

歐洲沒有統一的傳統,也沒有以統一為目的的戰爭行為。拿破崙和希特勒對外戰爭的目的各有不同,後世對其二人的評價也不同,但都不認為他二人有統一歐洲的政治抱負。

拿破崙被後世紀念,是法國人的驕傲,原因是他將法國大革命的火種灑向了整個歐洲,從客觀上摧垮了歐洲封建主義,為“自由、博愛、民主”奠定了基礎。希特勒和他的納粹黨卻成了德國的禁忌符號,他的第三帝國只是建立在屠殺和掠奪之上,是人類瘋狂殘暴基因的顯現。其結果是數千萬無辜的生命死於屠殺和虐待,至今為人類所唾棄。

以上是我的解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