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的異化?全世界獨一份的女性專用字體——女書

古代講究“男主外女主內”,科舉考試也都是為了選拔官員,女性只能在家相夫教子、繡花織布。那時候男尊女卑,也只有個別大家閨秀家裡請的起先生或是民辦私塾這樣的,才能習得幾個字,都說“女子無才便是德”,以前的女性是沒有資格學習認字的,所學都是一切都是以保持家庭和睦和維護夫家利益為主,女子的一生,圍繞著整個家庭,沒有了自我。

那時候,在交通和通訊設備都極其匱乏的年代,人們靠著信件相互之間保持聯絡,書寫似乎成了最有效的交流方式。

當時的女性雖不能識文斷字,卻也有著傾訴的慾望,迫切渴望與他人分享內心想法,而女兒家的心事是秘密,在這樣的環境之下,偉大的女性為了表達自己的情感,對漢字進行了改編,“江永女書”就這麼誕生了。

漢字的異化?全世界獨一份的女性專用字體——女書

雪花秘扇裡的神秘女性文字

江永女字起源

民國二十年七月,和濟印刷公司出版的《湖南各縣調查筆記》中記載:“每歲五月,各鄉婦女焚香膜拜,持歌扇同聲歌唱,以追悼之。其歌扇所書蠅頭細字,似蒙古文。全縣男子能識此種文字者,餘未之見。”

唐代文學家柳宗元的《捕蛇者說》中有這樣一段:“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觸草木,盡死。以齧人,無御之者。”女書就是出自這樣的偏僻之地,嚴格來說應該稱之為“女字”,作為一種獨特又罕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女書主要在湖南省江永縣、道縣一帶流傳,這是一種非常神秘且只屬於女人的文字,也是世界上僅有的一種。而這種女字,既無歷史記載,當地族譜也無跡可查,外界就更是無從知曉了。當地的男人們知道這種花紋般的符號只覺得好看從來沒當回事,女書也僅僅是女人們用來記事和訴苦的方式,訴苦的對象也多是小時結拜的姊妹。

女書的起源早已無從考證,歷史上關於“女書”的相關記載,最早的則是清朝咸豐年間發行的“雕母錢”,背面有女書字樣。

漢字的異化?全世界獨一份的女性專用字體——女書

收藏在博物館的《瑤文歌》也有這樣一段記載:“一九四五年,何君曉南持猺文一紙,雲是猺(瑤)女讀物,系得自田廣洞陳中興,轉以贈餘,此固求之數年而不可得者。入手展玩,紙色紅舊,縱橫五百七十四字,字跡秀媚,行列端整,不知出自誰家女手,惜一字不可識,無以解其音義”。

什麼是女書

女書是經過漢字改編而來,經過全部傳世女書文獻的統計,現存基本單字有396個,字體外形扁長呈現出菱形,字形修長秀麗,看上去像甲骨文,又有一點漢字痕跡,不同的是,沒有漢字的橫平豎直,女字的每一筆都飄逸舒展,有著優美的弧形,處處彰顯著女性獨有的溫婉氣質和細膩。

仔細觀察過女字,你會發現通篇文字沒有標點符號,字體的筆畫也只有點、撇、捺、折簡單的幾種。

女書不僅造型獨特,就連讀法也只用當地方言發音,通常是傳女不傳男,母親教給女兒,老人傳給少年的方式代代相傳。當地的習俗是人去世之後,女書也要作為陪葬品或者焚燒掉。也因此,女書的起源創造,相關的作品等等這些都成了未解之謎。

女書是一種單音節文字,與漢語中的拼音完全不同,是記錄當地土話的表音文字,一個字符可以標記一組同音詞、近音詞,一般來說,五百字左右就可以完整的記錄當地土話。而我們所掌握的漢語常用字則有3000多個,由此可見,女書只要學會了記音,交流起來完全不是問題,可惜的是,當地土話外人聽不懂,這也限制了女書在當時的傳播範圍。除了日常的書寫之外,還常作為裝飾圖案繡在衣服布袋上,寫在扇面、布帕上、繡在腰帶上。

漢字的異化?全世界獨一份的女性專用字體——女書

女書的作用

女書將這些同處在社會底層,長期勞作內心壓抑的女性凝聚在一起,在這個方圓不過百里的小鎮,讓這些鄉村婦女有了結交好友的方式,還組織了一系列寫唱女書的活動。這些社交活動大大增強的女性的自我意識,豐富了她們的精神文化,通過這些文娛活動,部分女性學會了自我享受,懂得了自我欣賞,在這自由的活動之中,生活裡那些鬱悶憂愁的情緒得以疏導,使她們學會勇敢的面對人生困苦,以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去追求美好新生活。

正因為這樣,女字有著必要的存在價值,才能夠一代又一代的流傳下來。

反觀現在,微博、公眾號、頭條,包括小時候寫的日記,都是我們自己的精神家園,只不過語言不一樣,媒介不一樣,但我們的目的都是一樣的。

漢字的異化?全世界獨一份的女性專用字體——女書

以女字書寫的祝你幸福(胡欣女書字體)

女書的內容形式

女書的內容大多都是訴苦,記錄家長裡短,生活苦悶。寫在本子上送給新娘的婚嫁辭書叫做“三朝書”,寫在扇面上的叫做“歌扇”,寫在紙片上的叫做“紙文”,寫在手帕上的叫做“帕文”。她們還有“唱歌堂”的活動,女書上的故事變成大家口口相傳的歌曲,在當地,女書已經成為村婦們獨有的社交文化。

祭祀

江永女性每年農曆五月初十都要去婆王廟祭祀婆王,她們將禱告的內容提前寫在紙上或者布帕上,祭祀當天帶到婆王廟前讀紙讀扇,祈禱心中的美好願望或者消災避禍,歌頌主神婆王娘娘,最後將女書紙、扇供奉起來。

結老同

當地女性在幼年時期,由父母操辦找到一個相合的女孩子結拜為姊妹,並且還有《結交書》作為證據,當結拜一方要出嫁時,另外一個則要送出一封女書賀信,也就是姊妹寫給新娘的《三朝書》。

坐歌堂

當地獨特的民風讓她們有了一定範圍的活動空間,那時候的婦女時不時聚在一起,一邊做著女紅,一邊讀唱女書紙扇。“打三朝”說的就是女子出嫁後的第三天,以坐歌堂的形式大家一起載歌載舞,婦女們拿著三朝書讀讀唱唱,共同回憶美好時光。

編繡

女字還會被編織成圖案或是繡在織錦上,比如“萬事如意”、“閤家歡樂”等等,以女字編織成的圖案,寓意吉祥幸福。

現存的女書作品主要載體形式是布面手抄本、扇面、帕子、花帶、紙片等等,人們為了將女書更好的傳承下去,還展出了一些女書書法,讓更多有興趣的人前來學習和發揚。還把女字作為服飾圖案繡在旗袍上、腰帶上,日常展示一些女書的畫扇、手帕等。

漢字的異化?全世界獨一份的女性專用字體——女書

總結

某種程度上來說,女書已經成為了她們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甚至是生命的一部分。在這些故事裡,聽老一輩人講她們的過去,瞭解她們的憂傷與喜樂。

如今,女書由於它本身的獨特性外界就很少有人知曉,加上文革期間遭受到了嚴重的破壞,現存的作品本身就不多,懂得書寫、說唱女書的人越來越少,比起其他的非遺文化傳承起來要更加困難,現在已經瀕臨消失了。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