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沽口炮臺遺址,“外接深洋,內系海口”的“海門古塞”


大沽口炮臺遺址博物館位於天津市濱海新區塘沽東南海河入海口兩岸,是展現中國近代史上帝國主義入侵,民族不畏列強、抵禦外犯的民族教育和青少年教育基地。

博物館總佔地面積約93.8公頃,建築面積21000平方米。2016年12月,入選《全國紅色旅遊景點景區名錄》。

大沽口炮臺始建於1522年—1566年,重建於清鴉片戰爭期間。後存遺蹟佔地約16.08公頃。

主要遺存內容為南岸的“威”字炮臺、“鎮”字炮臺、“海”字炮臺、長炮臺4座炮臺,南岸營盤東側、南側圍牆局部,分佈於大沽海口兩岸。

其地理位置具有鮮明的海口要塞特徵。

大沽口炮臺具有較高的文物價值和社會價值,它是我國明清北方海防重要的軍事防禦設施之一,在中國近代史上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作為中華民族抗擊外來侵略的歷史見證,1988年國務院將大沽口炮臺遺址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5年中共中央宣傳部又將其命名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大沽口炮臺是中華民族抗擊侵略的歷史見證,也是濱海新區歷史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佔地3585平方米的博物館主要由展廳、臨時展廳、放映廳、庫房及其他附屬用房等組成。

天津大沽口炮臺遺址博物館主要由展廳、臨時展廳、放映廳、庫房及其他附屬用房等組成。

遺址紀念館一樓展廳由斜體鋼板包裹、造型獨特,右側牆面是一整幅巨型浮雕,加上序言,構成整個展廳的“主題預演”。展示主要分為“京畿海門”、“沽口禦侮”和“國門淪陷”等部分。

博物館利用了立體、光、聲、像等高新技術,讓人們能夠更加生動地感受當年的硝煙鋒火

。比如,在講述大沽口炮臺成為海防重地歷史背景的“京畿海門”中,通過藉助現代電子技術表現宋代黃河改道海河入海示意圖,讓人看到蔚藍色不停閃爍的河流及渤海灣,形象而生動地向人們展示了大沽口位置的重要性。

此外,清軍使用的武器、大沽口南岸炮臺出土的鐵鍬殘缺部分和被毀的鐵炮殘塊實物,都能讓人們切身體會這段風起雲湧的歷史。

“京畿海門”講述大沽口炮臺成為海防重地的歷史背景。該展館內,最大亮點是一幅給人以動感並展示大沽口位置重要性的宋代黃河改道海河入海示意圖,通過藉助現代電子技術,讓人看到蔚藍色不停閃爍的河流及渤海灣,如同真實“流動”一般。

主題展館“沽口禦侮”是展廳的核心,“講述”1858年至1860年的三次大沽口之戰。原陳設於大沽口炮臺紀念館的煙槍、白銀元寶、鐵炮、鐵戧、英法聯軍火炮、法國米涅式步槍、中國紅夷大炮以及被毀建築遺存等大量文物被“遷入”展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