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有不得,反求諸己,是亙古不變的真理

行有不得,反求諸己,是亙古不變的真理

人能夠反省就是改造命運的開始。

“從心而覓,感無不通”,用真心去耕耘,去追求福報,一定求得到。這個心是真心,感恩的心、恭敬的心、慈悲付出的心才能求得到。

謙讓就是給人家留餘地,不要讓人家難堪。懂得謙讓,就是懂得設身處地去感受別人。

行有不得,反求諸己,是亙古不變的真理

你時時給人信心,給人鼓勵,給人笑臉,這都是積福。

量大福就大,改造命運沒有別的,心量要不斷擴寬。以前不能容的人現在能容了,以前會計較的事現在不計較了,以前不能捨的東西現在能捨了,命就改了。

人的存心偏離了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就是錯誤的念頭。所以我們時時守住這五心,讓自己不要隨順壞的存心跟習氣,這也是一個方法,用五心來時時調整自己。

行有不得,反求諸己,是亙古不變的真理

一日有三善,三年天必降之福。

人與人相逢都是難得的緣分,有緣千里來相會,所以應該珍惜這個緣分。

大家的起心動念、心態都會影響整個家庭的氛圍,時時都是心平氣和、不急不躁,千祥雲集。

行有不得,反求諸己,是亙古不變的真理

一個人要成就一件事情,有三個很重要的條件。第一個是德行,第二個是智慧,第三個是能力。我們常說智仁勇三達德,你有這些優點,才能夠去承擔責任。

“學問深時意氣平”,看一個人學問到不到家,就看他接觸一切人事物能不能心平氣和。

覺悟,就是隨時用你的正念,而不是隨順習氣過日子。

行有不得,反求諸己,是亙古不變的真理

見人有善,不嫉妒,要隨喜。見人有惡,不批評,要規勸或守默。見人錯事,不指責,要協助。

人在修行路上,首先要有個非常重要的態度:深信因果。不能僥倖,不能懷疑因果,任何一件事都不可能是偶然。

學傳統文化不像學知識一樣,好像學很多就比較有能力,就比較有學問,不是這個概念。重要的是學了之後一定要去篤行,要去實踐。

行有不得,反求諸己,是亙古不變的真理

行善假如不先改過,就好像水桶底下有一個破洞,上面一直在加水,下面這個洞一直在漏水,把福德、功德給流掉了。所以未論行善,要先懂得改過。

拿出一張紙,把最難改的習氣寫大一點,然後用什麼方法改也寫出來,每天看,提醒自己,警覺性越來越高,慢慢就改過來了。真幹,真願意改,真下功夫,命運就轉過來了。

“行有不得,反求諸己”,這是亙古不變的真理。就好像一棵樹的果子酸了,你不能去責怪果子,根源在哪?根出問題了,土壤出問題了,你得從根本去化解。

行有不得,反求諸己,是亙古不變的真理

克服自己攀緣、強求的心,先把本分盡好,不要攀緣。緣分成熟自然有人幫助。

積德行善,這是古聖先賢的教誨,講了幾百次、幾千次,講了幾百年、幾千年,絕不騙人,絲毫不爽。

以上文字選自《水知道日曆2020》。日曆中100多句文字,精心選自蔡禮旭老師《了凡四訓講記》。句句都是經典,學一句做一句,每天記錄,每日三省,日日增上。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