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怎樣才能收回燕雲十六州?

腦洞傳


燕雲十六州是北宋永遠的痛,因為在宋朝開國之前,燕雲十六州已被石敬瑭拱手送給遼國,使得終宋一朝都沒能收回。一直到了明太祖時期,才終於把燕雲十六州重新納回漢人政權手中。

丟失燕雲十六州的深遠影響

燕雲十六州重要的地位已經毋庸多言,此區域人口眾多,物產豐富。更重要的是,丟失燕雲十六州之後,北宋防禦遊牧民族的屏障立馬丟失,因為這個區域在長城以南。丟掉了長城沿線的天然險阻,使得敵人的騎兵兩三日便可直抵開封城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北宋的北方是沒有國防的。只能靠多栽樹或者多開挖水田,來稍稍緩解敵人的速度。而就是這樣的小動作,也被遼國嚴厲痛斥,不許這麼幹。

但更深遠的影響,遠不止於這些。北宋之所以積弱,“富而不強”,南宋之所以偏安,蒙古政權之所以興起,都是因為燕雲十六州沒掌握在漢人政權的手中。直接影響了中原政權,幾百年的走勢。

北宋為收復做出的努力

北宋初期的統治者,對於丟失燕雲十六州的嚴峻形勢,是十分清醒的,也為此做出了相應的努力。後來,也有幾次機會差點能收回燕雲十六州。但運氣似乎不在北宋這一邊,最終都是功敗垂成。“戰場上得不到的,談判桌上也別妄想得到”。歸根結底,還是北宋的武力太弱。宋太祖建立北宋的時候,曾引發先南還是先北的討論。但趙匡胤選擇了相對好平定的南方,把更加棘手燕雲十六州的問題丟給了後代。這對於一個初生政權來說,是可以理解的。畢竟那時的北宋,需要一個安穩的內部統治環境。

但趙匡胤並沒有忽略這個問題,他把每歲的財政盈餘,都存入“封裝庫”,想著存滿五百萬緡(五百萬貫,一貫等於一千文)後贖回燕雲十六州。這個方式看著十分憋屈,但也是當時沒有辦法的辦法。而且如果遼人前來侵犯,那麼“封裝庫”裡的財務又可以作為軍費,殺一遼兵即可獲得相應賞賜,五百萬緡足可消耗掉敵人十萬精兵。

此後,繼位的宋太宗,也曾兩次伐遼,但結果都是大敗而回。開國初期兩位英明的君主,都沒能收回燕雲十六州,後代從小長在深宮之中,更是沒有希望了。後來,北宋和金聯手,金答應滅遼後歸還燕雲十六州。但是在作戰的過程中,金兵連戰皆捷,北宋卻是一敗再敗。金人已經歸還其中十三州,但是看到北宋武力如此孱弱,剩下的三州拒不交還。後來更是有“靖康之恥”,燕雲十六州落入金人之手,南宋偏安一隅。

怎樣才能收回燕雲十六州

從上面我們也知道,北宋不能說沒有努力過,但是終究因為武力不成,燕雲十六州終究沒能拿下。我們現在試想,在當時的那種情況下,怎樣才能收回燕雲十六州?

  1. 遷都洛陽。北宋之所以維持如此大的軍隊,後期甚至全國的財政大部分都用來維持軍隊。就是因為開封無險可守,只能維持大量軍隊來保衛國都安全。趙匡胤原本想要遷都洛陽,再遷長安,但被趙光義以“在德不在險”為由勸阻住。那時的洛陽、長安因為常年兵禍,已經殘破不堪。趙匡胤應該起碼把洛陽修葺好,修好河道,然後學習北魏孝文帝,強行遷都洛陽。如此一來,龐大的軍隊便可以得到解放。然後訓練士卒,以攻代守,向對方發動狂風暴雨般的攻擊,生生地消耗掉遼國,然後重新掌控燕雲十六州。

  2. 解決馬匹的問題。西夏和北遼之所以長期威脅宋朝政權外,就是因為他們有大量的騎兵,來去如風,失去天險的北宋防不勝防。要想和敵人打對攻,只能培養戰馬。而騎兵所需的戰馬產區,西北被西夏佔住,東北被遼佔住。因為只有在高寒之地,才能養好戰馬。後世的王安石的保馬之法,可以在開國的時候,應一下急。讓百姓替百姓養馬,雖然養出來的馬達不到戰馬的標準,總算聊勝於無。等到規模稍大,再由國家統一管理。這樣才能以騎兵對騎兵,而不至於跟在敵人後面吃灰塵。
  3. 屯田制和府兵制。漢唐之所以強盛,就是因為實行了屯田制和府兵制,平常無軍費消耗。但宋朝是募兵制,需要龐大的軍費來維持如此大的一支隊伍。募兵制也不全是缺點,起碼戰鬥力比府兵要強。但是維持如此大的一支軍隊,必須有確定的敵人。讓士兵不是打仗,就是在打仗的路上,而且對敵人形成有效殺傷。但是宋朝卻用來防守,來回調動,其費用和進攻敵人的費用相彷彿,但卻沒有殺傷敵人。所以府兵也好,募兵也罷,都要維持強悍的戰鬥力,哪怕十人換敵人一條命,敵人也禁不起這樣的消耗。

當然,這些辦法北宋統治者不知道嗎?並不是這樣,而是這些措施的實施,阻力重重,稍微弄不好,就要動搖統治者的地位。後來范仲淹變法,一年而被罷免。王安石變法,亦不過維持了短短五六年。就是他們觸動了別人的利益,才有這樣的遭遇。

蓋建國之初,不把最艱難的問題解決,後世更難以處理。北宋軍事制度最大的缺點,便是養著如此龐大的一支隊伍,卻是沒用上。既無強悍戰力,亦無對敵人造成有效殺傷。以致於北宋最後生生被如此龐大的一支軍隊拖垮。如果當初宋太祖或者宋太宗,假使能遷都、能實行屯田和府兵制,那麼戰馬總有辦法可想,燕雲十六州也有收復的希望。只是可惜這些措施他們都沒能做成,最終南宋只能偏安江南了。


歷史摩天輪


長城以河套為中心點,分別向東北和西北兩個方向長開,往東北方向基本上就是燕雲十六州,往西北方向則是河西走廊。一般都認為,長城的東半部分大體上和四百毫米等降雨線重合,也就是農耕與遊牧的分界線,實際上,相對比較完整的四百毫米等降雨線分割開來的農耕地區,基本上和秦朝版圖重合。而秦朝版圖和其他朝代的區別就在於,秦朝的版圖在河套這你拐了個彎,往西南方向迤邐而行,把河西走廊拋在這條線的外面了。

事實上,河西走廊的重要性不亞於燕雲十六州。漢朝和匈奴的攻防轉換出現在漢武帝時期,之前是匈奴進攻,漢朝防禦,而在漢武帝時期,漢朝開始頻繁的主動出擊,尋找匈奴主力軍隊進行戰略決戰,並且多次對匈奴造成嚴重打擊,迫使匈奴先是分裂為南北兩部分,後來則乾脆迫使南匈奴南下附漢,被匈奴則在失去了蒙古草原南部的支持後,被迫西遷,漢朝從而基本上解除了來自蒙古草原的威脅。但對匈奴而言,一個更加重要的分界線在於河西走廊的失守。

霍去病率軍接應匈奴一部分之後,在河西走廊地區設置了武威、張掖、酒泉和敦煌四個郡,之後,河西走廊在漢朝就逐步農耕化了,到西漢末期,河西走廊的漢人人口達到了70萬人,適合農耕的綠洲地區基本上都變成農耕地區了。經過西漢末期到新莽時期的戰亂,河西走廊的漢族人口有所減少,到東漢初期仍然有近三十萬人。而在從河西走廊被設置郡縣之後,一直到漢朝末期,匈奴都沒有再成為戰國晚期到漢武帝時期那樣強大的威脅,其間的重要原因就在於河西走廊的歸屬。漢朝控制著遼東、燕雲地區、河套和河西走廊,也就是擁有比較完整的長城防線,對匈奴就形成了壓制態勢。

宋朝從五代十國的戰亂中孕育出來的時候,不僅燕雲十六州已經被遼國完全控制,而且河西走廊、河套地區都不在中原政權的控制範圍之內。甚至山西還存在著一個完全依附於遼國的北漢,南方還有眾多分裂割據政權,其中比較強大一些的南唐和後蜀也都和遼國有外交關係,勾勾搭搭。因此,北宋開國時本來兵力就很有限,還不得不在北部駐紮重兵來防範遼國,然後才能用其餘軍隊進攻後蜀、南唐和其他分裂割據政權,逐步完成統一。等到南方都統一之後,才又開始進攻北漢,一直到宋太宗時期,才最終滅了北漢。

滅了北宋之後,宋朝才開始與遼國正面爭奪燕雲十六州,太宗時期進行了兩次大規模的北伐,但最終都以失敗告終。原因在哪裡呢?其實也不難理解,因為宋軍是從河北地區出兵進攻,而這時候遼國本身就在幽州一帶屯駐了重兵集團,而且是依託城防工事進行防禦的,在得到宋軍進攻的消息後,遼國再從上京發兵南下增援。中原政權進攻北方遊牧民族政權,還需要攻城,這是歷史上第一次,無論是漢朝對匈奴,還是唐朝對突厥,都沒有遇到過這種情況。只有五胡十六國時期,一些漢化程度比較高的政權,才出現過這種情況。但在五胡十六國時期,南朝進攻北方的時候,那些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早都已經脫離了草原遊牧生活,經過了比較長時間的漢化。

在消滅北漢之後,北宋表面上完成了對全國的統一,版圖似乎比較接近秦朝的版圖了,也就是基本上控制了四百毫米等降雨線以南的農耕地區,但實際上並不是,因為漢長城沿線兩側差不多一百公里的範圍,宋朝並不控制,而這個地區對草原遊牧民族來說是水草豐美的天然優質草場,如果中原政權控制,則可以將這些地區變成農耕地區,進行軍事化的控制,也就是進行屯墾,逐步建立比較完整的防禦體系,就可以逐步形成對蒙古草原的壓迫。如果中原政權無力控制,而被遊牧民族控制,那麼中原政權就會極其被動。而宋朝面臨的就是這個局面。

那麼,宋朝如何打破這個局面呢?其實辦法也很簡單,就是照著漢朝的葫蘆繼續畫瓢,漢朝怎麼幹的,宋朝就接著怎麼幹,而不要搞什麼創造性思維,不要過度膨脹,上來就直接要在堅城之下與遼軍進行戰略決戰。宋朝吃虧就吃虧在,滅了北漢之後就開始自我膨脹,以為自己已經天下無敵了,所以要和遼國在燕雲地區剛正面,與遼軍主力進行大兵團決戰,結果一敗塗地。漢朝的辦法其實就是,在燕雲地區採取防禦和監視姿態,而將重心先放在西北方向,剪其羽翼,控制河西走廊之後,再在長城線的東段逐步修築堡壘,移民實邊,逐步完善長城防線。

換句話說,宋朝如果要突破遼國控制燕雲地區的局面,就不應該在滅北漢之後倉促北伐,而是先繼續向西北方向擴張戰果,完全控制晉西北,然後繼續向河套方向用力,建立穩固統治,再消滅控制著陝北和今天的寧夏地區的党項勢力,也就是把西夏消滅在胚胎狀態,再向西進取河西走廊,完成長城防禦線的西半部分的鞏固,對遼國在蒙古草原西半部分的版圖構成實質性威脅,壓制遼國。然後,再從燕雲十六州的西頭開始逐步進攻,越過中原地區和草原地區的地理分界線,徐徐東進,最後再發揮宋朝地大人多的優勢,從西邊和南邊兩個方向同時夾擊燕雲地區,成功的可能性也要更大一些。

這也是北宋晚期宋朝的做法,也就是拓地河湟,壓迫西夏,失策的是在沒有完全消滅西夏的時候,甚至沒有將西夏逐出長城線,沒有奪回河西走廊,就倉促將用兵的重心轉向河北,與金國夾擊遼國去了,結果吃力不討好。自從安史之亂之後,河西走廊和西域就脫離了中原政權的控制,而作為西北地區的地理樞紐地區的河西走廊的淪陷,則是關鍵性的轉折點。如果宋朝能夠及早認識到河西走廊對西北的極端重要性,先建立起穩固統治,讓西夏無從崛起,就不會陷入宋仁宗之後長期處於兩線作戰的不利態勢了。


蕭武


要了解“燕雲十六州”這個地理概念,還得從後晉石敬瑭說起。936年,五代的後唐唐末帝李從珂繼位後,對河東節度使石敬瑭不放心,於是調派他去做鄆州節度使。石敬瑭為了自保直接就起兵反叛了,後唐派軍討伐他,幷包圍了太原。雖然後唐軍隊未能馬上攻克太原,但石敬瑭憂心忡忡,於是向契丹皇帝耶律德光求援,並允諾三個條件:

第一,割讓“燕雲十六州”;

第二,每年向契丹進貢30萬布帛;

第三,建立的後晉和契丹的關係是父子關係,石敬瑭稱“兒皇帝”。

在契丹的幫助下,石敬瑭很快攻陷了後唐的國都洛陽,被契丹冊封為皇帝,石敬瑭也如約割讓了燕雲十六州,燕雲十六州從此和中原王朝分離。

燕雲十六州的地理範疇。

燕雲十六州具體是指:

幽州(今天北京市城區)、順州(北京順義)、儒州(北京延慶)、檀州(北京密雲)、薊州(天津薊州區),涿州(河北涿州)、瀛州(河北河間)、莫州(河北任丘)、媯州(河北懷來)、新州(河北涿鹿)、武州(河北張家口宣化)、蔚州(河北蔚縣)、雲州(山西大同)、朔州(山西朔州)、寰州(山西朔州東)、應州(山西應縣)。

具體的地理位置是現在的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北部、山西省北部地區。契丹獲得燕雲十六州就可以橫跨長城內外,原來的長城防線形同虛設,契丹的騎兵可以在中原地區橫行無忌。(燕雲十六州後晉時期地圖,紅線為長城和北京地區)

北宋收回燕雲十六州的努力。

燕雲十六州在北宋的正北方和東北方,獲得這些地區的控制權,城池和長城可以成為北宋對抗契丹的天然防線,軍事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趙匡胤深知燕雲十六州的重要,他活著的時候打算用金錢贖回這一地區,並建立了“封樁庫”。這是趙匡胤收繳各個割據勢力的府庫(金銀財帛),另外設置庫房存放,並把每年的結餘存在這裡。趙匡胤有兩手準備,如果契丹同意贖回,這些庫銀就派上用場,不會加重百姓的負擔;如果契丹不同意贖回,就用這些庫銀作為攻打燕雲十六州的軍費。天不假年,趙匡胤早早就去世了。(趙光義像)

979年,宋太宗趙光義平定了北漢政權,他並沒有休整軍隊,立即對幽州展開偷襲,企圖一舉拿下幽州。宋軍在高粱河(北京市郊)一戰中,被契丹軍隊擊潰,趙光義大腿中箭,由驢車拉著撤退,契丹軍隊追到河北涿州才停止。(高梁河之戰形勢圖,紅旗為北宋軍隊)

高梁河之戰中,宋軍損失兵馬一萬多人,從此北宋基本停止了統一的步伐,此後一百多年基本沒有太大的北伐軍事行動,北宋基本採取守勢。

1122年,北宋和金國的完顏阿骨打訂立了“海上之盟”(海指的是渤海),雙方約定共同攻打遼國,成功後,金國將“燕雲十六州”還給宋朝,宋國將每年給遼國的“歲幣”轉給金國。

1123年,遼國天祚帝被宋金聯軍打到了燕山以西地區,金國如約將幽州、順州、景州、涿州、檀州、薊州等長城以南的“燕雲十六州”部分還給了宋朝,並沒有全部歸還。弔詭的是金國每佔領一座城池就將百姓全部遷走,進入自己的控制區域,北宋得到的是一座座空城。

1123年,原來的遼國將領張覺投降了金國,佔據金國南都平州。張覺後暗中投降宋朝,他有五萬兵馬,最終被金國擊敗,率領殘軍投奔北宋的王安中。本來應該保護投降的張覺等人,可王安中最終殺死了張覺,將人頭獻給了金國。這種行為導致張覺的舊部大都離散,不願意在追隨北宋的軍隊。

1125年,金國以張覺事變進攻北宋,燕雲十六州很快易手,1127年北宋滅亡,不但沒有收回燕雲十六州還把淮河以北都丟了,成了偏居江南的政權。

北宋如何收復燕雲十六州?

北宋除建國初年的兩位皇帝趙匡胤、趙光義之外,在對外戰爭中始終處於弱勢,這和北宋改革前朝軍隊管理制度有關係。

有鑑於唐朝以來藩鎮割據造成的混亂,北宋開國皇帝趙匡胤改革了兵制,實行了一院三衙制度,一院是指樞密院,掌控軍權和軍令,但不能實際指揮軍隊;三衙是指殿前都指揮司、侍衛馬軍司、侍衛步兵司,負責軍隊的指揮,但沒有樞密院的命令不能隨意調動指揮軍隊,統帥禁軍(中央軍)和廂軍(地方軍)。如果遇到戰事,臨時派遣將領指揮軍隊,戰事過後隨即撤銷。軍隊的最高權力集中在皇帝手裡,可以用“兵不知將,將不知兵”來形容北宋的軍隊制度。(北宋軍隊制度)

這樣的軍隊使得北宋軍隊的戰鬥力相對比較弱,面對西夏、遼國、金國的軍隊往往勝少負多,大規模軍隊的對抗,北宋軍隊幾乎都沒有戰勝過。不過也消弭了唐以來藩鎮割據的不利形勢,有利於中央集權。

如果想收復“燕雲十六州”,必須從宋朝的軍隊制度進行改革,改變“兵不知將,將不知兵”的軍隊制度,提高軍隊的作戰能力。同時培養一批能征慣戰的將領,戰爭不能一蹴而就,必須常備不懈。

第二要深謀遠慮,積極儲備軍費,以備軍事作戰的需要,這是一個長期的積累過程,不能因為戰爭拖累過多的民眾生計。

1127年北宋滅亡後,在短短的十年間,北宋的軍隊管理制度形同虛設,這樣就改變了軍隊的管理模式,很快出現了岳飛、韓世忠、張俊、劉光世等中興四大將領,尤其是岳飛和韓世忠率領的軍隊,在對抗金軍的過程中大放光芒,如果南宋政府權力支持的話,消滅金國可能也不是什麼問題。

北宋收復“燕雲十六州”的關鍵是要有一個英明的皇帝,改革北宋的軍制,提高軍隊的作戰能力,收復是不成問題的。


穿越再現彼岸


北宋滅亡是必然,收燕雲難如登天:

北宋亡于靖康之恥,在杭州建立了一個東南小朝廷稱南宋。

北宋是個半成品:

1、滅了北漢後就到極限了,燕雲十六都無法收復,更不要說東北了。

2、杯酒釋兵權,逼反西夏,從此丟了西北。

3、遼人在東北遼河流域崛起。

4、其後金人在東北崛起,遼人西遷。

5、聯金滅遼後,金人南下滅北宋,上演靖康之恥,金人佔據整個北方。

顯然,河南夾馬營人腦子有問題:

1、天下未一統,急於解除手下將領兵權,寒了武人之心。

2、重文賤武太甚,侮辱武人太甚。

3、聯金滅遼是腦殘。河南夾馬營垃圾都不看三國志的???

4、皇帝和腐儒太自能,提前畫個陣圖讓將領戰場嚴格按圖去搞。打勝仗獎文官,打敗仗殺武將,卻讓武將必須聽文官指揮。

弱宋的悲哀與淫亂:

河南夾馬營人黃袍加身篡位後周,兄弟相殘動斧頭,燭影斧聲,後代帝王嫖娼嫖出靖康恥皇族女人做軍妓。

1、黃袍加身篡位之濫觴。

2、兄弟相殘動斧頭之濫觴。

3、皇帝嫖娼嫖出靖康恥之濫觴。

4、三宮六院美女如雲不及開封頭牌李師師怪事之濫觴。

弱宋的遭遇與天理循環

李煜死於牽機引,孟昶傳言是暴斃。

燭影斧聲最解恨,李煜孟昶得瞑目。

傳言強姦小周後,花蕊夫人入宮闈。

北宋皇室金人虜,女做軍妓男做奴。

莫嘆三分難一統,杯酒寒卻將士心。

勸君莫憐跳海君,曾有風波亭上臣。

弱宋的神經

1、滅人慾。

2、餓死事小。

3、腐儒裹腳布下女子殘廢腳。

顯然,宋代:

1、未收回燕雲。

2、未收回和東北。

3、杯酒釋兵權逼反了西夏,丟了西北。

4、北宋亡國,靖康之恥是必然。

5、南宋偏安、苟延殘喘,滅亡也是必然。

南宋是個軟蛋:

1、直把杭州作汴州,只知享樂,寒了整個北方淪陷區百姓的心。

2、殺忠臣岳飛,寒了武人和天下百姓的心。

3、蒙古滅金,滅南宋,南宋腐儒內鬥、權臣爭權而亡。

4、蒙古統一亞洲大部分地區,征戰歐洲。


用戶1789621402868715


整個北宋時期距離收復『燕雲十六州』最近的是宋徽宗時期,宋金聯軍聯合攻遼,約定事後『燕雲十六州』歸北宋所有。只可惜宋朝軍隊實在是太弱了,宋金同盟軍事實力嚴重不對等,北宋失去了話語權,最後通過外交手段花錢買下了太行山以南的燕雲六州和燕京。



下面來看下北宋歷代皇帝對『燕雲十六州』的政策。

宋太祖趙匡胤時期

由於南方半壁江山還沒拿下,北邊還有個小勢力北漢。趙匡胤沒有太多的時間精力和部隊去收復『燕雲十六州』。

對此趙匡胤採用的主要是防禦和外交政策。一方面在汴京周圍大量種樹,免得北方騎兵一馬平川縱橫中原。另一方面,趙匡胤設置『封樁庫』,打算用外交手段,花錢贖回失地。

在趙匡胤這個時期確實收復南方地區要比收復『燕雲十六州』重要得多,同時也容易得多。此時契丹人兵強馬壯,耶律斜軫和耶律休哥都是能征慣戰之人。因此政策沒毛病。



宋太宗趙光義時期

趙光義時期南方合勢力已被剿滅,北面的北漢也被收服。趙光義的下一個目標自然就瞄準了『燕雲十六州』。

趙光義跟契丹人打了一場著名的『高粱河之戰』,結果宋軍大敗,趙光義自己也中箭了,最後坐著驢車逃跑了。



趙光義可以說是跟契丹人硬碰硬接觸了下,也試探出了對方的真實實力。

宋真宗趙桓時期

『高粱河之戰』以後遼宋兩國連年戰爭,總體上互有勝負,遼國稍占上風。

到了1004年,遼宋兩國對峙於檀州,兩國都無法更進一步,雙方也都有和談的意思。因此『檀淵之盟』就此達成。自此兩國邊境長期和平,互通有無。

趙桓的政策應該說也沒錯,想要收復『燕雲十六州』短期內是不可能的。能守住檀州不代表能收復失地,所謂『攻守異體』就是說進攻和防守完全不是一回事,進攻需要的條件遠比防守要高得多。

宋徽宗趙佶時期

『檀淵之盟』自宋真宗時期簽訂一來一百多年一直生效,直到宋徽宗時期出現了變化,因為一個新的勢力崛起了,那就是金國。

北宋自始至終都沒有忘記要收復『燕雲十六州』,到了宋徽宗時期終於等到了『天下有變』。金國崛起,遼軍節節敗退,金國已然攻佔了遼國『東京遼陽府』。宋徽宗眼看時機到來馬上派使者跟金國商量聯合攻打遼國的計劃,打算分一杯羹。



『海上之盟』合約內容大致如下:

宋金聯合出兵,金國負責攻打『上京臨潢府』和『中京大定府』,宋國負責攻打『西京大同府』和『南京析津府』。事成之後燕雲十六州歸宋國,另外把『檀淵之盟』給遼國的歲幣轉給金國。

事情發展出人意料,金國順利攻下了遼國的上京和中京,任務很快就完成了。而宋國攻遼失敗了,在金人面前不堪一擊的遼人在宋徽宗的軍隊面前異常兇猛,宋國軍隊打不過奄奄一息的遼國。

最後沒有辦法,又去請求金國人幫忙打,金人一來,南京立馬就拿下了,只能說北宋末年的軍隊實在是不堪一擊。這也為金國人破盟入侵北宋埋下了伏筆。



北宋負責這次攻遼的就是《水滸傳》裡熟悉的閹人童貫,童貫攻遼失敗後又花錢從金國人手裡買下了太行山以南的燕雲六州以及燕京,回京請賞去了。

當金國人看到宋氏朝廷軍隊如此不堪一擊,兩年後就大舉入侵,滅亡了北宋,俘虜了徽欽二帝,史稱『靖康之恥』。

因此,我認為北宋軍隊實力的急劇下降是沒能收復『燕雲十六州』的根本原因,如果宋徽宗時期有北宋初期的戰鬥力那也可以配合金國順利拿下西京和南京,自然可以根據盟約拿到『燕雲十六州』。北宋也就不會被金國人看不起,更不會因此滅亡。


亂世歷史


燕雲十六州就是現在的整個北京+整個天津+山西和河北的部分北部地區。

十六州具體指:幽州(現北京市)、順州(現北京順義區)、儒州(現北京市延慶區)、檀州(現北京密雲區)、薊州(現津市薊州區)、涿州(現河北涿州)、瀛州(現河北河間市)、莫州(現河北任丘市北)、新州(現河北張家口市涿鹿縣)、媯州(現河北張家口市懷來縣)、武州(現河北張家口市宣化區)、蔚州(現河北張家口市蔚縣)、應州(現山西應縣)、寰州(現山西朔州市東)、朔州(現山西朔州市區)、雲州(現山西大同市雲州區)

↑燕雲十六州地圖↑

01

燕雲十六州是在後晉高祖石敬瑭手中丟失的,在唐末石敬瑭想要反唐自立,而自己又實力不夠,他便向契丹求援,契丹人又不是什麼爛好人,他們提出把燕雲十六州割據給他們才願意幫忙,戰事緊急之下石敬瑭也只能同意契丹的要求。

後來在936年,契丹軍隊南下擊敗後唐,同年石敬瑭受契丹冊封為大晉皇帝,認契丹主為父,並獻上了燕雲十六州。

自古以來燕雲十六州便是軍家常爭之地,因為他不僅是中原王朝抵禦北方遊牧民族入侵的天然屏障,同時它還是重要的農業、畜牧業生產基地。



↑石敬瑭像↑

02

可以說燕雲十六州的丟失,對後世宋朝的影響極大。

自趙匡胤結束五代十國建立北宋後,北方遼國的實力也已經越來越強大了,再加上燕雲十六州的丟失,整個局面對宋朝極為危險。

本來宋朝可以藉助燕雲十六州的天然優勢來抵禦遼國,但如今卻只能看著中原地區被北方遊牧民族一步步的蠶食。

宋朝也深知燕雲十六州的重要之處,但是他們有收復燕雲十六州的心,卻沒有收復燕雲十六州的力。

兩國為此常年交戰,但宋朝往往輸多贏少,到最後只能議和而簽訂檀淵之盟,每年向遼國進貢。

↑趙匡胤像↑

03

至於題主所問的北宋如何才能收復燕雲十六州?

我覺得北宋根本不可能收復燕雲十六州,不說對抗整個遼國,北宋連那些殘留在原北漢的契丹貴族都驅逐不出去,而時間越往後推,收復燕雲之地的可能性也就越小了。

如果要說誰最有機會收復燕雲十六州的話,個人感覺周世宗柴榮的可能性更大,後周時,柴榮北伐契丹可謂是一路高歌猛進,連收三關三州,但奈何周世宗英年早逝,北伐之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歌華頌夏


由於北宋初期,中原大地剛剛結束了戰亂,社會經濟處於正在恢復時期,整個北宋的經濟還十分的脆弱,而北宋初期能征善戰的名將遠不如唐朝開國初期,而象石守信等一些將領又被“懷酒釋兵權”。所以更難以實現收回燕雲十六州的願望。


求圓4


北宋如果趙匡胤活二十年,對武重視,說不定可以,趙匡胤會定都:洛陽……

洛陽是一個易守難攻的都城,但趙匡胤當皇帝,不夠心狠,一開始就來一個杯酒釋兵權表面上是好,其實更加的威脅是他的兄弟,最後他越來越難控制,找普要找趙匡胤合作搞他兄弟,他反而把趙普貶低……

我個人感覺就算趙匡胤在活二十年,收回的可能性也是60% 收復燕雲十六州,需要3代以上帝王,勵精圖治,就像西漢時期一樣,先安內,後收復……

重文輕武就決定了,軍事實力的落後,趙光義上臺,又進行大規模戰爭,耗費了精銳部隊,一戰之後,在無收富機會,就如同三國時代一樣……

如果柴榮在活20年一定能收復燕雲十六州……

個人觀點!


破局攻心文案一一段公


北宋怕武將奪權的歷史重演實行重文輕武的國策國防實力逐年下降所以說收回燕雲等地是不可能的?


民間老百姓發言人


歷史就是歷史不好猜測。

硬要猜測,就是北宋發展騎兵,步兵打不過遊牧民族的騎兵。培養幾個能征善戰的將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