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莉確認死亡:什麼樣的人,更容易抑鬱?

雪莉確認死亡:什麼樣的人,更容易抑鬱?

25歲韓國女藝人崔雪莉被發現在家中上吊死亡,被證實崔雪莉生前罹患嚴重的抑鬱症......

01 那麼,什麼樣的人,更容易抑鬱?

有人說是被罵。

崔雪莉在2015年退團後拍了電影《Real》,戲中崔雪莉憑藉部分大尺度鏡頭賺足了眼球,但也因此被韓國觀眾批得一無是處!

有人說,每個抑鬱的人,都有一個高不可攀的目標......

例如,

永遠做第一名;

收入要達到什麼標準;

讓父母滿意;

滿足上司的無理要求……

有一個很可怕的數據,全球抑鬱症高發,在韓國40%韓國演員患有或輕或重的抑鬱症!

這些血淋淋的案例,也在給我們每一個人提一個醒:

1.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強大自己的內心,

2.懂得更多關於抑鬱症的知識,

3.瞭解自己的抑鬱情緒,究竟是來自什麼目標和執念?

雪莉確認死亡:什麼樣的人,更容易抑鬱?

02 抑鬱,是一種正常的情緒

網友熱評:“生前都在罵,死後都在誇,扭曲的世界。

怪這個世界也好,

怪韓國藝人經紀公司超高的收入分成也好,

怪網絡世界的民眾口不留情也好。

生命何其重,又何其輕。

其實,我們大可不必談“抑鬱症”色變,抑鬱,是一種正常的情緒。

看似退縮,其實是一種特殊時期的自我保護。

看似低迷,其實是一種調整和哀悼。

周國平老師曾說過,人在痛苦中,會變得更有深度。

只不過,我們要藉助它,去過更有深度、更不同的人生。而不是任由抑鬱的情緒肆意,掉進深淵。

哲學家尼采在《善惡的彼岸》說:“當你遠遠凝視深淵時,深淵也在凝視你。”

雪莉確認死亡:什麼樣的人,更容易抑鬱?

03 成年人的每一次成長,都是死裡逃生

看到這樣一段話:“年輕的時候,連多愁善感都要渲染的驚天動地。長大後卻學會,越痛越不動聲色,越苦越保持沉默。成長,就是將你的笑聲調成了靜音模式。

就在最近,還在群聊裡看到鄰居在說,她的朋友因為抑鬱症跳樓自殺。

所有抑鬱到自殺的人,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在外人眼裡看來“特別優秀”。

甚至,看起來“開朗”。他們很會“假裝開心”。

雪莉確認死亡:什麼樣的人,更容易抑鬱?

成年人的世界沒有容易二字。

迄今為止,你遇到過多少邁不過去的坎?

你可能已經不記得了。

是誰說的:成年人的每一次成長,都是死裡逃生。真是真理啊~

但誰不是負重前行?

每次快要放棄時,不知從哪冒出一股勁,硬拉著你走出來。就順著那股勁,調整自己!

再回頭看時,那種脫胎換骨的感覺,會很難忘記。

武志紅老師曾說:人最落魄的時候,或許是最具力量的時刻!

這也是創作和創造的黃金時機。我深有感觸。

有粉絲留言說,“你的每一篇文章都有個悲傷的註腳,但又能看到希望的豁然開朗,又有看到世界真相的理智清醒。”

這真是知己了。

就像馬東老師說的”底色悲涼“,在這麼一個悲涼的底色下看世界,收穫的都是感動和美好。

雪莉確認死亡:什麼樣的人,更容易抑鬱?

04 放棄你,也是在療愈自己

曾經有一個“正面剛”戰勝抑鬱症的姑娘分享,“作為一個抑鬱症患者,當下最重要的任務是:

放過自己。”

就是像上面說的,每個抑鬱的人,都有一個高不可攀的目標——“執念”。

這個執念或許是一件事,一個目標,一個人。

電影《大河戀》中說:我們生命中,有那麼一些人,無論我們離他們多麼親近,無論我們多關切他們,我們仍舊無能為力。

原來,放棄你,也是在療愈自己。

今生,你遇見的事都是來渡化你的劫,遇見的人都是來渡你的有緣人。

事實上,人要獲得平靜和從容的方式有多種,

有人因做著自己喜歡的事而平靜,

也有人完成了自己不願做的事而獲得從容。

其實,平靜、從容的不是事,而是人。

願你在別人的故事裡,見自己。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