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元上的鑄紋,是判定原光幣的重要依據

鑄紋是在硬幣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大部分普制幣上都會出現鑄紋,表現為原光,而原光是普制幣品相的首要指標。評級師在評判普制幣時,首先會觀察原光,確定大致的評分範圍,然後再根據壓印、視覺效果等其它指標進行細分。如果原光達不到一定標準,其它方面再好也是無用。

銀元上的鑄紋,是判定原光幣的重要依據

鑄紋(或原光)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們反映出幣模的狀態。就普制幣來說,用早期工作模壓印出的初打幣應該沒有鑄紋或者鑄紋極少,達到PL(proof like,類精製)的效果。隨著工作模使用時間的增長,鑄紋增多、增大、增粗。末期工作模的鑄紋非常粗大,因此反光也強烈。因此說不是原光越粗、越亮越好,而是越細密、越窄越好。

精製幣上則不應出現鑄紋。精製幣的工作模應該始終保持為鏡面狀態,和普制幣工作模的初打狀態相似,因此壓出的錢幣不應有鑄紋或車輪光。一旦幣面出現鑄紋,必須馬上修模。正因為鑄紋造成的車輪光被普遍認作普制幣的標記,才出現NGC把老西藏精製幣評為普制的烏龍。NGC評級師業務不精是一個原因,而另一方面,老西藏精製幣上的大量鑄紋及其導致的寬、散的車輪光通常只會在普制幣上見到,誤評可說是事出有因。

鑄紋的形成

鑄紋如何形成在國外的錢幣集藏界已經是常識,但是在國內通常聽到的是這個說法:鑄紋是金屬流動形成的。這句話沒錯,但是理解往往錯誤。許多人,包括一些幣章集藏資深人士,把這句話理解為一個金屬坯餅受到工作模擠壓,坯餅的金屬產生流動,於是在幣面上形成鑄紋。曾經有一位高手在和我討論時用麵糰做比喻,說是用手壓下去,麵糰上會起皺,那就好比是鑄紋。

這個解釋有幾個說不通的地方。一是初打普制幣和精製幣在壓印過程中也有金屬流動,為什麼沒有形成鑄紋?二是鑄紋的形態明顯是和幣模狀態相關的。越是末期的普制幣模打出來的鑄紋越粗、越長,這時的金屬流動和早期幣模壓印時有什麼不一樣?三是各種幣模壓印出來的鑄紋有差別。精製幣如果出現鑄紋,比普制幣上細小得多。照理說精製幣的壓印壓力比普制幣大,壓印次數也多,怎麼流動造成的皺紋反而比普制幣要細小?四是鑄紋一概是突出於幣面的,起皺應該是突出和凹陷都有。

銀元上的鑄紋,是判定原光幣的重要依據

鑄紋的形成其實在“出廠原光的含義”一文中已經說明,在此總結一下:坯餅在壓印過程中產生金屬流動,流動的金屬在工作模上造成細小的擦痕。這些擦痕被壓印在後來的幣面上,形成鑄紋。金屬流動不是造成鑄紋的直接原因,而是間接原因。把鑄紋的起因比作壓麵糰起皺完全不得要領。

對鑄紋成因的這個說明可以很好地回答上面提出的問題。初打幣和精製幣因為其工作模近乎鏡面,沒有或極少有擦痕,因此儘管有金屬流動,也不會出現鑄紋。普制幣工作模使用時間越長,工作模上的擦痕就越多,越粗大,在幣面上壓印出的鑄紋也相應比較粗大。而精製幣工作模因為經過硬化處理(鍍鉻或其它金屬等),金屬流動造成的擦痕相對細、淺,因此精製幣上即使出現鑄紋,也比普制幣上細小。擦痕在工作模上是凹陷的,因此幣面上的鑄紋是突出的。

鑄紋的形態

鑄紋是從中心向四周發散的。這和金屬流動的方向有關。靠幣邊處最為明顯和密集,另外在突出的圖案、文字和日期等周圍也可以出現鑄紋。

上面提到了鑄紋是突出於幣面的。這是鑄紋的一個重要特徵。我在寫“錢幣工作模狀態研究”一文時從方向和部位上基本認定老西藏精製幣上所謂“閃光性損傷”其實是鑄紋,但是如果不能顯示出這些痕跡是突出幣面的,就無法下定論。好在現在已經能夠通過高倍放大,拍出這些鑄紋的照片。從照片中可以看出幣面並無損傷,而是有許多突出於幣面的鑄紋。

銀元上的鑄紋,是判定原光幣的重要依據

銀元上的鑄紋,是判定原光幣的重要依據

銀元上的鑄紋,是判定原光幣的重要依據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