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房”緣何稱“洞房”?

中國從很久遠的封建社會起,老百姓一直把新婚夫婦的新房叫做“洞房”,結婚則稱為“入洞房”。北周著名文學家瘐信有詩曰:“洞房花燭明,舞餘雙燕輕。”,唐人詩云:“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宋人洪邁更有“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的佳句。

“新房”缘何称“洞房”?

其實“洞房”一詞最早出自《楚辭·招魂》"姱容修態,亙洞房些”,意思是有著俏麗容貌、美妙體態的女人們在洞房中緩緩走動,此處的“洞房”是指深邃而豪華的內室。

後來,漢武帝的皇后陳阿嬌失寵後,她曾重金聘請大才子司馬相如寫了一篇《長門賦》,其中有一句悽清悲切的話“懸明月以自照兮,徂清夜於洞房”,以期喚起劉徹的昔日舊情能將她重新“金屋藏嬌”,這裡“洞房”也是差不多的意思。

直到唐朝,“洞房”才逐步向男歡女愛的場所這種涵義轉化;到了中唐後期,才基本定型為新婚夫婦婚房的專屬名詞,一直沿用到現在,並把“洞房之喜”與久旱逢甘雨、他鄉遇故知、金榜題名時一道列為所謂人生的“四大喜”。

“新房”缘何称“洞房”?

由此可見,“洞房”的美稱由來已久。當今社會人類早已從洞穴式居住過渡到今天的高樓大廈林立,但入洞房這一說法至今仍在沿用,也沒有人把“入洞房”稱為“入樓房”的吧?

為什麼新房叫“洞房”呢?說法不一。有一種說法是上古“五帝”之一的陶唐氏堯在牧區考察民間疾苦時遇到“鹿仙女”,魁偉的堯王和仙女一見鍾情,於是他在晉南“仙洞溝”訪仙。最後他排除大蟒的干擾在姑射仙洞找到化身梅花鹿的仙姑。

“新房”缘何称“洞房”?

兩人決定在仙洞裡成婚,現場祥雲繚繞,百鳥和鳴。特別是傍晚結鸞時,洞頂神火閃耀,光彩奪目,璀璨無比,由此後世的人們就把新娘的房子稱作“洞房”,並有新婚之夜稱作洞房花燭的習俗。這種說法在唯物主義者看來顯然無稽之談,甚至是嗤之以鼻的“山海經”。

還有傳說,當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大興土木修建阿房宮,並把包括聰明、俊俏的三姑娘在內的很多美女強徵進去;另外他“焚書坑儒”的政策迫害了很多讀書人,其中有一個叫沈博的書生。

“新房”缘何称“洞房”?

後來“三姑娘”和沈博這兩個不屈服於命運的男女都逃出去了,衣衫襤褸,面容憔悴的他們相遇於華山。在互訴悲慘遭遇後,兩人獲得共鳴相親相愛。於是插枝為香,對天盟誓,結成為患難夫妻。

由於是在逃難途中,身處密林,上無片瓦,兩人找到巨石下的一個洞穴為新居。夫妻倆情投意合,相親相愛,儘管身居洞穴,但依然感到生活甜蜜無比,由此人們稱呼新房為“洞房”。但是這種個案性的“事件”能否讓“洞房”作為社會群體接受的概念?很值得懷疑!

比較靠譜的說法:“洞房”源於遠古時代中華始祖黃帝戰勝蚩尤建立起部落聯盟,制止群婚的野蠻習俗有關。

“新房”缘何称“洞房”?

最早人類是實行野蠻的群婚制度,依照現代倫理觀念看來,顯然是比較混亂的交配關係。這種狀況既不利於人類的進化繁衍,又極不利於團結,不但同一部落內經常發生搶婚事件,部落之間也經常為搶婚發生打鬥、戰爭。這樣矛盾一旦激化,部落之間又重新分裂、不得安寧。

黃帝與大臣們決定製止群婚,建立一夫一妻制。黃帝想出一個辦法:凡是配成的一男一女夫妻,結婚時,先聚集部落的群民吃酒慶賀,載歌載舞,並宣告兩人已經正式夫妻。之後將夫妻二人送進事前準備好的洞穴(房)裡,周圍壘起高牆,出入只留一個門,吃飯喝水由男女雙方家裡親人送,長則三月,短則四十天,讓他們在洞裡建立夫妻感情,學會燒火做飯和過日子。

“新房”缘何称“洞房”?

這樣一方面有相對獨立的家庭洞穴這種單獨空間區隔,再加之獨立相處建立了比較深厚的感情而互相依戀、扶持,就是很穩定的一對,不再允許他人亂搶這對男女。並規定凡已婚的女人,必須把蓬亂頭髮挽個結,喻示此女人已結婚,其他男子再不能亂搶,否則就犯了部落法規。”

試行一段時間以後,這種婚姻制度得到大家一致的擁護贊成,於是黃帝令倉頡寫成法規,並公佈於眾。此後,人們都爭著為自己兒女挖洞穴(房)、壘高牆,凡兒女一旦婚配,舉行儀式後,就把他們送入“洞房”,這樣群婚惡習就慢慢消失了。據說在陝西省西安市一處六七千年前遺留下來的原始社會“半坡遺址”,很明顯地反映了當時人們這種婚俗情況。

“新房”缘何称“洞房”?

有了新婚“洞房”的稱呼和民俗後, “鬧洞房”也成了傳統婚禮中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可以算作是婚禮的

高潮

依照傳統,鬧洞房除逗樂、活躍氣氛、增進親友間的瞭解認識之外,還有另外一層意義,據說洞房中常有狐狸、鬼魅作祟,鬧洞房能驅逐邪靈的陰氣,增強人的陽氣,否則就有民間俗語所說的“人不鬧鬼鬧”的隱憂!正因為鬧洞房能增添熱鬧氣氛,驅除冷清之感,因而有的地方又稱之為“暖房”。(您有任何看法都可以在文後留言與作者和其他讀者討論、分享哦!)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