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郵票消亡”的第一個信號


“郵票消亡”的第一個信號

冰島郵票:古代圖書(1970)


2019年9月27日中國集郵報的2383期第5版刊登了李近朱先生的作品《“郵票消亡”的第一個信號》

目前,對於郵票以及集郵的現狀,不少朋友都有疑惑。8月20號,冰島郵政局宣佈將於今年年底會徹底關閉冰島郵政,停止向國內外集郵者提供服務,這條消息一宣佈,震驚了整個集郵圈,那麼李近朱先生是如何看待這一事件與集郵的呢?


“郵票消亡”的第一個信號

冰島郵票:工業設計(2008)


8月20日,冰島國家郵政宣佈:將於本年年底正式解散郵票發行處,2020年可能不再發行郵票。

這個信息,有時間有地點有內容,且由有名有姓的現任郵政局長髮布。和已有2040年“黑便士”發行200週年之際英國將停發郵票的傳聞不同,這是個令人震驚的事實。

可以說,這一天發出了“郵票消亡”的第一個信號。

現實是,當今已進入信息和智能時代,通信溝通已愈益進步和高科技化。

而今,虛擬網絡已踞通信主體。傳統通信,特別是貼郵票投信筒送家門的方式正在成為歷史。

郵票作為郵資憑證,已退化和異化了。郵票的使用功能已在和正在消失。沒有使用價值的一切,即使再美麗動人,也會漸成“擺設”。

冰島郵政似乎已經意識到,延宕傳統的郵票發行已不合時宜。

於是,先是有了英國這個郵票“始祖”傳來不再發行郵票的傳聞,接著,又有了這個確鑿的冰島郵政的2019年8月之舉。

現在,我們對這個信號,不爭的是,郵票功能的異化,使用功能的漸失,預兆了這個對於我們集郵人堪稱“噩耗”的事實,已經到來對這個未必會有多米諾骨牌效應的情狀,我要重申我的一個觀點:郵票可能消亡,集郵卻會“不朽”。


“郵票消亡”的第一個信號

冰島郵票:風景(2009)


“消亡”是不以我們意志為轉移的,即使集郵會延續和“不朽”,但冰島這個冰冷的信息已然預示著郵票冬天的到來。

即使到2040年,也不過還有20年時間。在日新月異的信息和智能時代,20年什麼事情都可能發生。虛擬的數據正替代實體的貨幣,機器人也將要替代諸多行業;小小的溝通性的通信,有更先進的高科技手段介入,當不在話下。

20年間,我們將會進人到一個今天全然不認識的世界。那時,郵票一定是太小太小了,或許沒有了。這時,我們應去回望下歷史。

歷史上,許多失去實用價值的東西,會漸退出社會和人們的生活;有的消失了,有的沉澱下來,成為文物。

青銅器是中華文明的象徵。從石器時代進化到以火的熔點鑄造生活的和禮儀的金屬器皿,正是郭沫若筆下那個進步的青銅時代。

那時,有著使用價值的青銅用品風靡社會。

曾幾何時,飲酒盛物之爵尊以及鼎,都是緊繫人們生活和社會發展的實用器物。

但時代發展社會進步了,鐵的出現,瓷的發達,直至今天各種材質用於器物之構,青銅器已消亡於人們視野裡。鮮活的生活中早不見其蹤,卻成為博物館中見證歷史的文物,甚至如後母戊興一樣成為鎮館之國寶。


“郵票消亡”的第一個信號

冰島郵票:歐羅巴系列民族樂器石頭琴(2014)


從風靡社會的使用之物到成為歷史陳跡,關鍵因素在於:它不再使用了!記得,信息時代之初還很先進的電話“座機”和無線傳呼“BB"機,隨著智能通信手段的更新,以及“5G”即將到來,這些當年也算風光的物什,早退出人們生活,成為了歷史。

但,其間被歷史淘汰的許多物什卻作為歷史見證,留存下來,成為文物。

青銅器如是,不同時代的貨幣包括各種票證等,也皆成為文物或具有文物性的文化遺存。郵票,作為郵政改革和郵資憑證的一個見證,是西方工業革命興起的個標誌,是時代發展和社會進步的記錄。

近200年世界各國郵票,承載了近200年的世界變化。

郵票,在它使用的近200年中,因流通和集郵而留存在漫長時同裡,加上它在發行上的不可複製性,其已具備了文物屬性,已從郵資憑證躋身到見證歷史的文物之間。

“黑便士”“珍妮倒”等如此,“大龍票”“紅印花”等如是。

可能,連1980年的“金猴”和2003年的“非典”,也概莫能外。

如此,即使我們看到了堪稱悲觀的一個事實,卻還有樂觀的一個前景在等著我們。

郵票作為歷史見證和就要過去的一個時代的通信載體,將成為一種新的“文物”。

同時,這也拓開了集郵的空間。“物以稀為貴”的規律,以及消亡之後郵票的文化與經濟價值的提升,將在一個時期為集郵的興起和發展再注活力。

還是那句話:郵票或可消亡,但集郵當會“不朽”!


感謝文章原創人員。如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和版權問題,請通知,我們會即時做出處理刪除文章。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