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會成為中美俄這樣的大國嗎?

探花98900229


可以的,具體來說就是可以個錘子。

作為世界上不安分的國家之一,印度自1947年獨立以來就立志要做一個有聲有色的大國。

但70多年過去,有聲有色的“印度夢”沒有蹤影,有聲有色的“奇葩”倒是躍然紙上。

鑑於印度近年來GDP的高速增長,很多磚家叫獸再一次煥發了第二春,拼命地為印度的美好前景站臺,堅信有朝一日印度一定能夠成為中美俄這樣的世界大國。

但在靜夜史看來,國土大不代表潛力大,人口多不代表機遇多,口號強更不代表國力強。

且不說印度的GDP增速無法保持更長時間,就是能夠保持幾十年,印度也沒有機會和中美俄比肩,因為以下幾個致命缺陷,決定了印度的所謂大國之夢,永遠只能是一個美好的夢:

1、尷尬的國際地位

和中美俄三國相比,印度雖然國土面積較小,但具備了成為大國的幾乎所有硬件要素,特別是人口。

但大國地位從來不是隻靠硬件撐起來的,如果沒有國際地位這樣的軟件,所謂的大國地位永遠只是徒有虛名。

今天的世界,大國地位的最好象徵就是聯合國安理會的五常席位,其一票否決權令世界各國恐懼而又趨之若鶩。

而五常的地位,不是選出來的,也不是自封的,而且靠自己的雙手一點點打出來的。

二戰作為迄今為止規模最大且影響最為深遠的戰爭,也是當今國際地位的奠基之戰,俄羅斯的前身蘇聯以及美國,通過二戰一躍成為超級大國。

而當時的印度作為英國的殖民地,即便有所貢獻,也被算入英國的功勞中。而當二戰結束,印度義無反顧地脫離英國懷抱後,印度的大國之路就只能從頭開始。

雖然沒有趕上二戰的洗禮,但戰後還是有很多能夠證明自己實力機會的。比如抗美援朝戰爭,當共和國將以美國為首的17國聯軍打翻在地後,包括美國在內的任何國家都再也不敢輕視我們。

雖然印度自1947年獨立以來,也在不斷地擴張和參與戰爭,但幾乎都是在南亞境內的小打小鬧,唯一一次走向世界的機會,即62年中印戰爭,印度卻打得一塌糊塗,在所謂的精銳被我軍吊打得懷疑人生後,印度徹底從第三世界領袖的神壇上跌落,其好不容易積攢的國際威望也煙消雲散。

所以,沒有能證明自己實力和地位的榮耀歷史,印度註定只能是二流國家。而且最令人絕望的是,因為核武器的制約,大規模戰爭幾乎絕跡,印度即便軍事實力爆棚,也沒有了施展的空間。

2、無奈的政治體制

印度最引以為傲的,除了高超的摩托車雜技,還有被國際社會廣泛讚譽的民主制度,印度也成為很多人心中的“民主典範”。

但歷史一再證明,落後國家的所謂民主,就和穿著貂皮的乞丐一樣,怎麼看都感覺彆扭。

作為深受英國殖民的國家,印度在300多年的時間裡,雖然政治上逐漸被英國統一,經濟上英國也為印度興建了大量基礎設施,使之成為英國女王王冠上的明珠。

但作為殖民地,英國的所作所為,本質上都是為掠奪印度而服務,這造成了印度長期的貧困與落後。

相比於英法等通過殖民掠奪完成資本主義原始積累的國家,基礎薄弱的印度已然失去了這樣的機遇。想要迅速崛起,只能從自己身上想辦法。蘇聯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是蘇聯迅速崛起的重要保證,這種通過國家力量最大限度集中資源的方式,也是廣大第三世界國家爭先效仿的路線。

但印度從一開始就是倒向西方的,加上印度非暴力不合作方式的獨立,使得缺乏革命步驟的印度從一開始就沒有進行徹底的階級換血,更無法確立強有力的領導體制。當新舊勢力只能同在一個屋簷下低頭時,民主的多黨制反而成了最好的辦法。

但這種相互扯皮的政治制度,使印度根本沒有機會潛心進行資本主義的原始積累,更遑論建立起自力更生的強大工業體系。雖然印度的軍事力量相當強大,但連基礎子彈都造不了的大國,手持萬國牌武器的大國,奉行“造不如買,買不如租”理念的大國,無論何時也不可能支撐印度成為真正的大國。

雖然印度擁有自己的核武器,但這種殺敵1000,自損1200的恐怖殺器,一旦啟動必將成為眾矢之的,所以即便到了萬不得已也不會輕易啟動。

缺乏強有力的核心,是印度崛起的最大障礙,雖然獨立後的印度一直在致力於消滅土邦,增強中央權威,但想要形成強有力的國家力量,印度需要走的路還太長太長。

3、絕望的國際環境

今天的印度,作為武器販子的全天候戰略合作伙伴,一直是美俄等國的座上賓。作為回報,這些大國對印度在南亞地區的頻頻僭越也視而不見。

但是,武器的交情永遠比不上交情的武器,況且相比於美俄日兩國,懸在印度頭頂的中國才是令印度絕望的存在。

62年戰爭結束後,儘管我國再度放棄了藏南地區,但佔據了中印邊境所有的制高點,對印度形成了居高臨下的壓迫態勢,尤其是對印度的咽喉要地西里古裡走廊,隨時可以來一個“切除”的外科手術。

更令印度絕望的是,我國和巴基斯坦結成同盟,使克什米爾成為印度難以逾越的天塹,中巴兩國在東北和西北方向對印度的壓制,使印度長期處於膽戰心驚的陰影之中。

而相比於險惡的地緣環境,由種姓制度帶來的特立獨行令印度更加絕望。

雖然今天的印度人口超過13億,有著數量龐大的青壯年勞動力。但因為根深蒂固的種姓制度,使得社會階層的流動長期停滯,根本無法發揮人口紅利的巨大優勢,這意味著印度始終難以成為發達國家產業轉移的承接地,更無法深度參與國際合作,實現互利共贏。

相比之下,印度周邊的東亞和東南亞國家,紛紛利用人口稠密的優勢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通過承接資本主義的產業轉移獲得了巨大發展,印度再一次被遠遠甩在身後。

應該說,作為一個志向極其遠大的國家,印度從獨立的那一刻開始就一直非常努力,比如對外擴張領土,改善國際環境,對內消滅土邦,緩和社會矛盾等。

但就和貓咪再努力也成不了老虎一樣,印度作為英國殖民者的“傑作”,從一開始英國就沒有給印度留下成為世界大國的基因。這種先天性的缺陷,很難通過後天的努力彌補過來,所以印度想要成為真正的大國,除了進行徹底的內外換血,徹底掃除英國殖民者的影響外,還需要進行一系列血與火的淬鍊,可惜,這對於印度而言,這根本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今天的很多人片面強調印度GDP的高增長,殊不知印度這種自賣自誇的統計方式摻雜了太多的水分。而且即便印度真的能夠不斷增長下去,因為沒有與之匹配的綜合國力,特別是軍事實力,“印度奇蹟”隨時可能被徹底扼殺。

所以,想要成為中美俄這樣的國家,想法是好的,也是值得鼓勵的,但成功註定是任重而道遠的。

都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我是東斯坦因,認真對待每一個問題!

印度成為可以說是肯定的。

2014年,印度人口高達12.95億。三年後,2017年印度人口增加到13.26億人。印度的人口幾乎是不受控制的增長著。雖說越窮越生,越生越窮,人口總數對國力影響還是不容忽視的。不然為何日本、俄羅斯、加拿大、德國等強國政府為了鼓勵大家多生孩子,這般殫精竭慮。

印度是一個很有恆心的國家。光輝戰鬥機、阿瓊主戰坦克、維克蘭特號航空母艦等印度國產裝備研製建造工作,動輒就是十餘年,甚至幾十年,很多項目的時間跨度都可以創世界紀錄了,而且這些武器不是完全意義上印度的國產武器,絕大多數都是用國外產品攢出來的“組裝貨”。世人也經常拿拿這些武器項目來調侃印度。

不過,印度那種對於軍事工業現代化、自主化的執著;以及哪怕被全世界嘲笑,也依然要咬牙投入海量人力、物力、財力推進項目前進的堅韌精神,還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印度地處南亞次大陸,戰略位置非常重要,使得印度可以左右逢源,在各個大國間遊刃有餘。而且數千年的文明史,使得印度對周邊國家擁有巨大的影響力,斯里蘭卡,緬甸,馬爾代夫等國,印度都曾經或多或少去趟過渾水。此外,印度前英國前殖民地的背景,又使得印度可以輕易進入西方世界。以上種種條件,使印度擁有相對寬鬆的發展環境,不用時刻擔心被打壓,甚至還可以從各大國那裡都能獲得可觀的政治、經濟和軍事支持。

總的來說,印度沒有想得那麼不堪,只要印度自身不出現大的問題,給印度一定的時間,印度肯定是能成為世界大國的。


就到這裡,各位對此,是否還有其他高見?或者你們還有哪些補充,一起來探討。

喜歡的朋友,別忘了點個贊,還有“關注”。


東斯坦因


印度成為世界級大國是大概率事件,但能不能成為一個世界級的強國,就不太好說了。不可否認的是,印度現在是全球發展潛力最大的國家之一,在21世紀印度有無限的可能。


2018年印度GDP全球排名第7名,但是與排名第五、第六的英法兩國只有一步之遙,2019年印度躍居全球第五已經成大概率事件。由於印度經濟社會發展水平還較低,印度還將在一個時期保持較快的經濟增長速度,已經有不少經濟學家預測,印度在未來10年GDP總額將躍居全球第三。

印度人均GDP即將踏入中等發達國家的下限,能否成功越過中等收入陷阱還是一個未知數。由於印度製造業水平很低,缺乏支撐長期發展的支柱性產業,想要越過中等收入陷阱,難度會非常大。以印度目前的人口規模,如果不能越過中等收入陷阱,未來也就是個大而不強的二流國家,難以進入世界級強國的第一集團。

除了經濟方面的問題外,印度面臨的更大問題是在二戰後的國際秩序中,沒有佔據較好的位置。印度既不是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也不是合法的擁核國家,這些問題都將限制印度國際地位和影響力的進一步提升。現在印度還處於全球的第二集團,一旦未來印度有發展為一流強國的趨勢,主要大國還會把印度當成主要對手進行打壓。

獨立以來,一直在主要大國“精心呵護”下的印度,能承受的住其他國家的重點盯防嗎?內部矛盾紛繁複雜的印度,難道不會爆發更為嚴重的內亂嗎?這些問題都是決定未來印度能否進入全球第一集團的重要因素。可能美國等主要國家也是看準了印度前進道路中還將面臨很多挑戰和陷阱,難以順風順水的發展壯大,才會幫助印度先發展一段時間。


衝擊時評


勸君喝杯恆河水,來世還做印度人,

謎一般的印度自信,神一般的印度存在

明明登月軟著陸失敗,非要大談95%的成功,然後說算是成功。

當種花家GDP世界第五的時候,我們“韜光養晦”地依然覺得在世界只是一個普通的發展中國家,印度已經宣稱自己是世界強國。

當種花家GDP世界第三的時候,我們還在苦苦思索,超過日本可能還要20年。

而當印度GDP世界第五的時候,已經鬥志昂揚發誓3年內達到世界第三。

當種花家GDP世界第二的時候,我們依然感覺萬里長征第一步,要和美國並駕齊驅至少還得50年,畢竟在科技、軍事、文化等方面實在差距太大。

而印度這幾年已經高喊著要在5年之內,成為超級大國。

印度曾經有過很好的立國基礎,在20世紀下半期,也有過比較黃金的發展期。

1960年代,印度作為不結盟運動領袖,坐擁大英帝國留給它的豐厚遺產,軟硬件條件都比當時的種花家好得多,而且國際環境好的出奇,是美蘇爭相拉攏的對象,GDP的增速保持了一定時間的7%以上,那時候印度在國際社會是比較牛的,幾乎就是第三世界的主流代表。

到了1980年代,此時的巴基斯坦早就不知道被拋到了哪裡,也早已被印度肢解,印度的經濟增長率一度高達9.6%,在甘地家族的統治下,印度1980年代奉行對外強硬政策,斯里蘭卡、馬爾代夫的事務都直接出動軍隊干預,GDP也依然比種花家高,以至於那時候西方覺得,種花家不是印度的對手。

即使到了1990年,印度和種花家的GDP也都在3000億美元多點的程度,差不多,印度的鐵路還比種花家多幾千公里,但是差距,就在以後的20多年間發生了。

經過20多年的發展,印度的GDP從3000多億上漲到了2.73萬億美元,種花家則漲到了13.6萬億美元,比印度整整多出了5倍。

這20多年,是西方產業轉移、第三世界國家工業發展的黃金期,包括東南亞一些國家也靠著承接外國的產業轉移實現了經濟起飛,比如越南,種花家也是老老實實,從幾億件襯衫換一架大飛機做起,一步一個腳印地幹,悶聲搞發展,對外採取韜光養晦的政策,一點一點積攢實力,今天的種花家的實力,是一步步做出來的。

印度呢,有點讓人傷感,基礎工作看不上,基礎設施搞不起來,直接越過工業發展的起步期,直接乾的就是軟件、航天航空、三代機、航母等等尖端產業,這幾年,網絡上的段子諸如:印度幾十年掉了上千架飛機、航母修著修著就炸了、阿瓊坦克光輝戰機搞了幾十年軍隊也不願用、哪怕最近的登月行動等等,其實說白了就是底子不紮實,配套不到位造成的。

冷戰期間,美蘇爭霸,印度利用自己的中間立場和地緣價值還能左右逢源,如今,在世界多極化的趨勢下,美國製裁大棒隨意揮舞,印度的國際環境早不如往昔,冷戰期間,印度把南亞國家欺負了個遍,橫的沒了邊,冷戰後,印度還敢那麼肆意妄為?

如今的世界政治經濟格局正在不斷固化,新的工業革命正在向人類招手,一般的國家想利用種花家的發展模式來創造經濟奇蹟,已經很難了,中高端工業被鎖死在發達國家手裡,中低端工業大多被種花家把控,種花家也不斷在向頂層攀登努力,而且,大家似乎都不想再把更多的產業蛋糕往外移了。

包括美國在內的一些西方國家,顯然已經意識到了產業空心化的後果,特朗普幾年前就大聲呼籲“工業迴流”,雖然成本代價比較高,但這將來一定是西方國家會致力於做的事情。

在發展的道路上,大家一直都在拼,印度,準備好了嗎?基礎紮實了嗎?


雲中史記


近幾年來,幾乎出現了一種論調,印度可能追隨中國的腳步,成為下一個大國。特別是2018年印度的經濟量體超過英法,成為世界第五大經濟體。這種論調更是甚囂塵上。不止來自於本國內的意淫,而且西方的國家也搖旗吶喊。自從莫迪2014年上臺以來,至2018年四年印度的經濟平均增長率為7.3%,對未來兩三年的預測也是7%以上的增長率。先不論這些數據虛實,但最近發佈的2019年上半年的數據被瞬間打臉,5.3%的成長率低於預期甚多。

那印度會成為中美俄這樣的大國嗎?我們就從幾個層面分析分析

1.人口真的是紅利嗎,也可能是壓力

現在印度的經GDP超過英國這個曾經的宗主國,確實是值得高興一下的。但我們可以某種程度說是靠人口堆出來的。想想人口幾十倍的差距,經濟總量卻等量齊觀,換算一下人均也是幾十倍的差距。首先隨著科技的發展,人工智能也正在取代人類勞動力,製造業也會減少對人工的依賴,這種人口紅利將會被弭平,甚至可能是壓力,畢竟這麼大的人口就業就是急需解決的問題。

2.印度的經濟發展的社會結構問題

儘管經濟成長迅速,但受益者卻是少數的人手中。不管是城鄉的發展不平衡,貧富的巨大差距都是挑戰。你能指望一個目前70%~80%的人生活在農村,處在貧困狀態的國家在可預見的未來成為一個大國嗎?做做夢當然可以,但也要適度,不然這個夢想可能不是一個助力,也可能是上癮的夢幻劑讓人迷失。

3.印度的社會內部矛盾複雜

由於地理,種族,宗教和階級的不同,造成了政治上的分裂和隔閡,各個派系代表不同的利益團體。這就意味著國家不能朝著一個統一的方向前進。還有一點不得不提,印度的80%人信奉印度教,他們把種族制度奉為圭臬,造成人民內部分離主義的一大主因。

4.其他的一些統計數據

每天有1000名印度兒童死於腹瀉

三歲以下兒童有40%營養不良

十萬個村莊從未聽過電話鈴聲

3.38億印度人無法閱讀或寫作

所以說要想成為中美俄那樣的國家,還是洗洗睡,做做夢,應該夢中可以實現。


貓和狗的論戰


概率如同索馬里能不能登月。原先看到莫迪上臺之後的雷厲風行,外界都產生了印度將會騰飛的錯覺,西方更是將印度吹的不行。但是三板斧掄完之後,才發現莫迪也只是投機的政客而已,靠著鼓吹印度教民族主義是不能把印度變成世界強國的,就如同興奮劑的藥效過後更頹廢一樣。

在英國人殖民印度之前,印度只是個地理概念,是英國人把一大堆分散的土邦捏在一起成了一個統一的印度,但是英國為了便於控制印度,並沒有改變印度的社會結構。而在二戰後英國人撤離、印巴分治以後,新獨立的印度不僅面積大幅縮水,而且社會結構依然沒有變化。說白了,印度沒有進行革命,繼承的英國式“民主”制度只是表面,自身社會結構仍然是落後的,特別是那個種姓制度。

很多人說印度有很好的外部環境,這是未來發展的優勢之一。但不要忘了,印度良好的外部環境不是現在才有,在美蘇爭霸的冷戰時期一直就有,蘇聯當年還對印度進行過大規模扶持,尤其是工業化扶持,但印度並沒有快速發展,工業化成了笑話。這就是因為印度落後的社會結構根本不適應現代化的需要,種性問題、土地所有權問題、文化問題、民族和宗教問題、政府效率問題等等,印度一個都沒解決好,這怎麼快速發展。別的不說,印度到現在連基本的語言文字都沒有實現統一,國內互相交流都問題重重,發展就受到很大限制。

在亞洲“四小龍”、“四小虎”飛起的時候,印度是慢吞吞的大象;在東方龍騰飛的時候,印度依然慢吞吞,這些年受刺激了才抬抬腳,但是社會結構沒有大的變化,印度的工業化始終步履維艱。西方是在工業化之後才逐漸有了第三產業的佔比巨大;我國也是大力推進工業化,成為“世界工廠”以後,第三產業比重逐漸增大。

印度恰恰相反,沒有工業化就有了第三產業比重巨大的情況,一度被西方吹捧印度走了一條新路,莫迪更是被吹上了天。但是從2017年開始,印度經濟就疲態盡顯,2018年就因為經濟問題、失業率增加導致莫迪所在的人民黨出現選舉危機,今年初靠著再次挑動印巴衝突、持續煽動印度教民族主義才有了競選的成功。

印度缺乏的是一場能夠引起社會結構重組的革命,不是在原有基礎上的修修補補。如果沒有這種革命,實現脫胎換骨,印度就難以成為“有聲有色的世界大國”。(S)


聯合防務


印度不可能成為中美俄這樣的大國;

大國成長之路都有幾個共同點:


首先經過殘酷的革命,

比如法國大革命,美國南北戰爭,英國的憲章運動,蘇聯的國內戰爭,通過革命戰爭,消滅了阻礙發展的最大反對派,統一了全國意識,全國一盤棋才能集中人力物力財力去發展;

很遺憾,印度沒有經歷殘酷的革命,連他們的獨立都不是血拼出來的!是通過所謂生雄甘地領導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讓英國人寸步難行,才實現印度獨立的;

獨立之後的印度,只是承接了英國的統治架構,並沒有做深刻的改變,各地土邦依舊是各地的管理者,矛盾依舊錯綜複雜!甚至有人開玩笑,如果不是英國,印度還不會成為一個國家,而是幾十個大大小小的土邦國!

可以想象,在印度成長過程中,原本割據的地方政府之間錯綜複雜的矛盾和內耗,各階層之間的矛盾,利益衝突,必然成為嚴重的拖累!


其次,大國成長過程中,都要經歷一次或者幾次決定性大戰役,就像上帝檢驗該國的大國成色一樣,

比如英國以少勝多,打敗西班牙無敵艦隊的特拉法爾加海戰,法國的橫掃歐洲的拿破崙戰爭,美蘇的二戰,這些都是大國立威之戰,大國底氣的來源!

印度呢?只是跟隨宗主國英國一起作戰,沒有獨立完成一個大戰役的勝利!英國殖民地軍隊最有名的應該算澳大利亞第九步兵師守衛北非要塞託卜魯克一個月,阻擋了隆美爾進軍埃及,為隆美爾剋星蒙哥馬利贏得反擊的時間;

印度軍隊不僅對英軍沒有太大貢獻,反而在關鍵性戰役中出現很多逃兵,俘虜兵,比如日本進攻馬來亞的時候,14萬英軍被7萬日軍一擊即潰,因為大部分士兵來自印度!

這些被俘虜的印度軍隊甚至成立了跟盟軍作戰的軍隊!當然,做完英軍的豬隊友,跟著日軍後面,也同樣是豬隊友!

一個沒有獨立完成大戰勝利的印度,靠什麼底氣自立於大國之林呢?靠迷之自信嗎?靠買來的一堆武器嗎?


第三,大國雄心和工業,科技,教育,基礎設施相互影響,形成良性循環;

比如工業革命興起於英國,蘇聯經歷過快速工業化進程,美國更是科技,教育,工業相互促進,形成良性循環的典範!

但是,印度的很多行業技能嚴重缺乏,雖然印度可以造出原子彈,發射衛星,編寫軟件,但基礎性的東西,比如消費品,電子元器件,都難以有競爭力,形成巨大的產業缺失!相互之間的影響,便有了幾十年才設計製造出來的光輝戰機,阿瓊坦克!

基礎建設方面的低效率嚴重拖累了印度面貌的改變,難以形成良性循環,促進印度各行業的發展!

印度人的好高騖遠,現實中的低技能低效率嚴重拖累了印度走向大國之路!


另外,老金還要特別提到一點,就是印度面臨的外界環境,

目前印度面臨的外界環境相對寬鬆,比如印度可以買除東方大國之外的各國武器!印度可以大量仿製西方的專利藥,歐美也沒說印度侵權!

為何?因為印度地處南亞,跟歐美國家沒有地緣政治利益衝突,況且印度跟東方大國有過節,可以被利用來對付和拖累東方大國!

一旦印度真的發展起來,目前是GDP世界第七,如果發展到第三的話,歐美國家必定會放棄扶持印度的政策!轉而打壓印度繼續前進,對歐美構成重大挑戰!就跟目前打壓圍堵東方大國一樣!


綜合以上分析,老金認為,無論從國家制度,大國心態,工業科技教育基礎設施等各方面,還有面臨未來可能的歐美壓力,印度都不具備成為真正大國的潛力,未來只能是嘴上的大國而已。


你對此有何看法?期待你的 觀點留言:

老金看世界,揭秘國際風雲背後的故事!期待你的關注,點贊!


吃貨老金


莫迪總理有印度開國總理尼赫魯的雄心,就是要把印度建成“有聲有色的大國”,他執政以來已經確實出現了些許的進步,但是這些進步能否長久,能否真的讓印度“大放光芒”都是未知數。

與中美俄三個大國相比印度的基本條件太差了,什麼是大國?就是“祖上”和現在都有龐大的領土面積,而中美俄三個國家的領土面積都接近或者超過1000萬平方公里,在這樣的大領土當中必然會有“相對無限的自然資源”,舉一個例子:俄羅斯目前與西方關係很差,但是俄羅斯自然資源極其豐富,就算是把國門完全關閉,憑藉國土大、資源豐厚的優勢還是可以過得不錯!這種優勢是世界上任何國家都不具備的,印度就更不行了!印度的領土面積不到300萬平方公里,是典型的地少人多的國家,並且印度還是能源匱乏的國家,幾乎沒有石油探明儲量,煤炭也僅有600億噸(人均50噸),現代社會沒有能源怎麼從事工農業生產?進口能源需要外匯的,二戰以後德國和日本為何能從廢墟當中迅速的站立起來?就是在他們發展階段國家能源的價格非常便宜!最低時一桶石油僅3美元一桶,比可口可樂便宜多了...便宜的能源價格給了德日經濟騰飛的基礎!但是印度沒趕上,現在印度想要經濟騰飛國際能源價格已經大漲了許多,能源價格高必定給經濟發展帶來極大的壓力。
印度經濟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已經從增加降為衰退!莫迪總理的經濟改革進入到了深水區,似乎擱淺了。




第二點就是印度的工業能力太差了!國家還沒有任何可以拉動國民經濟向上的產業。比如說現在最掙錢通訊製造業和下一個最能拉動經濟的電動汽車製造業。為什麼單單把這兩個工業拿出來說事兒呢?

通訊製造是目前最賺錢的行業,從2G→5G每一次技術升級、更新,每年就會帶來上萬億美元的經濟拉動效應!每一次手機更新原有的基礎設備和應用設備就要淘汰!我們現在使用的手機,幾乎在15月就要更新一次,更新隨之而來的就是市場規模和利潤增加!比如說從4G→5G這中間的終端產品本身的製造成本增加不大,但是賣錢額去大大的增加了,一部手機的利潤雖然外界不清楚,但利潤非常大是肯定的,這就是為啥美國政府傾力打壓華為的背後原因!因為美國沒有5G,這塊大市場的蛋糕他沒吃到,所以才惱羞成怒。




隨著對於環保要求提高,燃油汽車似乎是“夕陽產業”了,而電動汽車則是各大國汽車廠商投入鉅額資金研究的對象,目前已經多個車型開始在市場投放,估計在今後10年全面推向市場,電動汽車的環保和智能化要比目前的燃油車高了許多!

但這兩項會給經濟帶來顯著增長的項目,甚至關係到下一個回合國家核心競爭力的朝陽產業,印度一個都沒有形成規模或者壓根沒有參與!這樣印度在今後10年的工業與世界先進國家相比不是拉近了(10年後6G出現了),而是差距更加的擴大!其市場必然被其他工業強國的產品佔領!

有人說印度的軟件和製藥不是很牛嗎?這其實是不瞭解的行業的說法,印度是軟件外包做的比較好,就是人家外國企業研製開發出的軟件架構,剩下的詞條有印度人去用計算機語言編寫,說白了就是軟件民工,這活發達國家基本沒有人去做,因為太累和工錢太少了!另外,在全球的軟件當中哪一個門戶平臺和應用平臺是印度人的?所以,印度軟件牛也是最低層次的。

還有就是印度的製藥業,印度加入WTO的時候已經明確的說了,必須要有允許印度仿製藥品這一條!西方國家為了佔領印度市場也就應允了,可問題是印度仿製藥的80%原料都來著中國,只是將幾種原料混合在一起裝瓶後就完了,這就算印度的仿製成功的藥,這種仿製對於國內的藥品中上游企業沒有任何的促進作用,利潤都被進口商和最後的仿製企業拿走了。
孟買,印度的第一大城市,人口2200萬,但70%是貧困人口,航空俯拍就會看到高樓大廈和貧民窟毗鄰,這一塊貧民窟叫做:拉達維,《貧民窟的百萬富翁》就是在這裡拍攝的,1.7平方公里擠進了100萬人,1440個人才一個廁所。



其次,就是印度的人口壓力!人多力量大、人多好辦事兒。但這句話是有先決條件的!就是將人口的潛力變成人口紅利!那麼印度的人口素質如何?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印度成人識字69.1%,也就是說印度有三分之一的成年人是文盲,而印度的文盲與非文盲標準也很低,就是能否認識印度貨幣“盧比”上的任何一種語言,認識者不是文盲,如果不認識就是文盲...人力資源的好壞,是一個國家在世界競爭當中能否脫穎而出的主要因素!而印度這種低素質人口怎麼可能會在世界競爭當中使印度佔有一席之地?
印度理工學院,據說是最難考入的大學,可問題是印度需要的是普及基礎教育,國家發展的動力對於人力資源的要求是橄欖型,中等技術人口要佔大多數,而不是金字塔型的人口素質結構。




主要原因還是印度施行的是“少數精英教育”而非“全民普及義務教育”!印度都建國70多年了還沒有進行6年全民義務制普及教育,整體教育水平甚至落後於日本和蘇聯二戰之前的全民教育水平,這樣大量不懂技術、沒有知識的人口是不能進入到工廠從事生產,就連一個廠規、生產流程都看不懂怎麼去工作?會有誰願意僱傭?

還有一個非常令人堪憂的事實,就是印度語言並不是統一的,要不然為啥會有22種官方語言?而地方語種超過了200種,而會流利使用英語或者印地語這兩大官方語言的都不超過3億人,這就出現一個邦的人甚至是一個村落的人,出門以後根本聽不明白周邊地方邦、周邊村的人在講什麼,已經是等同於“外語”了!印度歷史上就沒有完成“書同問,車同軌”這個國家最低治理標準,形成的巨大語言障礙也嚴重的阻礙了印度社會各方面的進步,因為語言不通沒法沒法溝通!

僅從上面的幾個例子就可以領教了印度國家邁進現代化和成為大國的艱辛!當然印度還不止是這幾個問題,印度的國家政體問題,沒有強有力的中央政府,個地方棒權利很大,這種形式類似我國周朝的諸侯國;種姓問題,類似奴隸社會的奴隸主與奴隸之間的關係,沒有最基本的人權保證…這些都是印度成為大國的絆腳石!

所以,印度到目前還沒有比肩中美俄三大國的基本條件,或許永遠都沒有!


皇家橡樹1972


印度是國際社會190多個國家裡,最有可能成為中美俄一樣的全球大國的國家。

這不是誇張,是根據歷史和現實對未來做出的判斷。

但不是說有可能就一定成為現實,印度前面的路很長,甚至還有很多坑。

這些問題不解決,別說成為世界大國,就是目前的發展成績也可能被抹殺。

木叔談幾個方面:

第一,印度的經濟體量越來越大,2030年就會成為全球第三。

根據世界銀行的預測,2030年左右,也就是再隔10年,印度將成為全球第三大經濟體,超越日本。這將是印度發展的一個里程碑事件。

其實目前印度的GDP發展水平也已經很高,速度也很快了。10年前印度的GDP還再全球前十名左右徘徊,2018年已經躋身於全球第六。

最近10年來印度的平均經濟發展速度是7.5%,這對於一個12億的人口大國而言,確實是了不起的成就。我們也從那個時代過來的,應該對印度的經濟成績感同身受吧!

第二,印度的全球影響力日益擴大,未來可能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

聯合國的大規模改革始終還沒推出,特別是安理會改革還在醞釀。

但毫無疑問,擴大安理會改革數量是各界的共識,即使聯合國五常也沒有異議,只是認為應該在否決權等問題上多討論一些時間。

如果安理會擴容,哪些國家能進去?

有幾個標準:1)具有代表性;2)公信力;3)國際貢獻。

這幾個標準印度都符合。亞洲在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只有一個席位,發展中國家也只有一個席位,顯然印度又是亞洲國家又是發展中國家具有優勢。

印度是第三世界領軍國家,和東西方關係都不錯,在世界上人緣很好;還是聯合國維和部隊派出數量前三名的國家,特別是印度維和女兵數一數二的人數,為國際社會做出了貢獻。

所以,印度是很容易成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新成員的國家。

第三,印度的問題也不少,主要就是一些貧困和人口等社會問題。

印度目前有大約9億多農民,而且很多還是貧困狀態。這會給印度發展帶來很大拖累。

當然隨著國家發展,貧困問題也逐步在解決,不過伴隨而來的問題是印度的高生育率問題根深蒂固。

印度絕大部分人信仰印度教,這個宗教講求多子多福,特別是在貧困地區,類似的情況更嚴重。

印度國土只有我們的三分之一,但人口承載似乎日益嚴峻。很快印度將成為全球第一人口大國,頂多需要5-8年時間。

雖然印度耕地面積不少,不過這麼多人口如果隨意出生,在伴隨女童受到歧視,貧困加劇還是對經濟未來的最大威脅之一。


木春山談天下


不會。

首先,印度有成為一流大國的潛力,但是有潛力是一回事,實現它又是另一回事。

印度的潛力,或說它的競爭力來自於哪裡呢?

網上的分析很多,吧啦吧啦一大堆,但在筆者看來,印度的潛力只源於一個方面——人口。

(▲印度美女)

為什麼?因為我們在談某個國家的競爭力的時候,當然要講它的獨到之處,而不能泛泛而談,講那些其他新興國家也都具備的因素。

而印度能夠區別其他任何新興國家的獨特因素就是人口。

印度很快就要突破14億人口了,這對於國土面積只有298萬平方公里的國家來說,可以用擁擠這個詞來形容了。

人口多有兩個優勢,一是勞動力充沛,勞動價格低,從而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產品競爭力;二是消費市場大,可開發的內需市場空間大。這也就是常常聽人提起的“人口紅利”,中國也享受過了一段相當長時間的人口紅利,美滋滋。

但是人口多,也意味著社會管理難度加大,加上印度宗教文化矛盾複雜,種姓階級衝突十分突出,隨著人口越來越多,可分配的經濟利益越來越廣泛,這些矛盾只會進一步加劇,並且產生十分嚴重的內耗。

所以印度是不可能像中國那樣保持一個穩定的國內發展環境的。

(▲印度人口眾多,儘管可以提供充足廉價的勞動力,但在社會治理方面會面臨挑戰)

從外部因素來看,印度還是有一定優勢的。

首先它是一個英語國家,和世界主要大國更親近,其次,印度的政治制度更接近於西方大國,得以保持一個更寬鬆的國際環境。但是那是指遠的,印度的周邊就<strong>沒那麼友善了,且不說你死我活的巴基斯坦,北方的巨鄰也虎視眈眈,再加上美國等大國對潛在的競爭對手保持著天然的警惕心理,像日本這樣忠誠的國家都在八十年代被美國狠狠修理了一頓,印度這樣在美國和俄羅斯之間搖擺不定的國家想要集萬千寵愛於一身也是痴人說夢。

一個世界性的大國,必須有能力對某些國家產生決定的影響力,甚至能夠完全掌控其命運,但是我們看到,印度對自己周邊的弱小國家,比如孟加拉國、斯里蘭卡、馬爾代夫的影響力都十分有限,更不用說更遠一些的國家了。缺乏統一的長期盟友在國際上為其發聲,地區大國或許可以擔當,但世界大國就差遠了。

(▲印度總理莫迪,他給印度規劃了美好藍圖,但依然任重道遠)

印度想要實現它的大國夢還有一個障礙就是在安理會的席位。

印度一心想加入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增強在發展中國家的代表性,但是當前的五常國家對此都不是很熱心,這不難理解,因為印度的立場搖擺不定,加上它的體量龐大,五常之中任何一個國家都沒有把握搞定它,讓它成為自己忠誠的盟友,既然你未必和我同一條心,我為什麼要讓你進來稀釋我們的權力?

沒有安理會常任理事國這一頭銜和一票否決的權力,印度就不可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世界大國。

(▲印度的地緣政治也面臨挑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