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候德國有沒有可能打贏蘇聯?

中國歷史研究所


二戰德國不但有可能打贏蘇聯,還完全有可能贏得整場戰爭,如果希特勒沒有犯那麼多錯誤,有些甚至是低級錯誤的話。下面我們來看看,希特勒究竟都犯了哪些致命的錯誤,導致本來佔有優勢的德國,最後徹底輸掉了這場戰爭。

希特勒如果不是先攻打蘇聯而是先佔領英國,二戰的走向可能完全不一樣。因為在當時,蘇聯的戰鬥力,比歐洲其他任何國家都強,而英國卻要弱得多,不但缺乏重武器,運輸能力和戰略儲備等等,也嚴重不足。同時,英國還缺乏抵抗德國登陸入侵的概念和行動能力。

在歐洲大陸大多數國家不是與德國結盟,就是被德國佔領成為其附屬的前提下,如果英國再被拿下,美國在歐洲幾乎喪失了行動基地,不要說登陸歐洲開闢第二戰場,連支援盟軍的物資都難以輸送進來。各國的抵抗力量,同樣也沒了基地與後援。

波蘭淪陷後,德軍繞過馬奇諾防線攻佔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和法國,AB兩個集團軍勢不可擋,近40萬聯軍被逼到敦刻爾克,處於德軍的三面包圍之中。但是在此關鍵時刻,希特勒同意倫德施泰特下達不予追擊的命令,英國撿回33萬大軍。

如果這33萬英軍不得不投降,至少極大地削弱了英國的戰鬥力量,導致英國無力成為歐洲抵抗和反擊納粹的最重要的組織者。但是德國放走敦克爾刻的聯軍,又入侵蘇聯,給了英國人大把的喘息時間,也給盟軍組織最後的反攻贏得了大把時間。

德國為二戰準備了數年,包括兵力、武器、軍需物資等等。而其他國家,除少數政治家如丘吉爾,一再提醒警惕德國重整軍備外,大多數國家,對即將開始的世界大戰毫無準備。這是戰爭初期,德國能勢如破竹的原因之一。

但希特勒對入侵蘇聯的準備,明顯不足。首先,發動侵蘇戰爭的時間不對。1939年8月,德國和蘇聯簽訂了互不侵犯條約,這實際上是一個瓜分歐洲大陸的條約。所以,德軍入侵波蘭,蘇聯也出兵夾擊波蘭,瓜分領土。

所以,如果希特勒有些耐心,不那麼急著入侵蘇聯,蘇聯完全可能加入軸心國陣營。等完全解決掉英國和歐洲其他國家後,德國再發起對蘇作戰,而不是兩面戰場,情況朝著極其有利於德國的方向發展。而不是拖垮德國。

要打蘇聯,又不和另一軸心國聯合行動,形成夾擊,同樣令許多歷史學家不解。如果德國和日本真正結盟,像美、英、法等國一樣,統一配合行動,同時從東西兩面攻擊蘇聯,毫無防備的蘇聯,會不會潰不成軍呢?

德軍兵臨莫斯科城下,但最終沒能攻進去還被打了漂亮的反擊,就是因為蘇聯得知日本不會北上出兵,因此將佈防在西伯利亞的20個裝備良好的精銳之師火速調了回來。這支鮮活力量的加入,令德軍最終敗北。

德軍在東線投入了四分之三的兵力約450萬,雙線作戰卻又過於輕敵,從將軍到士兵都有一種盲目樂觀的情緒,認為半年不到即可結束戰事回家過聖誕節,所以連冬天的物資裝備都嚴重不足。在蘇聯的泥濘、冰雪與寒冷中,德軍戰鬥力自然大減。

珍珠港事件後,如果德國不向美國宣戰,不將美國正式捲入歐洲戰場,豐厚的美國財富不會變成高速運轉的戰爭機器,不會有源源不斷的武器、軍備、石油、糧食等戰略物資輸入。已經極度饋乏、資源幾盡的歐洲,拿什麼和德國打?

所以,結論是,如果希特勒沒有犯那麼多錯誤,德國打下蘇聯並贏得戰爭,是極大概率的事件。但是,歷史沒有如果,所以戰爭的結果,就是我們看見的那樣。


世界真的很大


德國在二戰期間能否有機會打贏互聯?當然是有機會的,但是我覺得機會很小,如果沒有外部勢力介入,蘇德戰爭的結果,最大的概率是兩敗俱傷。

很多人談起蘇德戰爭,無不扼腕嘆息,並將德國的失敗歸咎為運氣不好。例如,他們設想中,如果沒有提前來臨的嚴寒氣候;如果沒有豬隊友意大利對希臘作戰的失敗,導致德國發動巴巴羅薩計劃被迫推遲了一個多月;如果沒有發生德軍分兵,而是集中兵力進攻莫斯科;如果沒有希特勒種種錯誤的遙控指揮;如果沒有美國的大力援助,那麼,強大的德國軍隊完全有可能覆滅蘇聯。

巴巴羅薩

這種觀點是否正確呢?應該說,這幾個問題的確構成了德國在蘇德戰場最終失敗的原因,但絕非唯一原因。事實上,德國從發動巴巴羅薩計劃進攻蘇聯的那一刻起,他們的戰略就出現了重大的失誤,也幾乎註定了德國失敗的結局。

首先,我們來看看閃擊蘇聯的巴巴羅薩計劃。在德軍參謀部和希特勒的觀點裡,進攻蘇聯會如同他們進攻北歐和法國一樣,蘇聯會迅速被擊敗,德國的閃擊戰依然戰無不勝。

最先大規模應用閃擊戰的德軍,對於閃擊戰也開始迷信起來,他們根本沒有充分考慮到蘇聯上萬公里的戰略縱深、2200多萬平方公里的龐大國土、1.6億多的龐大人口和蘇聯政府強有力的領導。

蘇聯廣闊的面積

在德國軍隊看來,曾經的歐洲陸軍第一強國——法國都被德國一波流帶走,內部矛盾重重,剛經過大清洗,又在蘇芬戰場上表現一塌糊塗的蘇聯,並不會比法國強多少。因此,他們制定的巴巴羅薩計劃,甚至樂觀到計劃在一個多月之內就覆滅蘇聯。德國和希特勒的自信之強,胃口之大,簡直令人瞠目結舌。

但是顯然,蘇聯絕非德國期待的那麼不堪一擊。觀看地圖我們就發現,蘇聯在西方的地圖是呈喇叭狀,也就是說,從蘇聯德國在邊境發動進攻之後,蘇聯的面積迅速擴大,戰線急劇拉長,而蘇德國需要進攻的地域和佔領的地方也急變大。

因此,從進攻蘇聯的那一刻起,如果德軍沒有如想象那般速戰速決,勢必陷入兵力捉襟見肘的局面,而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

希特勒

其次,廣闊的國土面積和上億的人口決定了,蘇聯絕不會像法國等其他歐洲國家一樣被迅速擊敗消滅。戰爭潛力無比深厚的蘇聯,根本不可能被任何國家一戰覆滅。雖然在軍事和科技實力方面,也許法國比之蘇聯並不弱,甚至更強,但就戰爭潛力而言,法國遠遠不如蘇聯。

法國的本土面積只有54萬平方公里,在坦克裝甲車等現代化武器裝備的里程中,甚至能夠被一擊而穿。戰略縱深短的可憐。法國的人口也不足蘇聯的1/3。以絕對優勢佔據世界第一面積大國的蘇聯,戰略縱深令人恐怖,尤其是德國進攻的方向,蘇聯東西的距離高達上萬公里。

這也就意味著,蘇聯完全有機會以空間換時間。同時意味著,即使德軍一路全勝,高歌猛進,繼續在西歐大陸的一系列軍事奇蹟,也絕不存在一個月之內覆滅蘇聯的可能。因為即使軍事佔據整個蘇聯,也絕不是一個月過幾個月內可以辦到的。

德國軍隊

最後,希特勒和德國也極大的低估了蘇聯人的抵抗意志和斯大林的堅定決心。希特勒和德國軍隊之所以對於進攻蘇聯抱有如此大的信心,除了戰爭初期的接連軍事奇蹟的鼓舞之外,也與來自蘇聯的情報有關。

然而,雖然關於蘇聯軍隊戰鬥力衰退和蘇聯國內矛盾重重的情報並不能說錯誤,但是,德國大大的低估了斯大林和蘇聯共產黨對於蘇聯強大的控制力和動員能力。也錯估了蘇聯的工業和軍事實力。更極大低估了蘇聯人民面對外國侵略者堅強抵抗的決心。

蘇聯最高領導人斯大林其實原名並不是這個,斯大林這個姓氏還是在他成年之後自己改的,“斯大林”的意思就是鋼鐵。而斯大林的表現完全無愧於他為自己改的這個姓氏。斯大林在作為蘇聯最高領導人期間,完全展現出了鋼鐵般的意志和鋼鐵般的決心。而在戰爭期間,一個領導人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斯大林

面對德國的進攻,斯大林從未發生過對動搖、投降的念頭。因此,退一萬步講,即使德國進攻順利,蘇聯損失極為慘重並因此被德國佔領,但以斯大林的性格,他絕不可能因此放棄抵抗,必將帶領蘇聯人民血戰到底。

蘇聯擁有這樣堅定的領導核心,尤其是這個領導人,軍事才華和領導能力也頗為不弱,再加上德國納粹對於斯拉夫人的先天歧視,即使德國真的達成了預先的戰略目標,真的將蘇聯主力擊潰並佔領蘇聯全國。他們得到的,也絕不可能是順服的蘇聯,而是遍佈全境的反抗硝煙。

而這種持續的失血顯然對於人口只有8000 多萬,卻要控制整個歐洲大陸的德國,是不可承受之重。當然,蘇聯的反抗也必然面臨德國更殘酷的鎮壓,兩國的戰爭只會最後演變成兩國的共同流血,兩敗俱傷成為最大的可能。

德國巔峰時期的勢力範圍

兩個大國的較量,歸根到底還是綜合實力的較量。德國對蘇聯的進攻,從始至終也不可能像希特勒幻想的那樣一擊而勝、速戰速決。而蘇德戰場一旦進入德國最不願意看到的持久戰,雖然德軍佔據了裝備更先進、士兵訓練更有素、軍隊戰鬥經驗更豐富等諸多有利因素。

但面對保家衛國,蘇聯軍隊的戰鬥力和戰鬥意志,也並不比德國差。更何況,人力資源、礦產資源更豐富且不存在能源短板的蘇聯,其工業實力也並不比德國弱多少。同時,幾乎挑戰了全世界的德國,幾乎舉目皆敵,而蘇聯也因此獲得了德國敵人的大量援助。

當然,蘇聯內部絕非鐵板一塊,更不是毫無破綻。事實上,當時蘇聯由於大清洗,內部矛盾重重,軍隊戰鬥力急劇削弱,國內民族矛盾尖銳,經濟和工業發展也由於片面重視重工業,存在諸多問題。

如果換上一個平庸的領導人,德國甚至不用進攻,蘇聯都有可能發生解體。但不幸的是,希特勒碰到了斯大林,因此,蘇德戰爭兩國兩敗俱傷的概率,遠大於德國獲勝。而有了外部的幫助,尤其是大量美援的湧入,蘇聯因此取得勝利,也就不奇怪了。


鳶飛九天2018


圍繞二戰這段風雲戰史,後人一直在分析和探討各種可能性。其中有一個話題很吸引人,就是德國到底能不能打贏二戰。

雖然歷史不能重演,但探討它仍然是一個有意義的哲學思辨問題,能鍛鍊人的邏輯思維。從我個人的角度出發,德國軍隊即使有100個像隆美爾和曼施坦因古德里安這樣的名將,也不可能打贏二戰,一統全球。原因是德國本身實力有限,他註定不是一個霸主級的存在。

我們回頭看歷史,究竟有哪些國家創造過世界級的大帝國,然後再看德國,問題就會很明瞭。古代曾經實現領導世界,實力首屈一指的大帝國,有這麼幾個。分別是縱橫馳騁的蒙古帝國,重甲推進的羅馬帝國,長矛頂天的亞歷山大帝國,歷史悠久且維持時間最長的漢帝國,唐帝國,明清時期等。

這些帝國有共同點,那就是幅員遼闊,資源豐富,同時缺乏強有力的超級挑戰者。即便如此,不可一世的蒙古帝國站起來很快,倒下的也很快。只有漢唐,稱得上是長久的強國。反觀二戰時期的德國,它更像曾經的蒙古帝國,憑藉倏忽而至來去如風的鋼鐵戰騎,橫掃了歐亞戰場。但他缺乏長久的戰爭潛力,終有一天,會人困馬乏,走向衰敗。

希特勒領導的德國,從一開始走的就不是一個開明的文化政治道路。當時的德國,陷入了經濟危機,無力自拔。美國羅斯福通過改革扭轉了局面,但德國和日本卻越來越糟糕,只能通過侵略和搶劫來解決問題。此時的德國,並不是為了什麼理想而戰,只是為了自己的私利而戰,這注定不會長久。

德國的軍工業雖然發達,但德國欠缺多種能源儲備,石油和多種金屬都需要進口。這種情況和日本有些類似。德國的人口也非常有限,戰爭潛力不夠大。這些因素就決定了德國不可能成功,一切只是一場盛大的賭博而已。


兵說


德國當然有機會打贏蘇聯,而且機會很大!

就實際情況來說,德軍如果在莫斯科會戰中取得勝利,那麼蘇聯再想要翻身將極為困難。

很多人認為蘇聯是一個強大的軍事國家,德國綜合實力在蘇聯面前不堪一擊,德國前期能夠取勝完全是因為閃電戰的功勞,也就是,以戰略戰術升級推動了蘇德戰場前期的勝利,這不是真實的蘇德戰爭!

其實,蘇聯當時就是一個紙糊的老虎,外強中乾!這也是希特勒敢於發動蘇德戰爭的根本,希特勒發動蘇德戰爭並非愚蠢,而是一次十分優秀的戰略級軍事行動。

希特勒敢於發動蘇德戰爭,是因為在1939年底的蘇芬戰爭中,蘇聯在投入大量兵力的情況下,卻未能征服當時的北歐小國芬蘭,充分暴露了蘇聯的軍事實力是有問題的,而在1939年和1940年德國對外發動的閃擊波蘭和法國都取得了極大的成功,法國比芬蘭實力強百倍,在德國的裝甲部隊下堅持不到兩個月,而蘇聯竟然沒有打下芬蘭,由此可見,德國想要戰勝蘇聯,不是沒有可能,相反,可能大大的。

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發動蘇德戰爭時,出動了190個師,3700輛坦克,4900架飛機,兵分三路開向蘇聯,在2000多公里的戰線上,德國是全面打擊蘇軍,在戰爭開始的半天之內,蘇聯1200架飛機被炸燬,在戰爭開始後的前18天,蘇聯28個師被全殲,70個師武器損失過半,3000門大炮、2000架飛機、1500輛坦克被打廢,還有30萬蘇軍被俘虜。

在隨後的基輔戰役中,德軍圍殲蘇軍66.5萬人,堪稱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殲滅戰。

僅僅半年,蘇聯2萬輛坦克與自行火炮被擊毀,1.8萬架飛機戰損,將近三百萬蘇軍戰死前線。

一直在莫斯科保衛戰之前,德國的進攻態勢特別強悍,打垮蘇聯也沒有什麼困難。

再來看一組數據,到1941年年底,德軍佔領區囊括了蘇聯的45%的人口,71%的鐵,58%的鋼,57%的有色金屬、63%的煤、84%的甜菜、45%的牛。

半壁江山落入他人之手也就不過如此。

那麼為什麼形勢出現反轉?答案是美援!

沒有美國的援助,大概蘇聯早就堅持不下去了,因為經濟富庶區及重要產糧區的丟失,蘇聯軍民早就已經食不果腹了,為此在蘇德戰爭剛剛爆發後,蘇聯就向美國下了一筆18.4億美元的軍需訂單,當年10月份蘇美達成協議,開始從伊朗、北極航線、太平洋三個方向往蘇聯運送戰略物資。

最先抵達的就是20萬噸的小麥等食品,解決了蘇聯的燃眉之急,而另一邊的德軍士兵卻因為後勤補給不上,穿著單衣走在冰天雪地中。

據相關資料顯示,英美在蘇德戰爭期間為蘇聯交付了1700萬噸的物資,是蘇聯能夠最終戰勝德國的重要力量,就連蘇聯當家武器喀秋莎火炮的地盤都是盟軍援助的。尤其是燃油的援助更是蘇聯能夠取勝的法寶,當時德國的石油夠用的話,坦克在冰天雪地中根本就不用熄火,正是因為怕費油只能熄火,一熄火就很難再啟動了。

德國的失敗是資源短缺的失敗,假如德國本身有充足的資源,在排兵佈陣的時候就不會把重點放在攻打烏克蘭和高加索地區了,假如德軍當時全力攻擊莫斯科,早就完成打擊了。

另一方面,日本沒有加入到蘇德戰爭中,不能說是德國失敗的原因,假如日本參戰的話,想必德國獲勝的希望會更大一些。

假如德國有充足的資源,蘇聯沒有美國的幫助,日本參加蘇德戰爭而非發動太平洋戰爭的話,德國戰勝蘇聯的希望還是很大。


史論縱橫


由於一些政策和經濟的需要,拉動國內經濟及抑制金融危機,二戰的德國已經發展到變態了,不光是軍事方面,而是各方面的強悍。比如說數學方面

哥廷根大學是當時世界數學中心,得了無數諾貝爾獎項,出了大量頂尖的數學家、物理學家,一抓就有:

愛因斯坦

羅伯特·奧本海默(曼哈頓計劃領導者,原子彈之父)

馮 諾伊曼 (我們用的計算機都叫馮 諾伊曼機)

馮 卡門 (航空航天最傑出的人之一,錢學森,錢偉長,郭永懷的老師)

哥德爾(1906~1976,數理邏輯學家)

諾特(1882~1935,抽象代數奠基人之一)

等等不勝枚舉。

而軍事上更無出其右,完整的軍事教育體系,先進的軍官制度,就連軍服都比其他國家高出幾個等級。

所以如果快速解決戰鬥,個人認為是可以打敗蘇聯的,但一拖就不可能打過蘇聯了,因為當時德國同時開闢了多個戰場,戰線拉的太長,而且蘇聯太大了,又有美國支援,一個國家的資源畢竟有限,無法長期大規模消耗,所以三板斧沒有把敵人打倒就一定會失敗。戰爭最終打的是資源。

附當時粗鋼產量圖一張



追你的小貼士


沒有可能,蘇聯能打敗德國,不僅僅是軍隊人數龐大。更不存在德軍兩倍於蘇聯的論點,雖然有西方支援蘇聯,但絕不是關鍵點。重要因素只有一個,資源。德國裝備精良,火力很強。但終究面積狹小,資源不足以支撐持久戰。軍隊人數也無法和蘇聯相比,除了德奧捷斯合併外,還要羅馬尼亞,匈牙利,克羅地亞等出兵協助。


反觀蘇聯,地域龐大,就算三大城市都丟失,還有大面積縱深,與大型城市供退守。彪悍的俄國人,歷來與西方南方北方不斷的進行戰爭,尤其善於打持久戰,積累了幾百年戰爭經驗。德國的前身普魯士就曾與俄羅斯帝國進行過多次戰爭。以七年戰爭為例,均未佔到便宜。一戰中,東線戰場也是俄德大戰,俄國戰略性勝利,導致一戰扭轉形勢。


根據三大戰役來看,德軍在一鼓作氣推進之後,便沒有了起初的士氣,開始進展緩慢。尤其在冬季,非常不適應寒冷的天氣,武器裝備也嬌氣的罷工。在防禦蘇軍反攻時,表現出防禦力弱的特點,在敗局已定下,基本不能阻擋蘇軍進攻。


所以這場戰爭,從一開始就註定德國最終會輸,除非德國有俄國幾百年的戰爭經驗,有整個西歐領土,加上英國那樣多的殖民地,再經營個上百年,才具備和蘇聯一戰的實力。


博古又通今


德國取得二戰勝利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因為德國在1941年時犯的錯誤太多了,應該說,德國沒有準備好打一場真正的硬仗,就發動了蘇德戰爭了。

蘇聯的軍事實力及各方面的條件實際不比德國差,甚至在某些方面還佔據了優勢,擁有德國多一倍的人口,廣大的土地,以及英美在背後的支援等等,在很多方面都有著很好的良好的條件,德國卻沒有做好真正意義上的戰爭準備,1941年時,德國沒有進行戰爭總動員。

事實上,德國人錯誤的估計形勢,在具體的戰役指揮上,也許沒有什麼失誤可言,但是到了1941年底的時候,德軍也失去了真正的推進能力。許多人談及德國沒能取得戰爭勝利的原因,歸結到莫斯科戰役的失利,其實這場戰役的是無法取勝,不是簡簡單單的一個冬天到來的問題,而在德軍在此前的作戰當中,已經被連續削弱了,蘇軍反而依然保持著相當的實力。

如果蘇軍的實力不夠強的話,那麼他也就不會有莫斯科大反攻的問題了,德軍已經虛弱到了一定的水平了,不是說前期犯了什麼樣的大錯誤,德軍在整體實力上的出現的問題,如果德國人真正的意識到這將是一場真正的大戰的話,也許會有所改變,但是歷史並不是可以隨便修改的。


麥田軍事觀察


現在回答這個問題馬後炮的意味很濃。站著1942年的時候,很多人甚至蘇聯的盟友都覺得德國必勝。在蘇聯前面有三個月滅亡的法國,六天滅亡的挪威。歷史並非是完全線性的,資源差的國家打贏資源強大的國家也不是沒有先例。日俄戰爭,日本打敗了強大很多倍的俄國。德國在戰爭前期就消滅了蘇聯主力軍和最一流的部隊,佔據了蘇聯最富饒的土地和強大的工業區,多數觀察家都人為蘇聯投降只是時間問題,連斯大林都做好遷都準備。固然,德國沒有進行戰爭總動員,一直到最後戰敗,德國婦女都沒有像蘇聯那樣上前線,但蘇聯的準備只會更糟,蘇聯一直到開戰前都在進行大清洗,有作戰經驗的高中級指揮員基本都被清洗,五個元帥槍斃了四個。民間的農業合作化造成嚴重官民對立,這些都造成了德國入侵以後被一些人視為解放者,成批官兵投降,民眾爭相充當帶路黨。蘇聯勝利,一方面蘇聯體制的戰爭潛力被嚴重的低估了,在被消滅三百萬部隊以後,依靠著預備役人員速度動員出生力軍。德國的佔領政策又十分野蠻,虐待投降士兵和佔領區居民。一旦閃擊戰沒有成功,德國的劣勢就提現出來,這就是德國兩次發動世界大戰兩次失敗的宿命。德國處於歐洲十字路口,方便交通運輸,一方面是四戰之地,缺少戰略屏障。強敵環飼,人口和土地都受限制,沒有穩定大後方。二戰前期採用的閃擊戰很好的揚長避短,通過戰術技術優勢最終規避掉戰略能力不足,這點上德國高層確實是戰爭天才。但一旦,戰爭朝著長期方向發展,兩線作戰縱深不足人口工業資源制約都紛紛呈現。德國幻想通過閃電戰進攻蘇聯,時間窗口也只有六個月。蘇聯斯大林體制一直都是為戰爭而準備,通過架子師瞬間動員出幾百萬部隊,居民在付出重大犧牲以後才頂住德軍進攻。

德國好比就是刺客組成的菜刀大隊,高攻擊低防禦脆皮裝,一波團戰就想拆家。 蘇聯戰術就是拖後期,前期一直被抓送人頭,但是猥瑣發育補刀沒落下,德國浪到蘇聯門牙塔下方,一波團戰少許失利,就再也起不來了。


嘮叨閣大學士


沒有可能。一些說法稱如果沒有1941年提早到來的嚴冬,如果沒有希特勒抽調裝甲部隊南下耽誤了進攻莫斯科的時間,如果德軍有充足的油料、冬裝……這些“如果”都是典型的馬後炮。因為給德軍設立這麼多“如果”的話,那麼蘇聯同樣也可以有很多“如果”。如果蘇聯沒有肅反擴大化,不搞大清洗,蘇軍的指揮能力也不至於在戰爭初期衰成那個樣;如果聽從圖哈切夫斯基的建議發展坦克,組建機械化部隊,如果在邊境地區修築大量永備工事,進行大規模戰場建設等等,那豈不是蘇軍都不會出現基輔會戰的慘敗以及莫斯科會戰前的危機。只給一方進行“如果”加成,卻讓另一方仍舊保持原來的狀態,這種“如果”就帶有明顯的主觀色彩,沒有任何意義。戰爭向來是雙方的動態對抗,一方情況變了,另一方情況必然也隨之改變,哪有隻準德軍加成,蘇軍依然苦逼的道理。

歷史沒有如果,這是人類對歷史必須有的敬畏和尊重,也是對今天人們的告誡。正因為沒有如果,沒有重來的機會,所以人類才不能任性。(S)


聯合防務


用蘇聯自己的評價,德國的軍力相當於蘇軍的兩倍以上,毫無疑問,能徹底擊敗蘇聯。但做為世界最大軍工埸美國對英蘇傾力支援,情況就大不一樣了,使德國東西不能兼故,北非英軍慘敗,美國直接出兵相助,擊敗隆美爾,北擊意大利,迫使其加入盟國,使軸心國攔腰斬斷,形成美英蘇意(後加入羅馬利亞等)多國會攻德國,希特勒犯了兵家大忌四邊楚歌,而斯大林則是五湖四海,唯一的日本,又偏偏對蘇中立,卻作死去犯美國…美國總統羅斯福聰明絕頂,先歐後亞,先弄死希特勒,再滅日本,最後稱霸世界至今,始終五湖四海,浩浩蕩蕩,幾乎所有參戰國都元氣大傷,唯美國完好無損,會玩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