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末年的僵持,高宗獨斷、光宗君弱,南宋從此羸弱不堪

今日看點:宋朝末年的僵持,高宗獨斷、光宗君弱,南宋從此羸弱不堪

大家好,歡迎收看本期的史皇弟,今天我們給大家聊的是寧宗朝的僵持。孝宗趙昚(1127年生,1162—1189年在位,1194年卒)以奮發有為之姿態,登基伊始,銳意恢復。一旦受挫之後,銳氣喪其大半,是後雖念念不忘“恢復”,卻再未付諸實施,而是在一個新和議的框架下度其餘生。他無從改變對金弱勢。他的治國之道,較高宗要積極一些。他頻繁更易宰相,以維持自己的強勢,為後世留下“獨斷”之名。但他的時代,朝政也只能算是“正常”而已。沒有出現“權相”,但出現了寵任近習的跡象,他與朝士之間所起的風波,多由於此。而他所選擇的繼承人,更使他晚景淒涼,且引起朝政的巨大動盪。

宋朝末年的僵持,高宗獨斷、光宗君弱,南宋從此羸弱不堪

孝宗趙昚

光宗趙惇(1147年生,1189—1194年在位,1200年卒)雖是孝宗親子,卻遠不如身為高宗養子的孝宗那樣盡孝。正因不孝,光宗終被群臣所逐,而立其子寧宗趙擴(1168年生,1194—1224年在位)。但寧宗秉賦素弱,不任繁重的政事,其當政之初,便嚴重依賴扶持其上臺的韓侂冑。侂胄出身外戚,但卻強幹,志滿意得之餘,主動對金髮動攻擊。當紹興以後唯一一次主動的“北伐”失敗之後,宋以侂胄的首級為條件之一,再次獲得了和平,並由此進入史彌遠專權的時代。皇帝自始至終,未起過主導作用。

宋朝末年的僵持,高宗獨斷、光宗君弱,南宋從此羸弱不堪

光宗趙惇

可以說,在光宗朝,重新進入了臣強君弱、太阿倒持的時代,且較秦檜時代更為徹底、更難扭轉。光宗被大臣所廢,以及權臣政治一直持續至南宋將亡之時,都是皇權不振的後果。不過,孝宗至寧宗朝,是宋政權相對安全的時期。宋固然無力振作,金也逐漸呈現疲態,再無初期的迫人氣勢。兩國相互雖有攻伐,終不能打破僵局,在平淡的對峙狀態中,共同走向衰頹。

宋朝末年的僵持,高宗獨斷、光宗君弱,南宋從此羸弱不堪

秦檜

高宗唯一的親子趙旉,在苗劉兵變中受了驚嚇,旋即病死。自此,高宗再無後嗣。趙旉死後僅三天,便有人上書,要求高宗“擇宗室之賢者”立為後嗣。此後,立養子之說不絕於耳,甚至對高宗有重大影響的哲宗孟皇后,也建議立太祖之後為嗣——事實上,太宗之後在靖康之難中幾乎被金軍一網打盡。

宋朝末年的僵持,高宗獨斷、光宗君弱,南宋從此羸弱不堪

靖康之難

紹興二年,高宗選擇了燕王德芳之後伯琮(後改名瑗),育於宮中。過了兩年,又選了秦王德昭的後代伯玖(後改名璩)養起來。年齡較長的瑗,在長期的競爭中不佔優勢。他曾獲得趙鼎的支持,從而引來秦檜的反對,而太后韋氏、皇后吳氏都偏向璩。瑗早熟,勝在端厚凝重,在秦黨的監視下,戰戰兢兢地度日。秦檜末年,瑗主動捲入了鬥爭。他向高宗報告,秦檜已病重,只是瞞著皇帝。於是有了高宗夜訪秦府的一幕。

高宗是始終傾向於瑗的,但也只有在反對的力量消失之後,他才做出決定。他後來回顧說,早有立瑗之意,只是怕母親不高興。紹興二十七年韋氏卒,三年後,瑗進封建王,改名瑋,獲得了“皇子”的名分,而璩確定了“皇侄”的身份,安置到紹興府去了。兩人地位立即有了差別,形勢基本明朗。紹興三十二年五月,高宗出詔,立瑋為太子,更名昚。六月,傳位於太子。此後,他以“太上皇”的身份,安享二十五年晚景。

關於高宗何以退位,據他宣稱,是“老且病”,想退閒休養。最後這兩年多,高宗的皇帝生涯確實不好過。自聞完顏亮有意南侵,他始終處於高度緊張之中,又要竭力抵擋,又覺得守也是守不住的,不如“遷都”以避。後來被大臣推著,勉強到建康前線去巡視,年近六十的皇帝不免感到身心疲憊。不過,最令他深受打擊的是完顏亮毀盟之事。

宋朝末年的僵持,高宗獨斷、光宗君弱,南宋從此羸弱不堪

完顏亮

從金軍北退到宋高宗退位之間的半年,是金最為艱苦之時。金師一路北退,人心惶惶,未能在本國境內沿途諸州有效佈防。而完顏雍正竭力調集兵力,平定契丹人撒八、窩斡在北方的叛亂。宋軍順勢在原邊界以北佔領了一列州縣。這本來是大好時機。但分散的進擊很難有持久的效果,四處都在進行一城一地的爭奪,這是一種動態的僵持,無法以這種方法打破雙方的均勢。總須有全局性的謀劃和進擊,才可能獲得突破性的進展。

宋朝末年的僵持,高宗獨斷、光宗君弱,南宋從此羸弱不堪

契丹

在金方形勢最困難的五月,高宗才正式確定以復出的張浚“專一措置兩淮事務”,但還未決定基本動向應當是攻還是守。六月,孝宗登基,但仍是循著這條遊移不定的路線。九月,朝內開始討論攻守問題,張浚欲守淮,開始在淮北構築工事,史浩建議守江,爭執不下。同時,張浚門下被陸續召集至臨安,這顯示,皇帝逐漸傾向於張浚的意見。但是,金軍此時已於北境取勝,擒窩斡,亂事被敉平。至十一月,北境重兵大體都開始向南轉移。隆興元年正月,向南境轉移的金軍已陸續到位。宋方在陝西的形勢也已惡化,宋軍主動放棄已得之地,退軍途中為金軍邀擊,喪師數萬。此時,張浚進樞密使、都督江淮東西路軍馬,開始策劃北伐。

時機被浪費,或是因為皇帝缺乏反擊的決心,或是尋找一位作全盤籌劃的人才太不容易,或是宋軍的整頓和動員效率過低,或是三者兼而有之。但更關鍵的是,高宗退位引起的皇位更替,導致了朝政的暫時混亂。孝宗於危難之際突然站到前臺,對於自己擔當的新角色,很難立即適應。老少更代,對於基本國策的理解也全然不同,人事方面也必須有所變動。於是,本就因為議政充分而施政遲緩的宋廷政治,更因核心層的不大不小的震動,進一步拖沓。跨高宗、孝宗兩朝的一年之間,宋方几乎沒有任何有組織的進攻。

宋朝末年的僵持,高宗獨斷、光宗君弱,南宋從此羸弱不堪

張浚

當金軍已經完成軍力的南移之後,張浚終於回到了權力核心。對他來說,紹興三十一年十一月到隆興元年正月,不過十四個月時間,他的迴歸非常迅速,然而對於宋金對抗的格局來說,十四個月太長了,這兩個時間點之間,形勢發生了逆轉。宋方也不是不知道這一點,張浚麾下的武鋒軍都統制陳敏就意識到:“聞金重兵皆在大梁,必有嚴備。”豈止是嚴備,且有進一步的動作。又拖延一段時間,終於做出北伐的決定,又顯得倉促和不妥。

北伐的適宜時機已經過去了。但是,張浚之銳意進取,至老不改。宰相史浩以下,給他忠告的同事、友人,不知凡幾,大體都勸告他,對形勢的判斷不要過於樂觀。但張浚覺得,自己已年近七十,苦等三十餘年才有再圖恢復的機會,絕不能空擲。孝宗皇帝對北伐大事予以絕對支持。適逢主管侍衛馬軍司李顯忠、建康都統制邵宏淵獻策攻取女真屯駐重兵的虹縣與靈璧,張浚主張二人分帥大軍北伐。不幸得很,繼富平之役、淮西之叛,張浚主持的隆興北伐,再次出現慘劇。二人順利攻下虹縣和靈璧,接著,李顯忠又攻下重鎮宿州(治符離,今安徽宿州市)。可是待女真大軍到宿州城下,李顯忠輕敵取敗,邵宏淵坐視不救,兩軍遂一同潰還。鄭重其事的北伐,出師僅一月就輕易地結束了,時在隆興元年五月。

宋朝末年的僵持,高宗獨斷、光宗君弱,南宋從此羸弱不堪

女真騎兵

總結

至此,宋仍然佔著兩年以來佔領的商、秦、唐、鄧等州,形勢看來比以前還要好點。當金世宗提出議和時,宋仍然猶豫著。但拖延了一年多之後,金軍突然跨過淮河,迅速攻陷江北淮南一半州縣,這時,宋才意識到,貌似改善的形勢,實在是經不起一擊的,終於再次接受了和議。隆興二年十二月,和議成。較之紹興和議,隆興和議有兩處重要變化:兩國關係,由君臣改為叔侄;歲幣由銀、絹各二十五萬,減為各二十萬。宋獲得了較前優厚的待遇。儘管宋不可能滿足於經過改良的弱勢地位,尤其不能滿足於原封不動的邊界。可是反擊的嘗試遇挫之後,銳氣復喪,無力打破僵局。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