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老街,見證這座城市的歷史變遷

伴隨著清晨的海風和柔軟的細浪,一顆美麗的珍珠即將揭開神秘的面紗。這是正在進行重建的北海地標性建築鋼雕——銀灘《潮》。

一條老街,見證這座城市的歷史變遷

由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魏小明設計的銀灘《潮》最初建成於1993年10月。它由象徵著珍珠的鋼球和七位採珠少女組成,寓意著生生不息的海洋文化,傳遞著開放包容的城市精神。


一條老街,見證這座城市的歷史變遷


魏小明的作品兼具了中西方的文化內涵和審美追求,這不僅緣於他的求學經歷,也和他的成長環境有著密切的聯繫。魏小明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北海人,他在北海老城度過了青少年的時光,這裡也記載著北部灣畔的商業繁榮和中西文化的交融碰撞。


一條老街,見證這座城市的歷史變遷


一條老街,見證這座城市的歷史變遷


北海外沙半島形成的天然內港是避風停靠的天然場所,自古便有采珠人和漁民聚集於此。


一條老街,見證這座城市的歷史變遷


1876年,中英《煙臺條約》簽訂,北海成為對外通商口岸,英法等國先後在北海設立領事館,建起各類西洋建築。八方商船和各色貨物彙集於此,外沙附近逐漸形成了以珠海路、中山路、沙脊街三條直街為中心,綿延三四公里左右,擁有近千座騎樓建築的北海老城。


一條老街,見證這座城市的歷史變遷


北海老城的騎樓建築大多為2到3層,古羅馬建築風格的方形柱子粗大厚重,牆面窗頂則採用哥特式券拱結構,屋頂四周的矮牆是極具中國特色的女兒牆,形成了南北兩組空中藝術長廊。


一條老街,見證這座城市的歷史變遷


一條老街,見證這座城市的歷史變遷


珠海路東頭的北海關大樓建造於1883年,是北海現存最早的西洋建築之一。北海關開辦66年間,海關稅務司一職全由來自9個國家的48名外國人擔任。西方列強壟斷了北海的航運和進出口貿易,因而北海關又被稱為“洋關”。

新中國成立後,國家收回了海關的管理權,北海關改稱為“北海海關。”


一條老街,見證這座城市的歷史變遷


1984年,北海被列入全國首批14個沿海開放城市,城市版圖不斷向南發展,北海老城遭遇冷落。直到2005年,在北海老城修復工程的推動下,珠海路的市政設施得到改造,騎樓結構進一步加固,被損壞的房屋立面逐漸恢復到原有風貌,經過改造和亮化,進入老街的店鋪從2007年最初的6家增長到現在的近400家,這裡既有異域風情的西式餐廳,還有琳琅滿目的東南亞商品,他們與廣西特產、民族文化工藝品交相輝映。


一條老街,見證這座城市的歷史變遷


見證歷史變遷,本週四廣西衛視21:40播出的《我和我的祖國》,為您講述北部灣畔一座百年老城的今昔變化。


大型原創周播電視專欄《我和我的祖國》每週四21:40在廣西衛視播出。敬請收看。

為獻禮新中國成立70週年,廣西衛視精心策劃了大型周播專欄《我和我的祖國》,欄目於每週四21:40在廣西衛視進行首播。節目堅持導向為魂,唱響主旋律,弘揚正能量,展示昂揚向上的奮鬥精神,營造歡樂祥和的盛世圖卷。

《我和我的祖國》大型周播專欄節目設置“為了新中國”“獻禮共和國”“祖國大家庭”“祝福新中國”4個板塊, 圍繞慶祝新中國成立70週年這一主題定位,以豐富的史料真實再現革命先輩為國家和民族流血犧牲的動人事蹟;從不同的人物視角凝視新中國各個建設時期和發展階段的生動場景,以此喚起人們對高尚愛國情懷的共鳴。


一條老街,見證這座城市的歷史變遷


廣西衛視《我和我的祖國》欄目向廣大網友們徵集主題視頻啦!

無論是詩詞書法還是音樂作品,也可以是一些想對祖國說的心裡話,請拿起手機,拍一段視頻發給廣西衛視,即有機會在廣西衛視全方位呈現您的大作!是不是想想都有點小激動呢?

①廣西衛視郵箱:[email protected]

②直接發送至廣西衛視官方微信:廣西衛視

③直接發送至廣西衛視官方抖音:廣西衛視

④直接發送至廣西衛視官方快手:廣西熱門蒐羅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