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 的 父 亲

我 的 父 亲

我 的 父 亲

1936年农历正月初七,父亲出生在黄堆沟南村,由爷爷偕沟而建的地坑窑中。生时适逢民国时期,幼时饱受饥饿,贫穷与磨难。1949年解放前期,正值少年的父亲曾跟随爷爷牵着自家的牛车为著名的扶眉战役运送过支前物资及伤病员,这是父亲一生最为骄傲和自豪的一件往事。新中国成立后,父亲及家里的生活状况才逐渐得到了改善。他一生经历了民国时期、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后又经历了土地改革、互助组、合作社、人民公社、文化大革命、农业学大寨、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开放等不同历史时期。贫寒的经历,丰富的人生练就了父亲坚韧不拔的个性和忠厚善良的品德,家乡的大地上留下了父亲坚实的脚印和勤劳的汗水。

父亲是位地地道道的全职农民,终生面朝黄土背朝天,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为中国北方农村农民的典型代表。他也是农业行的全把式,扬场折行、耕田耙磨、收割播种、兴修水利、平整土地、养猪放羊、喂牲口,上山砍柴、样样在行。记得父亲曾在原法门公社铁庄村举行的小麦收割比赛中还取得了全公社第二名的好成绩,当时奖品是一顶遮阳的草帽和一个喝水的茶缸。父亲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一生与农业为伍,与庄稼为伴,是人民公社时期已为数不多的生产队老社员之一。父亲精明能干,所有农活都难不住父亲,他种麦能高产,种果果味甜,种菜莱味香,所以在父亲身上始终散发着只有庄稼花粉才具有的芳香,同时在父亲身上还能感受到一个优秀农民具有的、传统的、原始的、原汁原味的贴近大自然的情怀和纯天然的高尚品质。

我 的 父 亲

父亲自幼聪慧,心灵手巧,学啥有模有样。他从爷爷那里传承下来并以此赖以生存的木匠绝技,成了他为全家人谋生的主要手段。父亲农忙季节在生产队务农,挣工分,农闲季节外出为人盘锅盖房,攒材打柜,为村里建饲养室,保管室,为大队建学校,做课桌,用挣来的辛苦钱,再回生产队买劳动日,养家糊口。他的足迹遍布我们当地和周边,是在我们当地享有盛誉的能功巧匠。记得父亲在为杜城建校时,墙体坍塌,父亲意外受伤,从此还落下了腰疼的病根。父亲曾参与生产大队组建的红星社加工厂,做斗、卖斗发展集体经济。由他为原黄堆公社承建的二层办公楼依然座落在原乡政府院内,它可是70年代初我们黄堆有史以来第一座二层楼。改革开放初期,由父亲牵头组建了黄堆公社建筑队,他带着他的农民工朋友先后赴麟游、西安找市场、找出路、找活干,特别是在西安打拼十多年,在同乡好友房秉礼叔叔的帮助下,先后为华山机械厂,红光机械厂建起了多座家属楼,加固维修厂房、楼房数座,为当时还不富裕的乡亲们找到了一条致富路子,使他们的经济状况、生活状况得到了改善。为改革开放初期我们黄堆进城打工第一人。

父亲为我们这个家可以说是辛劳一生,出尽了力,流尽了汗。记得和大伯分家后,一家蜗居在三间简陋的偏厦房内,七口人挤在一个坑上,一条薄被御寒,头门是带外挂锁的齿齿门。为了改善家里的居住环境,父亲利用在麟游盖房时认识的熟人,在大山深处的北马坊买得三十余根杨槐椽,无奈山路崎岖,运输困难,父亲在亲朋及工友的帮助下,硬是将一根根百拾斤重的椽扛至三十里外的西关山,才用架子车拉回家中,为家里盖起了三间半上房,以后又在院落的西边盖起了三间偏厦。随着改革开放及党和国家一系列惠民政策的实施,家里经济状况的逐渐好转,原来的房屋又几经翻新,成了现在这样前有平房、中有客房、后有楼房、各种功能齐全的农家小院,使家中的居住条件大为改善。现在回想起来,这要消耗父亲多大的毅力和体力,令人敬佩,难以忘怀。70年代中期,由于长期干旱少雨,粮食欠收,全家人靠吃返销粮维持生活。一度时期,家里生活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揭不开锅了。一天夜里,被父母的说话声吵醒,原来是父亲不顾一天的疲劳,从南乡工友处借得半口袋粮食,解决了家里当时的燃眉之急。

我 的 父 亲

由于自幼家境贫寒和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使父亲失去了上学读书的机会,但父亲具有读书人的智慧和思维,有文化人的高雅和气质,有纯朴农民具有的坦荡和胸怀,有和常人不一样的处事方式。他自幼勤劳善良,勤俭持家,乐善好施,乐于助人,心灵像水晶一样纯洁,心肠像菩萨一样善良,谁家有困难,他都要帮一把,有乡亲来借钱、借粮、借物,尽管那个时候家里也不怎么富裕,但他都要想法设法接济。他对祖父母的生活照顾有加,是出了名的大孝子。父亲兄妹6人,关系融冾,情同手足,相互帮扶前行。记得有一年,二伯突发重病,剧烈腹痛,当地医院无法诊治,父亲与五爸一起毫不犹豫的将二伯护送至西安,在四爸的帮助下住进了一家医院,诊断为急性胃穿孔,及时进行了胃大部分切除手术,挽救了二伯的一条性命。如今二伯父己经是八十有八的杖朝老人,仍然健康、幸福、快乐的生活着。

父亲与母亲是结发夫妻,他们一起风雨同舟、相濡以沫、相亲相爱、幸福生活六十四个年头,甚称古老农村传统婚姻的典范。他与母亲一道操持着我们这个家,用青春、心血和汗水组装了我们兄弟姐妹五人的躯体和灵魂,使我们才有了生的权利和做人的资格。并用勤劳和智慧为儿女撑起了一片片蓝天,用坚强的脊梁和肩膀为儿女们遮风挡雨,对儿女的爱从不记成本,不求回报,不因我们成人成家而贬值,不因他的年事已高而衰减,不因时间的推移而消失,使儿女们感同身受,幸福无比。他对孙子、曾孙、外孙也是关爱备至,疼爱有加。2003年,他的两个孙子建龙,龙龙双双考入重点中学宝中,他用他平时省吃俭用下来的辛苦钱,为他们解决了学费问题。如今他们俩均早已大学毕业,有了各自的事业和工作。

人常说父爱大如山,大树底下好乘凉,我背靠父亲这座大山,在父亲这棵大树下乘凉已整60年了。和许多人相比我是幸运,幸福的。父亲在我心目中的形象非常高大,他是村上的能人,威信极高,是家中的主心骨、顶梁柱、有绝对权威,他也是一个合格的丈夫,对母亲恩护有佳,呵护一生,一个合格的父亲,经常教育子女遵纪守法,诚信做人,诚实做事。父亲是我的偶像和榜样,是我心目中的明星,我是他的粉丝和崇拜者,从小立志要做父亲那样的男子汉。父亲不但成就了我的生命,成就了我的学业,成就了我的人生,也成就了我的事业。我是77年考试制度改革后通过高考跳出农门的农家子弟,现在医院从事医疗工作,是在我们当地有点小名气的儿科专家,学术上也小有成就,先后担任科室及医院党政负责人,曾荣获扶风县劳动模范,扶风县十佳科技工作者,宝鸡市优秀医生等殊荣,这些都与父亲谆谆教诲、教育、培养和帮助分不开的。

父亲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农村,是弟弟金善,弟媳玉玉无微不至的照顾着父亲的生活和起居,她们从未与父亲红过脸,争过嘴,吵过架,惹父亲生过气。只是到了冬天寒冷季节、身体有病时才来到县城与我们生活一小段时间。他生活俭朴,饮食简单,从不愿给儿女们增添过多的麻烦,儿女们曾多次想为父亲做生日祝寿,都被他婉言谢绝。晚年时期的父亲生活幸福,四世同堂,身板硬朗,耳聪目明,神情矍铄,还能帮家里做些农活和 家务。

2018年3月不幸降临我们家,父亲病倒了,被确诊为前列腺癌,请省内著名专家为父亲先后两次手术治疗,手术后又进行放疗、激素对抗、对症等治疗,父亲逐渐恢复了往日的健康。但好景不长,今年4月病情再次恶化,由于发生了广泛的骨转移,使父亲疼痛难忍、行走困难、寝食难安、瘦骨如嶙,做儿女的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做为医生的儿子,我也曾企图想用医学界还未攻克,明明知道毫无疗效的各种治疗方法,来减轻父亲的疼苦,挽救父亲的生命,结果可想而知。病后的父亲对故土的热爱,对故乡的眷恋,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生命的渴望,对亲人及母亲的不舍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他用坚强的意志,强忍病疼与病魔进行了顽强的博斗。父亲病后和住院期间是大姐俊侠放下自己的家务和孙子,细心照顾着父亲的生活,妹子乃侠、乃风,侄女宁宁也是尽量多的抽时间陪伴父亲,我的妻子培兰放下还年幼的两个孙子全程陪护,搀扶父亲散步、陪同聊天、拉家常、看电视,为父亲做可口饭菜,按摩,接屎倒尿,不离不弃,比我这个做儿子的都孝顺。父亲病后得到了县中医院外科张冰主任,县医院放疗科史永铁主任及其医疗团队的精心治疗和护理,也得到了各位亲朋好友,各位乡亲及单位的领导同事的关心关注,多次看望。是父亲的心灵得到最大的慰籍。

2019年10月7日17.48分,是一个撕心裂肺,终生难忘的日子,父亲的心脏停止了跳动,他的生命永远定格在这个时间点上,从此永远的离开了我们,离开了生他养他的故土,离开了朝夕相处的乡亲们,离开了他钟爱一生的老伴,离开了他爱和爱他的儿女们、孙子、曾孙、外孙们。从此我们将阴阳两隔,难以相见,这怎能不叫人悲痛万分,难以释怀。

人间四季春常在,从此再无老父亲。父亲您去了哪里,我问蓝天,蓝天不语;我问白云,白云无言;我问大地,大地沉默;我问鸟儿,鸟儿在啼哭、在流泪、在呻吟。现实告诉我,父亲他真的去了,他是黄土地的儿子,从黄土地中来,如今又要回到黄土地中去,回归大自然,成为大自然的一分子。

父亲虽然永远的离开了我们,但他老人家的音容笑貌,生活的点点滴滴、艰苦奋斗、勤俭持家、乐于助人的作风已深深铭记在儿女们的心灵深处,这是父亲最后留给儿女们最宝贵的精神遗产。父亲您一路走好,儿女们永远怀念您。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