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團和小米的第一個冬天(中)

自2002年以來,老王累計面談過3萬名創業者,寫創業日記是希望能把這十多年從大量案例中總結歸納出的規律和經驗分享給更多創業者和投資人。

2016年初,我們組建了一個初創者與投資人的社群,取名為【投緣幫】,寓意“投緣就幫”,由老王帶領的團隊整體作為創業者的持股合夥人(與每個創業者約定在連續三年的時間裡每月加持股份0.1%,最終累計3.6%),與創業者進行深度連接,長期陪跑。

有興趣和老王聊聊的創業者或投資人,可以點擊關注上面 ↑【老王創業日記】,公眾號後臺會自動回覆老王的聯繫方式。


老王創業日記第272篇

前幾天發的上一篇裡提到的主要還是美團和小米在2019~2021這三年裡可能遇到的管理問題和組織瓶頸,可以說是內憂吧,今天再說說外患。

先聲明一下,我對這兩家公司的長期發展都是非常看好的,當前可能存在的一些問題,有的已經顯現出來,有的還潛伏在水下,但我覺得那些都不會太影響到長期的結果,那就是美團和小米在未來十年內都有機會達到萬億美金估值的規模。

美團和小米的第一個冬天(中)

還是看上面這張【18個月創業週期論】的簡圖(我用Windows畫筆一點一點畫出來的

美團和小米的第一個冬天(中)

),在第7~9年的爆發期,為什麼最終成為平臺的那些公司會有一種在市場上誰也擋不住的感覺?

一般而言,這些註定會成為平臺公司的小巨頭,在高速成長期的末端都會再進入這樣一輪新的爆發期。原因是,前面經歷了五年以上在某個特定方向或領域的持續指數化成長,積累的勢能逐步疊加,最終普遍走到D輪之後的公司在站上10億甚至100億美金估值水平的時候,在其自己原來所主攻的方向上,完全佔據了霸主地位,這時候它就一定會出現一個“能力溢出”的拐點——在原有市場的資源運營能力,溢出到其他相關領域。

這時,以其主攻的產業方向為原點,這種公司會把它的能力快速輻射到行業周邊領域或是行業的上下游,這種能力溢出一旦成功,並達到一定的輻射寬度,該公司才算是真的開始成為平臺型企業了。

之前王興一直講“邊界”問題,美團總是在探尋自己的邊界在哪裡,這背後的意思,就是美團還沒有看到所謂的邊界,還有更多更大的市場機會在等著美團,這其實是我長期看好美團的主要原因,美團通過餐飲外賣建立起來的線上流量與線下服務連接方面的能力可以不斷溢出到更多服務領域,比如房產、汽車,每一個都是萬億級十萬億級的市場,美團如果都能成功切入這些領域,我就完全有理由相信王興和王慧文們能把公司帶到萬億美金市值的高度。

但是這種跨界的能力溢出,不可能一帆風順,除非溢出到下一個藍海市場,那還相對容易些,但是,今天,還有藍海麼?事實上,美團在不斷擴大邊界的時候,正是陷入一場又一場看起來永無休止的戰爭,每一次美團的邊界想往外擴的時候,總會遇到原有巨頭的阻力。

這種連綿不斷的戰爭,會是美團在這個冬天的常態,會一直延續到2022年初,也就是美團創立12週年的時候。

我賭彼時的美團會贏得絕大多數跨界戰爭的勝利。

在這個過程中,內部的組織進化如果也能頂上來,美團大概率上會順利進入它成立之後的第二春。

美團在能力溢出期的主要對手,就是攜程、搜房、瓜子二手車、滴滴等垂直市場上的冠軍企業,基本上這些公司的體量在100億美金上下的樣子,其中滴滴顯得更大些,但是滴滴的組織嘛。。。。。。雖然大家總是提TMD,但說實話,我覺得美團和頭條這兩家的組織能力要撇滴滴好幾條街。

當然美團有一個歷史遺留的隱患,就是餓了麼,美團沒有真正打死打殘對方,也沒有像對待點評那樣給合併吃下,這是非常遺憾的一個事情。餓了麼現在成了阿里手中的一把刀,雖然這把刀也不是那麼鋒利,但架不住握刀的這個人比美團還是粗壯10倍不止的,所以餓了麼還會是個麻煩,但也僅僅是個麻煩而已。

小米在這個長達三年的寒冬裡遇到的挑戰可能比美團要大得多。

美團在其自己起家的領域,已經是絕對數量級上的老大,霸主地位建立起來了。但小米還不是。

我認為雷軍犯了個節奏上的錯誤,在小米剛成立3年多的時候,就開始做對外的賦能——從上面這張我畫的圖裡去看,他這個節奏顯然有點兒操之過急。

這就像是東三省和華北你都還沒拿下來,就先跑到南方準備渡江戰役去了,結果長江渡到一半,才發現整個北方工業基地都快丟沒了——華為OV突然冒出來佔了前三名——本來小米都幾乎佔領了用戶心智成為國民安卓第一機,這下完了,一年跌出前五,後路差點兒被端掉,雷老闆趕緊喊出“重回手機”!

幸虧小米多次巨量融資攢下的底子夠厚實,再加上雷老闆個人戰力爆表,總算是穩住了陣腳,但要想回歸全球前三,壓力還是很大。

屋漏偏逢連夜雨,特朗普這時候還送了一隻黑天鵝過來,本來在消費者品牌策略上非常低調的華為,突然間不得不高調起來,因禍得福一舉佔領了國內小白用戶的心智——對最近一年來的華為,我估計小米的同學們是非常鬱悶了。

給小米一個建議,不要再過分糾結手機市場份額這個事情了,尤其在公關上,既然不可能與華為爭,就不要爭了,趕緊擴大差異化優勢。前些天我看到程苓峰和馮大輝發文章都提到“同時擁有五件小米IoT產品的用戶數已經有幾百萬”,我就知道,小米市場部的同學還是給力的,總算說到點子上了。華為OV現在還只有手機,不像小米,重量在1噸以內的產品基本都全系提供了。

關於小米的近況,可以看看程苓峰這篇《王興無邊界,雷軍有核心》,信息量足夠,雖然我在這件事上跟他的觀點不同,我還是認為小米在節奏上有問題,手機市場本來可以取得更好的優勢地位,而把戰略打開這個事情太早了——大家可以關注程老師這個公眾號【盧泓言】,他寫的東西都非常值得讀。

因為小米做“能力溢出”比我【18個月創業週期論】的理論完美模型提前了三年,所以到現在看的話,確實有了一定的先發優勢,至少體現在數量上吧,有一種兄弟多就可以打群架的感覺,但我的擔心在於,家裡的大哥還不夠壯實,小弟再多,也可能被對方一個超級大哥一人給秒掉了。想象一下,華為如果要做所謂的“生態鏈”,或許一個18個月就可以幹出不弱於小米生態鏈的體量來。

留給小米的時間,似乎不多了?

但是,正因為華為構建“生態鏈”的能力隨時都具備,反而造成其可能在戰略上未必重視這一塊,5G對華為來說可能是個更重要的戰場,所以小米的機會依然不小。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