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貝雕師,用貝殼作原料博得了眾人的眼球

所謂的貝雕,就是用貝殼作為原料。貝殼的種類很多,是大自然鬼斧神工之作,色彩和紋理也很美麗,有的還是很妙的反光體。貝雕就是選用這些有色貝殼,巧用其天然色澤和紋理、形狀,經剪取、車磨、拋光、堆砌、粘貼等工序精心雕琢成平貼、半浮雕、鑲嵌、立體等多種形式和規格的工藝品。貝雕巧妙的將人與海結合起來,貝雕是海的綺麗與傳統文化智慧的結晶,具有貝殼的自然美、雕塑的技法美和國畫的格調美。自古而來記載著人與海的故事,傳達著人們對美好明天嚮往和期待。

莆田貝雕師,用貝殼作原料博得了眾人的眼球

今天要說的是福建莆田的一位貝雕師,陳金植。陳金植,福建莆田人,畢業於廈門工藝美術學院雕塑系,進修清華大學美術學院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高級研修班。中國高級技師、福建省工藝美術大師、莆田市優秀人才、莆田貝雕專委會主任、海南省貝殼行業協會常務副會長、莆田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莆田貝雕》代表性傳承人、雙藝雕刻有限公司總經理。

莆田貝雕師,用貝殼作原料博得了眾人的眼球

陳金植通過自己的努力,也獲得了很多獎項。比如:2007年至今參加全國工藝美術大展,榮獲作品有幾十件金獎和多件銀獎和銅獎,其中代表作有《念珠觀音》、《心中有佛》榮獲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金獎。2015年作品《心中有佛》榮獲2015年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莆田)評比金獎;2015年作品《鴻運當頭》榮獲2015首屆中華“國藝杯”展評會“最佳創意金獎”等眾多的獎項。陳金植還有幾項個人專利:012年5月由本人獨立設計、創作的作品《小和尚系列》、《壽桃》、《笑口常開》經福建省版權局認定為著名作權人。2013年4月,由本人獨立設計、創作的作品《義成》經中華人民共和國知識產權局認定為外觀專利。從陳金植的這些成就來看,陳金植真的是一位非常優秀的貝雕師,但是他依舊還是堅持的去學習,去提高自己。

莆田貝雕師,用貝殼作原料博得了眾人的眼球

貝殼遠在五萬年前山頂洞人時期,就被穿成串鏈作為裝飾。5000~6000年前,我國沿海地區及其附近島嶼,生活著眾多的原始人群,他們依靠海洋生活,他們居住的地方都堆積有大量的貝丘,貝丘中有蛤蜊、鮑魚、海螺、長蠣、玉螺等20餘種貝類化石,還有許多貝殼上有鑽孔,顯然曾經作為裝飾品使用。

莆田貝雕師,用貝殼作原料博得了眾人的眼球

第二屆福建省手工藝現場創作技能競賽:陳金植任評委

貝殼品種多樣,大的象簸箕,小的象米粒,形態繁多,色彩各異,一個貝殼還可以磨出多層色彩。所以製作的工藝品,品種多,題材廣。主要以花鳥、人物、山水、靜物等為題材,珠光晶瑩,古樸典雅,具有鮮明的裝飾性和觀賞性。品種有酒煙具,文具、檯燈、髮卡、瓶插、魚缸、項鍊、首飾盒等實用工藝品,以及各種掛屏、座屏、屏風、圓雕等藝術欣賞品。把貝殼經過切割、拼接並粘貼,還可做成貝雕畫。另外,貝雕可以開發為旅遊紀念品,便於攜帶,深受遊客鍾愛。

莆田貝雕師,用貝殼作原料博得了眾人的眼球

評委人員

貝雕可以說是有著悠久歷史的一種工藝,這種工藝流傳到至今,可見它的魅力所在。貝雕的製作也是很有考究的。貝雕的製作,關鍵在於因材施藝,所謂"材",即天然提供的材料,依勢取形, 然後用堆、疊、聯、粘等方法,製成成品。民間藝人對貝殼的運用,極其高妙:有斑痕的貝殼,鋸成帶疤痕的樹木軀幹;具有螺絲旋紋的貝殼,切成仕女的髮髻;利用江瑤貝、銀殼貝,製作樹葉;利用海螺、雞心螺的紅色作楓葉。還有,葡萄是用貝內層的紫色製作的,衣裙是利用江貝的層層紋理表現的。實在不行,才染上透明色。國畫有多少種表現形式與構圖,就有多少種貝雕畫。裝框後,燦爛華美,天然貝的組畫能永不褪色。

莆田貝雕師,用貝殼作原料博得了眾人的眼球

陳金植曾說:“貝雕是我們莆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將貝雕這門技藝發揚光大是每一位貝雕師義不容辭的責任,致力於做貝雕行業的高端產品也是我一直追求的目標。”從陳金植的話語中可以看出,他不僅僅是為了做貝雕而去單純的去學習,他最終的目的是為了發揚我國的傳統文化,可見陳金植是一位很有社會責任感的貝雕師。

時代在發展,科技在進步。而我們也不能把我們的根源拋棄,我們就應該學習陳金植身上的那種精神,為了繼承中國傳統文化而學習,為了發揚傳統文化而去努力。這個時代就需要這樣的人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