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奉行光榮孤立政策的英國,為什麼要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戰?

在歐洲近現代歷史上,英國在歐洲的自我定位一直是“離岸的操盤手”

。對於英國來說,她的主要利益並不在歐洲大陸之上,在歐陸,英國沒有多少戰略要地可言,早在15世紀的英法百年戰爭之後,英國在大陸上的核心領土就已完全喪失。英國的真正利益在整個世界那廣大的殖民地地區,在蔚藍浩瀚的海洋之上。通過海洋的霸權來保證自己在世界各個角落的軍事與經濟優勢,是英國最大的戰略目標。

一直奉行光榮孤立政策的英國,為什麼要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戰?

英國的殖民地遍佈全球,這決定了她的全球戰略

為了保持這個戰略目標,英國的軍事配置完全依照此進行設置。在一戰之前,偉大的日不落帝國在本土只有區區10萬常備軍,與法、德、俄等動輒一百多萬常備軍的軍隊相比,簡直不值一提。不過,在海軍上,英國擁有絕對優勢,英國人長期保持兩強原則(即海軍力量要超過排行第二、第三的國家的總和),而且,還有一套配套的戰術:利用強大的海軍機動力對軍隊進行任意投放,形成局部優勢,並有海軍力量封鎖對方的力量投放。英軍在各殖民地都能勢如破竹,正是源於此。

一直奉行光榮孤立政策的英國,為什麼要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戰?

一戰前英國海軍閱兵,可見其實力

在外交上,英國也不太願意捲入大陸戰爭。長期以來,英國奉行“光榮孤立”外交戰術,不在大陸上尋找盟友,以避免自己加入規模龐大、損失巨大,而且對自己沒多大好處的歐陸戰爭。而且,英國的陸軍力量弱於傳統歐陸強國,她在歐洲大陸上無法取得優勢,強行介入歐陸事務可謂費力不討好。

但是,在一戰時期,英國卻親身赤膊上陣,加入協約國與同盟國廝殺。而且,這場戰鬥的規模還相當龐大,德意志、奧匈和奧斯曼三大帝國都進入了對立面,不用想也知道,這場戰爭不但要直面大國,而且會造成極大的損失。

一直奉行光榮孤立政策的英國,為什麼要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戰?

為什麼長期奉行光榮孤立的英國,會在一戰中作出如此看似“不理智”的行為,破壞外交政策與軍事配置,加入協約國呢?主要出自以下三點原因:

其一、為了保障海洋與全球霸權,英國在歐洲大陸上只有一個利益:保障大國均勢。精明的英國人深刻的明白,如果大陸上出現了一個強有力的霸主,向拿破崙帝國一樣有能力支配歐洲大部分國家,這個國家的工業、金融與軍事力量將會史無前例的強大。面對這樣一個龐然大物,英國在世界上的霸權將會蕩然無存。

一戰之前,德國的工業迅速發展,其工業產值不但超越了老牌強國法國,甚至超過了世界霸主大英帝國。面對這樣強大的敵手,較為落後的法俄聯盟難以取勝,整個大陸很可能收到德奧聯盟的控制。英國的世界霸權不但無法維持,其本土安全亦會受到影響。因此,即使此戰不符合英國的外交政策與軍事配置,英國也要加入。

一直奉行光榮孤立政策的英國,為什麼要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戰?

其二、在外交方面,各國都存在著誤判,包括英國。在一戰爆發前期,所有國家的外交決策人員都有一種樂觀與悲觀矛盾情緒的混合。樂觀情緒在於:所有國家都認為,世界戰爭打不起來,只要自己利用軍事總動員的態勢,對對方進行威懾,對方就會退縮;而且即使打起來,也不會長久,因為各國的司令部早就制定好一招制敵的戰略計劃(例如德國的施裡芬計劃、法國的十七號計劃等)。悲觀情緒在於:將對方所有行動的目的都以最激進的想法為標準,例如將對方的部分動員當作進行總體戰爭的決心,即使對方的真實目的很可能只是威懾。

矛盾情緒的結果是:每個國家都希望利用軍事動員來威懾對方,但對方則將其想象為總體戰爭的前奏。英國也不例外,她希望利用加入戰爭的最後通牒使德國停止進軍回到談判桌上,但德英雙方都將對方想象為堅定的好鬥份子,於是形勢越來越計劃,英國不得不加入。

一直奉行光榮孤立政策的英國,為什麼要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戰?

其三、德國進攻比利時的戰略計劃違反了英國的利益。德國在一戰的戰略是19世紀末提出的施裡芬計劃,此計劃的核心是趁著俄國還未動員,將主力集中於西線,迅速擊敗法國。想要速勝法國,便不能在前線與法國主力硬拼,因此,施裡芬計劃將主力放在上翼,避免避免與法國主力交戰,從比利時繞道法國腹地,佔領巴黎。

此計劃必然要佔領比利時。但是,英國為了保障自己的海軍優勢,早就制定了將德國封鎖在波羅的海的戰略計劃,而其中最關鍵的部分就是保障荷蘭與比利時能幫助自己進行封鎖,因為兩國地理位置正好在波羅的海出口附近。但是,施裡芬計劃中對比利時的佔領必將破壞英國的封鎖能力。因此,英國必須為了比利時的獨立,也是為了自己的海軍力量參戰。

一直奉行光榮孤立政策的英國,為什麼要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戰?

施裡芬計劃圖示

基於以上三點原因,英國破壞了長期的外交戰略,參與血腥的一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