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王牌野牛氣墊船,中國花重金買進後,為何只造2艘就停產了?

VE-諾芯


我國自建的“野牛氣墊登陸艇”裝有兩門國產630近防炮,不同於從烏克蘭引進的那兩艘,它們的AK630近防炮。關於“野牛登陸艇”的事情不要道聽途說,也不用胡亂猜測。


目前“野牛”在我軍服役了4艘,其中輛艘是引進的,兩艘為自行建造,還有一艘正在建造,估計完成六艘裝備量之後要告一段落,因為目前的需求量就是這麼多,建造數量太多顯然是即不需要,又浪費資金。
俄軍的“野牛”和我軍的不一樣,在近防炮前面還安裝了兩座多管火箭發射器,用於近距離支援登陸作戰。



俄羅斯/烏克蘭“野牛登陸艇”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軍用氣墊登陸艇,滿載排水量555噸,57節的最高航速航程為600海里,可以運載6輛04式兩棲戰車、3輛96A型主戰坦克或者300人的兩個海軍陸戰隊連,它可以從海南榆林基地出發5個半小時左右抵達“三沙市”,經過補給後再有6小時就到達南沙永暑礁,這個速度非常快的,以前往南沙運輸物質的“島礁補給艦”則需要兩天左右的時間,這也證明了“野牛登陸艇”高速度和大運載量的優越性。

海軍“東山島號”半潛船馱運“野牛登陸艇”,將使它的作戰距離再提高600海里之外,可不經過永興島補給休整,直接抵達到南沙!同時“東山島號”也是浮動基地,“野牛艇”有了依託可以快速往返提高運輸效率。

但“野牛登陸艇”的體積太大了限制了它的裝船數量,“東山島號”排水量20000噸級別,甲板上僅能運一艘“野牛”...如果馱運2艘甚至4艘則需要建造更大的,但單獨為“野牛登陸艇隊”建造兩三艘5,6萬噸的半潛船,又不划算,半潛船”一般來說航速僅14節左右,這個航速遠跟不上兩棲編隊的...這樣的慢會拖累兩棲編隊的進攻速度,使敵有更多的時間進行抗登陸準備!與其這樣還不如讓“野牛艇”單獨行動,更能發揮速度優勢。



我軍現在的兩棲作戰能力有了極大的提高!已經服役了6艘排水量20000噸左右的071型船塢登陸艦服役,一艘正在棲裝,後續可能會有4艘批次建造,071型大型船塢登陸艦可以運載4艘726A型氣墊登陸艇,726A登陸艇的前型726艇的是俄羅斯UGT6000型燃氣輪機性能不佳,裝艇後發生震顫,嚴重的影響到了726艇的高速航行,只建造了4艘就停產了。

圖片上是UGT6000,這燃氣輪機就是圖–95轟炸機所用NK–12渦槳發動機的衍生品,“野牛艇”一共使用了五臺UGT6000,三臺為推進機,兩臺用於氣墊的升力。但是這型燃氣輪機總體性能一般,裝在“野牛”這樣的大型艇是尚可,裝在726中型艇上顯示出耗油量大、震動大...等問題,所以拖延了726艇的建造速度。




國產 QC70中型燃氣輪機,是以“太行”航空發動機基礎上衍生出來的艦用燃氣輪機,重量輕和體積小、油耗、可維護性...都好於726艇是安裝的俄製UGT6000燃氣輪機,更主要的是有了QC70之後不受制於人,製造多少自己說的算!另外,對於我們的船舶工業能力來說“野牛艇”的技術瓶頸就是高速燃氣輪機!把它的技術難題解決了,其它的都沒問題。正在進行最後施工階段的075型大型兩棲攻擊艦,估計年底前就能完工,排水量有可能在35000噸左右,可以運載3艘726A型氣墊登陸艇 。


目前071船塢登陸艦和正在建造的075型兩棲攻擊艦對726A氣墊登陸艇的需求量很大,一艘071型艦可運載4艘、一艘075型艦運載3艘,今後幾年內072A型艇的需求數量可能要超過50艘以上,這麼大的需求數量也給船廠帶來了很大的產能壓力!而能製造氣墊登陸艇的專業船廠又太少...基於海軍兩棲艦對於726A艇的急切需求,“野牛登陸艇”的建造工作只能是告一段落。

“野牛登陸艇”和726A登陸艇同框,體積、高度差異一目瞭然。

從運載能力上比較“野牛艇”當然會更大,但是“野牛”的艇體積太大了!裝不進我軍目前所有現役的登陸艦船內,實施600海里外的距離登陸作戰需要單獨船舶運載它,而726A艇可以裝進我軍的大型登陸艦中,平臺適應性更好,726A艇和“野牛艇”將來一定會是協同作戰,“野牛艇”先運載陸戰隊迅速搶灘登陸並且建立灘頭陣地,而726A艇則大規模往陣地上輸送更多人和裝備。


皇家橡樹1972


停產應該是沒有,但是已經大幅度放緩野牛級氣墊登陸艇的建造了。野牛級氣墊登陸艇排水量555噸,是目前世界上噸位最大的氣墊登陸艇,大到沒有任何一艘母艦可以塞得下它。一開始我國覺得它體格巨大,裝載能力出眾,有著出色的性能。但是在引進其相關技術,實現國產之後,瞅著它巨大船體,心在滴血。現役最大的071型兩棲船塢登陸艦裝不下它,正在建造的075型也不能。再加上野牛級相當耗油,根本沒辦法遠洋作戰,所以它出任務,只能安排一艘半潛船拉著▼。
555噸的排水量,150噸的運載能力,野牛級一次衝灘登陸可以攜帶3輛主戰坦克,滿編一個連的海軍陸戰隊士兵,性能相當出色。但同時,野牛級裝備有五臺UGT-6000燃氣輪機,其中三臺負責驅動船身後部的三臺驅動風扇,剩餘兩臺負責給氣墊充氣。五臺燃氣輪機同時運行,油耗大得驚人,於是其續航能力僅僅有600海里,甚至不夠從港口出發,在南海兜一個圈子。於是就有文章開頭,東山島號半潛船拉著野牛級增加航程的操作。



體格太大,是我國放緩野牛級建造的根本原因!根據當年和烏克蘭方面的合同,我們從烏克蘭直接購買兩艘野牛級,然後引進其研製生產技術,後續由我國負責建造。之所以會出現這麼一項合作,一是當年我國在氣墊登陸艇領域內一片空白,烏克蘭有技術卻缺錢,是不可多得的合作伙伴和技術來源。再有一點就是我國島嶼受到周邊國家覬覦,我們需要一款強有力的登島利器來應付不可預知的衝突事件。

在野牛級交由黃埔造船廠建造後,計劃一共是4艘,但是後來卻只建造了兩艘。這是因為,野牛級體格太大,無法裝進071型兩棲船塢登陸艦進行遠洋作戰。野牛級目前能夠做的,僅僅是保證600多海里以內的近海登島作戰。而就目前情況來看,隨著我國迅速崛起,周邊威脅降低,4艘野牛級足以成為三大領海的定海神針。在需求已經滿足,技術已經掌握的情況下,很明顯,建造可以塞進071和075型等兩棲艦船的小型氣墊登陸艇成為了我國目前的剛需。
075成功在即

中國海軍要走出去,要成為藍水海軍,除了天天強調的航母打擊群之外,兩棲登陸力量也不能忽視!在這樣一個戰略大背景下,071型兩棲船塢登陸艦開始加快建造,075型兩棲攻擊艦也嶄露頭角,與之配套的726型氣墊登陸艇也開始抓緊建造。▼這是我國航空工業研製的726型氣墊登陸艇,排水量150-160噸,衝灘速度可以達到60節,絲毫不遜於野牛級。

726型氣墊登陸艇擠死它的對手野牛級,最大的優勢是體格較小,同時載重也達到50噸足以裝載一輛主戰坦克進行衝灘登陸。726型氣墊登陸艇綽號“野馬”,可以一次性攜帶ZTD-05兩棲突擊車一輛,ZBD-05兩棲步戰車兩輛和海軍陸戰隊80名!071型兩棲船塢登陸艦的船塢可以一次性攜帶4艘726型氣墊登陸艇,在一萬海里以外,一次性運送將近一個營的兵力進行登陸作戰。所以從未來遠洋登陸作戰來看,最適合中國海軍的是726,而不是野牛,野牛放緩建造也就是情理之中。再說一句題外話,不知大家看著726有沒有很眼熟?給大家看一下美國LCAC氣墊登陸艇的照片▲,是不是和726很像,幾乎一個模子裡刻出來的!什麼技術發展到了一定程度會出現趨同性都是表面化,這很明顯又是兔子從前蘇聯手裡挖來了基本技術不滿意,然後又照著美帝的思路對其進行升級,最後搞出來的726實際上用的前蘇聯技術,卻長了一張美國的面孔。不過這也是我國對這項技術做到了消化吸收的成果,是我們的一次進步。說真的,武器抄襲我覺得一點也不可恥。武器造出來只要能弄死敵人就是好武器,至於怎麼弄出來的,根本沒人在意。


赤焰噠噠噠


本題存在明顯的表述錯誤,目前,我國至少服役了6艘野牛級大型氣墊登陸艇,除了按照合同從烏克蘭購買的兩艘外,其餘4艘均在我國造船廠建造,值得一提的是,我們已經對原產於烏克蘭的氣墊登陸艇做了改動,在我國境內生產的野牛級登陸艇不僅把AK630近防炮換成了國產630近防炮,我們還拆除了該艇原有的火箭發射架與便攜式防空導彈(這主要是因為野牛級登陸艇在我國海軍中承擔的使命與俄烏等國不同),此外,國產“野牛”還換裝了更先進的國產電子系統,據說連動力系統也採用了國產燃氣輪機。話雖如此,我們對“野牛”級氣墊登陸艇的建造計劃不做過多揣測,但可以肯定的是,該型氣墊船與我國海軍的大戰略不太相符,因此,接下來,我們很有可能停造或者少造“野牛”級大型登陸艇。


“野牛”級氣墊登陸艇搭載能力強

目前為止,歐洲“野牛”級氣墊登陸艦(“野牛”級大型氣墊登陸艇)仍然是全球最大的氣墊類登陸船舶,它滿載排水量達555噸,標準排水量480噸,因此可以容納大量的武器裝備以及作戰人員。公開資料顯示,一艘“野牛”級氣墊登陸艇可以搭載150噸物資,也就是說,他完全可以搭載3輛主戰坦克,或者是8輛BMP-2步兵戰車,亦或是10輛BTR-80裝甲車作戰,除了上述重型裝備,“野牛”級登陸艇還會有將近20噸的多餘承重空間用來搭載140多名步兵。這麼強大的運輸能力奠定了該登陸艇無與倫比的搶灘登陸實力。

“野牛”級氣墊登陸艇岸轟火力強悍

再者,“野牛”級氣墊登陸艇自身武器系統非常強悍,由於它本身就有為登陸部隊提供岸轟火力的使命,“野牛”級氣墊登陸艇艇艏兩側各裝有一具MS-227 Ogon 22聯裝140mm多管火箭發射器,艦橋兩邊還各裝了一門AK-630 30mm六管旋轉機炮,值得一提的是,它的每組火箭發射器各配有66枚彈藥,AK630機炮每分鐘的射速則高達3200發,這種情況下,“野牛”級氣墊登陸艇對水面目標和岸上目標的打擊能力毋庸置疑。在五臺燃氣輪機的聯合作用下,上述氣墊艇的最高航速可達60節,這極大保證了“野牛”氣墊艇的突防能力,由於該型氣墊艇還裝備了兩組雙聯裝MTU-2短程防空導彈發射器,它也有一定的防空自衛能力。因此,在冷戰結束前後的漫長歲月裡,“野牛”級氣墊登陸艦曾帶給俄羅斯、烏克蘭等國非常大的優勢,就算這樣,“野牛”級氣墊登陸艦進入我國後,卻明顯有點水土不服。

蘇聯建造“野牛”級氣墊登陸艇的初衷

別的不說,“野牛”級氣墊登陸艦本來就是蘇聯為了保證在黑海、裡海以及波羅的海等諸多海域的海上優勢而特意研發的一款大型氣墊登陸艦。一般的氣墊艇至少在航程上滿足不了蘇聯軍方的要求,而“野牛”級卻彌補了這一短板,並且它的高航速也顯著提升了之前氣墊艇突防能力不足的劣勢。基於此,蘇聯一度計劃打造13艘上述氣墊登陸艦,但直到該國解體,這項龐大的造艦計劃也沒有完成。談及我國近些年有些許“疏遠”“野牛”級氣墊登陸艇的原因,上述問題便是第一個重要因素。

我國現階段不太重視“野牛”的原因

  • 我國海岸線漫長,從南到北,我們的海岸線長達1萬8千公里,就算是為了執行某些特殊的軍事任務,“野牛”級氣墊登陸艇也無法跨越海峽,更加無法單獨抵達我國海疆最遙遠的地方,要知道,“野牛”級的最大航程也就只有300海里。

  • 第二,“野牛”級大型氣墊登陸艇體型太大,現有兩棲船塢登陸艦根本無法搭載上述裝備

按照我國海疆的具體情況分析,“野牛”級大型氣墊登陸艇顯然無法單獨出海執行任務,萬一發生突發事件,它只能依靠輔助船隻抵達預定海域。令人遺憾的是,不僅我國,大部分國家的兩棲登陸艦船都無法拖運“野牛”級大型氣墊登陸艇。要知道,該氣墊登陸艇長57.3m,寬25.6米,1艘“野牛”的體積足以抵得上兩艘726型氣墊登陸艇,1艘071型綜合登陸艦或許無法搭載“野牛”氣墊登陸艇,但卻足足可以拉4艘726型登陸艇。反觀“野牛”則只可以依靠“東山島號”半潛船馱運,我們姑且不論一艘半潛船隻能拉1艘“野牛”,因為“野牛”氣墊登陸艇而專門建造更多的兩萬噸級半潛船顯然不划算,再說了,半潛船最多14節的航速也無法與整支兩棲艦隊相匹配,前面已經開打了,登陸艇才大搖大擺進入戰區豈不滑稽,而如果兩棲艦隊“照顧”半潛船航速的話則會讓突擊行動喪失突然性。

  • 第三,複雜的氣象條件限制了“野牛”級大型氣墊登陸艇的活動空間

我國海域多有大風大浪,並且伴有颱風等極端惡劣氣象條件,這與一些內海有根本不同,別的不說,南部海域動輒就是兩米多的大浪,這會讓“野牛”級大型氣墊登陸艇寸步難行。複雜氣象條件下不能出海,難道要靠半潛船拖著遛彎兒嗎?

  • 第四,“野牛”級大型氣墊登陸艇已經不適應我國海軍的整體發展戰略了

2009年,我國與烏克蘭簽訂合同時,的確需要一款性能穩定,對陸、對海打擊能力超強的大型氣墊登陸艇,但現在,該型艦艇必須與整體發展思路一致,就算“野牛”級再強悍,它也始終需要被船塢登陸艦搭載。目前,我們已經有6艘071型船塢登陸艦服役,075型兩棲攻擊艦也很有可能於明年服役,這種情況下,必須有大量配套氣墊登陸艇下水才可以滿足兩棲戰艦需要,上述兩款兩棲艦雖然無法搭載“野牛”,但卻可以容納3---4艘726A型氣墊登陸艇。與“野牛”相比,726A型氣墊艇雖然搭載的裝備及人員數量有限,但架不住它的量大呀。

未來,我們或許會建造五六十艘726A型氣墊登陸艇,以一艘該型艦艇可以容納1---2輛步兵戰車外帶80人陸戰隊員來算的話,1艘071型船塢登陸艦出動,它的搶灘登陸能力絕對不會比“野牛”差多少,多艘071出動則完全具備碾壓“野牛”級的優勢,並且,其穩定性和戰場生存能力還更高,基於此,我們對“野牛”級大型氣墊登陸艇不太重視也就可以理解了。

尊重客觀事實,探究事件真相,我是兵器世界,歡迎關注


兵器世界


沒有停產。看去年的新聞,第5艘、第6艘都建造完了。網友們把它們稱為“中國野牛”,因為與“歐洲野牛”除了外表相同,很多地方都根據自己的需要變了,例如原先的火箭發射器、便攜式防空導彈發射架等都拆了,艇載的電子設備、燃氣輪機也都換成了國產的。

“歐洲野牛”滿載排水量達555噸,實際上就是小型氣墊登陸艦,最大航速達63節,運兵能力360人,密集裝運可達500人。運裝備能運3輛主戰坦克,或者8輛裝甲車、步戰。像海峽這兒的登陸作戰,“歐洲野牛”登陸艇能發揮很大作用,兩三個小時就能到達對岸,大大縮減兩棲登陸的時間,提高兩棲作戰的突然性,減少傷亡。而且“歐洲野牛”能夠上陸的地段多,這還提高了兩棲作戰的靈活性。相反,對岸的防禦難度則會大增。
“歐洲野牛”雖然無法由071船塢登陸艦搭載,但是海軍現在有半潛船,還可以徵用民間的半潛船,這些半潛船都可以搭載。如此一來,“歐洲野牛”可用於更遠的海域進行兩棲作戰。我國在進口武器裝備時向來都很慎重,很少花冤枉錢。當初引進“歐洲野牛”是為了統一,現在開始在擴展其運用範圍。所以不僅要看到它的建造情況,也要注意注意半潛船之類輔助艦船的發展消息。當然,這種使用範圍的延伸,根本上還是由於我海軍以及空軍作戰範圍不斷擴大,能夠為“歐洲野牛”提供有效的掩護和保障。(S)


聯合防務


我國從烏克蘭引進兩艘1232.2型氣墊登陸艇並自行建造兩艘後,停止了繼續生產。其最主要的原因是該型艦艇與我國當前的軍事鬥爭戰略不相適應。

1232.2型登陸艦是蘇聯在20世紀80年代設計建造的兩棲作戰艦艇。其設計任務是在黑海和波羅的海沿岸搭載海軍步兵部隊和陸軍部隊實施兩棲突擊。

波羅的海地區和黑海地區

<strong>

波羅的海長約1600km、平均寬度190km、瑞典、挪威等國沿岸多為由冰川運動形成的峽灣、灘塗多硬質岩石,沿岸縱深地帶林木茂密,湖泊河流水系發達;黑海東西長1150km、南北寬611km、最窄位置263km、土耳其沿岸多為崎嶇不平、岩層裸露地貌,降水充沛、有密林與草甸。

瑞典沿海峽灣與土耳其黑海沿岸

<strong>

以波羅的海和黑海沿岸的地形地貌,適合實施搶灘登陸的灘頭數量稀少且設防嚴密。排水型的兩棲艦艇在密佈鋒利堅硬的岩石的灘塗搶灘後退灘困難,且水線以下部分容易受損。海岸縱深地帶水體密佈、地面泥濘、間或有沼澤,車輛機動困難。

綜上,在波羅的海和黑海沿岸使用大型氣墊船投送登陸兵力,相比於使用傳統登陸艦艇,可以規避地形障礙,因此登陸場的選擇更加多樣。而且在這樣的半封閉海區,從基地到作戰地域航程短,氣墊船不僅能達成攻擊的突然性,還能依託高航速快速往返。

1231.1型氣墊登陸艇

<strong>

按照當時蘇聯的作戰想定,其兩棲兵力主要用於在敵方沿岸淺近縱深登陸,從側翼實施襲擾,配合正面的地面裝甲集群突擊。所以,在研發氣墊登陸艦艇方面蘇聯投入了極大的熱情。在1232.2型之前,就發展有排水量350噸的1231.1型大型氣墊登陸艇和可以由1174型大型登陸艦攜帶的1205和1206型氣墊登陸艇。

在引進1232.2型氣墊登陸艇之前,我國早在20世紀60年代後期就開始了氣墊船的研究。1978年我國建成了自行研製的第一型軍用氣墊船716型。之後在1979年完成722型氣墊登陸艇試製。但受限於當時的技術水平,722型在可靠性和運載能力上有均有欠缺,因而未能投入批量建造。

722型氣墊登陸艇

<strong>

之後,我國又自行研製並小批量裝備了用於輸送人員的724型小型氣墊登陸艇。2003年開始建造的072A型大型登陸艦每艘可攜帶兩條724型。

724型氣墊登陸艇

<strong>

因為對東南某省軍事鬥爭準備的需要,我國在2009年與烏克蘭簽署了進口1232.2型氣墊登陸艇的合同,其中前兩艘在烏克蘭建造,後兩艘轉讓技術後由我國自行建造。


國產1232.2型氣墊登陸艇

<strong>

引進建造1232.2型氣墊登陸艇,是為了在跨水天線登陸中有更強的重裝投送能力。臺灣海峽長約410km、南口寬約410km、北口寬約200km,其寬度正好處於大型氣墊登陸艇的作戰半徑內。按照當時的計劃,以1232.2型氣墊較強的運載能力,可以運送重型戰鬥車輛高速越過泥濘難行的灘頭,對敵方縱深發起襲擊,配合正面的搶灘登陸。

而臺軍方面自然“盡在掌握”。近年來的“漢光”系列軍演中,總是少不了模擬我軍使用氣墊船從淡水河口突入對臺北發起攻擊。

經過了近70年的經營,臺灣島西岸的灘頭全部實現了要塞化,遍地永備工事、密佈障礙物和地雷,再這樣的環境下實施跨灘頭衝擊,難度極大。氣墊船相對於普通排水型的艦艇,其實是比較脆弱的。在戰場上難免與諸如鹿砦、鐵絲網、拒馬等障礙物剮蹭,再加上漫天亂飛的子彈與彈片,氣墊圍裙難免破損。另一方面,氣墊船巨大的體積和航行時的噪音也難以隱蔽,很容易成為敵方集火的對象。因此,指望依靠氣墊登陸艇強行衝擊預設防禦陣地是不現實的。

隨著人民海軍的實力不斷提升,我軍的遠海護衛與投送能力大大增強。以071型綜合登陸艦為代表的大型兩棲作戰艦艇相繼開始建造與服役。在新型驅護艦甚至航母的掩護下,我軍已經具備了繞道臺灣東海岸實施登陸作戰的能力。而前出臺灣東海岸的航程,已經遠遠超過了1232.2型的作戰半徑,而因其龐大的體型又少有合適的運輸平臺可以攜帶。

氣墊登陸艇高速、對灘頭地形要求低的特點,一直是為我軍重視。與美軍LCAC類似的726型氣墊登陸艇就成為了當前我軍的首選。

美軍LCAC氣墊登陸艇

<strong>

國產726型氣墊登陸艇

<strong>

726型氣墊登陸艇全長30.00m、型寬16m、正常排水量150t(滿載160t)、最大航速80kn、續航里程300km、燃氣輪機(QC-70)動力。每艘726型氣墊登陸艇可以裝載一輛96系列主戰坦克或兩輛ZBD-04A履帶式步兵戰車或者80名登陸人員。每艘071型綜合登陸艦可以攜帶4艘726型氣墊登陸艇。目前,726型氣墊登陸艇正在大批量建造中。


美國AAV-7型兩棲突擊車

<strong>

蘇聯ПТ-76水陸兩用坦克

ZBD-05兩棲步戰車

<strong>

ZTD-05兩棲突擊車

<strong>

與其他國家不同,以ZBD-05兩棲步兵戰車和ZTD-05兩棲突擊車為代表的我軍兩棲作戰車輛具有較強的火力與較快的水面航速。例如:美軍的AAV-7兩棲突擊車只有40mm榴彈發射器和12.7mm機槍,水上航速僅13km/h;俄羅斯的ПТ-76水陸兩用坦克只有76mm火炮、水上航速僅10km/h;我軍ZDB-05兩棲步戰車有30mm機炮和HJ-73C反坦克導彈,水上航速40km/h、ZTD-05兩棲突擊車有105mm低後坐力主炮、水上航速40km/h。可見,我方搶灘兵力配備的火力是相當強大的。

但是,兩棲裝甲車輛有個巨大的缺點——皮薄餡兒大——在水裡航渡還好,就漏出個炮塔,上了灘頭打碉堡也說得過去,但是再向內陸挺近可就不好玩兒了。要像縱深發展,還得靠正緊MBT(主戰坦克)和重型IFV(步兵戰車)。然而,在沒有港口的情況下卸載重型裝備是非常勞神費力的,更何況鬆軟泥濘的灘頭不可避免的會發生陷車。這個時候,氣墊船的優勢就顯現了——在先頭部隊基本佔領灘頭陣地後,將運送重型戰鬥車輛迅速至沿海公路上發展攻勢——讓預備隊快速投入戰鬥。

對於我軍,氣墊登陸艇是一種快速投送預備隊的運輸工具,而不是用來突擊的矛頭。

除了臺海,南海也是我國的重要作戰方向。但是,與大多數人想象中兩棲登陸作戰不同,南沙島礁的戰場容量,甚至都難以容納連一級的登陸兵力。南沙群島中目前面積最大的美濟礁人工島不過才約5.6km2而已,被非法佔據的最大天然島嶼中業島面積不過0.33km2(南威島經過人工填海達到0.48km2是被佔島嶼中最大的)。以1232.2型3~10輛作戰車輛或360名作戰人員的運力,完全是有勁使不上。

南沙群島

<strong>

另一方面,南海方向最大的中轉站,西沙永興島距離南海艦隊主要基地之一海南三亞榆林軍港的直線距離為330km,1232.2的自持力只夠單程前往。而從永興島出發前往渚碧礁單程約680km、前往美濟礁單程約840km、前往永暑礁單程約1040km,距離甚至超過了1232.2型的最大航程(300n mile=555.6km)。

而戰時對於南海島礁的控制,也不是以駐守兵力為主,而是以作戰艦艇對周邊海域的火力控制來實現的。

氣象也是一個容易被吃瓜群眾忽略的問題。波羅的海和黑海是典型的半封閉海區,一年中除了個別時段有大的風暴外,其餘時間都是一片風和日麗。然而南海地區無風三尺浪,平均每年有78天雷暴天氣,6~10月的西南季風盛行期颱風家常便飯,而11月至翌年3月東北季風盛行期平均風力6級以上。這樣的天氣條件,可吃不消。

因此,在作戰角度1232.2型對於南海方向而言意義有限。


戰鬥機解說家


首先要強調一下對於歐洲野牛建造兩艘就停產這一說法要進行澄清,該型氣墊船我們國家一共到目前為止至少已經建造了四艘,一共擁有六艘,因此對於建造兩艘就停產的說法很可能是誤判。

早在去年十月份左右就有網友拍攝到在上海黃埔文衝船廠疑似一艘新型野牛下水,經過後期弦號的排除發現這艘野牛很可能是我國自行建造的第四艘國產野牛,由此來看基本可以證實建造兩艘就停產或是誤傳。但要說近半年多來野牛氣墊船的曝光率確實已經較以往低了不少,因此給外界帶來誤判。至於曝光率減少原因具體可能有以下幾點:

1、使用過程中限制太多

在從烏克蘭引進該型氣墊船並使用多年之後,我軍發現其性能並非想象中那麼出色,尤其是惡劣海況下的作戰能力,當浪高超過2米時該氣墊船將基本不具備出海能力,而這一點幾乎等於要了野牛的命。因為東海南海海況都並不算理想,僅在南海海域全年就有一半以上的海況是浪高超過2米,在這種作戰嚴格受天氣的影響的情況下,該氣墊船作用受到嚴重製約,因此在夏季這個風高浪急的環境下,野牛出鏡頻率自然降低。

2、體積太大沒有合適載體

理論上來說如果風高浪急的惡劣海況若是能有合適的載體將野牛搭載至近海地區,進行搶灘登陸或者兵力輸送或許也是一個不錯的辦法,但這招在野牛身上也實現不了。150噸的噸位,龐大身軀讓我海軍現役的072,071兩型登陸艦都無法進行搭載,如此一來其出鏡頻率再一次被拉低了。

3、國產氣墊船我軍有了更多選擇

自己的才是最好的,這一理論上裝備上同樣適用。近年來隨著在國產726A型“野馬”氣墊船的技術突破,更加適合我軍作戰的環境的國產氣墊船正式等上舞臺,體積更小,與071登陸艦匹配也更好,這進一步壓縮了野牛發展的空間。

綜上來看,歐洲野牛並非只是停產,只不顧是因為一系列的原因讓我們更加親睞國產野牛罷了。


浴火


兩棲登陸作戰一直是我國在海軍發展中的重要一環,所以自建國以來我軍在兩棲登陸艦艇的假設上一直是不遺餘力的發展著,對於兩棲登陸作戰除了有必有的需求外,還有就是我國有成百上千個島嶼,其中少部分島嶼常年駐紮有人口或者有很重要的戰略軍事意義。而氣墊船自面世以來,由於其在軍事行動兩棲作戰中的優勢地位,所以一直以來就被認為是兩棲作戰中不可或缺的作戰利器,所以我國一直以來也在發展自己的氣墊登陸艇。


進入新世紀以後,我國也開始對能夠裝載在兩棲船塢登陸艦內的氣墊登陸艇很感興趣,但是這種氣墊登陸艇雖然原理很簡單,而且在東南地區很多民用船隻中也有不少的氣墊船存在,但是放到軍用中的研製難度更大,主要是要在速度、體積、載重能力三者之間找到平衡,特別是能夠突破氣墊登陸艇所需要的中小功率的燃氣輪機制造技術,也就是建造中國版的LCAC氣墊登陸艇。所以我國也研製了能夠裝載在071型船塢登陸艦內的726型氣墊登陸艇,不過一開始因為這種氣墊登陸艇對於動力系統的要求很高,而我國在小型燃氣輪機技術水平不高,所以726型氣墊登陸艇從亮相以來一直沒能實現量產。
所以為了保證兩棲作戰能力的提升和為726型氣墊登陸艇批量裝備部隊前的過渡需求,我國在2009年我國正式和烏克蘭簽署了4艘“野牛”級氣墊登陸船的軍售合同,而野牛氣墊登陸船作為世界上最大的氣墊登陸船,滿載排水量達到了550噸,載重量也達到了150噸,在兩棲作戰中直接運送兩輛主戰坦克進行登陸作戰完全不是什麼問題,所以這種奪島利器也成功進入我國的眼球,按照軍售協議在引進的這4艘野牛氣墊船中,前2艘由烏克蘭建造完成後運輸到我國,而後2艘則是在根據烏克蘭提供的技術資料由我國自主建造。後來我國在攻克了自主研製的小型燃氣輪機技術後,又多建造了2艘野牛級氣墊登陸船,這樣算下來我國已經裝備有6艘野牛級氣墊登陸船了,但是在第4艘國產野牛氣墊登陸船下水後,我國停止了後續建造計劃,既然野牛級氣墊登陸船是我國花重金買進的,為何只造4艘就停產了呢?
首先從野牛級氣墊登陸船的性能來說,的確是夠先進和強悍,畢竟相比其他國家裝備的氣墊登陸船,野牛級能夠同時裝載2輛主戰坦克或者6--8艘裝甲車以超過60節的航速搶灘登陸,這是其他國家的氣墊登陸艇只能搭載一輛主戰坦克所不具備的優勢。但是這種優勢和任何一個國家的海軍兩棲作戰都不太搭配,首先現代兩棲作戰早已經不是二戰時期的諾曼底登陸了,就像美國當年攻打伊拉克一樣在搶灘登陸前提前打掉對方的防禦力量,到時候只需要按部就班的將陸軍裝甲戰車送上對方岸線即可,所以對於我國來說其實最需要的還是一種較為靈活的氣墊登陸艇,而這也是我國在引進野牛前為什麼要研製726型氣墊登陸艇的緣由。
其次野牛級氣墊登陸船雖然載重能力驚人,但是其體型也達到不可能裝進任何一艘兩棲船塢登陸艦內,這也直接限制了野牛級氣墊登陸船的使用場景,從其最大作戰航程只有550公里計算的話,其最大隻能適應200公里以內的搶灘登陸作戰,但是200公里的搶灘登陸作戰以野牛級高而大的體型來說,要想不被發現簡直是天方夜譚,且就算野牛級搭載了強大的防衛武器,但是任何一個國家的海岸線的防衛也不是擺設啊,野牛級速度再快能快的過岸基反艦導彈嗎?所以在較短的作戰航程也限制了其使用場景,如果要延長其作戰航程的話,就要為其建造像“東海島”級半潛船這種遠征作戰延程艦船,但是以一艘半潛船隻能搭載一艘野牛級計算的話,在綜合作戰能力上還不如搭載數量更多、體型更小、操作更為靈活的726型氣墊登陸艇呢?
再一個野牛級氣墊登陸船原本是蘇聯為駐紮在波羅的海的黑海艦隊特意建造的一款高速搶灘登陸利器,而波羅的海和黑海本身半徑就不大,所以野牛級氣墊登陸船550公里的作戰航程足夠用了。再一個波羅的海和黑海這種內海環境要比普通的外海好很多,平時的浪高並不大,所以野牛級氣墊登陸船完全能夠以超過60節的高速航行,但是如果浪高不超過2米的話,其最大航速就會有較大的下跌,超過2米的話甚至可能出現失速的現象。而我國不管是東海還是南海的海洋環境都比較惡劣,這種低海況使用環境也直接限制了野牛級氣墊登陸船的使用環境。
最後就是隨著我國攻克了國產小型燃氣輪機技術後,726型氣墊登陸艇一直以來的難以量產問題也得到了解決,而726型氣墊登陸艇本身就是為能夠直接裝備在船塢內設計的,比如我國現役的071型船塢登陸艦單艘可以裝載4艘726型氣墊登陸艇,所以其綜合作戰實力完全不比野牛級差,而且隨著我國正在建造的兩棲攻擊艦未來也需要726型氣墊登陸艇後,726型氣墊登陸艇搭配作戰航程幾千公里的兩棲船塢登陸艦/攻擊艦完全可以拿下任何一個地區的海岸線,所以我國又有什麼必要繼續裝備這種需要專用載運平臺的野牛級氣墊登陸船呢?


魑魅涅槃


主要還是野牛太大,目前中國沒有能容納野牛級的大型兩棲攻擊艦,因此它只能單獨遂行作戰,效率太低,還不如建造國產726a型“野馬”氣墊登陸艇來的划算。
中國裝備的野牛級氣墊登陸艇

野牛是如何情牽中國的?還得從中烏關係走近開始說起。蘇聯解體後,烏克蘭經濟陷入困頓,軍費開支驟減,造船廠訂單大幅下降,有的造船廠甚至連員工的退休金跟薪資都發不出來。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經濟凋敝的烏克蘭手中卻握有不少蘇聯的尖端軍工科技,比如圖-160“海盜旗”遠程戰略轟炸機,野牛級氣墊登陸艇等。這些東西都是中國迫切需要的,手裡不缺錢的中國自然想要弄到手。圖-160由於美俄從中作梗最終沒能買到,中國就只能把眼光投向野牛。


當年中國也想要圖160,但最後沒能如願

經過多次談判,2009年7月2日,中國與烏克蘭正式簽訂合同,中國向烏克蘭訂購4艘野牛級氣墊登陸艇,共耗資3.15億美元。其中2艘在烏克蘭大海造船廠建造,之後由烏克蘭向中國提供全部技術資料,在中國境內造船廠完成剩餘2艘野牛級的建造工作。之後,烏克蘭大海造船廠建造的第1艘野牛級氣墊登陸艇於2012年開始進行海試,2013年交付中國海軍。第2艘則是在2014年3月31日運抵中國。
野牛級氣墊登陸艇由烏克蘭裝船運往中國


中國買進野牛級氣墊登陸艇,自然是看中其無與倫比的兩棲登陸作戰能力。歐洲野牛級是世界上最大的氣墊登陸艇,既能用於兩棲作戰時的登陸運輸任務,又可以對岸邊部隊提供火力支援,同時還可運送和佈置水雷。野牛級性能有多強大?我們不妨通過一些數據瞭解一下。

據資料記載,野牛級長57.3米,寬25.6米,吃水1.6米,標準排水量415噸,滿載排水量555噸,採用5臺燃氣輪機推進,最高速度可達63節,續航距離可達300海里/555公里(55節)。野牛級的武器配備全面火力強大,其裝備2挺30毫米ak-630機炮,備單3000發;8套4聯裝共32枚“箭-3M”防空導彈系統;2套22管MC-227型140毫米火箭炮以及20~80枚水雷(數量由水雷類型而定,使用機動佈雷系統)。
野牛級搶灘登陸作戰示意圖


此外野牛級具有強大的運載能力。野牛級最大載重達到150噸,艇內擁有400平米麵積可用來裝載,可運載一個全副武裝的兩棲陸戰連。搭載選擇包括:3輛主戰坦克/8輛兩棲坦克/10輛裝甲車+140名士兵/8輛裝甲運兵車+140名士兵/500名武裝士兵等。
野牛級氣墊登陸艇內部空間大,能一次性裝下500名武裝士兵

單從性能上看,野牛級確實十分強大,不愧世界最強氣墊登陸艇的名頭。但問題是它太大了,國產最大的071船塢登陸艦根本放不下。目前071裝載的是是國產726/726a型氣墊登陸艇,其全長30米,寬16米,標準排水量150噸,最大載重50噸。野牛級的尺寸相當2艘726型,排水量是726型的3倍,載重也是三倍。


國產726型氣墊登陸艇

071用來裝726型登陸艇還好,但野牛級這樣的個頭,即使071型船塢登陸艦擁有2萬噸的體量,也只能表示無能為力。
071+726 /726a組合


對此,不少國內軍迷表示,中國能否建造一艘足以容納野牛級氣墊登陸艇的大型兩棲攻擊艦?這應該很難,因為按照野牛級的排量,4萬噸以下的兩棲攻擊艦就不用考慮了。也就是說,即使中國未來批量生產野牛氣墊登陸艇,也只能單獨使用,別想裝艦帶著跑。


兵者詭道也


“野牛”氣墊船作為全球最大的氣墊船,滿載排水量550噸,最大載重150噸,可攜帶三輛四十噸T80坦克,適應多種作戰環境,即使是遇到情況複雜的沼澤地,它也可以輕鬆通過,登陸艦也叫“兩棲艦艇”,奪島登陸能力極強,我國一直致力於兩棲艦艇發展,曾花重金向歐洲引進野牛氣墊船。
2009年七月份,我國和烏克蘭特種裝備出口公司簽署了四艘“野牛”氣墊船的購買合同,並提供全部建造技術,按照合同規定,四艘野牛氣墊船,前兩艘由烏克蘭建造,後兩艘由烏克蘭幫助下由我國自主建造!


實際情況是,在建造兩艘氣墊船後,並沒有停止建造生產氣墊船,後來自己又建造了兩艘,加上之前的四艘,到08年,我國一共有六艘野牛氣墊船了。

我國沒有
批量生產“野牛氣墊船”,並不是它性能不好。而是野牛氣墊船尺寸噸位較大,與071型2000船塢登陸艦不太兼容,其實當時購買“野牛氣墊船”只是為了引進技術,現如今,我國在野牛氣墊船的技術基礎上,又升級了適合我國海軍的中型726A型“野馬”氣墊船。
如今,“726a型野馬氣墊船
”已經進入量產階段,航速60節,排水一百五十噸,同時攜帶四輛步兵戰車和40名全副武裝的步兵,配合071兩棲船塢登陸艦“可攜帶四艘野馬氣墊船”的能力,它的出現大大提升了,我國兩棲作戰能力。

目前我國已經掌握了“野牛”相關技術,相信我國不就就能實現“野牛”自產化,那個時候我國氣墊船技術將成為世界數一數二國家!


風雪二頭


野牛級登陸艦不可能只會造兩艘就停產,目前我國正在大量建造的氣墊船、登陸艦都說明我們在不斷的提升兩棲作戰能力,作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兩棲登陸艦(因為野牛級的排水量達到500噸,目前沒有任何母艦能夠搭載他,所以其足以稱之為登陸艦),綜合能力又優勢明顯,又怎麼可能會在引進之後只建造兩艘呢?

野牛級氣墊登陸艇優勢非常明顯。該艇最大航速為63節,武裝裝載情況下依舊能達到30-40節的航速,這個速度是071型等船塢登陸艦所達不到的,滿載排水555噸,載重150噸,如果換算成國產裝備的話,那麼一艘野牛級可以搭載3輛96式主戰坦克或者10輛89式裝甲運送車,同時還能容納140名穿戴裝備的戰士,如果單純運載作戰人員的話,可以滿載500名戰士,運輸能力確實優秀。

除此之外,野牛級本身的火力足以讓其在低烈度登陸作戰中獨立完成登陸任務,2套22管140毫米非制導彈藥發射裝置可以發射標準火箭彈形成火力支援和火力壓制,兩座AK-630自動火炮,可以幫助攔截掠海導彈、以及排除漂浮水雷,4套近程防空導彈,讓其有能力驅趕來自空中的攔截,從而提高任務完成率。

野牛級的續航能力、抗風浪能力、適航能力也使得其在兩棲作戰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續航方面,紙面數據是300海里,跨越海峽、在西沙群島間形成聯動是沒有問題的,而且在我國的要求下,烏克蘭方面對於其在燃料儲備方面也做了改進,有人認為目前續航能力可以達到500海里(官方未披露實際航程);在抗風浪方面,野牛可以在浪高2米、風速12米/秒的情況下平穩行駛,而這是我國自主建造的小型、中型氣墊船所不具備的能力;在適航能力上,其可以在全球87%的海岸實施登陸,而船塢型登陸艦則只能在17%的海岸登陸。

當然,野牛級也有其本身的侷限性,那就是其作戰、投送範圍有限,中型登陸艇可以依靠像071型這樣的船塢登陸艦進行更遠距離的投送,但是野牛級由於體型的原因,目前還沒有登陸艦可以搭載他,所以近距離登陸作戰還可以,遠距離投送就有點難了。

其實野牛級的購買,我們最先找的是俄羅斯,只是兩者在談判過程中出現的諸多問題使得從俄羅斯購買的計劃泡湯,後來將目光轉向同樣有能力生產野牛級登陸艦的烏克蘭時,事情才出現轉機,當時能製造野牛級的船廠面臨嚴重的資金短缺問題,我國訂單的出現不但使得船廠重新開工同時也使得很多人才沒有流失,所以兩者協議的達成並沒有出現非常艱難的情況,最終達成的協議是烏克蘭境內製造兩艘,我國境內建造兩艘,同時包含有相關的技術轉讓,這也是題目中會有為何只建了兩艘的疑慮。

野牛級登陸艦在兩棲作戰中有著重要的作用,其建造技術對於我國在研發兩棲登陸艦船方面也有極大意義,為了提高兩棲登陸作戰能力,相信依舊會有新的兩棲登陸艦下水,只是報不報道就是另一回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