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開國少將,多次直言不諱上書中央,毛主席曾親自為他寫評論

張平凱(1910—1990),湖南平江人,紅19軍56師師長,八路軍晉察冀軍區直屬政治部主任,冀察熱遼軍區後勤部參謀長,山西省軍區副政委。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三枚一級勳章。


他是開國少將,多次直言不諱上書中央,毛主席曾親自為他寫評論

◆張平凱

1928年7月,張平凱參加了彭德懷領導的平江起義。1931年3月,紅3軍團後方留守處主任何長工調前線指揮作戰,張平凱接替了他的工作,組織3個戰時流動後方醫院,建立5個固定性的醫療點,擔負起分散救護醫治傷病員的任務;組建新兵訓練營和俘虜官兵訓練營,建立1個修械所,擔負起補充兵員、籌集物資支援前線的任務,受到彭德懷的好評。

1933年,張平凱任紅19軍56師政委、師長。他對“左”傾路線給中央蘇區造成的危害痛心疾首,直接上書反對“分兵把口,短促突擊”的戰法,被開除黨籍,撤銷職務,安排到上幹隊任政治協理員。長征中,張平凱經常發瘧疾,勉強跟著幹部團行軍。過草地時張平凱又發高燒又拉肚子,差點掉隊出不了草地,幸虧遇到3軍團衛生部政委李志民,把他收容到總醫院治療。別人送給李志民一隻獾子,李志民將它做成肉湯,給張平凱和幾個重傷員吃了,使他們有了走出草地的體力。到達陝北後,張平凱才平反。


他是開國少將,多次直言不諱上書中央,毛主席曾親自為他寫評論


抗戰時期,張平凱任晉察冀軍區生產民運部長,負責組織大生產運動。他將大生產的情況寫成兩篇新聞報道《晉察冀游擊隊生產運動》、《晉察冀機關部隊大生產的第一年》,分別發表在1945年1月28日、2月12日的延安《解放日報》上。毛澤東看了第一篇報道後,於1945年1月31日親自為《解放日報》寫了社論《游擊區也能夠進行生產》,後收入《毛澤東選集》第三卷。毛澤東在文中寫道:根據一月二十八日《解放日報》所載張平凱同志關於晉察冀游擊隊的生產運動的報道,晉察冀邊區的許多游擊區內,已於一九四四年進行了大規模的生產,並且收到了極好的成績。張同志報道中所提到的區域和部隊,有冀中的第六分區、第二分區的第四區隊、第四分區的第八區隊、徐定支隊、保滿支隊、雲彪支隊,有山西的代縣和崞縣的部隊。那些區域的環境是很惡劣的:“敵偽據點碉堡林立,溝牆公路如網,敵人利用它軍事上的優勢和便利的交通條件時常對我襲擊,包圍,‘清剿’;游擊隊為了應付環境,往往一日數處地轉移。”然而,他們仍然能夠於戰爭的間隙進行了生產。其結果:“使得大家的給養有了改善,每人每日增加到五錢油和鹽、一斤菜、每月半斤肉。而且幾年沒有用過的牙刷、牙粉和識字本,現在也都齊全了。”大家看,誰說游擊區不能生產呢!

看了張平凱的第二篇報道後,毛澤東又提筆給《解放日報》社長博古寫信:“今天報載張平凱《晉察冀機關部隊大生產的第一年》,請全文分數日廣播。此文寫得生動,又帶原則性。”解放戰爭時期,張平凱任冀察熱遼軍區熱河縱隊政治部主任,軍區後勤部參謀長。建國後任東北軍區後勤部政治部主任,志願軍後勤部副政委,後勤學院副政治委員,山西省軍區副政治委員。張平凱1959年回鄉探親,深入瞭解民情,4月上書中共中央書記處反映農村情況:農民因飢餓而患水腫病,有的已病死,實際是餓死的。分析了農村缺糧原因:一是農業歉收;二是靠浮誇虛報奪取豐產紅旗;三是幹部壓制群眾,不準講真話,佈置任務層層加碼,基層除了搞浮誇虛報別無出路。這次上書,經鄧小平簽發,刊登在《黨內通訊》上。在後來的反右傾運動中,因他上書早於彭德懷,被定性為“比彭德懷還彭德懷”的罪名,被撤職查辦,開除黨籍。在“文革”中,他身陷囹圄整10年。1978年平反後,當選為第五屆全國政協委員。1984年撰寫並出版了《憶彭大將軍》。

張平凱離休後,仍堅持直言敢諫的風格,就全黨政治工作以及落實政策等重大問題,三次上書中央書記處。 1990年11月22日,

張平凱將軍在北京病逝。一代直言不諱的將星就此隕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