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登不識呂宏軍,踏遍嵩山也枉然

來登不識呂宏軍,踏遍嵩山也枉然

(寫在中文化講壇第十一期開講之即)

來登不識呂宏軍,踏遍嵩山也枉然

中文化論壇,作為一個民間講壇,在大家可有可無的關注下,跌跌撞撞走過了十期,從幾個人醞釀開始,到零零星星幾個聽眾聽課,再到講堂裡現有幾十個凳子不夠坐,再到上千人的網上圍觀,這一路走來,用兩個字概括:不易。

在這不易中,有幾位發起者的公益熱心,有眾多嵩山文化愛好者的積極參與,更有一個個講師的精彩演講。

本期聽說由呂宏軍先生開講,無疑,這又是個如雷貫耳的名字,一聽是他,我的大腦裡立即就閃出了這個題目:來登不識呂宏軍,踏遍嵩山也枉然。

來登不識呂宏軍,踏遍嵩山也枉然

一、在我眼裡,每一個登封人都是幸福的,由於我們每天都能和大美的嵩山在一起。但是,作為登封人,許多人與呂宏軍相比,我們又都是慚愧的,由於我們和他雖然同樣每天都能看到嵩山,可比起他眼中的嵩山,我們幾乎又都是“有眼無珠”之人。所以,別說外來的遊客,就是我們登封人,如果你想深入地瞭解嵩山或者登封的歷史和文化,最好能認識呂宏軍先生,或者至少要看看他寫的關於嵩山和登封的書。

呂宏軍,認識他的人,大都叫他“呂主任”,這“主任”大概是指他擔任職務最長的登封市“市志辦主任”而言。用這個職務稱呼呂先生,在我看來,總覺得“官本位”思想濃了。相比,我更贊同各大媒體對他報道時用的“歷史學家”稱呼,因為他的價值更多的是在為嵩山文化研究的巨大貢獻上。

來登不識呂宏軍,踏遍嵩山也枉然

但是,基於人們大都有“外來和尚會念經”的心理,說他是“歷史學家”,有人又認為有些誇大。一次我就聽到一個登封人說,像呂宏軍、常松木等等這些研究嵩山文化的,最多算是“土專家”吧。

我聽後很是疑惑,難道登封人研究登封和嵩山就只是“土專家”,就不能稱為“歷史學家”嗎?我看不見得。在我眼裡,呂宏軍先生不僅是歷史學家,而且他比那些學院派的歷史學家更接地氣,他對嵩山文化某些歷史細節的研究更為精細,更具有權威性。其實,許多歷史大家,對於嵩山文化的一些觀點,大多正來自於他這個“土專家”。

我曾多次與呂主任參與過河南電視臺、中央電視臺、鳳凰衛視、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來登封錄製節目或考察開會,當他們聽了呂宏軍先生對嵩山歷史文化的講解後,都無不稱讚。 有一次,我印象很深,是著名歷史學教授蒙曼要在中央電視臺開講武則天之前,和“百家講壇”攝製組一塊兒來河南進行前期製作,來之前,蒙曼老師對武則天與登封準備的內容很少,可當見了呂宏軍先生並與之交流後,決定專門作為一節來講。後來我專門看了蒙曼老師在“百家講壇”講的那一節,其中她吸納了許多呂先生的意見。這樣的例子在呂宏軍身上,還可以舉出很多。想想這也不奇怪,一個再有名的學者,他如果沒有來過登封,而要寫嵩山的歷史文化,他所參考的東西無非來自於各種寫嵩山的書籍,而除了古籍之外,近些年關於嵩山研究的文字,特別是歷史類的,又有多少未經過呂宏軍先生的法眼呢?

來登不識呂宏軍,踏遍嵩山也枉然

二、說呂宏軍先生是歷史學家,我覺得還有三點特別令人信服。

首先,他在研究嵩山歷史文化方面,是“家傳”,有“父子兩司馬”之譽,這一點很少人能比。他的父親呂江水先生是新中國成立後第一代研究嵩山文化的大家,當時雖然條件極差,不像現在網絡和出版業都這麼發達,查找一個資料非常困難,但他仍傾一生之力,專攻嵩山與登封歷史文化,先後編寫了十幾本關於嵩山的著作,比如《歷代名人嵩山詩選》《登封縣情》《少林詩詞選》《少林武術》《嵩山》等等,這些書籍如今在舊書網上還是高價執賣的讀物。父親的熱愛和執著,深深影響了呂宏軍先生,同時,近水樓臺先得月,呂宏軍自然也比一般人更早更多地掌握了第一手研究嵩山歷史文化的資料,為他後來子承父業,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來登不識呂宏軍,踏遍嵩山也枉然

其次,他是歷史專業科班出身。在登封研究嵩山文化的所謂“土專家”中,大多是半路出家,而呂宏軍先生,是正經八百的北京師範大學歷史系畢業,這一點看似不重要,其實做起學問來就不一樣了。舉個例子,我是中文系畢業的,處於對嵩山文化的愛好,也多次寫過關於比如少林寺、中嶽廟的文章,我發現自己每一次寫時,雖大概內容都一樣,但表述的語言卻一回一個樣,完全是憑自己當時的感覺和認知,寫成啥是啥。而呂宏軍先生則不同,別說寫,就是平時聊天或講課,他對一件事物的表述從來都是字字如一,句句如一。剛認識呂先生時,我就吃驚地發現,他說話老是重複,我還以為是他昨晚休息不夠,思維跟不上,後來聽得多了,才知道那不是重複,那叫“嚴謹”。也就是說,對這件事只能這樣表述,即使說一百遍,也只能這樣說。

再次,他大量的嵩山文化研究活動和史學著作更無愧於“史學家”的稱呼。

嵩山文化研究,在改革開放之後,特別是新世紀以來,可以說是達到了前所未有的興盛,這興盛除了“盛世修史”這樣一個大的時代背景外,還有許多歷史性大事起到了關鍵的推動作用。另外,你如果看過呂宏軍先生編著的《少林寺》和《中嶽廟》,你會發現,從體例到內容到語言表述,包括每一條註釋,每一幀圖片,都極為科學嚴謹。用他自己在《中嶽廟》一書“後記”中所寫的一段話來“自證”一下吧。 這就是一個史學家的治學態度!認真、嚴謹、準確,不容有絲毫錯誤。

來登不識呂宏軍,踏遍嵩山也枉然

比如2004年,嵩山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定中國首批入選的世界地質公園名單,2008年,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的申遺成功;比如從新世紀初,由中國社科院周昆叔教授提出“嵩山文化圈”概念,後來被學界認可,從而開啟了嵩山文化研究新紀元。還比如從2012年開始,嵩山論壇作為河南省建設華夏曆史文明傳承創新區的破題之作,每年邀請來自世界各地各種文明文化、各種宗教流派的代表人物、學術領袖、專家學者、文化名人以及政要、政府智囊和高端文化企業高管,齊聚嵩山進行文明對話,使嵩山文化研究進入空前高潮階段。另外還有如大禹文化、少林功夫、書院文化、道教論壇、二十四節氣等等活動也如火如荼開展,這些無疑都大大推動了嵩山文化的研究。

但不管哪一件關於嵩山的大事件,也不管哪一樣關於嵩山的活動,呂宏軍先生無疑每次不僅都是籌備者、參與者之一,而且也都是核心人物,每一次他的觀點和看法都會產生著巨大的影響。

比如他關於武則天金簡是祈福簡的觀點,比如他認為嵩山是第一個被封禪的山嶽的觀點,還比如他關於少林武術歷史發展階段的論證,再比如他的嵩山“十大文化”論等等,太多太多。基本都是被學界反覆引用的基本觀點。

他主編的市志和各鄉鎮志書就不說了,那是他作為“市志辦主任”的職責所在,僅就他個人獨立完成的專著來講,每一部可以說都是精品。比如《中嶽廟》《少林寺》《少林功夫》等等,在許多大學教授眼裡,都是教課書式的著作,與一些大師級的著作,一點都不遜色。

來登不識呂宏軍,踏遍嵩山也枉然

三、前邊說到呂宏軍先生許多觀點非常有影響力,突然想起一個關於呂先生的一件趣事來。

關於武則天金簡,呂先生有一個觀點很有名,就是他認為,按照道教投簡的規儀,一般一次要投三個,即一通要投到山上,向天官祈福;一通要投到水中,要求水官解厄;一通要投到土裡,要求地官除罪。那麼,現在發現的武則天金簡是在嵩山頂上發現的,應還有兩通分別在嵩山腳下的哪條水中和那塊土裡。此觀點學界覺得有理,文物販子也覺得有理。可學界只是寫寫論文,開研究會時說說而已,而文化販子就不一樣了,他們很快開始了那兩通金簡的尋找。於是乎,一時間,武則天當年常去的石淙河被挖了個遍,登封城區西邊的封祀壇上也被挖了幾個大洞。前些年,河南省原文物局局長楊煥成到登封考察,聽說了這件事,半開玩笑地對他說,你的觀點可不敢再講了,再講,我們文物部門的任務就大了。

來登不識呂宏軍,踏遍嵩山也枉然

四、介紹過呂宏軍先生的學問,再說說他的生活吧。在與他的交往中,他有兩大特點給我印象深刻。

一是他如今還不善用電腦。他的所有文字都是一筆一筆寫出來的,他愛用藍紅兩種筆寫東西,先是用藍筆寫,然後再用紅筆改,他的字與他的治學態度一樣,一筆一劃,一絲不苟。我見過他的許多文稿,從幾行字到幾尺厚的書稿,全用手一筆一筆的寫。有一次我問他為什麼不學學電腦呢?他淡淡一笑說,習慣了。我說用手寫太慢了,並且改著也麻煩。可他卻說,我的思維慢,就愛用筆寫寫改改,這樣才會發現詞用的準確不準確,話說得得體不得體。原來,他一直堅持手寫創作,是出於一個歷史學者的嚴謹!

來登不識呂宏軍,踏遍嵩山也枉然

二是他愛在晚上寫東西。這可能是許多搞學問者的通病,但這實在不好。去過呂宏軍先生辦公室的人,最深的印象肯定是堆積如山的書,寫歷史類的東西,查資料是基本功。我第一次到呂先生辦公室去時,是在一天早上剛上班,當時的他還在登封市政府大院最後邊的職工單身宿舍樓上辦公,我推開門後,幾平方的房間裡,開始我根本沒有看見人,桌上地上櫃子上,無一處不是重重疊疊的書,且滿屋的煙氣。踮腳搜尋,才看到高高書山環繞的辦公桌前中,一個削瘦的人影,蜷著身子,斜靠在一個塑編的圈椅上睡著了,我當時納悶,這人怎麼大早上就睡著了?便故意弄出點響動驚醒了他。當他看到我時,慌忙欠欠身子說:不好意思,會議急著用,趕個材料。我這才似有所悟地驚問,您一晚上都沒睡啊?他笑笑說,材料急,習慣了。

從此,當我每每看到呂先生瘦弱且總顯疲憊的身影時,心中總有幾分敬佩和心痛。嵩山文化的研究與弘揚,離不開這些孜孜以求、不捨晝夜的學者。同時,也真誠希望呂先生多多愛惜自己的身體,雖然夜深人靜之時是做學問的好時候,但是長此以往,哪能吃得消呢?

來登不識呂宏軍,踏遍嵩山也枉然

五、我與呂宏軍先生認識已經二十多年了,當時他是登封市政府辦文電科的科長,我在秘書科工作,很快我又離開,只是點頭之交。現在想來,當時沒有深交,甚憾。而真正跟隨呂先生搞嵩山文化研究是近幾年的事情,大概在十多年前吧,武則天文化研究會要在洛陽開年會,我們登封要組團參加,發動大家寫論文,我作為一個門外漢,試著寫了一篇,從此一發不可收拾,在呂宏軍、常松木、王劍松等諸位大家的帶領下,開始痴迷於嵩山文化而不能自拔。呂先生是嵩山文化研究的領導人物和核心人物,真誠感謝他對嵩山文化研究的不斷探索,也真誠感謝他不斷對我的鞭策和鼓勵,他永遠是榜樣,也永遠是嵩山文化研究的旗幟。

來登不識呂宏軍,踏遍嵩山也枉然

六、最後,還是為中文化講壇做個宣傳吧。

第十一期由呂宏軍先生主講嵩山文化,未見過呂先生或者未聽過他的文化演講的,機會難得,公益講堂,歡迎來聽。

具體時間、地點如下:

中文化講壇第十一期

主講人: 呂宏軍

內 容:嵩山文化縱論

時 間: 8月31日(星期六)19:00

地點 : 中禾商務廣場b座603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