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中,如果日軍不招惹美國,直接配合德國進攻蘇聯會如何?

O-O你們都是萬惡的源泉


1941年6月22日,蘇德戰爭正式爆發,如果日本關東軍在這個時候進攻蘇聯的話,那麼蘇聯肯定會在德國和日本的夾擊下淪陷。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飛機、坦克和艦船在戰場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這使得石油成為戰爭中的重要資源。日本本土石油資源匱乏,部隊需要的石油大部分都是靠進口而來,其中80%的石油從美國進口。日本在二戰的時候快速向外擴張,美國雖然向日本出口石油,但是他們時刻在提防日本傷害美國在太平洋的利益。

1941年6月25日,日本決定不參與德日夾擊蘇聯的計劃,他們集中精力向南進攻,日本的這一做法觸犯了美國的忍受底線,他們宣佈對日本進行經濟制裁。美國對日本的制裁包含了禁運石油,美國斷了對日本的石油供給後,日本馬上就陷入“燃料荒”,日本不解決石油供給問題的話,他們後面的戰爭根本就打不下去了。如果日本不去招惹美國的話,那麼他們實際上也可以從蘇聯那裡解決石油供給問題。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蘇聯每年石油產量約3000萬噸,斯大林格勒周邊的高加索油田為蘇聯提供了90%的石油,德國當時依賴的石油供給地是羅馬尼亞,羅馬尼亞每年石油產量只有700萬噸,僅僅約是蘇聯高加索油田區產量的四分之一,高加索油田區同時為德國和日本供應石油是完全沒有問題的事情。

1939年,蘇聯和日本之間的諾門坎戰役爆發,雙方打了135天后就停戰了,這一戰給日本人留下了心理陰影。如果日本不去招惹美國的話,蘇德戰爭爆發的時候,他們也不會馬上進攻蘇聯,他們會觀望一下蘇德戰爭的情況再做決定。日本最可能攻擊蘇聯的時間是德軍佔領斯摩稜斯克後,這個時候德軍正在全力進攻基輔,以保障後期進攻莫斯科時的側翼安全。

1941年日本關東軍兵力約70萬,到了1942年的的時候,兵力達到了120萬,如果日本想要在1941年9月蘇德基輔戰役的時候攻擊蘇聯遠東地區,那麼他們應該是可以調集到120萬的兵力。蘇德戰爭爆發的時候,蘇聯在遠東地區的守軍剛好也是約70萬人,日本關東軍如果這個時候攻擊的話,雙方兵力持平。諾門坎戰役時,蘇軍打得不輕鬆,戰場上物資的大消耗,讓他們的西伯利亞鐵路與博爾集亞-桑貝斯鐵路滿負荷運行了2個月,而且最後蘇軍損失兵力也比日本多。

蘇德戰爭爆發初期,蘇聯的工業體系被德軍破壞,坦克和飛機都需要美英兩國支援,所有物資供應優先給西部前線,這種情況之下,他們很難同時為遠東地區也提供充足的物資,如果日本趁這個機會攻進蘇聯遠東地區的話,那麼他們應該能夠取得勝利。

日本一旦深入蘇聯腹地,就算德國在莫斯科戰役中失利,兩國也能以東西夾擊的形式取得斯大林格勒戰役和高加索戰役的勝利。德國和日本得到高加索油區後,他們的資源問題將得到解決,同時蘇聯會失去石油資源,那麼蘇德戰爭的結果也就不言而喻了。即便日本無法攻擊到蘇聯腹地,但是他們也能牽制住蘇聯在遠東地區的兵力,日本攻擊珍珠港後,美國對日本宣戰,蘇聯逐漸開始從遠東地區調兵前去西部戰線,這對莫斯科戰役、斯大林格勒戰役和高加索戰役影響非常大。

日本與德國一樣,深受石油資源匱乏的困擾,如果日本與德國一起夾擊蘇聯的話,那麼蘇聯肯定會滅亡。蘇聯滅亡的同時,兩國還都能利用高加索油田來解決石油問題,這是個兩全其美的事情,可是日本卻沒有這樣幹,他們偏偏去招惹美國。當希特勒和墨索里尼知道日本去招惹美國後,他們兩個都驚呆了,即便後面心情平靜下來,但是他們心裡其實已經知道自己的夢想即將破滅。


金色漁鉤


我是老威,我來回答。

二戰當中,如果日軍不進攻美國,配合德國進攻蘇聯,那麼很明顯,蘇聯將會戰敗。

1941年冬天,當德軍進攻到莫斯科附近的時候,蘇聯部署了大約125萬人的兵力,而德軍的進攻部隊一共有190萬人,蘇聯是以少打多。這125萬人就有來自遠東地區的大約40-50萬的兵力,可以說,如果沒有從遠東地區調動到莫斯科地區的兵力,那麼1941年的莫斯科戰役,蘇聯將必敗無疑。

一旦1941年德國攻下了蘇聯首都莫斯科,那麼蘇德戰爭就在1941年就結束了,也就不用打後來的斯大林格勒等戰役了。

但是對於日本來說,他們可能會得不償失,因為在遠東地區,他們面對的是幾十萬蘇聯軍隊,日本要吃下這幾十萬蘇聯軍隊估計夠嗆,諾門檻戰役已經說明了一個問題,就是日本陸軍不是蘇聯陸軍的對手。

所以如果日本配合德國進攻蘇聯,那麼對於日本來說,是得不償失的。因此日本才會進攻東南亞從而與美國開戰。

當然歷史不能假設,在這裡,因為問題是假設日本進攻蘇聯,那麼結果就是蘇聯戰敗,之後的情況,就看怎麼發展了。


老威觀史


二戰期間,日本最初的戰略方針就是北上,德國在歐洲已經整軍待發入侵蘇聯,幻想能與日本會師在遠東。如果日本最後放棄南下策略主動挑起日蘇戰爭,日本會有勝算嗎?




進攻蘇聯,與日本會師,打通兩大軸心國的陸上通道,應該是希特勒的目的。在蘇德戰爭爆發前,德國軍隊早已經通過“閃電戰”橫掃歐洲大陸,並且有足夠的軍隊、武器、後勤給養來支撐起這一場戰爭。德國人還希望日本方面能在東線主動挑起戰事,以分散蘇軍兵力,減少蘇德戰爭中德軍的壓力。而日本,自吞併朝鮮佔領中國東三省後,一直在北進或者南下搖擺,本身日本軍界內部就存在海軍和陸軍極深的矛盾,日軍一旦選擇北上,則以陸軍為主力,基本上就沒海軍什麼事了,而南下,則日本多年來構建起來的海軍體系將發揮重大作用,因此日本海軍極力希望能南下作戰。




如果日本選擇北上,主力作戰部隊就變成了陸軍和空軍。日本曾在日俄戰爭中打敗過俄軍,但當時日軍是以人數優勢取勝。蘇德戰爭爆發的前兩年,即1939年5月至9月,日本關東軍與蘇聯紅軍、蒙軍曾在中國內蒙古的呼倫貝爾盟與外蒙古之間爆發過戰爭,即諾門坎戰役。這一戰算是日軍對北進戰略的一次試探性進攻,雙方動用了除海軍之外的一切兵種和現役裝備,儘管大動干戈,但日軍仍以慘敗結束。此役過後,蘇聯方面有預感日軍會加大對遠東地區的軍事壓制,存在更大軍事行動的可能,因此至諾門坎戰役之後,即加大了對遠東地區的軍事部署。




至珍珠港事件爆發前,蘇聯方面在遠東方面軍的兵力已經超過了140萬人,是1939年時的兩倍,擁有近萬門火炮,數千架戰鬥機。而此時,日軍在中國東北的關東軍僅有70萬人,無論軍力、裝備都遠不及蘇軍,更要命的是,此時日軍早已深陷中國戰爭泥潭,如果要全力北上,則必須要從本土及中國方面軍抽調部隊,且在人數上要對蘇聯方面形成壓倒性優勢,所需部隊至少要在200萬以上。這無疑讓日本在中國的侵略戰爭形成巨大的壓力。




那麼,當年日本想要北上的初衷是什麼呢?除了為德國分擔一部分蘇聯方面的壓力,掠奪遠東地區的戰略資源才是最重要的,石油及其他戰略物資的匱乏,各國對日本的經濟封鎖都促使日本鋌而走險,但遠東地區的資源並沒有日本方面想象中的那麼豐富,嚴酷的自然條件及蘇軍頑強的戰鬥力,都是日軍所不可小覷的。


張鼓峰事件及諾門坎戰役的失敗已經給日本造成了極大的壓力,可以預見日軍一旦謀求與德軍會師,面對早就厲兵秣馬嚴陣以待的蘇軍,日軍必敗無疑。


大國布衣


二戰中,如果日軍不招惹美國,直接配合德國進攻蘇聯那對中國絕對是一大好事,不僅日軍將遭到沉重打擊,而且美蘇勢必增加對中國的援助,抗日形式將一片大好。

日本和蘇聯之間實力差距太大,即使日本冒險發起進攻,也不可能對蘇聯造成什麼影響。

在蘇德戰爭爆發以後,蘇聯從遠東各軍區陸續抽調了一些部隊去歐洲戰場。但是蘇聯並未放鬆對日本的警惕,隨著進入戰爭狀態,蘇聯迅速實行了動員,大幅度擴充了武裝部隊的數量,新組建了大量的部隊。遠東地區也不例外,所以遠東的蘇軍數量並未減少,反而大幅度增加了。

在蘇德戰爭爆發時,遠東的蘇軍有703714人,裝備各類火炮10080門,坦克和自行火炮3188輛,飛機4140架。而到了1941年12月1日,遠東蘇軍數量擴充到了1343307人,裝備各類火炮8777門,坦克和自行火炮2124輛,飛機3193架。

從上可見,蘇軍雖然火炮、坦克、飛機數量有所下降,但是兵力更多了。當然,蘇軍新增加的部隊很多都是新兵,戰鬥力有所下降。但是到1941年底,日本關東軍只有70多萬,不到蘇軍的一半,大炮、坦克都比蘇軍少的多,所以蘇軍如果只是防禦邊境要塞工事的話,一點問題都沒有。

諾門坎戰役蘇軍繳獲的日本裝甲車,真的很可愛很迷你……

而且日本是一個資源匱乏的小國,而且長期深陷中國戰場,因此武器彈藥生產一直不足。根據1941年9月東條英機的報告看,當時日本全國的彈藥儲備甚至不夠6個月所用,這根本不夠支撐一次大規模的軍事行動。

另外日本還缺乏足夠的汽車來運輸彈藥。諾門坎戰役時,雖然日軍的補給線只有蘇聯的1/3,但是在整個戰役期間,雖然出動了關東軍的汽車部隊協助運輸,日軍一共只運上去2000噸彈藥,而蘇軍的彈藥消耗達到了31000噸。如果日軍主動向蘇軍發起進攻,那麼後勤壓力會更重,雙方火力差距會更大。

所以如果日本真的和德國一起發起進攻,那麼只靠遠東軍區的留守部隊,蘇軍就可以輕易的擊敗缺少彈藥的日軍,關東軍將遭到重創。

諾門坎戰役蘇軍繳獲的大炮

而更糟糕的是,日本即使不偷襲珍珠港,也不會阻止美國參戰。

很多人把美國參戰歸咎於日本偷襲珍珠港,但是他們卻忘了美國早在1941年3月就通過了《租借法案》,公開宣佈任何和軸心國交戰的國家都可以得到美國的援助。美國最早的援助對象是英國,在蘇德戰爭爆發後蘇聯也成為受援助對象,中國此後不久也被列入援助範圍。

而在1941年2月,美英就達成協議,美國海軍開始為英國船隊護航,9月4日,美國驅逐艦“格里爾”號在護航時於德國潛艇交火。9月11日,美國總體羅斯福公開發言,宣佈只要德國潛艇進入美國海軍保護範圍,一經發現立刻攻擊。10月30日,執行護航任務的美國驅逐艦“魯本·詹姆斯”號在和德國潛艇戰鬥中被擊沉。

美國的行為從國際法角度來說,早已脫離了中立的範圍,而是明確站到了軸心國的對面。僅僅是因為美國完成動員需要時間,所以並沒有急於公開宣戰,但是一旦美國完成準備,那麼勢必會加入戰爭。

諾門坎戰役蘇軍繳獲

如果日本選擇北上,那麼日本不僅軍事上損失巨大,而且經濟上也將受到嚴重打擊,倒是中國會獲得更多的援助,抗日戰場上的力量會發生重大改變。

歷史上日本之所以放棄北上選擇南下,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美國和英國一起對日本實行了禁運,日本80%的石油、58%的鐵礦石,72%的鋁、66%的鋅都需要從美英進口,禁運對於日本的打擊是毀滅性的。一旦禁運開始,日本的工業體系將遭到致命打擊,軍工生產也將難以為繼。

所以最終日本只能南下,奪取東南亞的物資以維持自己的工業體系。如果選擇了北上,那麼即使有所進展,也不過是奪取了一片荒涼之地,按照日本人自己的說法,打蘇聯是給天皇多個打熊的獵場而已,其他沒有什麼用。

諾門坎蘇軍繳獲

而且對蘇作戰勢必造成巨大的人員傷亡和物資損耗,在工業體系崩潰的情況下,這些損失將難以彌補,日本的軍事實力短時間內將遭到嚴重的削弱。

倒是中國,日本一旦北上,那麼中國的戰略價值將會上升,美蘇會增加對中國的援助。而日本不攻打東南亞的話,滇緬公路就不會被切斷,大量的物資可以通過滇緬公路運到中國。

此消彼長,可想而知日軍在中國戰場上會日漸困難,這對中國來說無疑是一件好事。

所以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日本選擇北上都是純粹的自殺行為。


不沉的經遠


二戰的時候日本打不打美國不是日本決定的,而是美國決定的。日本根本就沒有選擇的餘地,日本打美國只是以戰養戰,如果不進攻美國的話,日本可能會敗亡的更快。

再說即使日本去打蘇聯,日本和德國依然是戰敗。

不得不佩服蘇聯,一個神奇的國家。在二戰的時候蘇聯的總人口不過兩億人,但是軍隊在二戰結束的時候達到了上千萬人,而且在二戰期間蘇聯傷亡了數千萬人,但是依然能夠動員到如此多的軍隊,而且蘇聯的軍工業發展的太過快了,別說是德國打蘇聯能不能取勝,就是日本,德國,意大利加上一些跟著這些法西斯的小國家所有的加起來,不見得就能打得過蘇聯。蘇聯人打仗確實不怕死,柏林之戰,德國已經是強弩之末了,但是蘇聯依然出動了上百萬的軍隊圍攻柏林,犧牲了數十萬人換來了柏林之戰的勝利。

其實在二戰的時候日本和蘇聯也有過幾次交火,但是雙方都沒有正式宣戰,所以都是打一下就停了。第一次就是張鼓峰事件,發生在1938年7月,這個時候日本已經是發起了全面侵華戰爭,日本在張鼓峰,沙草峰等地集結了7000人,火炮37門,蘇聯集結了1.5萬人,237門火炮,285輛坦克,還有兩百多架飛機,結果最後就是蘇聯佔領了張鼓峰,日本退收到圖們江西岸。還有就是諾門坎事件,當時還有蘇聯支持的蒙古國和日本支持的偽滿洲國有數萬人都參加了戰爭,蘇日雙方也都是派出了大量的軍隊,但是日本又戰敗了。

其實整個二戰期間,蘇聯在遠東的駐軍是遠超我們想象的,日本根本不敢和蘇聯動手,蘇聯其實一直都在防範日本,在1941年蘇德戰爭爆發的時候,當時蘇聯在遠東就有70萬的常備軍,一萬門火炮,3000多輛坦克,到了珍珠港事件的時候,蘇聯在遠東的軍隊已經是超過了一百萬,達到了134萬人,在這之前蘇聯已經是抽調了數十萬遠東軍去歐洲戰場了,但是還有這麼多常備軍,1945年八月風暴,蘇聯150萬軍隊席捲中國東北,把70萬關東軍一個星期就打沒了。

那麼再說日本呢?我們都知道日軍在整個二戰期間除了前期兵力還尚可,其餘的時間一直都是處於缺兵少資源的狀態,更何況中國牽制了大量的日本陸軍部隊,珍珠港事件爆發的時候在中國的日軍有130萬,還有70萬駐紮在朝鮮和日本本土,當時日軍的常規部隊不過兩百多萬人。所以哪裡還有軍隊去攻打蘇聯呢?日本打美國主要靠的還是日本的海軍,當時日本的海軍可以說在世界屬於前列的,但是打蘇聯的話就要出動大量的陸軍,當時在中國,朝鮮等地的日軍駐軍已經是讓日本捉襟見肘了,所以日本根本沒有多餘的軍隊去攻打蘇聯。

當然我們是從雙方的實力上來分析的,德國和日本是很難戰勝蘇聯的,但是我們都知道戰爭的魅力就是不可預知性,二戰之前法國不強大嗎?號稱歐洲大陸第一軍事強國,但是沒幾天就被德國打投降了。所以說戰爭是很難預測的,天時地利人和,決定最終的勝利者。


中國歷史研究所


打仗是一件非常麻煩的事,不是一拍腦門說幹就幹。打仗,需要一個非常漫長的準備時間。

像問題說的,不招惹美國,去打蘇聯,這個問題的本質其實就是日本當年的大陸政策和海洋政策的選擇,而這個問題可以追溯到明治維新。

打美國,日本執行的是海洋政策。

打蘇聯,他執行的就是大陸政策。

執行大陸政策,日本需要先佔領朝鮮、中國,在這裡紮下根以後,才能北上,繼續向蘇聯進攻。而走這條路,明顯需要建立一支大陸軍:大量先進的坦克、大炮、汽車、鐵路......

但後來日本建設起來一支頗為強大的海軍,擁有大量非常先進的航母、戰列艦,並最終南下,襲擊了珍珠港,在太平洋跟美國進行搏殺,他最終還是選擇了海洋政策。

在諾門坎日本和蘇聯打了一仗,在蘇聯的坦克、大炮面前,日本吃了很大的虧。大炮在數量、質量上被碾壓,在蘇聯坦克面前,日本的小豆坦克根本就算不上坦克,被蘇聯人用機槍就能打成篩子。蘇聯坦克可以輕鬆把日本坦克撞翻,後來蘇聯人已經懶的和日本坦克互射炮彈,想出各種花樣去玩死日本坦克。

日本失敗以後的反應比較反常,明明看到了差距、不足,也知道自己的短板在哪裡,但他並沒有去補救,沒有去開發能與蘇軍匹敵的坦克、大炮,風輕雲淡的就算了。依舊是開著他薄皮坦克扛著三八大蓋兒在中國找優越感。這時候他也已經放棄了大陸政策。

執行大陸政策,需要打造一支大陸軍。

執行海洋政策,需要打造一支大海軍。

打造一支大陸軍或者大海軍肯定是需要很長的時間。更主要的是大陸政策和海洋政策不能兼得,只能二選一。因為:

一個國家的資源是有限的。

不可能有哪個國家有實力同時打造一支像英國那樣強大的海軍和一支像德國那樣的強大陸軍。英美是海軍強,陸軍弱。蘇德法是陸軍強海軍弱。最後日本也是海軍強陸軍弱。

如果日本想打蘇聯,他得提前三十年、四十年準備。

首先選擇大陸政策,放棄海洋政策。放棄海洋政策的表現就是放棄建造一支大海軍。把建造航母、戰列艦、驅逐艦、潛艇......的資源拿走,去建造:坦克、大炮、汽車、機槍、衝鋒槍.......

做這樣的工作需要從工廠打地基、設計圖紙開始,肯定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

等日本擁有一支和德國、蘇聯同樣強大的裝甲部隊、機械化部隊的時候,他才有實力去進攻蘇聯。他得有和T34-85,黑豹差不多的坦克,2萬輛。大口徑火炮,5萬門。汽車,10萬輛......還得把他的三八大蓋兒換成衝鋒槍,淘汰92式這種垃圾,換成能跟MG42匹敵的新機槍......

但現實的情況是日本早就放棄了與蘇聯作戰的企圖,他的陸軍在很長時間裡根本就沒有提升。蘇德戰爭時期的日本陸軍和諾門坎戰爭時期的日本陸軍沒有任何的區別,還是用著可憐的小坦克,小炮和寒酸的炮彈基數。當然這是根蘇軍比,跟中國軍隊比,他還是佔優勢。跟後來的中國美械部隊比,他也落後了。

而蘇聯方面,即便是在蘇德戰場最艱苦的時期,他在西伯利亞依舊保持著一百多萬的重裝部隊,始終保持著對日本的絕對優勢。日本陸軍的裝甲、火力、機動都遠遠落後於蘇軍,他想對蘇軍發起進攻也就只剩下一條路:人多。

日本想在東方對蘇聯發起進攻,最低也得拿出來500萬的部隊,這他才有機會能打敗100萬重裝蘇軍。如果日本走大陸軍路線,打造一支重甲機械化部隊,有200萬人,他就可以進攻蘇聯了。如果僅憑他的人肉部隊,再考慮蘇聯遠東廣闊的領土,落後的道路,500萬人恐怕是不夠。

問題是他也拿不出500萬的部隊。

跟蘇聯對峙的關東軍在最強的時候只有100多萬人。這100多萬關東軍去打100多萬蘇軍,基本上屬於自殺。蘇軍利用機械優勢,先退1000公里,再反擊1000公里,這100多萬關東軍也就留在西伯利亞的荒原上當肥料了。

日本陸軍的大部分被拖在中國戰場,蘇德戰爭時期,日本海軍也開始襲擊珍珠港,日本又抽出精銳陸軍跟著海軍南下,留在蘇聯方向的陸軍越來越少。他想進攻蘇聯,組織起足夠的部隊,需要從中國內地撤出全部部隊,把南下的部隊也全調回來,先前跟中國的陸戰和美國的海戰全白打了。

軍隊的建設,戰略的佈局,都需要幾十年的時間。蘇德在那邊打起來,日本再想開著200輛薄皮小坦克去參戰,已經晚了。


就像我們這次閱兵,很多武器那都是二十年前,甚至是三十年前就已經開始琢磨了。


銳度何老師


當初日本對美國,發動了珍珠港偷襲,這其實是一個非常成功的偷襲,但是很無奈的是,當時美國的三艘航空母艦並不在珍珠港內,所以他們雖然對珍珠港成功進行了偷襲,但是這並沒有對美國的海上艦隊實力造成多大的打擊,這種情況之下反而給日本帶來了一個更大的對手,直接就把美國推到了盟國的一邊

事實上在二戰中,雖然同作為軸心國的德國和日本之間,並沒有多少合作,但是當初希特勒曾經給過日本一個忠告,那就是絕對不要去招惹美國,卻沒想到,日本不僅僅招惹了美國,還把美國直接推到了盟國的行列,也徹底扭轉了二戰局勢,那麼如果當初日本沒有去招惹美國,而是配合德國一起進攻蘇聯,那麼現如今的國際現狀又會有什麼樣的變化呢?

事實上,當時德國進攻蘇聯,蘇聯還沒有美國的支援,在德國的猛烈進攻之下,蘇聯一直都非常的被動,而當時德國曾經聯絡過日本,希望他們能夠從東北方向北上,和德國一起進攻蘇聯,但是當時日本拒絕了,一個是因為他們認為去進攻蘇聯,他們也無法獲得一定的利益,另外一方面他們也不放心將自己的軍隊撤出東北。而如果當時日本也走上歐洲戰場,與德國一起攻擊蘇聯,那麼的確是有可能會將蘇聯滅亡的,那麼到時候整個歐洲局面都會發生很大的變數,至於此時美國會不會再加入二戰與德國作戰,並沒有多大的需求了。

美國在二戰中原本就只是想賺錢,如果德國能夠將美國和蘇聯打敗,那麼接下來就整個世界就是,德國,日本和美國爭霸,送上門的世界強國之位,美國為什麼又要去插手呢?最重要的是怕蘇聯被打敗,日本和德國會聯合對付美國,這是羅斯福最不願意看到的。






子乾


如果二戰中,日本配合德國夾擊蘇聯,則蘇聯危矣。

德軍的“閃電戰”一下就撕開了蘇軍的防線,三路大軍同時攻擊,很快就到了莫斯科城下,蘇軍損失幾百萬兵員。如果此時,日本集中百萬關東軍在飛機坦克的掩護下,攻擊蘇聯的遠東地區,則斯大林無兵可調蘇德前線,反而還要集中兵力對付日軍,這樣,首尾就難以支持。斯大林新組建的軍隊可能不堪一擊,蘇聯的結局可是而知了。


叢中笑6603


很多人會認為1941年爆發的太平洋戰爭,是日本軍事戰略上最大的失誤,倘若這一年,日軍北上配合德國夾擊蘇聯,或許蘇聯已經不存在了。

那麼,難道日本決策層真的就那麼愚蠢,還不如各位網友老爺麼?要搞清楚這個問題,首先就要先理解當時日本的處境。

時間到了1940年,納粹德國在西歐取得了輝煌的勝利,而日本此時的情況並不是太美好,從30年代開始對中國的侵略,已經使得自己泥足深陷,難以自拔,中國遲遲不能征服,就意味著要一直保持大量兵力,這對日本資源的消耗是極大的。

而且時間到了這一年,美國已經開始動員其經濟力量,為參戰作準備了,同時也在太平洋上對日本進行了經濟制裁,日軍看起來風光無限,但戰略資源捉襟見肘,力不從心了。

這個時候,日本倘若要對蘇聯發起攻擊,只可能是從陸地上,而非海洋上,因為從海洋上出兵,時間太長不說,航線也並不掌握在日軍手中,其經濟資源也無法支持大規模海上出擊歐洲。

然而陸地上的進攻就能實現麼?

早在1939年,日蘇及其控制的“偽滿洲國”和“蒙古國”在滿洲與蒙古的邊界諾門交過一次手,這次戰役歷時135天,雙方投入兵力20餘萬人,大炮500門,飛機900架,坦克、裝甲車上千輛,這場戰役的結果是蘇軍以慘烈的代價取得了勝利。

這場戰役直接影響了日軍決策層的戰略決策,放棄了從西伯利亞發動攻勢,進攻至貝加爾湖一代。日軍的失敗,說明了,蘇聯紅軍的實力對日本陸軍連鎖仍然是相當強大的。後世的日本史學家把這場戰爭稱為“日本陸軍史上最大的一次失敗”。

儘管時間到了1941年,德軍在東線對蘇聯發起了猛烈的攻勢,似乎只要日軍配合一下,就能夠將蘇聯從世界地圖上抹去,可問題是蘇聯並不是那麼好打。

首先其體制決定了其強大的戰爭動員能力,而蘇聯軍隊現代化的程度明顯是要高於日本陸軍的,從陸地上發起攻擊,日軍在戰力上處於劣勢不說,補給線也足夠漫長,依託工業不發達的中國作為後勤補給,這是不現實的。所以北進的話,並不能夠快速完成既定目標,這對於日軍而言,不能迅速結束戰爭,取得戰略目的,就意味著失敗,畢竟日本只是個島國,消耗不起啊。

縱觀日本兩次賭國運的戰爭,中日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其戰略謀劃就是自己成為主動進攻的一方,甚至不惜在正式宣戰前就開戰,其根本目的就是在敵人能夠全力投入戰爭之前,奪取戰略先機,然後,日軍即轉入戰略守勢,以拖待變,直至對手疲憊不堪願意講和為止。

概而言之,日軍的軍事戰略由三個基本部分組成:首先突然襲擊,以獲制海權,這會是從島國日本向外實施兵力投送的前提條件,其次是陸軍凌厲攻勢,以期儘快攫取戰略目的,最後是頑強防守,以便為和平談判爭取籌碼。

以蘇聯目標,日軍的這套常規戰略手段,顯然是不適合的。但倘若是南下就不存在這個的問題。

日軍轟炸珍珠港的目的就是不宣而戰突然襲擊,摧毀美軍太平洋上的艦隊,取得制海權,隨後,即可大舉進攻董亞亞,迅速奪取東南亞資源產地,建立外圍防線,以保衛到手的戰利品。日軍的戰略設想,其實是在三個月內征服東南亞地區,建立外圍防線,對美國宣戰,目的是將美國勢力從西太平洋驅逐出去。

事實證明,日軍的戰略很成功,到了1942年3月下旬,整個南太平洋上除了麥克阿瑟領導下的美菲聯軍還在做絕望抵抗以外,日軍已經完成了其戰前既定目標,美軍在太平洋上殘存的海軍力量只能在新生的日本帝國外圍地帶發起有限的騷擾行動。

然而日軍在太平洋戰爭上犯了一個極大的錯誤,那就是一步步進逼澳大利亞,迫使美國向澳洲分配更多的資源,正是日本的貪得無厭,才使得美軍大幅度提前了對日反攻的日常表。

為什麼這麼說呢?

按照同盟國最初定下的計劃,德國被視為首要目標,這不僅因為德國是軸心國最危險的成員,更是由補給困難程度決定的,美英同為北半球國家,北大西洋航道是美國通往反法西斯戰爭最短的路徑,而通往澳大利亞要遠得多,人員、物資的輸送和集結更加困難,所以對日戰爭在戰略排序上理應靠後。

日本在東南亞的勝利雖然令人印象深刻,但卻並不對同盟國的生死存亡構成威脅,但直到日軍步步緊逼澳洲海岸,這一切就發生了極大的變化。

綜上,就戰略部署上,日軍南進其實是完成了所有既定戰略目標的,然而倘若是北上,考慮蘇日陸軍實力對比,補給困難程度,這要比南下困難很多倍,且不能迅速給日本帶來極大的收益,以緩和在美國經濟制裁下有可能坐吃山空的局面。


坍塌的歷史觀


從整個當時的國際形勢來看美國是一定要和日本開戰的,美國一定要滅亡日本,最低限度也要把日本壓下去,使日本不能重新崛起。

為什麼美國會這樣做呢?

這就和日本的大東亞共榮圈有直接的關係。

日本的大東亞共榮圈是要建立一個黃種人的大國家,和白色殖民者抗衡,和白種人抗衡。

這是美國決不允許的。因為美國是屠殺印第安人獲得的美國這片富饒的土地,而東亞,東南亞有許多的美國,英國葡萄牙,西班牙,法國,的殖民地,當時的越南,柬埔寨 老撾,泰國,馬拉西亞,印度尼西亞,印度,都是這些西方國家的殖民地。

整個東亞正在淪陷中。所以美國時刻都想滅亡這個東亞的覺醒者,而中國還是一隻睡著了的獅子,並且在內亂中。這是最好消滅日本的時候。

而日本也想打掉這個美國,驅逐法國在東南亞的殖民勢力。

如果日本不打美國,美國也會找到機會和他的盟友打日本。

這不是招惹不招惹的問題,而是誰做東亞主人的問題。

日本會不會打蘇聯呢?

日本有兩種打算,北面驅逐俄羅斯在中國東北的利益,把西伯利亞原來黃種人的地盤拿回來,而不會打到蘇聯的西部,因為日本在漫長通往蘇聯西部的戰線上根本就沒有這個能力,酷寒的西伯利亞冬季,日本人是不能在這種地方作戰的。

軍需物資運送極端困難。勝利根本不可能,失敗隨時都可能。

所以日本選擇了南下打美國,澳洲,南洋群島,因為日本的海軍有強大的運送能力。而日本以後的太平洋戰爭就這樣爆發了。

有人僥倖的問如果不招惹美國,專打蘇聯,結局會怎樣。

當時的國際背景日本打蘇聯幾乎沒有勝算,而利用強大的日本海空力量,打美國,打英國,法國在東亞地區的勢力範圍,勝算大於北上打蘇聯。

但是日本已經深陷中國泥潭,他的戰爭物資開始緊缺起來,美國已經看準時機,立即一改往日對日本的態度,拔出槍來對準了日本的腦袋把日本滅亡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