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川歸海的《新元史》

百川歸海的《新元史》

百川歸海的《新元史》

《元史》成書以後,當時就有許多人不滿意。明朝的徐一夔說:順帝在位三十六年的事,既無“實錄”可據,又沒有參考書,只憑採訪寫成,恐怕史事未必核實。明成祖時命解縉改修《元史》,他寫了《元史正誤》一書。後來,參加纂修《元史》的朱右又寫《元史拾遺》,許浩作《元史闡微》等,都是對《元史》的訂正和補充。

清朝的學者,進一步對《元史》加以考證和改編,成果累累,象邰遠平的《元史類稿》、魏源的《元史新編》、洪鈞的《元史譯文證補》、屠寄的《蒙兀兒史記》等;還有從《永樂大典》中輯出的《元朝秘史》。這些書籍對《元史》作了不少增補考證,但仍有許多遺漏。直到清末民初柯劭忞撰成了《新元史》,才有了一部差超人意的元代史書。

柯劭忞(1850—1933年)是清末民初的史學家、字鳳蓀,山東膠縣人。光緒年間考取進士,曾任翰林院編修、京師大學堂總監督。民國初年,為廢帝溥儀侍講,以遺老自居;北洋軍閥政府請他主持一些學術機構,他除接受主持纂修《清史稿》的職務外,其他都不肯承擔。他一生用了較多的時間研究元史,成就以此為最大。

柯劭忞利用明清時期有關元史研究的新成果。又吸收了西方有關元史的資料和書籍,如法國人多桑著的《蒙古史》等書,對元史進行系統的研究。在此基礎上,前後用了三十年時間,於1920年編撰成《新元史》。第二年,北洋軍閥政府總統徐世昌,下令把《新元史》列入正史,1922年刊行於世。這樣,原來國家承認的史書“二十四史”就成了“二十五史”。《新元史》成書以後,日本東京帝國大學授與柯劭忞名譽文學博士學位。除《新元史》外,柯劭忞還著有《新元史考證》等書。

《新元史》以《元史》為底本,斟酌損益,重加編撰。這是近代篇幅巨大的一部斷代史。全書二百五十七卷,包括本紀二十六卷,表七卷,志七十卷,列傳一百五十四卷。《新元史》的體例基本沿襲舊史,但也有一些改動。如本紀前增加一篇《序紀》,記述成吉思汗以前的史事,這同《金史》的本紀之前增加一篇《世紀》相仿。又如,在本紀的最後增加了元順帝的兒子《昭宗紀》。《新元史》的內容比《元史》充實,它補充了元世祖以前的蒙古史事。柯劭忞修《新元史》時,利用了《元朝秘史》和《元史譯文證補》。《元朝秘史》的底本叫作“忙豁侖紐察脫必赤顏”,忙豁侖是蒙古,紐察是秘密,脫必赤顏是總籍,合起來是《蒙古秘史》。原書是畏兀兒文,元仁宗時,由察罕譯成蒙古文,藏在宮裡,不讓外人看。明

太祖時,譯成漢文,名之曰《元朝秘史》,清人錢大昕從《永樂大典》裡把這部書的內容輯出來,這是我國保存的蒙古初期歷史的唯一史料。《元史譯文證補》是清朝人洪鈞根據波斯人拉施特的《蒙古》和伊兒汗國的《黃金史》編寫的。這樣一來,柯劭忞就有可能在《新元史》中補充《元史》對世祖以前事蹟的疏略。《新元史》還補充了北元時期的一部分歷史,載述的截止時間延長到昭宗宣光八年(1378年)。《新元史》中增補了許多列傳,象元朝初年不肯降元的一些英雄志士,尤其是元末農民大起義中的領袖人物,如韓林兒、徐壽輝、張士誠、陳友諒等,《新元史》都為他們一一列傳,詳述他們的事蹟。對宋元之交在歷史上起過重要作用的人物,如夏貴,也增立了傳。夏貴是南宋大將,他以淮西三府、六州、三十六縣投降元軍,牽動宋軍全線潰敗。入元以後,他靠出賣民族利益換取參知政事等高官,但時間很短,僅三年就死了。《宋史》以他是降元的官,沒給他列傳;《元史》以他在元朝沒有事蹟,也沒為他立傳。《新元史》考慮他在元宋戰爭中的重大作用,增補了《夏貴傳》。這個傳的增補,對向後世人進行民族氣節教育,也很有意義。此外,《新元史》對成吉思汗至蒙哥時期蒙古經營西域的內容、四大汗國盛衰興亡的情況等,記載得也比《元史》詳細。

《新元史》還糾正了《元史》的錯誤。《元史》中一人兩傳的不少,如速不臺與雪不臺本是一人,完者都與完者拔都是一人,石抹也先與石抹阿辛是一個人,《元史》中都列有兩傳,《新元史》則糾正了這個錯誤。《元史》的列傳編排不合理,如元末人泰不華等人的列傳之後,又接上元初耶律楚材等人的列傳,《新元史》按照時代先後,做了合理的調整。

總之,《新元史》集明、清學者研究元史之大成,以一人之力成此鉅著,功不可沒。近人李思純在《元史學》中說:“其書(指《新元史》)兼具全部改造與詳備博贍之二種長處。中國元史學之有柯劭忞,正如集百川之歸流以成大海,集眾土之積累以成高峰。”這話不免有些溢美。不過《新元史》的確是研究元代歷史的一部重要的、有價值的參考書。

當然,《新元史》也存在一些不足。最大的缺點是沒有編《藝文志》,而且書中所引用的新資料,都沒有註明出處,以致後人研究元史時,用它的史料深感不便。柯劭忞修的《新元史》仍脫不出歷代舊史的重修辦法,疊床架屋,卷帙浩繁;加之書首沒有《敘例》,讓人看不出他著書的義例。此外,《釋老傳》裡沒有補上回教傳和耶教傳,馬可·波羅等人在元朝的活動,也沒有寫入,這些都是《新元史》的不足。

如需參與古籍相關交流,請回復【善本古籍】公眾號消息:群聊

歡迎加入善本古籍學習交流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