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偶然事件三場對外戰爭,探尋陰謀論為何在美國經久不衰

三個偶然發生的事件,直接導致了美國三場對外戰爭。德墨電文事件,美國對德宣戰,正式介入一戰。珍珠港事件改變了美國在二戰中的中立態度,迅速對德對日宣戰。911事件的爆發,更是給了美國一個反恐的名義介入阿富汗局勢,為美國打開中東局勢提供了一個有力跳板。

歷史事件塵埃落地,隨著更多歷史檔案的解密,有關事件的不合情理、非同尋常的細節廣為人知,陰謀論也甚囂塵下。越來越多的人相信,是美國政府導演了這一切,為的是迅速統一國內民意,團結一致對外介入戰爭。那麼事情究竟有何蹊蹺之處,陰謀論又為何在美國廣有市場,讓我們從三個偶然事件說起。

1.一封電文掀開德墨驚天陰謀

1914年6月28日,薩拉熱窩事件拉開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序幕,德國和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開戰,俄、法、英相繼介入戰爭。1914年8月4日,一直以來恪守“孤立主義”的美國宣佈中立,成為時任美國總統的威爾遜口中的“熱愛和平”的“中立國家”。

德軍西線、東線同時開動,但都遭到了頑強抵抗,西線法國、英國、比利時等國在馬恩河等戰役中奮力抵抗,俄羅斯在東線發起全面攻勢,瓦解了德國速戰速決拿下歐洲的圖謀,戰爭轉入相持階段。在這一階段爆發了著名的凡爾登戰役、索姆河戰役,巨大的人員傷亡、超乎想象的武器彈藥投入讓無論是協約國還是同盟國都非常吃緊。英法等協約國成員迫切希望美國參戰,扭轉戰局。

三個偶然事件三場對外戰爭,探尋陰謀論為何在美國經久不衰

一戰戰爭場面

事情的轉折來源於一封被截獲的電文。1917年1月16日,德國外交大臣亞瑟·齊默爾曼給德國駐墨西哥大使海因裡希·馮·埃卡德發的一封加密電報被英國情報人員截獲,電報的內容是指示駐墨西哥大使遊說墨西哥出兵襲擊美國,事成後將得克薩斯州、新墨西哥州、亞利桑那州歸還墨西哥。電文顯示,德國甚至拉攏日本成立德墨日同盟共同對付美國。英國將電報內容通報了美國,美國總統威爾遜將這封電文公之於眾,引爆了美國國內的反德浪潮,美國國會也迅速通過了對德宣戰的議案,4月6日美國正式對德國宣戰。

德墨電文事件之所以可以和陰謀論聯繫起來,主要是其中有太多不尋常之處。

一是在經過馬恩河戰役、凡爾登戰役、索姆河戰役後,德軍實力大減,英國牢牢控制制海權,戰爭的天平已經開始向協約國這邊傾斜,在這個時刻德國又為自己樹一個強敵,豈是明智之舉。二戰中日本對美國的珍珠港奇襲,被德國視為愚蠢,德國在一戰中做出同樣的事情的可能性又有多大?

二是墨西哥並不符合進攻美國的角色設定。雖然墨西哥與美國有激烈的領土衝突,但墨西哥無論是軍事實力還是經濟實力都無法與美國抗衡,海域被英國控制,德國的援助也化為泡影。墨西哥也無法對美國構成實質性的威脅,德國選擇墨西哥襲擊美國,甚至說德國牽制美國不讓其參戰的圖謀疑點重重。

三是電文提供者英國意圖耐人尋味。英國正翹首期盼美國參戰,後腳英國就破譯了德國意圖襲擊美國的電文,時機之巧合,身份之特殊讓人很難不與陰謀論聯繫起來。

2.珍珠港,陰謀論的標籤如影隨形

二戰爆發後,美國一如既往地對戰爭保持警惕而選擇了中立。德國以閃電戰橫掃了歐洲,直逼英吉利海峽對面的英國。截止1941年,日本在亞洲佔領了韓國,中國大部,東南亞大部分國家。

1941年12月7日凌晨,日本183架戰機從航母起飛,直撲珍珠港,第一波奇襲成功信號發回,第二波168架戰機起飛再次發動攻擊。珍珠港美軍準備不及倉促應戰損失慘重。最終日本以29架戰機、55名飛行員和幾艘小潛艇的代價重創美軍,飛機摧毀188架、損傷155架,2403名美國士兵在轟炸中喪生。

三個偶然事件三場對外戰爭,探尋陰謀論為何在美國經久不衰

美國軍艦在珍珠港事件中受損嚴重

1941年12月8日,珍珠港事件過去1天,美國正式對日宣戰。

比起德墨電文事件,珍珠港事件上的疑點更是數不勝數,避免不了被貼上陰謀論的標籤。

首先,襲擊之前,珍珠港內的航母被全部抽調走,派往大西洋,同時美國提前兩週向珍珠港派出了大量醫療設備、藥品和醫務人員。這一出一進,留下無盡的遐想空間。珍珠港作為美國在太平洋重要軍事基地,港內航母肩負著鎮守太平洋、防範日本的重任,卻在襲擊之前派往本無戰事的大西洋。似有先見之明地派遣醫務人員和醫療物資更是讓人嘖嘖稱奇。

其次,珍珠港機場內飛機的異常調動跡象。珍珠港事件之前,美軍將主力戰鬥機部署到周邊的小機場內,剩餘的飛機分散放置主機場內,似乎是為了營造所有飛機都在港內,讓日軍戰機放心轟炸的錯覺。

最後,多重信息證明美國提前獲知了日軍偷襲珍珠港的計劃。1941年12月3日,中國一代密碼天才池步洲破譯了日本外務省發往駐美大使野村吉三郎密電,推斷出日本將對美國發動襲擊,其開戰日期在星期天,地點是位於檀香山珍珠港的海軍基地。池步洲的破譯內容轉呈到蔣介石,蔣介石批示轉美國大使高斯。另外,在日本襲擊當天,美國雷達發現了機群,雷達兵彙報“發現大量可疑飛機”,但沒有引起足夠重視。

3.“911”事件,繞不過陰謀論的高峰

2001年9月11日,紐約曼哈頓世貿中心,4架飛機被劫持,世貿中心的雙子塔被其中2架撞擊倒塌,第3架飛機撞向五角大樓,最後一架墜毀與賓夕法尼亞州。

三個偶然事件三場對外戰爭,探尋陰謀論為何在美國經久不衰

“911事件”,世貿大廈雙子塔被撞擊坍塌

在“911事件”之前美國就曾謀劃介入阿富汗,“911事件”更是給了美國一個充足的理由。美國政府迅速將“911事件”歸咎於阿富汗境內的基地組織。2001年10月7日,美國針對基地組織及其同盟塔利班組織的反恐戰爭正式在阿富汗打響,此時距離“911事件”過去不足一個月。兩年後的2003年3月20日,美國以伊拉克藏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暗中支持恐怖分子為由,以一瓶“洗衣粉”為證據,發動了伊拉克戰爭,推翻薩達姆政權。

將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聯繫起來,回頭來看“911事件”,陰謀論的意味就越來越濃了,再加上“911”事件本身也有太多反常之處。

一、110層的雙子塔被飛機撞擊後,火勢只向上蔓延了4層樓,在燃燒1個小時和一個半小時後,都在10秒內整體性垂直坍塌。

二、沒有受到飛機撞擊的7號樓在雙子塔倒塌後,也在6秒內坍塌。

三、調查人員進入現場之前,大樓殘骸全部被運往海外。

四、五角大樓受到襲擊後,美國政府做了一個反常的舉動,封存了附近所以攝像頭拍攝的東西。

類似的疑點還有很多,也給了陰謀論更多發展的空間。陰謀論認為美國政府為了介入阿富汗,並以阿富汗為跳板打入中東,鞏固石油美元霸權而自導自演了這麼一出“苦肉計”。後面入侵伊拉克,發現苦肉計的戲份都可以刪除了,那一瓶洗衣粉就可以指鹿為馬了。

4.為何陰謀論在美國經久不衰

前面梳理了美國參與的三場對外戰爭,導火索都是一個偶然的突發事件,一封電文加兩起慘烈的襲擊事件。背後有一個共同點,都瞬間衝破了美國人民的底線,徹底激起對外戰爭的呼聲,迅速統一的對外態度,乾淨利索地發起對外戰爭。這裡牽涉到一個戰爭動員的問題,美國總統擁有宣佈緊急狀態的權力,但對外發動戰爭仍然需要國會批准。鑑於美國長久以來的孤立主義形成的天然反戰情緒,美國要發動一場對外戰爭,必須要有最最充分的理由,否則很容易被否決。這也成為陰謀論立足的根本支撐。

另外,此類事件敏感性較高,相關檔案几年甚至幾十年都沒有完全解密公開,加上事情本身有較多不合情理之處,這也留給世人更多的想象空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