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山僑親黃正泉:30多年襄助桑梓超6000萬

詩山僑親黃正泉:30多年襄助桑梓超6000萬


個人能力有限,我就是提供一些幫助。我做公益,不是有人動員、鼓勵我,而是我自己想去做。

——黃正泉

詩山僑親黃正泉:30多年襄助桑梓超6000萬


詩山僑親黃正泉:30多年襄助桑梓超6000萬

黃正泉 1930年出生於南安詩山鎮坊前村,1948年隨父遠渡重洋到印尼雅加達謀生創業。幾十年來,他秉承父訓,憑著自身的睿智通達和堅韌不拔的毅力艱苦創業,終於事業有成,創辦印尼耶佳銀行,在當地頗有影響力。

黃正泉旅居印尼,事業有成,戀祖愛鄉。1984年,與胞弟以其先父之名創立黃欲水基金會。基金會秉承其先父的遺志,以促進社會進步和發展為己任,慷慨捐輸巨資,襄助桑梓教育衛生等公益慈善事業,目前已捐資6000多萬元,多次被福建省人民政府授予“樂育英才”稱號。


“做公益並不在意名譽 只是對家鄉的情感深厚”

黃正泉戀祖愛鄉 30多年襄助桑梓超6000萬元

詩山僑親黃正泉:30多年襄助桑梓超6000萬

詩山中學有不少設施,由黃正泉先生牽頭捐資建設。圖為詩山中學全景。


踏入南安詩山鎮坊前村,遠遠聽到一陣琅琅讀書聲。走進坊前小學的四層教學樓,窗明几淨,學生們坐在嶄新的課桌前,捧著書本,認真誦讀。這座教學樓是由黃欲水基金會捐建的,連學校的校路、圍牆、前操場、大門、綠化,全由黃欲水基金會捐資修建。

不僅是坊前小學,在南安,詩山中學、南安一中、僑光中學、成功中學、聯星中學、南安職專等學校的教學樓、實驗樓、圖書館、師生宿舍、運動場,不少都是黃正泉捐資或籌資建設。

黃正泉生於詩山,長於詩山,拼搏海外。事業有成後,又傾注巨大心力,投入家鄉的公益事業。


詩山僑親黃正泉:30多年襄助桑梓超6000萬

由黃正泉先生捐建的詩山中學操場。


建立基金會 不讓家鄉學子因貧困輟學

1984年,為緬懷父母養育之恩,黃正泉、黃正順、黃正體三兄弟以其先父之名創立黃欲水基金會。

南安一中退休老教師黃書牆是黃正泉的堂弟,他回憶道,黃正泉每次回鄉,逗留的時間並不長,他喜歡到村裡走走看看,與村民、鄉鄰閒聊,瞭解村民生活情況、家鄉發展變化。當得知有的家庭因收入有限,孩子的學費成問題時,黃正泉都會想起自身的經歷。

黃正泉年少時家境困難,母親仍堅持讓孩子們上學,為湊足學費變賣了不少家產,甚至拔下鑲在嘴裡的金牙換錢。每每想到這,黃正泉感慨良多:“母親是我這一生致力於教育等公益事業的原動力。”黃正泉奮戰商海多年,他深深認識到國家、民族或個人想要改變命運,從根本上阻隔貧困的代際傳遞,必須依靠教育。

為了讓家鄉學子不因貧困而輟學,黃正泉當即決定出資,幫助村裡那些經濟困難家庭,讓其子女安心上學。1980年開始,很長一段時間裡,坊前小學的學生都是免費入學,所有學費由黃正泉及黃欲水基金會承擔。後來,又資助村裡讀初、高中的學生,獎勵考上大學的學生。

詩山中學辦公室主任、語文老師黃益明,就是受基金會資助完成學業的。“我們家三兄弟都受惠於正泉先生和基金會的幫助。”黃益明告訴記者,他是坊前小學第一屆免費入學的學生,他哥哥則是1984年第一批受資助的大學生。

黃益明說,上世紀80年代,他父親每月工資只有四五十元,家裡兄弟姐妹4人,每年父母都要為他們的學雜費發愁,四處借錢。在黃正泉的資助下,坊前小學不僅讓學生免費入學,還對獲得“三好生”的學生獎勵每學期100元。年年獲評“三好生”的黃益明,一年“純收入”就有200元。“每次獎金拿回家,我媽就拿去還債。”

1984年,黃益明的大哥考上福建師範大學,學費讓家人愁眉不展。黃益明記得,一天晚上下著大雨,父親冒雨回家,一臉高興,“黃欲水基金會要獎勵大學生,每年400元,直至畢業”。不久,二哥考上福建中醫藥大學、黃益明考上福建師範大學,都獲得了獎學金,這些獎學金支撐著他們三兄弟順利求學。如今,三兄弟中,兩人從事教育事業,一人從事醫學工作。

“當時大家的家庭條件都不好,因為基金會的資助,減輕了家庭負擔。”黃益明說。

多年來,與黃正泉的接觸交流中,黃益明深感老先生對教育事業的重視、對慈善事業的慷慨。“老先生常說‘個人能力有限,我就是提供一些幫助。我做公益,不是有人動員、鼓勵我,而是我自己想去做’。”在教育中,黃益明會將老先生的公益理念、故事講給學生聽,希望學生們能常懷感恩之心,盡己所能回報家鄉。

為人低調樸素 團結旅外僑親投入公益

 

免費入學、資助學生不過是黃正泉及黃欲水基金會熱心教育的一個縮影,在家鄉,處處可見他們的貢獻。

上世紀80年代,不少教師苦於工資低下,紛紛“下海”,教師隊伍不穩定,對學校教學造成極大的衝擊。黃正泉獲悉後,十分憂慮,便拜會鄉黨,積極奔走呼告,終於聯合一大批僑親,以基金會為主,籌集資金,從1989年至2011年,連續22年為詩山中學、南安一中等多所學校的教師發放津貼。

詩山僑親黃正泉:30多年襄助桑梓超6000萬

詩山中學的詩華樓由黃正泉先生參與建設。


此外,他還牽頭與旅外僑親攜手傾注巨資,為詩山中學、南安一中、僑光中學、成功中學、聯星中學、南安職專、坊前小學等捐建教學樓、實驗樓、圖書館、師生宿舍、運動場等。為落實這些事項,他往來於印尼與祖國,付出了大量寶貴的時間與精力。


詩山僑親黃正泉:30多年襄助桑梓超6000萬

詩山中學的詩僑樓由黃正泉先生參與建設。

有一年,黃正泉回鄉得知詩山中學財政困難,憂心忡忡、寢食難安。返回印尼後,他與諸僑親會面,商議決定將準備為詩山中學修建實驗大樓而籌集的資金,先用於還債,以緩解學校燃眉之急。後來,詩山中學校友會承建實驗大樓,資金缺口較大,黃正泉得知後立即與旅印僑親商議,籌資150萬元,保證工程進展。

“黃正泉傾心教育,他不是你缺多少他就給多少,而是根據教育發展,未雨綢繆提出他的意見。”黃益明說,實驗大樓竣工後,黃正泉又擔心設備購置資金沒著落,主動致電學校,捐資100萬元用於添置實驗儀器、電腦等,使大樓真正發揮功能作用。

為家鄉作出如此大的貢獻,但認識黃正泉的人都評價他“低調、樸素”。行走於詩山中學,“詩華樓”“詩僑樓”“印僑樓”等映入眼簾,從名字上看不出黃正泉的痕跡。曾有人提議他捐資的大樓叫“欲水樓”,但被黃正泉拒絕了。

2004年,福建省人民政府立碑表彰黃正泉捐贈公益事業的傑出貢獻,石碑立於詩山中學內。有人提議立一座雕像,也被黃正泉拒絕了,他說,“省政府立碑表彰的榮譽已經很大了,難道建一個雕像能比得過這個榮譽?既浪費錢又沒有意義”。

對於公益事業的投入,黃正泉的觀念是“不讓一所學校打上一個人的烙印”。為此,他致力於團結海外僑親,形成一股有影響力的“僑親力量”,共同關注家鄉公益事業。“這是黃正泉先生尊師重教的思路和心聲,也是不謀名利的高尚情操。”黃書牆說。

每年,黃正泉都會帶著子孫回鄉祭拜父母。如果在路上遇到他,你可能不會猜到這個衣著樸素的老人家是個金融家、慈善家。在家鄉,他沒有建華麗高樓,每年回鄉仍住在閩南古大厝的舊居。家庭聚餐時,三弟黃正體說他從來不敢點菜,因為即便是最簡單的菜,黃正泉還是會覺得浪費。兒子結婚回鄉宴請,也是很簡單的一桌菜。他認為,錢可以花,但要用在更需要的地方。

黃正泉常說,自己做公益並不在意名譽和榮譽,只是對家鄉的情感深厚。


記者:莊曉麗 李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