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前三季度31省居民儲蓄排名:京滬月存超兩千,山東四成皆儲蓄


2019前三季度31省居民儲蓄排名:京滬月存超兩千,山東四成皆儲蓄

山川網:伴隨著中國經濟走入新常態,拉動內需,對於現階段中國經濟的轉型升級至關重要。

而伴隨著近日國家統計局發佈的2019年前三季度31省市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費支出數據,我們發現中國各地區間的居民消費情況,也在發生著潛移默化的細微變化。

31個省市中,哪些省市居民收入最高?哪些省市居民消費最多?哪些省市居民最愛攢錢?哪些省市居民每月結餘的錢又最多?我們一起來看。


31省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排名

2019前三季度31省居民儲蓄排名:京滬月存超兩千,山東四成皆儲蓄

根據國家統計局相關數據顯示:前三季度,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882元,同比名義增長8.8%,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6.1%,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

居民可支配收入,指居民可用於最終消費支出和儲蓄的總和,即居民可用於自由支配的收入,既包括現金收入,也包括實物收入。

從各地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數據來看,上海、北京、浙江、天津、江蘇、廣東、福建、山東、遼寧這9個省份的前三季度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過了全國平均水平。

2019前三季度31省居民儲蓄排名:京滬月存超兩千,山東四成皆儲蓄

在這份榜單中,上海和北京收入水平遙遙領先,其前三季度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雙雙突破5萬元大關。

其中,上海前三季度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2292元,實際增長5.9%。北京1-3季度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0541元,實際增長6.7%。這兩地也是前三季度全國僅有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萬元俱樂部”成員。

浙江(38546元)、天津(33642元)、江蘇(31420元)、廣東(30755元)屬於第二梯隊,其人均可支配收入超過3萬元。


31省市居民人均消費支出排名

2019前三季度31省居民儲蓄排名:京滬月存超兩千,山東四成皆儲蓄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9年前三季度,全國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5464元,比上年同期名義增長8.3%,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5.7%。

居民消費支出是指居民用於滿足家庭日常生活消費需要的全部支出,既包括現金消費支出,也包括實物消費支出。消費支出包括食品菸酒、衣著、居住、生活用品及服務、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娛樂、醫療保健以及其他用品及服務八大類。

綜合全國31個省市統計局的相關數據,我們發現僅有上海、北京、天津、浙江、廣東、江蘇、福建、遼寧、湖北這9個地區超過了全國平均線。

2019前三季度31省居民儲蓄排名:京滬月存超兩千,山東四成皆儲蓄

2019年前三季度,全國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5464元,比上年同期名義增長8.3%,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5.7%(這裡我們值得注意的一點,是近段時間內物價水平的提升明顯較快,進而影響了人均消費支出的實際增長速度)。

如果我們把前三季度的全國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5464元進一步平均分配到對應的九個月中,就可以得出前三季度全國居民(人均)月均消費支出為1718元。這個數據,相比之前我們歷次推送的由各家招聘平臺統計的“平均月薪”,顯然更具有全國參考性。

不過即使是1718元的全國居民人均消費支出水平,也並非全國所有地區均能夠達標。綜合全國31個省市統計局的相關數據,我們發現僅有上海、北京、天津、浙江、廣東、江蘇、福建、遼寧、湖北這9個地區超過了全國平均線。


31省市居民人均儲蓄排名

2019前三季度31省居民儲蓄排名:京滬月存超兩千,山東四成皆儲蓄

官方層面發佈的前三季度居民相關數據,基本就主要涵蓋收入(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支出(人均消費支出)兩個維度。但是通過以上兩個維度,事實上我們還可以進行更多的數據整理與分析。

舉個最直觀的例子,對於一個普通居民而言,每月的平均收入減去平均支出,就可以得出一個平均結餘。而在民間,我們更習慣於將這種結餘稱之為儲蓄。

31個省市之中,人均收入排名與人均支出排名在大體上是呈現正相關分佈的,但是具體的排名卻也不盡相同。有些省市收入排名高於支出排名,具有更為良性的儲蓄習慣;有些省市支出排名高於收入排名,存在儲蓄不足的情況。凡此種種,都值得我們予以關注。

2019前三季度31省居民儲蓄排名:京滬月存超兩千,山東四成皆儲蓄

縱觀上述這份前三季度31省市人均月儲蓄排名,京滬二城的優勢依舊是十分明顯。二城繼續延續了在上文的居民人均收入、人均消費兩項榜單的冠亞軍名次,成為全國唯二居民月均儲蓄額超過2000元的地區。

京滬之外,浙江、江蘇、山東、天津、廣東、福建六省市位於人均儲蓄水平的第二梯隊,對應地區的居民的月均儲蓄平均值位於1000~2000元之間。其中,浙江省得益於較高的人均收入水平,在收入結餘上表現十分突出。

而廣東省因為較為突出的區域發展不均衡造成的收入差異,最終的全省人均月儲蓄額,處於東部沿海省份中排名相對靠後的位置。

同時,我們應該特別留意的是,這份榜單中排名後十位的省市(由於倒數第十位的前後省市數據很接近,我們不妨進一步放大到月均儲蓄額小於600元的省市),它們分別為:新疆、甘肅、青海、寧夏、黑龍江、貴州、西藏、雲南、吉林、湖北、四川、湖南、河南。

在上述13省市中,東北2席、中部3席、西部8席。過去這些年的中西部經濟雖然已經有了長足的進步,但是與東部間的差距依舊十分巨大。

西部,特別是西北地區,整體的收入水平提升本身還十分有限,但是與此同時近幾年伴隨著房價、物價和其他各項生活成本的快速提升,當地普通居民的月均儲蓄水平甚至不足500元。換而言之,一個居民一年到頭平均能夠存下的錢也不過是五六千元,在應對未來潛在的各項未知風險時,無疑是微不足道、杯水車薪的。

對於中國廣闊的中西部地區而言,穩定房價,穩定物價,是壓倒一切的所在。近幾年少數中西部城市由於種種原因,造成的房價和物價與當地平均收入不匹配的情況, 事實上是十分危險的。

如果說當下在東部許多經濟發達城市房價明顯過高,普通人已經難以承受不得不向中西部轉移的話。那麼當中西部地區也迅速步東部地區後塵之後,艱鉅的生存壓力對於許多年輕人的未來無疑將是避無可避,無從選擇的。


31省市居民人均儲蓄佔比排名

2019前三季度31省居民儲蓄排名:京滬月存超兩千,山東四成皆儲蓄

居民為什麼會存不下錢呢?多數人的直觀理解無非是收入太低,每個月完成最基本的生活支出後已經所剩無幾,稍加消費就可能入不敷出,甚至需要負債。

而在上文中的居民人均收入、人均支出和人均儲蓄等相關排名中,東部地區均大幅領先中西部地區的數據結果上,似乎也能對上述觀點加以印證。

但事實上,居民的收入與支出除了受到客觀的硬性條件,如當地經濟實力、產業結構、物價水平綜合影響外,各地居民的主觀消費觀念同樣對最終的消費行為影響巨大。

如果我們將上文中31省市的人均月儲蓄數據,除以對應的人均月收入情況,就能夠得出各省市的人均儲蓄佔比收入的情況。這一數據,可以較好地反應全國各省市居民誰更願意儲蓄,或者說是更會“過日子”。

2019前三季度31省居民儲蓄排名:京滬月存超兩千,山東四成皆儲蓄

我們驚訝的發現,在儲蓄佔比收入的排名上,在全國31省市居民人均收入與支出榜單上都只能排在中游的山東省,卻“意外”的排到了第一位。且人均儲蓄佔比人均收入高達41.2%,也就是每個月超過四成以上的收入都被用於積蓄。

2019年前三季度,山東省的人均月收入水平為2684元,這一數據的可靠性我認為十分之高,是綜合了山東各線城市的城市鄉村居民的真實水平。在全國31省市中,山東省作為中國北方經濟第一大省,排在第8位。福建、遼寧則分別第7、第9位。

而同期山東省的人均月消費水平則為1579元,排在全國31省市中的第13位。同期排在山東排名前後的是第12和第14位的湖南、海南。

這時我們發現,山東居民之所以人均月儲蓄率全國最高,其訣竅正是依靠全國中等偏上的收入,結合全國中等偏下的支出,最終獲得相對較高比值的儲蓄。

如果不加一個宏觀背景的限定條件,那麼較高的儲蓄率或許難說是好是壞。但是,在中國經濟增速全面放緩,居民資金槓桿率不斷走高,就業壓力持續性加大的前提下,山東省的高儲蓄率無疑就是最穩妥的避險方式。

而就現階段的經濟形勢而言,人均月儲蓄率在30%以下的省市,我個人認為是存在一定風險的,很有可能在遭遇更困難的經濟形勢時,出現個人及家庭資金鍊斷裂的潛在風險。這點對於存在較大額車貸房貸消費貸的個人和家庭,尤為重要。

從2019年前三季度的相關數據來看,新疆、甘肅、青海、寧夏、黑龍江、湖北、湖南、吉林、四川、貴州、雲南、天津、安徽、海南等14省市都存在類似的問題。

所以對於以上地區的普通居民來說,當下我最大的建議是審慎消費,降低槓桿,排除風險。如果單純從消費的維度講,湖北、湖南、四川、貴州、雲南等中西部代表性省份,存在消費過熱與超前消費較為嚴峻的問題,對應地區的居民,特別是年輕人要加倍注意。

思所以危則安矣,思所以亂則治矣,思所以亡則存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