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又獲獎了!
近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佈2019年度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赤道幾內亞國際生命科學研究獎獲獎名單,共3人獲獎,其中就有在寄生蟲疾病方面的研究做出突出貢獻的中國科學家屠呦呦。
屠呦呦得獎的消息一經公佈就衝上熱搜,不少網友表示這個獎項實至名歸,紛紛轉發祝賀!
不少人對於屠呦呦的印象,還是2015年,她作為第一位被授予諾貝爾生物學和醫學獎而引發全國人民的讚歎。據瞭解,這是中國醫學界迄今為止獲得的最高獎項,也是中醫藥成果獲得的最高獎項。
她拯救了百萬人的生命!
屠呦呦發現的青蒿素不僅是中國病人的救星,世界衛生組織還推薦將基於青蒿素的複合療法作為一線抗瘧治療方案,
使非洲瘧疾致死率下降66%,5歲以下兒童患瘧疾死亡率下降71%。,拯救了數百萬人的生命。但在科研這條道路上,屠呦呦從沒有沾沾自喜,裹足不前。
據媒體報道,屠呦呦團隊歷經三年的科研攻堅,解決了“瘧疾機理研究”等諸多科研難題,一舉將治療瘧疾的藥物價格降低數倍。
今年6月17日,屠呦呦團隊公佈了最新的科研成果——如何解決現在青蒿素耐藥的問題。
她帶領團隊始終奮鬥在科研的第一線,攻克一個又一個難關。
BBC的一個紀錄短片更是高度評價屠呦呦,“如果用拯救多少人的生命來衡量偉大程度,那麼屠呦呦無疑是史上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
屠呦呦也因此被外媒列為“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候選人之一,與居里夫人、愛因斯坦和圖靈並列。
默默無聞的屠呦呦們
這個時代小鮮肉橫行,人們留戀於他們的容顏和八卦,而這些為中國崛起,造福世界的,不計名利、隱姓埋名,默默奉獻的科學家更需要我們學習和致敬。
何其有幸,我們能擁有像屠呦呦這樣奮鬥一線的科研人員,組成我們大國的脊樑。
放眼望去,那些科學家裡,有一大部分,我們沒聽過,也不認識。因為他們沒有名氣,也不追名逐利,但他們始終守在自己的崗位上兢兢業業。
這一位平平無奇的老人腳踩布鞋,消瘦的身影樸素得如同一位農民。
這是主持NASA基礎研究項目,堪稱國內地理信息學領域的泰斗的中科院李小文院士在課堂上的掠影,直到生命中的最後一節課,他還堅持站著講了整整兩個小時!
原子彈首次成功爆炸後,程開甲還參與主持決策了30多次核試驗,成為中國指揮核試驗次數最多的科學家,被人們譽稱為“中國核司令”!
程開甲青少年時代就立下科學救國、振興中華的諾言。面對祖國的召喚,他果斷歸國從1963年到1985年,程開甲一直隱姓埋名生活在核試驗基地,為中國的“兩彈一星”傾注了大量的心血。
作為“兩彈一星”的開拓者,程開甲為我國核武器事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他傳奇的一生,都與祖國緊緊相聯。
他是中國第一代核潛艇總設計師,被譽為“中國核潛艇之父”,他是黃旭華。
30年隱姓埋名,荒島求索,深海求證,他和同事們讓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擁有核潛艇的國家他說:“我沒有當好兒子,沒有當好丈夫,沒有當好父親,核潛艇就是我的一切。”
他叫高伯龍,86歲時穿著跨欄背心編程的鏡頭上了央視,有人笑著說:中國又出了一位“掃地僧”。
就是這個不起眼的小老頭,用一輩子的隱姓埋名和默默奉獻,給中國的尖端武器裝上了“眼睛”!讓咱們中國的武器做到了指哪兒打哪兒!
參加過中國全部45次核試驗的將軍科學家林俊德院士在生命最後的時間,不肯手術,更不肯休息,因為他電腦裡有藏著幾萬個關係國家利益的文件,沒交代好這些,他沒辦法放心地走。他要與死神搏鬥把每一分鐘都充分利用。
老伴勸他躺著休息。他說:我不能躺下,躺下就起不來了!在生命的最後一天,他留下的不是對家人的囑託和惋惜的淚水。在生命的最後一個小時裡,他做的,只有工作。
南仁東傾盡一生打造的“天眼”!
1994年7月,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工程概念提出。1995年11月,“大射電望遠鏡”中國推進委員會成立,由南仁東任主任。2016年9月,“中國天眼”落成啟用前,南仁東罹患肺癌,並在手術中傷及聲帶。
但他患病後依然帶病堅持工作,儘管身體不適合舟車勞頓,仍從北京飛赴貴州,親眼見證了自己耗費22年心血的大科學工程落成。
山高人為峰,正是屠呦呦們的存在重新定義了中國在國際的高度。
他們雖然默默無聞、籍籍無名但卻真正改變這個時代、擔起民族脊樑、扛起國家未來的人,也許給了我們關於人生的另一種答案。
他們告訴我們,一個好的社會,不該只充斥著浮躁的慾望。也可以是沉下心來的精研,扛起祖國復興的擔當,為人民謀福祉的一往無前。
向這些偉大的科學家致敬!
他們,才是我們應該追的星!
閱讀更多 新東方福州學校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