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關係全史——從1784到2019 (上)

中美關係全史——從1784到2019 (上)

題圖

百家號:歷史知識局

NO.021—中美關係史話——從1784到2019 (上:1784——1941)


從普遍認為和有據可查的角度來看,中國與美國的第一次接觸是1784年。當年二月,一艘美國商船“中國皇后”從紐約來到廣州進行貿易,商船回到紐約後獲得了3萬美元的利潤,這在當時是一筆鉅額財富,1793年的美國哈佛學院(現哈佛大學)的總資產約18萬餘美元。這極大的刺激了美國商人對中國市場的興趣。

中美關係全史——從1784到2019 (上)

中美接觸之始——“中國皇后號”

1784年到197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同美利堅合眾國建立外交關係,這其中經歷了195年,至今已有235年,中國同美國交流、衝突、敵對、緩和、發展與博弈,延續了美國建國以後的全過程。


一、1784年——1840年 私人層面的接觸

世界歷史進入到18世紀末,地理大發現已經到了末期,除南極外,全世界可供探索的陸地已全部探索完畢,奠定在文藝復興上的工業革命成果使得西方的科技文化成就處於世界領先地位,對市場和資源的貪婪渴望,促使西方列強在世界範圍內掀起了殖民浪潮。

中美關係全史——從1784到2019 (上)

歐洲的地理探索

可此時的大清國仍處於落後和閉塞的狀態。1784年,美國則剛剛取得獨立建國的成就不久,也仍然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國家,外交關係上以對英國、法國為首的歐洲,及踏美國後腳建國的美洲鄰國——墨西哥為主要對象,國家戰略上以工業化和對周圍進行擴張為主。在1784年到1840年的半個多世紀裡,中美關係主要是在私人、貿易、傳教層面進行的。而因為1840年之前中國的閉塞,市場遠未開發,“中國皇后”號那樣的貿易機會也不是時時都有,中國對美國是一個遙遠、戰略價值缺乏的存在,這使得官方層面上美國政府對中國不大關注,中國在美國外交格局中處於極其邊緣的位置。


二、1840年——1894年 用“公正、良善”外衣偽裝的帝國主義本質

1840年以來,帝國主義列強對中國的領土頻繁侵佔,對中國財富進行掠奪。雖然從客觀角度上來講,因美國囿於自身“孤立主義”的建國理念等多種原因,美國常常表現出一箇中立、公正的西方國家形象。在幾個主要的帝國主義國家中,美國是唯一沒有佔據中國領土的國家。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美、俄都以局外人的身份進行“調停”。但是沙俄一面進行“調停”,一面卻趁英法聯軍進攻天津威脅北京時“落井下石”,重兵逼迫清政府割去外興安嶺以南的60多萬平方公里領土。

中美關係全史——從1784到2019 (上)

右上角為“璦琿條約”割讓的領土

然而,美國永遠從其國家利益出發制定政策,不侵佔領土是客觀原因,不代表美國沒有這樣的衝動,“調停”期間,美國商人及部分政客多次慫恿美國政府佔據臺灣,對中國的主權侵略更是有史可據。

1843年,中美簽訂了第一個條約《中美望廈條約》,這是是鴉片戰爭後中國與列強簽訂的諸多不平等條約之一,約定中的條款侵犯了中國的關稅、司法主權和領海權。

1858年,中國與美國等四國簽定了《天津條約》,美國人在中國享有各種特權繼續擴大。同年兩國籤的《通商章程善後條約》將鴉片貿易在中國合法化。

在這期間,美國與中國的文化交流非常頻繁,1830年首批傳教士,來華宣教,開啟了中美文化關係的歷史。如果說外國商人來華是追求經濟利益的話,傳教士來華則代表了美國開展對華關係的另一個、也許意義更為深遠的動力,即按照美國的心中的想法形象改造中國。這是一個以文明、開化、先進自居的國家的文化侵略動力。


三、1894年——1911年 侵略和掠奪下的不平等交流

傳教士抱著傳佈基督教、改變中國人的信仰而來。為了達到這一目標,他們不僅在中國建立教堂,深入最偏遠的地區佈道,同時還出版報刊,創辦學校,從事慈善和社會改良等活動。在1951年全國高校院系調整之前,美國傳教士興辦的燕京、聖約翰、金陵、嶺南等大學均位居中國最好的大學之列。

中美關係全史——從1784到2019 (上)

清末美國傳教士在山東

但是這樣的文化交流背景卻是掠奪、干涉和侵略,甚至他們用來與我們進行文化交流的大部分資金,也來自中國的庚子賠款和對中國的經濟掠奪。

1894年,是中國的悲劇一年,也是大清國“最沒面子”的一年。甲午中日戰爭的清朝戰敗,與原來的撮爾小國的日本簽訂的《馬關條約》,打破了大清“東亞第一強國的幻想”,大清國國際地位一落千丈,中日兩國地位從此互換,在長時間內中國離日本的差距越來越大。當時的美國國內排華情緒十分激烈,1882年美國就已經通過了一個《排華法案》,是其歷史上是唯一一個針對某個特定國家的排斥法案。在美國民眾的輿論當中,甲午戰爭是一個開放、奮進、改革和被壓迫的小國戰勝了野蠻、落後、封閉的大國,呈現出對日本一邊倒的支持。

中美關係全史——從1784到2019 (上)

1898年的美西戰爭以及隨後對菲律賓的佔領使美國一躍而為太平洋和遠東地區的強國,美國開始從戰略角度思考中國問題。列強在中國的爭奪使中國大有被瓜分之危險,遠東的均勢也會被打破。於是美國在1899年至1900年間提出針對中國的門戶開放政策,美國要求其他已在中國獲得巨大既得利益的列強一方面尊重中國主權,另一方面與其他列強互相承認各自在華利益。該政策一方面反映了美國對華政策中侵略性的一面,同時也在客觀上有利中國當時的國家安全。

1900年,八國聯軍以鎮壓義和團之名,攻破北京城,在城中殺燒搶掠,無惡不作,清政府內憂外患,無力抵抗。八國聯軍侵華是中國近代史中極為悲慘的一頁,其給中國造成政治、經濟、文化損失難以估量。美國正是八國聯軍的主力之一,其保持的不對中國進行直接的軍事侵略的形象也被打破。同時期美國海軍希望中國割佔三門灣和舟山群島,但由於英、日的阻撓和美國政府的未能實現。

中美關係全史——從1784到2019 (上)

“辛丑條約”簽訂現場


四、1911年——1941年 干涉中國,阻礙進步

在中國擁有戰略利益的美國開始恣意干涉中國內政和內戰,反對中國革命。

1921年5月,孫中山宣誓就任非常大總統,他發表對外宣言,要求各國政府承認這是中華民國的唯一政府。他特別寫信給美國總統哈定,稱讚美國是“民主之母,是自由和正義的捍衛者”,希望得到美國政府的承認和支持。但美國卻不屑一顧地把這封信退給美國駐華公使,官員甚至汙衊孫中山是中國統一的障礙。為了爭取足夠的經費,也為了表明中國的主權,廣州革命政府1923年提出收回海關結餘的問題。各國駐華使節一致決定派海軍到廣州海面示威,阻止廣州政府收回關餘。美國人認為,應使用除戰爭以外的一切手段來阻嚇廣州政府。然而,由於廣州政府立場堅定,列強的作法未能得逞。

中美關係全史——從1784到2019 (上)

1923年,孫中山與宋慶齡在廣州大元帥府

美國雖然打著進步、獨立、自由的旗號,但是實際上並不關心別國的進步和獨立。孫中山幾乎一生都對美國抱有很大的期望,但到逝世的前幾年卻轉向蘇俄求助,其苦衷與無奈讓人嘆息。

當時的中國雖然有了一定的外交主權,也湧現出瞭如顧維鈞那般的能力超群的外交家,但是弱國無外交,中國的外交失敗是註定了的,外交上對美國的美好幻想永遠難以實現。

這期間中國的知識分子把美國作為“德先生”和“賽先生”(民主與科學)的來源地。數以千計的青年赴美留學都反映出中國知識分子期望從美國那裡找到救國的良方。不僅如此,一些人還試圖利用美國來維護中國的主權與安全。

無奈“我既將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渠”。

1918年,美國總統威爾遜在中國的外交攻勢下表現出對中國的同情和支持,在一戰結束前夕提出建立戰後世界秩序的“十四點”計劃,對一戰戰勝國中國十分有利。中國人曾天真地認為這是中國擺脫不平等地位的希望,以至於連一向激進的陳獨秀都稱威爾遜為“世界第一大好人”。而在1919年的“巴黎和會”上,北洋政府唯一的依靠——美國,終究還是靠不住,袁世凱接受了日本逼迫下的“二十一條”。“巴黎和會”上外交的徹底失敗,直接引起了“五四”運動的爆發。

中美關係全史——從1784到2019 (上)

31歲的顧維鈞在巴黎和會上發言:“中國不能”

1931年日本侵佔中國東北,抗日戰爭爆發。

中國內亂、半殖民狀態長期持續,日本卻在對外殖民中高速發展,《馬關條約》賠款每年給日本帶來鉅額財政收入。到1937年,日本已經是當時世界上數一數二的工業強國,人均GDP是中國的二十多倍,軍費開支是中國的十多倍。中國根本無力和日本對抗。

中美關係全史——從1784到2019 (上)

1937年日本不宣而戰,全面侵華。在口頭上,美國對中國表達了同情和支持。總統羅斯福和時任國務卿都先後鄭重宣佈“不承認以武力所造成的領土變更”和譴責“沒有法紀”的“宣戰或不宣而戰的戰爭”。

抗戰爆發後,中國外交的主要目標就是獲得美國的援助。雖然中國人對美國寄予極大希望,但美國的政策卻常常讓中國人失望,美國不願為中國火中取栗,因中國與日本發生衝突,甚至有時以中國利益為代價與日本達成交易。在宣言和“譴責”的同時,偽滿州國近70%的原油和日本全面侵華戰爭後80%的原油都進口自美國,這僅是其中一個例子。

一直到1941年,日本把飛機飛到珍珠港上空,把炸彈扔到美國的國土上了,美國才對日宣戰,同中國結成了盟友。

由此可見,“正義”的主張與否,“進步”支持與否,“開放”政策的執行與否,或主張、支持、執行到什麼程度,取決於美國自身利益和國際政治上“權力平衡”趨勢,不取決於中國受侵略的程度。

曾記否,在美國立國初期的1796年9月17日,開國總統華盛頓在卸職的告別演講中說——

在決定美國政策時要考慮到“美國自己的利益”,這是美國對外政策的基本原則。

中美關係全史——從1784到2019 (上)

華盛頓的告別演說

參考和引用文獻:

《中美關係史1911-2000》_陶文釗

《中美敵對的根源與標誌_評敵對與衝突的由來》_周桂銀

《略論中美關係史的幾個問題》_汪熙

《從歷史角度談中美關係》_儲昭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