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副其實的高富帥,26歲成為哈佛博士,終生未婚是這兩個原因

名副其實的高富帥,26歲成為哈佛博士,終生未婚是這兩個原因

所謂極致的一生,大概就像陳岱孫先生一樣,全身心地投入到一項事業中,成為行業裡的一代宗師。

反觀他的一生,可以看出他是一個有原則有傲骨的人,而他也有能力支撐自己想做的。

名副其實的高富帥,26歲成為哈佛博士,終生未婚是這兩個原因

1900年,陳岱孫出生在福建福州。

這是一個書香家庭,有著濃厚的底蘊,因為他們家幾輩人都有出人才。

他的伯祖父陳寶琛是清同治年的進士,還是宣統帝的老師。自己的直系祖父跟另外一個伯祖父同樣也是進士。而他的外祖父跟舅父都是清政府駐外使節。

可以說在當地,陳家並不是普通的書香世家。

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下,陳岱孫並沒有一開始就接受新式教育,即便在他入學前一年,清朝已經宣佈廢除科舉制,陳岱孫依然讀了九年的私塾。

或許是從小受傳統文化的影響,以後的陳岱孫雖然留過學,接受西方教育,但對於自己的文化依舊熱愛,同時更清楚地明白接受西方的知識,需要辨別地去吸收,而不是全部照搬照抄,這一點貫穿在他的工作中。

名副其實的高富帥,26歲成為哈佛博士,終生未婚是這兩個原因

直到1915年,陳岱孫考入了福州鶴齡英華學校,才開始接受新的教育。

雖然陳岱孫有很多學習資源,但也不能否認他在學習方面的天賦,因為在這英華學校中,還有外文課程,而陳岱孫直接用兩年的時間,完成了四年的課程。

1918年,考入了清華學校高等科學習,兩年後畢業,這一年陳岱孫才20十歲。

在大部分人印象中,魯迅學文救國,其實那個時期,除了魯迅,也有很多人都以自己的方式,想救處在混亂時期的國家。

陳岱孫也在這一列人中,1920年,陳岱孫從清華學校畢業,並沒有開始就業,而是到美國威斯康星大學讀書,選擇的是經濟學專業,在學期間,成績十分優異,基本上沒有低於八十分。

而之所以選擇這個專業,是因為在清華學校讀書期間,經歷了五四運動,而這樣的經歷,激發了年輕的陳岱孫熱血,他想要讓自己國家更強,有了“經濟救國”的想法,攻讀經濟學專業。

名副其實的高富帥,26歲成為哈佛博士,終生未婚是這兩個原因

1922年從威斯康星大學畢業之後,考入哈佛讀研究生,攻讀經濟學跟哲學,1924年獲得文學碩士學位,1926年繼續獲得了哈佛大學的哲學博士學位。

1927年回國,成為清華大學部經濟系教授,開啟了陳岱孫人生的另一個旅程。

在教書上,陳岱孫也是有天賦的,授課時,很少廢話,言簡意賅地講授知識,課堂時間也把握很好,很少出現拖堂的情況,甚至有一次課講完了,鈴聲沒響,一看時間,是鈴聲響晚了。

要說在陳岱孫先生的教書過程中,遇到過什麼挫折,那麼這一點就不得不提了。

在去清華任教的途中,聽到了幾位清華的學生說起清華老師授課,都是中英文並用,這一點讓他不舒服,他想到之前到不同國家參觀學校,很多本地老師也都把自己的語言跟英文並用,陳岱孫認為這是一種殖民地心態的表現。

名副其實的高富帥,26歲成為哈佛博士,終生未婚是這兩個原因

所以陳岱孫教書的時候,都會把英文的學術概念都翻譯成中文,做到了完全地中文教學。

而之所以把這個做稱為挫折,是因為陳岱孫自己在國外學習也是英文,如果用中文教書,他必須自己先翻譯再適應一遍。

除了這一點辛苦,還有另外一個衍生的問題。

學生的書本還是英文的,所以陳岱孫又準備自己編纂教科書,因為那時候並沒有國人自己編寫的經濟類教科書,而陳岱孫的做法,就是開創先河。

學習他國有用的知識當然是值得稱讚的,但也不能盲目的崇拜,即便是外來的有用的知識,也要融入自己國家才行。

在那個西方文化入侵嚴重的時期,陳岱孫也能保持清醒的認知,並沒有隨波逐流一味地接受外來的知識。

名副其實的高富帥,26歲成為哈佛博士,終生未婚是這兩個原因

他有學識,有傲骨,出生在世家大族,他有傲視一切的資本,可偏偏擁有著一顆善良而柔軟的內心。

1976年,北京大學招收了工農兵學生,雖然培養人才計劃是美好的,但因為他們基礎比較差,遭到了歧視,而陳岱孫就站起來支持他們“這樣對待他們不公平,他們是受害者,我給他們上課。”

一個人的精力就像一塊完整的蛋糕,投入在事業上過多,相對應的,放在私生活上的精力就會變少。

晚年的陳岱孫也曾說起未婚的緣由 “一是沒有時間,二是沒有遇到真正心動的人”

陳岱孫把他一生的精力都用在了教書上,他父親去世,沒有看到他成家,他的母親也帶著同樣的遺憾離開。

投入也是也有報了,最後陳岱孫先生成為中國經濟學的一代宗師,在他80歲的時候還在講課,95歲的時候還能主持博士畢業答辯,培養了多個經濟學人才,他的影響跟貢獻難以用數據來展示,畢竟培養出的經濟學人才都是國家的軟實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