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科最“燒”錢的疾病之一——炎症性腸病,復發原因有哪些?

消化科最“燒”錢的疾病之一——炎症性腸病,復發原因有哪些?

導讀

炎症性腸病(IBD)是一種在復發和緩解中循環往復的疾病,在美國大約有200萬人受到影響,無疑給醫療系統、患者家庭帶來了沉重負擔。IBD也是消化科裡最“燒”錢的疾病之一,它“燒”的不止是錢,還有患者的信心。

消化科最“烧”钱的疾病之一——炎症性肠病,复发原因有哪些?

研究目的

本研究以調查對炎症性腸病(IBD)使用藥物治療的患者出院後30天和90天的再次入院(即IBD復發)率、再次入院原因、危險因素和減少再入院率的干預措施為目的。

研究入選標準

納入的研究包括:

  • 依據臨床電子病例進行的對IBD患者30天和/或90天再入院率,以及對與再入院相關的原因/風險因素的探索的研究

  • 對能降低IBD患者再入院率的干預措施的研究

排除的研究:

  • 受試對象為有IBD手術治療史的患者的研究

  • 因使用龐大的數據庫資料(而非臨床病歷)而缺乏臨床細節的研究

結果評估

在該研究中,研究人員關注的主要結果是30天的再入院風險。

次要結果包括90天的再入院風險、再入院的原因以及與再入院相關的危險因素。

研究結果

研究人員找到了852項相關研究,從細節上審查了其中的94項,最終納入了17項符合條件的研究,共6324個患者。

研究篩選流程如圖1,見下:

消化科最“烧”钱的疾病之一——炎症性肠病,复发原因有哪些?

圖1

在這17項研究中:

  • 14項研究的觀察對象為CD和UC患者,3項研究僅納入了UC患者

  • 其中有一項研究觀察的對象不僅包括成年人,還包括兒童患者

  • 患者的平均年齡從37到60歲,男性比例在38%-96%之間

  • 3.21-89%的患者正在服用皮質類固醇,10-71%的患者在服用免疫調節劑

  • 平均住院時長在4到7天之間

再入院率

  • 總的來說,30天再入院率(15項研究)為18.1%(n=1077/5586;95% CI 14.4-22.4),在只納入UC的研究中,30天再入院率也與上述數據相似,為19.3%( 95%CI 6.8 – 43.8)

  • 而90天再入院率(5項研究)更高,為26.0%(n=368/1426;95% CI 22.7-29.6)

在亞組分析中,研究結果沒有顯著差異。來自北美的研究(16項研究=19.6%;95% CI 15.9-24.0)與澳大利亞的(1項研究=12.9%;95% CI 8.5-19.2)(p=0.07)。

薈萃迴歸分析顯示,再入院率在UC患者中佔比更高。而年齡、性別對30天再入院率沒有顯著影響。

再入院最常見的原因

再入院最常見的原因是潛在IBD的復發感染/敗血症腹痛。若患者在住院期間接受了IBD手術,則患者還可能因為合併外科併發症再次入院。

與30天內再入院相關的因素

補充表1詳細說明了與未再入院的患者相比,再入院患者在人口統計學、臨床住院指數和出院特徵方面都表現出差異,見下:

消化科最“烧”钱的疾病之一——炎症性肠病,复发原因有哪些?消化科最“烧”钱的疾病之一——炎症性肠病,复发原因有哪些?
消化科最“烧”钱的疾病之一——炎症性肠病,复发原因有哪些?

補充表1

8項研究報告了更可能在30天內再入院的患者的特徵與風險比,如表2所示:

消化科最“烧”钱的疾病之一——炎症性肠病,复发原因有哪些?

表2

  • 因需要控制疼痛而入院的患者(OR, 2.26;95% CI 1.66 – 3.07)

  • 出院時需全胃腸外營養的患者(OR, 2.13;95% CI 1.36 – 3.35)

  • 有過手術史或在住院期間接受過手術的患者 (OR 3.11; 95% CI 2.27 – 4.25)

能降低入院率的干預措施

截止目前,關注能減少再入院率的干預措施的研究還很少。

據Law等人報告,服務於出院後轉歸的專業IBD團隊能降低90天再入院率,這可能是因為:

  • 他們能幫助促進門診醫生對出院患者的跟進/隨訪

  • 能儘早辨別出某個患者是否需要後續手術干預

但很遺憾,因為種種條件的限制,不是人人都能有專業的IBD護理團隊。

研究討論

該研究是第一個基於現有的臨床數據而總結IBD患者短期再入院的風險、原因和危險因素的研究,但該項研究也有一些侷限性。

首先,該研究含括的大多數隊列研究都是以美國人群為研究對象的單中心研究,可能無法代表一般人群,儘管有全國代表性的隊列研究也觀察到了類似高再入院率

其次,該研究沒有統計在所觀察醫院之外的患者入院情況,即該再入院率很可能是被低估的

總之,在這個系統性回顧和薈萃分析中,研究人員觀察到大約五分之一接受藥物治療的IBD患者在出院後30天內再次入院

最常見的再次入院原因為IBD復發和與治療相關的因素,如感染手術併發症

等。

辨識高風險的IBD患者,並對高風險IBD患者進行嚴格的監察,注重多維度的出院後過渡期醫療護理能提高降低再入院率,改善疾病轉歸。

作為患者,我們能做的有:關注疾病狀況,出院後適當與醫生保持交流、配合醫生隨訪,以及定期體檢,監視疾病動向與發展

醫脈通編譯整理自:Nguyen NH, Koola J, Dulai PS, Prokop LJ, Sandborn WJ, Singh S, Rate of, Risk Factors for, and Interventions to Reduce Hospital Readmission in Patients with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s, Clinical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 (2019), doi: https://doi.org/10.1016/j.cgh.2019.08.04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