缙云山下竟然有座"花园洋房”?“百年名校”西南大学值得驻足倾听

缙云山下竟然有座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夜雨寄北》

"巴山夜雨"天下闻名,而这里的"巴山"就指的是缙云山。

缙云山下竟然有座

缙云山位于重庆市北碚区嘉陵江温塘峡畔,古名巴山。如果你亲自来到这个地方,霞光四射的日出、如梦似幻的云海,给人一种身在仙境的错觉。这里的美景让你来了就想走,随处可见的里白好似那森林里面的精灵、四季常绿的阔叶高耸入"云"、强壮饱满的竹笋让人恨不得来一场关于笋的满汉全席。又因山间常年云雾缭绕,色赤如霞,似雾非烟,磅礴郁积,加之古人称“赤多白少”为“缙”,故名缙云山。

缙云山下竟然有座
缙云山下竟然有座

缙云山名之由来有多种传说:一说,黄帝时有缙云氏后裔居此,故称缙云山。二说,因缙云寺而得名。三说,缙云山在远古时代叫做巴山。传说在这一地带生活着两个氏族,但因为缙云氏为保住自己的孩子对着两个氏族进行了掠夺,九位勇士反抗,寡不敌众化为山峰挡住敌人去路,这就是“缙云九峰”,从那时起,巴山上空的云彩,一早一晚,总是绯红绯红的,古时称赤色为缙色,于是人们便逐渐把巴山称为缙云山了。四说,地方志记载,4700年前,华夏始祖轩辕黄帝就在此山修道炼丹,因为丹成之时天空出现非红非紫的祥云,轩辕黄帝遂命名为缙云,缙云山因此而得名。

缙云山下竟然有座
缙云山下竟然有座

山上如此美丽,山下也毫不逊色,在缙云山脚下有座“花园洋房”,这座“洋房”不仅占地面积很大,还是一个很神圣的场所——学校,这座“花园洋房”就是西南大学。

西南大学简称西大,由原教育部直属西南师范大学与原农业部直属西南农业大学于2005年合并而成。原两校毗邻而建,均溯源于1906年建立的川东师范学堂。1936年更名为四川省立教育学院。1950年,四川省立教育学院师范、农学相关系科分别与1940年创办的国立女子师范学院、1946年创办的私立相辉文法学院等合并建立西南师范学院、西南农学院。此后,重庆轻工业职工大学、四川畜牧兽医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柑桔研究所相继并入。

百年名校,谁能不为他驻足?在未来到这里之前,觉得这应该是一座学术气息极强的学校,但是来到这里之后,竟然给人一种拥抱大自然的感觉,似原始森林、似迷宫。道路两边的参天大树,绿荫遮天,这样的高温天气从中穿过,偶尔吹来的风竟有丝丝的凉爽;姹紫嫣红的花,引起了视觉上的极度舒适,走在林荫小道上,还有那似有若无的花香萦绕鼻尖;书声朗朗,从莘莘学子身边经过,飘来阵阵书香,颇有一种“风声雨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之感。

缙云山下竟然有座
缙云山下竟然有座

如果你觉得西南大学只是一座“花园洋房”你就错了,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建筑让人耳目一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西南师范学院第一教学楼。木地板、高大的水泥窗让其成为一座颇有韵味的的建筑,历经半个多世纪的风雨沧桑,毫无迟暮之感,一年四季在绿树丛中掩隐,反而散发出一种青春洋溢的气息。

缙云山下竟然有座
缙云山下竟然有座

此外,还有一座纪念与陈寅恪、汤用彤并称"哈佛"三杰的吴宓的故居。吴宓,中国现代著名西洋文学家、国学大师、诗人,被称为“比较文学之父”。吴宓其人,不仅才高八斗,还心地善良。一次,中文系一位教师借了吴宓五块钱,在规定期限内此人并没有还钱,于是吴宓走到他家里,向其讨还了欠款。于是那位教师在外面说吴宓小气。吴宓向别人解释说:"我不是为了五元钱,我是在帮助他提高道德修养。"吴宓的解释苍白无力,可能有人认为他把钱看得很重,而把友情看得太轻。其实不然,吴宓在每月发工资那天都要上邮局汇钱,收款者中有他的亲友,也有他的学生,有时不够,还向邻居借钱。某学生考取美国留学,但家里没有那么多钱,吴宓一次就给了他三百大洋,使这个学生如愿以偿。吴宓再三声明:这笔钱是送给他的,不用偿还。

缙云山下竟然有座

缙云山下因地制宜、循着高丘低地创造出有层次的“花园洋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古老建筑......当身处在其中,那种快乐与满足只有自己知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