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同煤漳電沁縣20MW光伏扶貧項目建設側記

  金秋十月,沁縣千女湖畔,佔地600餘畝的同煤漳澤電力沁縣20MW光伏扶貧項目建設現場,一派繁忙景象。

  一列列裝好的支架、一排排藍色的光伏板,一臺臺箱變與匯流箱,一輛輛穿梭往來的工程車、一頂頂躍動的紅藍色安全帽、一聲聲對講機裡急迫的話語,講述著漳澤電力工程建設者們與時間賽跑的速度與激情。

  漳澤電力沁縣光伏扶貧項目建設容量20MW,先期已建成2MW。作為農光互補、綠色發展的新能源產業扶貧項目,全容量投運後,每年可發電約3500萬千瓦時,節約標煤約0.76萬噸,連續20年每年為當地提供扶貧資金200餘萬元和更多就業機會,實現“造血式”扶貧,具有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

  為圓滿實現項目建設目標,漳澤電力公司成立了項目領導組,下設物資採購組、現場施工組和現場協調組,由公司工程部、新能源公司、工程公司、長治發電公司共同參戰,舉全公司之力,確保工程按期投產。

  快速集結 吹響決戰號角

  重任在肩,責無旁貸。

  建設過程中,各項工作在各單位各部門的緊密配合下全面啟動。工程部組織談判,與供貨方確定了逆變器、光伏組件等設備的供貨時間和9天內完成供貨的目標。新能源公司、長治發電公司、工程公司相關管理人員進入施工現場,開展施工準備工作。

  18 MW光伏設備從到貨安裝到調試投運,一般來說,至少需要三個月時間,而現在的工期只有十幾天。決戰目標,人是關鍵。現場施工組從工作能力突出、工作作風過硬、工作業績優異等多方面考量,確定了項目經理和關鍵崗位人選,成立了組織機構,明確了責任分工,吹響了決戰的集結號。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後勤保障工作負責人王樹林接到任務後,一刻也沒敢耽擱,立即趕到沁縣光伏項目駐地,在半天內成功地在工地附近租好了民房,安置好了職工宿舍,建立了簡易食堂。緊接著,他調動各方力量,調集吊車、叉車、剷車等施工機械,租用兩個集裝箱作為項目部辦公室和會議室,為項目順利開展提供了基本保障。

  項目經理黃紅衛和鹿志峰、趙明致、張鑫浩等骨幹力量一接到命令,立即從太原、河津、錦界、陽江等各個檢修項目部趕來,顧不上回家探望親人,直奔項目工地。

  一方戰鬥,八方支援。工程公司在內外檢修密集、人員嚴重不足的情況下,抽調本部管理人員和各分公司人員進駐現場,投入戰鬥。

  項目部領導與建設者們一起,克服吃住條件簡陋、氣候寒冷潮溼等各種困難,吃住在現場,奮戰在一線,全心投入到熱火朝天的工程建設中,凝聚起幹群同心、攻堅克難的巨大能量。

  向著勝利 與時間賽跑

  時間緊,任務重。如何保證項目又快又好地完成?

  運籌帷幄方可決勝千里。在項目現場辦公區,集裝箱式的簡易會議室裡,項目組織機構圖、網絡進度圖、電氣一次主接線圖一目瞭然。瞄準併網目標倒排工期,確定關鍵時間節點,將工作量細化分解到每天,以每一個小目標的完成成就最終大目標的實現。

  為最大限度地將各項工作向前推進,項目部一次次優化施工方案,合理佈置工序。為保證運輸和安裝有序銜接,項目部成立安裝組和運輸組。運輸組晚上卸車,白天轉運,人歇車不歇。安裝組白天工作,流水作業,組件安裝、電纜敷設同時進行,大大提高了工效。

  趕工期拼的是咬定目標不放鬆的執著堅定,靠的是齊心協力迎戰困難的集體力量和智慧。工程一開工就遇上了連續陰雨天,道路泥濘,而且千女湖如同溼地,雨後道路積水返漿,車輛陷入泥淖無法移動,為設備接卸和轉運造成了極大困難。為解決這一影響工期進度的棘手難題,後勤保障人員群策群力,冒雨用鵝卵石和石子填鋪道路,還想方設法從天津調來了用裝載機改造的叉車,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現在,一次只能叉一箱光伏組件,我們還想把這些叉車的背板加高,這樣一次可以叉兩箱,工作效率能再提高一倍。”在項目工地協調工程車輛的張鑫浩用喊啞的嗓音說道。

  在趕進度的同時,項目部也不忘抓安全保質量。他們結合光伏施工特點制定了“三措兩案”(組織措施、安全措施、技術措施及施工組織方案、設備調試方案)。安監人員24小時走動式管理,對文明施工、標準化管理、臨時電源、焊接作業等工作進行規範和管控,堅決做到不安全不施工,不安全就停工。針對當地地理條件和氣候特點,他們在電纜頭製作工藝中特別增加了一道防潮工序,以提高設備在潮溼環境運行的安全可靠性。在各項工作向前推進的同時,質控人員嚴格對照每日工作量和施工方案、質量標準,進行過程管理,確保各項程序、各個環節質量。

  用漳電速度 書寫光伏傳奇

  在項目施工的第一天,項目部就完成了場區道路平整、夜間施工照明、現場帶電箱變警戒隔離、施工隊伍入廠安全教育、吊車及裝載機入場、到貨第一車支架卸車等工作任務。

  幾天來,卸車組的幹部員工從一天卸2車到一個通宵卸2車,再到半夜3點就卸完了4車,效率越來越高,為後續設備安裝搶出了時間。

  漳電速度在這裡呈現。截至10月21日,在10天時間裡,伴著連綿的秋雨,全體參建幹部員工完成了場區道路平整、7.95MW光伏組件卸貨轉運、647組光伏組件安裝、二回線低壓電纜敷設、35KV進線耐壓試驗等工作。

  在漳電速度的背後,是幹群齊心的豪邁士氣,是勇於奉獻的漳電精神。

  “晚上2點睡,早上6點起,吃住在現場,奮戰在崗位”是項目部領導的日常寫照。他們和建設者們一起,穿梭於各個陣列,拉電纜、裝設備,現場督戰,檢查措施,以高度負責的態度和身先士卒的作風,為全體參戰人員樹立了榜樣。

  參建員工克服吃住條件簡陋、氣候寒冷潮溼等困難,全心投入熱火朝天的工程建設中,做到當日事當日畢。勞累一天的人們回到駐地,往往已是半夜,甚至是清晨,平均每人每天睡眠時間只有四五個小時。

  痠痛的背、熬紅的眼、磨腫的腳,無言地訴說著項目的艱辛。沁縣千女湖20MW光伏扶貧項目的建設者們用堅守與奉獻的職業本色、用戰天鬥地的壯志豪情,書寫著“變不可能為可能”的光伏建設奇蹟。(賈慧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