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頭開出來 讓荒地變財富

太行山深處,漫山遍野的綠植夾雜了些許的黃葉。

左權縣石匣鄉霍家溝村,豈愛元看著舊村附近的荒地上翻開了新土,臉上笑意多了一些。

“多少年都沒人下地了,沒想到原本撂荒的地還能種出‘金疙瘩’來。”豈愛元是霍家溝村的村主任,他所說的“金疙瘩”是脫毒馬鈴薯,這種馬鈴薯新品種在舊村流轉土地上試種,除了直接增加貧困戶收入外,還為附近農戶增收開闢了新的路徑。

全市開展“激活農村資源促進鄉村振興”攻堅行動以來,左權縣系統推進舊村拆遷復墾、廢棄荒地流轉、果林產業開發,不僅喚醒了農村“沉睡”資源,更是轉出了“金山銀山”。

左權縣位於太行山主脈西側。

抗戰時期,八路軍總部150多個機關曾駐紮於此,當地群眾為保護總部機關安全和哺育革命後代做出了巨大犧牲。

全縣2028平方公里,耕地僅佔7%左右,山多地少,地勢險峻,戰時為抗擊敵人發揮了巨大作用的“天然屏障”,如今卻極大制約著當地農民脫貧。

上千個“山莊臥鋪”像一道道“傷疤”,分佈在左權縣大山深處,成為出行難、吃水難、就醫難、上學難、生產難的“五難村”,群眾生活十分困難。

為改善群眾居住環境,左權縣從2006年開始實施移民搬遷,先後搬遷了1000多個自然村。然而村民搬遷後卻出現了大量“空殼村”,原本十分稀缺的土地、生態資源被白白“撂荒”。

左權縣在移民搬遷的過程中,堅持走“開發式”搬遷的路子,通過引導更多社會力量參與土地流轉,讓農民“荒地”變成“活錢”。

霍家溝村村主任豈愛元告訴山西晚報記者,原本村裡有28戶人家,但實際常駐的僅有八九戶。2018年整村搬遷到縣城,用上了煤氣,住上了樓房。“我們算是貧困戶,一口人分得25平米住房,像我們家四口人,直接搬進一百平米的樓房。”豈愛元說。

2019年原來的霍家溝村整村拆遷,復墾確權205畝土地,通過土地流轉,由左權縣新世紀農業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種植“種薯”,村民們一畝地得到300元的土地流轉收入。

“種薯”的學名是脫毒馬鈴薯,是馬鈴薯的種子。左權縣新世紀農業科技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巨先榮介紹,儘管屬於丘陵荒地,但一次性流轉205畝土地,便於機械化耕種,也便於後期管理。

“農業開發需要大面積連片的土地,整村拆遷後的土地最適合。”巨先榮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傳統馬鈴薯畝產僅有兩三千斤,而脫毒馬鈴薯不僅品質好,畝產最多達到6000斤。單價高、畝產多,按照去年1.2元的收購價,不少農戶都跟著巨先榮賺了錢。“今年打算再流轉1000畝,帶動更多的農戶一起種,一起賺錢!”

在拆遷復墾舊村的基礎上,左權縣鼓勵農戶積極開發荒山,通過土地流轉和產業扶助,讓荒山也能見到“寶疙瘩”。

這裡所說的“寶疙瘩”是左權當地的核桃。左權是國家林業局命名的“中國核桃之鄉”,“左權綿核桃”是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因其果仁飽滿、皮薄、個大、味香等特點受到廣泛讚譽。

史料記載,左權核桃栽培歷史悠久,明清兩代都有商販、他們將核桃運往天津口岸遠銷歐美、東南亞等地。當地至今仍有樹齡超過500年的老核桃樹,每年仍然盛產。

左權縣粟城鄉粟城村村民曹瑞軍2015年開始種核桃,四年掛果的核桃樹今年將給他帶來4萬元左右的收入。

曹瑞軍告訴記者,前些年一直跑運輸,到省外最大的感受就是,農業搞好了,也能賺錢。2017年他回村開始盤算種核桃。

“當時有土地流轉的政策,我流轉了其中兩戶人家110畝荒山。”在縣乾果經濟林產業中心的指導下,曹瑞軍在荒山上平整出不少土地,除了核桃,還種了小雜糧和連翹等中藥材。

“現在每天六點半上山,餵豬、除草、鋤地……”曹瑞軍說,有土地、有核桃,就有了希望。左權縣乾果經濟林產業中心主任崔樹恩介紹,多年來,受經濟利益趨動,粟城鄉以鐵礦開採、加工業興盛聞名全縣,而糧食、核桃、畜牧等農業產業發展卻相對冷落。

“激活農村資源促進鄉村振興”行動以來,鄉黨委、政府堅定轉型,變吃“資源飯”為吃“生態飯”。

為了不佔用基本農田,避免出現林糧矛盾,確保核桃產業可持續發展,當地提出了“二坡地上栽核桃”的發展思路,即充分利用棄耕地、撂荒地和荒山、荒坡,讓核桃進山入溝。

同時,成立鄉核桃產業協會,邀請省、市、縣、鄉專家不定期舉辦培訓,為種植戶提供技術指導服務,逐步培育本鄉專業技術隊伍。

如今,像曹瑞軍一樣的核桃種植戶,在當地不在少數。像石窯坪村常世平、馬家樓村張仲如、柏管寺村李曉紅等農戶,依靠自有資金購買流轉的荒地、荒坡,開發建設50-200畝不等的家庭核桃園,而且還在園中建房,以園為家,實施精細化管護,年純收入達5-10萬元。

而在全縣範圍內,核桃栽培面積已達37萬畝,株數合計580萬株,正常年核桃產量1500萬公斤,產值3億元,為農民提供人均收入2000元以上。

無論是馬鈴薯還是核桃,要想在土地刨出好收成,連片開發和規模化耕種都是基礎。專家表示,農村最大的資源是土地,但農村土地如何市場化是一個難題。

為破解這一難題,左權縣重點圍繞激活農村發展活力,在土地流轉上做文章,先後於2009年開始大力發展生態莊園,試點“三權”分置;2013年9月份掛牌成立了“土地銀行”,在全省率先試水“新土改”。

“左權縣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由於耕地少,老百姓戲說左權八山一水一分田。”左權縣自然資源局副局長楊俊清表示。

數據顯示,左權縣全縣農業人口13.9萬人,全縣總面積2028平方公里(摺合304萬畝),但耕地面積僅有24萬畝。

“激活農村資源促進鄉村振興”行動開展以來,左權縣出臺了《32個深度貧困村整體搬遷村土地流轉指導意見》,規定了經營主體付給農戶土地流轉費每年每畝300元,政府獎勵經營主體每年每畝100元。

同時政府又拿出900萬元,用於扶持經營主體實施的農業產業項目,有力推動了深度貧困整體搬遷村的土地流轉和規模經營,保障農民的財產性權益。

通過租賃、轉包、轉讓、入股、託管、代耕等方式,截至目前,左權土地流轉規模經營面積10.8萬畝,流入對象主要是生態莊園、種田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和工商企業主,流轉期限最短5年,最長達20年,流轉費用每畝平均在400-1200元之間。

“土地流轉不僅促進了農民快速增收,更為農業產地化發展奠定了基礎。”左權縣政府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左權將在全縣分區域、分產業規劃建設10個現代農業示範園區,總佔地面積16萬畝,概算投資9.6億元,全部建成後將實現產值4億元,真正把農業打造成農民增收的“金飯碗”。

“能人進深山,農民下平川,四荒增效益,舊村變農場。”這是左權縣農民對土地流轉的形象描述。

依託這些流轉之後的新農業生產模式,左權縣已經發展起核桃、小雜糧、養殖等多種特色產業,並積極發展鄉村旅遊。左權縣相關負責人表示,近年來不少農民重新選擇返鄉種地,不但重新喚起了對土地的熱愛,也增加了農民創業的積極性。同時,也為“激活農村資源促進鄉村振興”相關土地整治工作吃了定心丸。

截至目前,左權先已確定佔補平衡項目33個,已經開工30個,其中驗收14個,新增耕地2340.3畝,拆舊規模2793.89畝,預計可復墾耕地1892.11畝,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45655畝。

左權縣相關負責人表示,開展“激活農村資源促進鄉村振興”行動,一方面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基本上達到了“田成方、渠相連、溝配套、路相通、林成行、旱能灌、澇能排”的標準化農田,促進了節約集約用地;另一方面,通過實施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工作,重點項目用地空間將得到有效緩解,做到以農補工、工農互補、城鄉互動,耕地動態與建設用地動態可望實現“兩平衡”。

更為重要的是,堅持把方便農業生產,促進鄉村振興放在首位,通過土地的整合利用,以土地流轉為抓手,全面調動社會資源,投入鄉村振興實踐。

下一步,左權將加大對企業和集體獎勵優惠政策,切實增強企業參與農村資源開發的積極性,充分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和社會創造力。

同時,以晉中市《關於支持左權縣全域旅遊發展暨生態文化旅遊開發區建設的若干意見》為契機,利用先行先試的優惠政策,進一步探索適合縣域實際的鄉村振興發展路徑。

“可以說,通過農村資源的激活以及市場化變現的手段,下一步農民有望真正實現住在城裡、富在山上,希望左權可以走在鄉村振興的前列。”左權縣相關負責人表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