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俗語“五十望人三不爭,六十望棺三不有”,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小馬話三農


農村俗語“五十望人三不爭,六十望棺三不有”,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我認為,首先,先解釋一下這句話的意思:

1.“五十望人三不爭”的意思:

說的是,人一旦活到了50歲左右的時候,再去看待一些有爭議的人或著有爭論的事,要學會有“選擇”地去爭論,要學會遇到三種(或以上)情況,“不爭”。

“三爭”,其實也不完全只有三種情況,大部分我們中國人默認的“三”,很多時候,代表的是“多”。

那麼,大概的衍生“不爭”的情況,就有:不爭強好勝、不爭權奪利、不爭一時意氣,等等都是,總的來說,就是不去爭那些比較“虛無”的東西,不過這個,還是要看個人,每個人的“不爭”的東西都不太一樣。

<strong>2.“六十望棺三不有”的意思:

是說,人已經活到了60歲左右了,就差不多快到“盡頭”了,此時,應該看開一點,不要有三種(或以上)的“執著”,這個“三”也同樣和上面的“三”差不多,代表“多”的意思。


“不有”的情況,大概也可以衍生出,比如:不要太執著於生死;不要太有後顧之憂;不要太強求一些事等等都是,大致來說,就是人已經離“死”不遠了,很多事不要太執著。當然,也同樣,每個人的一生總有放不下的東西,個人選擇一輩子“執著”什麼都是可以的,只是說,不要“太過”而已。

其次,有道理嗎?

我認為,不完全,但有一定的道理:

1.“不完全”:

這個很好解釋,皆因為現代人們的生命長度,早已改變,比起以前,不管是疾病的治癒率還是環境都變得更好,且因為物質的豐富,各種“便利”的設施等等,加上如今人們得到各種資訊的便捷,還有社會分工的細化,這些都加在一起,帶來了一次生命的“大飛躍”。

比如:

根據美國數據顯示,全球224個國家和地區中,男性的平均壽命為70.31歲,女性為75.33,其中摩納哥女性平均壽命高達93.5,男性為85.6,是全球平均壽命最高的國家,這主要歸功於摩納哥的醫療保健系統很好,由國家強制資助,所有摩納哥公民可享受醫療保健。
  而在世界衛生組織最新公佈的數據當中,則是日本最高,以人均83.7位居第一。


其中中國人的平均壽命也有:

所以,“六十望棺三不有”卻不完全有道理,起碼,現代人到了60歲,是不會“望棺”的,一般人想要活過平均壽命數,還是很輕鬆的,所以“不完全”有道理。


2.“有一定”的道理:

俗話也說了,“五十而知天命”,“人生半百”等,其實現代人,真的到了50歲之後,不管是家庭進入一個“完全”穩定的狀態,工作也進入了一個“尾巴”的進程,雖然目前男性60歲退休,女性55歲退休,但是,一般來說,除了比較特殊的醫生、教授等等的專業人員,還有“旺盛”的工作“能力”,一般大多數的人們,都會進入一個“提前”退休的狀態了。


此時的人們,基本想要的“一切”基本實現,對於未來的期待會淡薄很多,所以“不爭”就是最好狀態的生活了,因為身體開始老化,體力也 開始下降,精力更是下滑很多,所以,“不爭”就是對自己最好的。


總結:

農村俗語“五十望人三不爭,六十望棺三不有”,的意思是人到了五十歲左右,就要有很多事情,不要去“爭”了;人到了六十歲快“過去”的時候,很多東西就不要“執著”了,也不要有“沒有遺憾”等等的追求了。


這句俗話,前半句有一定的道理,但後半句不完全有道理,因為現代人的平均壽命早已超過60歲以上,所以“六十望棺”沒道理,但“三不有”還是有一定道理的。


長了鹿角的兔子


農村俗語“五十望人三不爭,六十望棺三不有”到底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小時候每逢下雨天大家都閒下來的時候,村裡經常會來一些幫人測字算命的先生。有一天村裡下雨,爺爺說前幾天沒選上村長,這幾天總是感覺身體不舒服頭暈暈的,一會等算命先生來的時候我也來給自己算算命。

吃過早飯晌午的時候,算命先生像往常一樣手裡敲著小鼓砰、砰、砰的從我家門口經過。爺爺聽到聲音後立馬放下了手中的麻線,走到院子的門口大聲的喊到:“算命先生到我家裡來坐坐吧,今天我也來給自己算算命”。


雖然當時我還小不知道什麼東西,但是算命先生的大致意思我還是可以聽懂的。算命先生說老爺爺今年年紀都已經這麼大了,怎麼爭強好勝的心還是一點都沒變有呢!古人說“五十望人三不爭,六十望棺三不有”,人老了要學會適時的放下一些東西,這樣才可以生活的更加輕鬆愉快。

“五十望人三不爭”。人到五十歲的時候無論是身體還是精力都大不如前,而且生命的軌跡已基本上定型。每當這個時候我們要學會適當的放下一些身邊的事情,比如說金錢、功名或利祿。當一個人走過漫長的歲月擁有了浩瀚的人生之後,這些功名利祿對於他來說已不再那麼的重要。安度晚年我們需要的是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兒孫滿堂磕家歡樂才是最重要的。



“六十望棺三不有”。人到了六十歲垂暮之年的時候千萬不要太過於悲傷、不要過於擔心、心中也不要有太多的牽掛。正所謂兒孫自有兒孫福,你只要照顧好自己的身體,開開心心的過好每一天就可以了。


職業農民小強的故事


人到了50歲是生命的一個驛站,閱人無數,經事太多,丟掉了幻想,看清了理想;60歲以後是人生中的黃金年華,十分美好且又很珍貴,畢竟是進入老年了,唯一不能重演的就是人生。50歲、60歲及以後的人,前半生已經沒有對錯,只有“成長”。怎麼用後“半生”來書寫人生?其實“五十望人三不爭,六十望棺三不有”的俗語已經指點了“迷津”。



這句民間的俗語是什麼意思?說的有道理嗎?

五十望人三不爭

人到了50歲,兒女都應該長大成人。如果結婚早的話,已經是做 爺爺奶奶的人了。子孫繞膝的生活,才是人生最大的追求。而自己的身體也一天天往“下坡路”走,有些事情也該放手了,畢竟自己的精力有限。應該讓孩子擔當起家庭重擔,成為家裡“主心骨”。這也許就是“五十歲望人”的含義。

既然“易主”了,就該“放權”了。同時要儘可量的做到“三不爭”。其實,這裡的“三”,並非實指。就是說,孩子已經大了,也該鍛鍊他們獨當一面的能力,不要總在爭“話語權”;他們都是家裡的“頂樑柱”了,會有自己的想法和做派,不要過多的去幹涉;不論誰來當家,其最終的目的無非是增加家庭的收入,不去爭奪其支配權等等。

俗話說,“五十而知天命”。人到了50歲以後,學會放手,看淡一些事情,不要什麼都想爭。相信兒孫自有兒孫福,讓他們自己為人處事,出人頭地。“爭”得多了,容易產生家庭矛盾,再說了自己的身體不允許,精力也不允許。

六十望棺三不有

在以前,人的壽命比較短,六十歲都是高壽。因此,有些人家還會提前做棺材,即做壽材。也就是說,人只要過了花甲,對任何事情都看透了,也看淡了。反正也是即將入土的人,就看怎麼過“晚年”生活呢!這也是“六十望棺”的意思。


至於“三不有”,“三不爭”的“三”一樣,並不是實指。是說60歲以後的人,不要擔憂孩子活得好不好,能不能掙到錢?孩子們都大了,你的擔心只會自尋煩惱;不要抱憾人生的患得患失。都已經60多了,各方面沒有條件了。折騰不起年齡,你根本沒有能力去改變什麼;不要期望過多。到了這個年齡,不要還想著為這個家再創造點什麼,也不要老想著還有未完成的事。其實,你已經盡力了。只要你身體沒啥大病,不給孩子們增添負擔就已經不錯了。

擱在現在,60多歲的人,並不是很老。還有二三十年的大好時光。不是嘛,好多60多歲的農民還在打工,還在種地。即使退休職工,有的還想找活幹,有技術的還想被聘用掙錢呢!“六十望棺”的說法,完全不適合於現代。不過,“三不有”的觀點還是應當得到認可的。

我們的老祖宗也在日常的生產勞動和平凡的生活中,不斷地認識和發現,用他們的智慧總結出“五十望人三不爭,六十望棺三不有”的俗語。在今天看來,已不再那麼適用,但在當時物質匱乏,信息不發達等條件相當落後的年代,還是有一定的道理和啟迪作用的。對於我們現代人來說,僅僅只能做為一個參考。因為人生就是這樣,到了一定的年齡,就會有一定的感悟,都是要用從容和淡定丈量著屬於自己那寶貴的時光。

【#為生活而提神】


為生活而提神


“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


“五十望人三不爭,六十望棺三不有”大意為:“五六十歲了,都過了壯年期了,有些事情該放下就放下,不要有不切合實際的想法”


古代

在古代,大多不長壽,五十歲就應該知道上天還能給我們剩下幾天命了。所以這個時候就應該做一些物質上、精神上的交接了。這樣就能給家族傳承一個平穩的過渡期。

有足夠為下一代保駕護航的時間,讓傳承更加好的移交給下一代。所以要做到望人三不爭。


一、不爭強好勝

50歲已經不年輕了,精力也不比年輕的時候,在外面就不要和別人爭強好勝了。

爭贏了給下一代留下一個潛在的敵人。(出來混總歸是要還的,自己還不了兒孫還。)

爭輸了自己慪氣,氣壞自己的身體,還要去看病,增加家庭負擔。

不爭家中話語權

都一大把年紀了, 家裡的權利就應該慢慢的移交給下一代,老是自己抓的話語權,怎麼培養下一代的一家之主的思維。

等老一輩過世了,下一代還沒成長起來,對家族是很不利的,新的一家之主要付出更多的時間,更多的精力來適應角色的轉換,家族在這個時候被拖垮了也是有可能的。所以五十不爭家中話語權。



不爭功名利祿

人過五旬,無論是身體還是精力都大不如前,而且人生已基本定型。這個時候我們要學會適當的放下一些事,比如說金錢、功名利祿。要發達在過去幾十年早就已經發跡了。這個時候就不要去做一些無畏的爭奪了。好好的在家享享福,寄期望與下一代吧!

當然句子中的三不爭, 不僅僅只是三件事情上不爭,泛指很多事情不爭,這裡就不一一例舉了。

60歲都已經看見自己的棺材了,在古代”七十古來稀“,六十歲已經算是高壽了。

這個年紀有些情緒就不應該有了。

不要自尋煩惱

這把年紀了,就不要去瞎想了。過一天是一天,不要給自己尋煩惱,也不要給家人增加煩惱,好好的在家頤養天年。家和萬事興才是王道。



不要患得患失

這把年紀了,雖然年輕的時候,做過了很多後悔的事情。但是木已成舟,已經不能改變了,就不要患得患失了。這樣會對身體,精神都造成很大的壓力,嚴重的甚至鬱鬱寡歡,而後一命嗚呼都有可能,所以說不要老來瘋!

不要擔憂下一代

都這把年紀了,對於下一代,你能幫的都已經幫了。不能幫的你也無能為力了。所以不要擔憂他們,自己活的健康一點,就是給他們最大的支持。讓他們可以無後顧之憂的在外打拼。

當然句子中的三不有, 不僅僅只是三種不能有的情緒,還有很多不能有,這裡就不一一例舉了。



現代

現在社會條件好了, 五十歲還是壯年,那麼上面說的三不爭就適合現在的社會了。

宗慶厚,44歲才開始著手創建娃哈哈。任正非也是將近50才開始創業的。還有褚時健等等大佬都是中年後才發跡的。

所以說五十望人三不爭,在現代不怎麼適合。


60歲現在還沒退休呢!活到百歲的人比比皆是。甚至還有大把的人在工地上幹著高強度的勞動呢。


所以六十望棺三不有,在現代社會也不怎麼適用


綜上所述:

不是所有的俗語都適用在每一個年代的,有些俗語還是有侷限性的,畢竟背景和環境不一樣。



2019八零後大叔


農村俗語"五十望人三不爭,六十望棺三不有“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農村俗語"五十望人三不爭,六十望棺不三不有",主要是講人生哲理,老話說得好"男子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不逾,七十而不鉅…",很顯然人生如光陰似箭,生命的短暫,真的好快呀!

五十望人三不爭

大家都知道,人到了五十,只希望自己一家人平平安安的,兒女們事業有成,而自己人到五十,身體肌能已經在慢慢地老化,可謂是老年不比少年時了,人到五十,身體上的各種病痛接踵而來,不是腰腿疼,就是各種心腦血管疾病纏繞著大家,雖然說五十歲的人還沒有達到國家的退休年齡,咱們還有些餘熱可以發揮,但是我們必須要把年輕人培養起來,讓他們去發揮自己的才能,去開創他們的事業,不要與年輕人去爭閒氣,爭職位,爭事業,有礙社會發展與家庭和諧了是吧。



六十望棺三不有

人到六十,已經是一甲子般年紀的人了,辛辛苦苦勞動了一輩子,人生事業也就基本上都完成了,應該是享受晚年幸福生活的時候了,這個時候,在咱們農村有傳統土葬習俗的地方,上了六十歲年紀的人,都應該慢慢地給自己準備好一副棺材板了,好讓自己百年之後葉落歸根了是吧,這個時候的我們望著自己家中放置的棺材也好,望著路上別人抬著的棺材上山去埋葬也罷,自己都不要唉聲嘆氣,不要驚慌,不要惆悵,你要知道人生自古誰不死,生老病死是自然規律,只要大家坦然去面對就行,好好地去度過自己一個幸福的晚年生活就行啦。



所以,七星老農個人認為,農村俗語"五十望人三不爭,六十望棺三不有"主要意思就是講,人到五十希望自己的兒女們事業有成,家庭興旺,由於人到五十已經慢慢地地步入了晚年,身體肌能一年一年地在老化,大家都已經是老年不比少年時了,所以平時必須要培養年輕人出來挑起重任,讓他們去發揮自己才幹,不再與他們去爭閒氣,爭職位,爭事業了是吧,而六十望棺三不有,人到六十已經是一甲子的人了,大家都已經領到了老年人俱樂部的門票了,辛辛苦苦勞動了一輩子,是時候為自己準備好一副棺材板的時候了,只不過你平時望著家中那幅停放著的棺材板也好,望著路上別人家抬著死去的人上山去埋葬的棺材也罷,自己都並不要唉聲嘆氣,也不要驚慌,不要惆悵,人生百年我們的日子還挺長著的呢,只管大膽放心去度過您美好的晚年幸福生活是吧。大家認為呢?歡迎大家都發表評論!

[熱愛生活,喜歡交流,請大家多多關注七星老農回答,不勝感激!]


七星老農


農村俗語“五十望人三不爭,六十望棺三不有”,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人到了五、六十歲,可謂年過半百,輩份也會逐漸升了級,由為人父母升級為爺爺奶奶,姥姥姥爺......

角色變了,心態隨之也要改變了!正如“二十望妻,三十望子,四十望財,五十望人,六十望棺”中講到的人在不同年齡段的生活重心的不同。



五十望人三不爭

五十歲的人了,事業上多數已經達到了巔峰狀態,自身的發展已經設了上限。這個時候,人們的希望就轉移到了子女身上,“五十望人”,就是五十歲以上的人要把希望寄託在培養自家孩子成才上。“四十以前看父敬子,四十以後看子敬父”,人們後半輩子的幸福更多地要取決於自己的子女是否有出息啦。

這個時候的自己,就沒必要在單位和年輕人爭地位,爭權利,掙錢財了!得罪了年輕人,就是得罪了未來!對待單位的年輕人,要像對待自己的子女一樣,愛護有加,釋然開懷!



六十望棺三不有

老人到了60歲,特別是農村老人,就稱自己“黃土埋了大半截子了”,活著的時候希望有套好房子,人死了以後,期盼的就是一副好棺材。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過去的時候“人活六十古來稀”,這個時候就不要再糾結什麼了,多活一天就多賺一天。兒孫自有兒孫福,愁也是一天,喜也是一天!在這個時候就不要自尋煩惱了,不要有憂慮,不要有惆悵,不要有擔心!



個人覺得,這句老話是帶有明顯時代特徵的,過去的人,人均壽命比較短,能活到50歲,60歲就明顯是老人了。這“五十望人三不爭,六十望棺三不有”的農村的話自然是非常有道理的,提醒人們要順應自然,該服老時就服老,否則徒增煩惱,無益身心!

但時代不同啦,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了,據世界為生組織數據報道,人到了65歲還是壯年呢!65歲以後才開始老了。我們國家的人均壽命也由舊社會的四,五十歲,提高到了現在的七十多歲。

所以現在的人到了五六十歲,不僅面貌上還很年輕,精力上也因為子女的成家立業,而充沛了起來!五六十歲的人正當年華呢!沒必要“五十望人,六十望棺”那樣的悲涼吧!只要你努力,一切皆有可能!

不過,雖然身體正當年華,但“淡泊寧靜”的三不爭三不有的心態卻是值得提倡的!所以我們對待這句俗語,就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吧。

您覺得呢?


村姑說村事


這是一句富有人生哲理的俗語!

人的心態隨著年紀的增長而不斷髮生改變,當我們的角色變了,心態也不一樣了。正所謂:“二十望妻,三十望子,四十望財,五十望人,六十望棺。”下面,具體分析一下這句俗語的意思:

一、“五十望人三不爭”

人到了50歲,人生已經走過了一半,什麼風風雨雨都經歷了。事業也不再是巔峰期,身體機能也漸漸衰弱,各方面都在走下坡路。這時候,希望放在了子女身上。

“五十望人三不爭”,不爭什麼呢?不爭權利,不爭財富,不爭地位。已經是年過50的人了,不應該跟年輕人爭地位,爭財產,爭名鬥利容易讓人減壽。

青春不再,朝氣漸漸日衰,該收心養性,淡泊名利,知天命,淡然處之,方能豁達觀之。

二、“六十望棺三不有”

人到60,已經年過半百,可以說已經有一隻腳踏入棺材了,可謂:“黃土埋半截”。花甲年紀,人生事業基本完成,也沒有什麼可爭可圖的了,除了生死,再無其他牽掛。

這時候,“三不有”指什麼呢?不恐懼、不擔憂、不遺憾。

不恐懼死亡。人都有惆悵之心,尤其是到了晚年,倍感傷懷之心湧上心頭。生老病死,人皆常情,這時候應該放下一切,放平心態,積極樂觀面對生活。

不擔憂子女,不留遺憾。子女已經長大,無需再過多牽掛。死亡哪天到來,我們沒有辦法預知。60歲的人,已經看透人生百態,對生活的態度,更多的是順其自然,隨意,隨心,隨性……過好每一天,是人生的最大希望。

這句俗語的意思,概括之:放下功名利祿,放下追名鬥利,好好安享晚年,過好餘生。


【以上僅個人觀點,若有不同看法,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更多優質內容,請持續關注一木MU。】


一木MU


農村俗語“五十望人三不爭,六十望棺三不有”,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人的心理狀態,會隨著年齡的漸進而發生變化,所謂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因為年齡的增長,看透徹了很多的東西,該放下的就都放下來,比如爭強好勝,名來利往,恩怨情仇等。


因此,農村老俗話就說“二十望妻,三十望子,四十望財,五十望人,六十望棺材”,聽起來都是對人生歷程的經驗總結。也合情合理,符合以前的農村人的物質和精神追求。二十歲三十歲的年紀,望妻望子可以理解,而立之年,無外乎是為成家立業打拼。

但是過了四十,人到中年,就是“不惑”的年紀,所謂的“不惑”,就是不迷惑,不被外物所誘惑,有自己的獨立人生觀。因此就有了農村老俗話說的“四十望財三不做,五十望人三不爭,六十望棺三不有”,這即是處世之道,也是人生的大智慧。

四十望財三不做。所謂的三不做,就是不做忘恩負義之事,愧對妻兒,不做不忠不孝之人,對不起父母,不做損害家庭之舉,家破人亡。四十歲的人正當壯年,正是事業有成,財富積累速度加快的黃金期,但不能走邪門歪道斂財,做人做事有原則有底線,有始有終。

五十望人三不爭。也叫三不貪,所謂的三不爭,就是不爭權奪利,不爭強好勝,不爭一時口快。所謂的三不貪,就是不貪小便宜吃大虧,不貪杯酗酒耽誤大事,不貪賭博十賭九輸。五十知天命,名利之心也該是放下的時候了,從心所欲而不逾矩。

六十望棺三不有。所謂三不有,就是不要有後顧之憂,不要有恐懼之心,不要有老不中用之感。英雄遲暮,都有時光一去不復返的惆悵心,往往會陷入悲觀失望,這樣死的更快。應該有老驥伏櫪壯懷激烈的豪邁情懷,老當益壯,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從警世恆言的角度來說,農村俗語“五十望人三不爭,六十望棺三不有”還是有積極意義的。勸人向善,但或多或少有些悲觀消極。人生應該是多樣化的,而不是被教條框框給束縛死。所謂的三不爭三不有,不過是某些農村老輩人的個人一家之言,信之則可行,不信之則率性而為就好。一壺老酒,一杆老煙,或者一壺清茶,都是人生百態。


農村老俗話


“五十望人三不爭,六十望棺三不有”,“望”是看的意思。“五十而知天命”,事業、前途、婚姻,錢財、功名利祿是怎麼回事兒,就看透了,想透了,悟透了,人這時候看的、想的、或者說應該想的就是自己一家人的健康和美,團圓平安。人過五十,韶華逝去,朝氣不再,銳氣不再,也就應該收了爭名、爭利、爭氣的心,這就是“望人”與“不爭”。以前人的壽命比現在短,“人活七十古來稀”,六十以後的人就是掐著指頭算天過日子,盼望的也就是壽終正寢,一付好棺材安然入土。這時候的人,沒有怒氣、沒有怨氣、沒有脾氣,淡泊寧靜,處之安然,甘於天命,順從大自然的規律,最好。



我說無名


您好,很高興回答您問題。所謂;農村俗語,其實城裡人也適用,只是現在的年輕人都往城裡去,而城裡人又被現代觀念左右,以至於無法知道或者接觸到這些諺語,但現在有不少農村還是比較遵循傳統老話的,這和現在部分農村都剩下留守的老人有關係,在他們看來這是“老理兒”,是老一輩甚至更早的人傳下來的經驗之談。

所謂:五十望人三不爭,六十望棺三不有,這就是古人的經驗,我們所謂的傳承文化,繼承老一輩的優良傳統,其中就包括這些。首先我們要解釋這句話就要了解古人,古時候的人結婚都早,十幾歲,例如,唐太宗十六歲,長孫皇后十三歲就結婚了,立業也早,基本上結完婚就算男子漢了,就要單獨過日子,所以有孩子也早,有的不到四十歲就抱孫子了,在古代三十五歲不留鬍子,剃鬚者,就屬於不正經,人家會猜你要到外面幹什麼?所以我們看古人都是老氣橫秋,三四十歲都很老,而且古人壽命也沒有我們長,超過五十五歲就屬於老年人。這就很好理解這兩句話了,三不爭,1.不爭面子,2.不爭錢財,3.不爭氣。三不有,1.不有私心,嫉妒心。2.不有恐懼,憂慮。3.不有妄想執著。

所以還有句老話和這句很像,十歲望娘,二十望妻,三十望子,四十望財,五十望人,六十望棺,這句話把人說的更透徹,十歲頑童什麼事都找娘,二十來歲在古代就屬於大齡青年,肯定想找異性。三十歲時,孩子已經長大了也該考慮孩子的婚事了。四十歲子女已經不用管了,也沒什麼事情煩心了,應該為以後考慮了。五十望人,一是望子孫,二是和親屬,鄰里相互比較,看看誰過的怎麼樣。六十歲就什麼都想開了,該為身後事想一想了。

針對古人的思想孔子就勸勉說,哪怕老了也要學習,更要立志不要丟掉應有的做人原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所以我們還是依照聖人之言做吧。個人觀點。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