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合作 深莞惠或共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table> 區域合作 深莞惠或共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深莞惠可望在交通、產業、創新等方面加快一體化。圖為前往海灣大橋的高速公路與廈深鐵路交錯而過。南方日報記者 梁維春 攝

/<table>

近日,惠州創新發展好事成雙。一是先進能源科學與技術廣東省實驗室啟動建設。這個“省字號”實驗室是廣東省第三批僅有的3家之一,將對標國家實驗室,瞄準國際一流;二是中科院兩大科學裝置總部區正式開建,謀劃打造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科研基地和高新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基地。高端創新項目、平臺加持,惠州在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過程中的角色凸顯。

前不久,中共中央、國務院在《關於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意見》中提出推進深莞惠聯動發展,並明確以深圳為主陣地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2016年深莞惠就達成協議,著力共建珠三角國家大科學中心。這為深莞惠聯動共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打開新的想象空間。

專家表示,在粵港澳大灣區和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機遇下,擁有兩大科學裝置和省級實驗室的惠州,可與廣深莞港強化聯動,助力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和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

●南方日報記者 周歡

產業共建

承接深圳項目逾200個投資超1000億

在惠陽區淡水街道,總投資20億元的伯恩(淡水)基地項目已開始投產。伯恩光學(惠州)有限公司總裁辦副主任兼基建發展部經理李林介紹,這是伯恩光學在惠陽設立的第4個生產基地。

時間回到2008年,港資企業伯恩光學從深圳進駐惠州,至今已完成29次增資擴產,累計投資380億港元,崛起為全球最大的手機玻璃製造商之一。今年上半年,伯恩光學實現產值164.09億元。

伯恩光學是惠深港產業聯動的生動註腳。比亞迪、TCL、華星光電、德賽、贏合科技……一大批企業在深惠之間演繹“雙城記”,助推深惠產業共建。

近日,廣東省發改委在答覆省政協委員劉遠程時透露一組數據。2017年以來,惠州市承接深圳市轉移招商項目200個以上,投資超過1000億元。

近年來,惠州不斷加強與廣深莞港等城市的合作。《惠州市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近期重點工作及2019年工作要點》明確提出,積極探索與廣深莞在跨界地區開展產業合作、創新協同和同城化試點,探索建設協同發展試驗區;探索與香港合作開發建設科技創新園,重點在創業孵化、科技金融、成果轉化、技術轉讓等方面與香港開展深度合作;探索與東莞謝崗銀瓶合作創新區合作共建莞惠先進製造業合作示範區……

大亞灣畔,港資企業光弘科技的車間裡,平均每天生產電子產品20萬臺,帶著“香港資本+深圳技術+惠州智造”的印記走向世界。深耕惠州20多年,光弘科技從一家“小作坊”發展為A股上市公司,成為華為、OPPO等明星企業的合作廠商。

“惠州是大灣區中重要的製造業基地,隨著高鐵等軌道交通與香港、深圳的對接,惠州的優勢將更加明顯,發展空間廣闊。”香港惠州社團聯合總會副主席、光弘科技董事長唐建興非常看好惠深港產業合作。

在大灣區背景下,惠港合作跑出加速度。數據顯示,2018年末,惠州全市工商登記港資企業實有5609家,比2017年末增加724家,平均每天新增2家;去年,惠州簽訂港資項目合同1914宗,大增228.87%,平均每天簽約超過5宗。

創新協同

“國之重器”助建大灣區國際科創中心

在惠東縣黃埠鎮,中科院兩大科學裝置的裝置區正在加快建設。這兩個“國之重器”建成後,將擁有國際一流技術水平,助力大灣區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

在此基礎上,惠州又迎來兩大利好。一是先進能源科學與技術廣東省實驗室啟動建設,由惠州市承建核心實驗室。二是位於惠城區河橋片區的中科院兩大科學裝置總部區正式開建,先期建設5.2萬平方米辦公和實驗用房,工程批覆投資概算4.15億元,建設週期約1年半。

作為深圳的近鄰,又擁有兩個“國之重器”和一個省級實驗室,在以深圳為主陣地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過程中,惠州可望扮演重要角色。

中國工程院院士夏佳文認為,兩大科學裝置建成後,惠州有望成為珠三角大科學中心的核心區,屆時將聚集世界頂級科學家在此工作。

實際上,深莞惠正在形成大科學裝置集群。2016年2月,在惠州舉行的深莞惠經濟圈(3+2)黨政主要領導第九次聯席會議簽署《共建區域創新體系合作協議》。根據協議,將發揮深圳龍頭帶動作用,著力共建珠三角國家大科學中心。

廣東省委黨校原副校長、教授陳鴻宇表示,這次中央明確以深圳為主陣地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惠州本身也有大科學裝置,可以與深圳聯動,作為大科學中心的組成部分,進行創新資源對接,共同做好科學研究。

近日,惠州市政府明確提出,支持以深圳為主陣地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全力推進中科院兩大科學裝置建設,建設先進能源科學與技術廣東省實驗室,打造大灣區能源科技創新中心,推動與廣深莞等大科學裝置基地開展科技交流和設施共享,支持深圳開展能源、新材料、半導體、生命科學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

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副所長鬍正國介紹,隨著兩大科學裝置及省級實驗室建設,通過吸引、培養和集聚一批國際一流人才及研發團隊,將逐步打造惠州國際核科學研究中心。

■聲音

廣東省委黨校原副校長、教授陳鴻宇:

全方位精準對接合作推進深惠同城一體化

“惠州土地空間廣闊,將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很大受益者。”陳鴻宇表示,從國際三大灣區的發展經驗來看,交通先行、產業為基是普遍規律。惠州要藉助贛深高鐵等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的契機,與深圳、東莞打破行政邊界和區域阻隔的壁壘,加快深莞惠一體化發展。同時,要密切與香港的對接合作。

陳鴻宇表示,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會吸引更多要素集聚,動能外溢也將會更加強烈,更快地帶動周邊的惠州等城市發展。惠州可以精準做好交通、產業、項目、企業等全方位對接。“不單要推進深惠一體化,還要推進深惠同城,讓優質生活圈更加緊密。”

他認為,大灣區東岸城市是重要的發展引擎,香港和深圳的外溢主要是向東。惠州要明晰自己在大灣區中的定位,要冷靜、客觀地分析,認識到自己有哪些短板和優勢。應當以大灣區規劃綱要為指引,更多思考怎麼抓住機遇,在改革營商環境、產業轉型升級等方面下更多工夫。

■觀察眼

要善用深圳研發廣州人才香港資本

瞄準建設國內一流城市的惠州,需要一流的政府效率、一流的營商環境作為支撐。雖然近年來惠州通過開通解決企業困難“直通車”等方式提高辦事效率,然而,對比廣州、深圳、香港等城市,營商環境依然是惠州的短板。

除了善於學習借鑑周邊城市優化營商環境的經驗,惠州還要善於“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在引資引智引才、引項目、引技術等方面加強與廣深港的對接合作。

深圳創新研發實力排在全國前列,廣州高校雲集、人才匯聚;香港資本雄厚、國際化程度高……惠州應主動做好精準、深度對接,面向深圳引進科技型企業、創新研發團隊、風險投資機構,促進科技成果在惠州落地轉化;面向廣州引進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資源,吸引更多高端人才到惠州創業就業;面向香港引進資金、項目。

對惠州的創新發展來說,要善於做好“+”的工作,特別是要充分利用好深圳研發、廣州人才、香港資本,推進“惠州智造+深圳研發”“惠州智造+廣州人才”“惠州智造+香港資本”等多種模式的深度合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