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地史蹟·自貢古道遺蹟(1)|鐵山古道:追尋三千年的舊影(上)

蜀地史蹟·自貢古道遺蹟(1)|鐵山古道:追尋三千年的舊影(上)

鐵山古道榮州段的軍事防禦體系中的城防古道

鐵山古道,是貫穿自貢榮縣到自流井全境的一條石板山道,是古代到成都的大道。如果從成都出發,便是從仁壽進入榮縣西部鐵山山脈,鐵山古道從竹園舖開始,西進榮縣來牟鎮(古稱納姆鋪),向東進入榮州境,沿鐵山山脈東行,從東川溝的崇山峻嶺穿過,進榮州城後南下到橋頭鋪再到榮邊鄉,進入仲權(雙石鋪),到漆樹鄉進入宜賓,走向大西南邊陲的五尺道。

歷史上,鐵山道與成都西線沿青衣江、東線沿沱江南下的水道一起,成為成都向西南進發的三大通道之一。是三國時期諸葛亮進軍西南的陸路兵道,是隋唐以前多民族發生戰爭的重要道路,是南絲綢之路的分道,是自秦漢以來的鹽鐵馬道,同時,也是蜀南進成都的官道。在這條古道上,充滿了傳奇。除歷朝歷代留下的大量遺蹟、摩崖石刻外,在辛亥革命中,榮縣民軍也是沿這路進攻成都,留下龍鳴劍、王天傑等辛亥革命英雄的故事。

而鐵山古道的民俗受上、下南道的影響,產生了天燈會,民俗花燈、獅燈、龍燈等重要的民俗活動,鐵山道上的榮縣佛光節(古榮州萬盞天燈照普賢會節)與鐵廠石筍鋪、下南道榮州雙石鋪、李子鋪、龍潭場、貢井、仲權鎮等地的天燈節一起,構成為了自貢燈會的起源之一。

蜀地史迹·自贡古道遗迹(1)|铁山古道:追寻三千年的旧影(上)

鐵山古道鐵廠鋪段冶鐵遺址

歷史源流:從青陽國到榮國

追本溯源,鐵山古道可謂積滿了厚厚的歷史積澱,筆者曾多次深入鐵山古道,走訪歷史遺蹟,考證歷史淵源,查閱歷史資料,力求把古道的真實變遷呈現給後來者。

榮縣在周時被周天子賜封立國,稱榮國。歷代的《榮縣誌》都有記載:“古榮是禹貢梁州之域,梁當夏殷之間為夷國,周榮公佐武王有天下,名在十臣列。相傳公盛德,此其封國。”嘉慶本《榮縣誌》更記得周全:“周,榮公封國在今縣地。”榮公輔佐周武王伐紂,武王得天下後,將 “周室四輔”周、邵、畢、榮中的“榮公”封國於榮,史稱“榮國”。就是說榮是在周時期被天子正式封建國家,而且比當時的大大小小候國要大一些,屬於中等國家,是“周室四輔”中的一員高官封地。“榮國”的開始(約前1100-前770),至今有記載的歷史已經有3000年以上。爾後,榮公後裔榮夷公入周朝為卿士,死後歸故鄉,他的墓還在今天的望佳鄉。

蜀地史迹·自贡古道遗迹(1)|铁山古道:追寻三千年的旧影(上)

民國《榮縣誌》記錄鐵山(鐵廠鋪)造兵器及諸葛亮出鐵山

其實,榮縣歷史有記載傳說與相關遺址的,還有5000多年以上在炎黃時期就開始的部落——青陽國。在那個混沌時期,有旭水榮山的滋養,有山與水的交融,這裡建立了一個獨立的魚米之鄉部落——青陽部落。《大戴禮·帝系》記:“青陽降居泜水。” 歷史書記載的泜水是指沱江流域。據司馬遷《史記》記載:黃帝娶西陵之女嫘祖,生二子,幼子玄囂,後封國青陽,青陽即今榮縣,榮縣城南二里許,尚有青陽洞。

趙熙編纂的民國《榮縣誌》記載:“凡江水泜水所經,(江水指岷江,泜水指沱江)無以青陽傳者,是榮為古青陽封國審矣。……惟榮久為青陽封國,常壉稱德在少昊,又稱被文王之化,秦幽同詠故有夏聲,於榮也準之時地而皆近。”這是關於部落性質的“青陽國”的記述。

蜀地史迹·自贡古道遗迹(1)|铁山古道:追寻三千年的旧影(上)

嘉慶記榮在周封國

民國《榮縣誌》說:“榮古有青陽洞,以少昊國在其北。少昊據國。……榮梨山碑雲,古為玄囂崖,玄囂既青陽,碑與史合,故唐以來附榮之境,世有青陽族居。”青陽國部落是早期的形態,是榮縣開始有獨立形態的發端,今天青陽洞還在旭水河邊。在這樣一個古代高度發達的地方王國,它的交通與周邊有密切的關係,特別是在漢以後,榮縣有鹽、鐵、陶等重要物資運輸與外面的交往,就是依靠榮國的鐵山古道。

考證鐵山古道,首先看當時的行政變遷:榮國經歷了周以後,進入秦朝統一的中國大王朝,因為秦朝採用的是郡縣制,即秦惠王使司馬錯伐蜀(前316),滅蜀後,在蜀地置郡縣,榮國境屬蜀郡,併入南安縣。到漢朝以後,行政仍沿襲秦制,榮縣全境仍屬於南安管轄。民國《榮縣誌》主編趙熙專門在沿革篇裡註明南安的意思就是“西南安定耳。”為了西南安定,自漢武帝建元六年開始,榮縣(南安縣)屬於犍為郡。

蜀地史迹·自贡古道遗迹(1)|铁山古道:追寻三千年的旧影(上)

嘉慶記厲王時代榮夷公封國

平息叛亂:從犍為進攻西南

榮縣西部鐵山山脈地理位置特別,山高嶺削,西高東低,是地處蜀郡到西南夷的通道必須之路,交通位置非常重要。乾隆黃大本主編的《榮縣誌·事記十五》記:“列光五年(漢武帝紀元光五年)發巴蜀治南夷道,遵義府從之。”這是關於成都勾通至雲貴西南地區夷道的最早在榮縣誌的記載。也就是在漢武帝開始開通這一條古道以來,榮縣鐵山古道就是蜀郡到西南的陸路官道的雛形中段。

漢《華陽志》記:“以蒙為中朗將,見夜郎候多同,厚賜。諭以威德,約為置吏,使其子為令,此置郡明文也。”就是四川派蒙將軍作為去貴州(夜郎國)的使者,對貴州夜郎地區進行交流並且收為蜀吏的歷史記錄。在民國《榮縣誌·記事第十五》中,主編趙熙寫道:“華陽志元光五年、郡移治南廣(今宜賓西),蓋置吏即置郡也,觀元溯中稍,令犍為自保,就可知郡西止僰道一縣,故以南安屬之,榮與僰道壤接。”趙熙是非常嚴謹的大學者,他對僰道至榮縣鐵山古道與蜀道之間的聯繫,作了如此的精準記錄,是今天研究這一條古道的重要依據。

蜀地史迹·自贡古道遗迹(1)|铁山古道:追寻三千年的旧影(上)

鐵山古道上的遠古青陽洞遺址

一條重要的古道,往往也是戰爭行軍的重要通道。《漢書·西南夷傳<昭帝始元元年益州夷反,為犇命往擊之>》記載:“元年,益州廉頭姑繪民反,殺長吏。牂牁(今天貴州黃平縣舊州鎮)談指同並二十四邑、凡三萬餘人皆反。遣水衡都尉發蜀郡犍為為犇,命萬餘人擊牂牁,大破之。”

這一記載在《漢書·武帝紀》也有相同的記錄。就是犍為郡授將為犇鎮壓西南的少數民族,從犍為出發到貴州,走鐵山道是最近的路。相關這一古道的用兵記錄也出現在《三國志·劉焉傳常記》中:”涼州逆賊馬相趙氏等,於緜竹自號黃巾,殺縣令李升,便前破雒縣,攻益州,到蜀郡犍為郡,相自稱天子,眾與萬數。州從事賈龍素領兵百人,在犍為東界攝劍吏民,得千餘人,攻相等。數日破走,州界清淨。“按當時的記載,犍為郡是在榮縣的西部,從犍為進攻西南,只有走鐵山道。

蜀地史迹·自贡古道遗迹(1)|铁山古道:追寻三千年的旧影(上)

鐵山古道榮縣鐵廠鎮漢代的冶鐵生產遺址

進軍西南:諸葛亮取道鐵山路

在漢至三國時期,這一條道路是蜀進軍西南的陸路通道。關於在這條道上的記述很多是關於戰爭的。民國《榮縣誌·紀事十五》記載:“漢獻帝建安十九年(214),諸葛亮別將由鐵山路趨成都。”對這一事件的記述還有民國《榮縣誌·記事第補》中的:“桓溫率水軍伐勢,次青衣江,從山陽出江南,今井研、仁壽地。周書鐵山路,有桓溫舊銘。蓋陸軍由江州上,別取道鐵山,與溫合江南,勢將咎堅從江北到犍為,與溫異道”。這是記述了三國時期,水軍從青衣江下西南、陸軍從鐵山取道西南的事情,並且留下有“桓溫舊銘”。而後多種《榮縣誌》裡都記載了:諸葛亮在鐵山道建兵工廠造兵器的,與今天發現榮縣鐵廠鎮的漢代冶鐵爐是一脈相承。筆者在雲南與四川交界的馬湖中心島上,見到了“諸葛亮南征行軍路線圖”碑,刻了三路大軍路線,其中的中軍路線就是鐵山道。

蜀地史迹·自贡古道遗迹(1)|铁山古道:追寻三千年的旧影(上)

榮縣牛角山地區東漢運鹽古道

在隋朝時期,鐵山古道記述了軍事上的很多次大的爭奪戰,主要是軍隊鎮壓鐵山獠的戰爭。鐵山山脈西接樂山市犍為縣、井研縣;南連宜賓市宜賓縣;北靠眉山市仁壽縣、內江市威遠縣,幅員面積多達上百平方公里,覆蓋榮縣大部分地區。鐵山古道其中主要通道,猶是在榮縣西部大山斷崖處很多路段。這裡的生長土著就是鐵山獠人,雜居夷人、僰人、南蠻等少數民族。隋朝前的歷史時期,他們不停地反抗,又不停地被殺戮,是一部血腥的少數民族之間戰爭史,主要是漢、獠、夷、僰人爭鬥的記錄,為了關押多民族的叛亂份子,以致將這一帶改設置為大牢縣。《隋書·衛玄傳》記:“仁壽初,山獠作亂,出玄為資州刺史,以鎮撫之,玄即到官(資官縣,今井研一帶),時獠攻圍大牢鎮,玄單騎造其營,謂群獠曰,我是刺史,衛天子詔,安養汝等,勿驚懼也,諸賊莫敢動。於是說以厲害,渠帥感悅,解兵而去,前後歸附餘萬口。”衛玄與諸葛亮相同,是與詔安來安撫這些反抗的民族,鐵山獠及參加反抗的所有民族之間,以後再沒有見到大的戰爭的記錄。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