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兩進清華悼念朱安,卻一生不曾提及魯迅,三觀不合不必強求

朱自清與魯迅同為文壇大家,兩人在文學上的造詣都已是登峰造極。然而兩人雖各有建樹,但是卻是很少交集。1936年10月19日,為中國民主事業奮鬥終身的魯迅逝世。

當時社會上引起很大的轟動,各地自發的舉行了對魯迅的追悼會。然而向來與魯迅意見不合的朱自清盡力的避開了這些追悼會,他和魯迅一生交集不多,卻有著自己的祭奠方式,兩次進入清華悼念朱安,也算是他對魯迅的敬重。然而兩人的意見不符,他也未更多的去強求。

朱自清除了對於魯迅對待自己表親朱安得態度有所意見之外,對於他的個人看法也頗有微詞。魯迅的書《兩地記》,書中多涉及青年革命各地的愛國運動,魯迅的文風向來以諷刺為主,在朱自清看來,魯迅的筆未免傷了太多人,無論是時勢人物還是古時先賢。這讓朱自清難以適從。

朱自清兩進清華悼念朱安,卻一生不曾提及魯迅,三觀不合不必強求

魯迅朱自清在文學上有自己的看法和主張,雖和魯迅意見不符,但是朱自清所做的只是敬而遠之,而非小人處處作對到處說壞話。雖不喜歡,但是朱自清還是敬重魯迅的,和他保持著距離,也承認他的社會地位和年輕人的思想領袖者。他在發表的文章裡對魯迅的看法和描述措辭謹慎,絕不多言也絕不少句。

朱自清和魯迅一共見過三次面,其中第三次會面由於所經歷的事讓他印象深刻,朱自清一一地記錄了下來。其中一次接觸讓朱自清頗為深刻頗為深刻,魯迅前往北平看望母親。清華大學的文學會想趁這次機會和魯迅交流一下文學看法,於是讓朱自清去邀請魯迅前來會談,發表一下看法。朱自清沒能邀請到魯迅。朱自清在魯迅哪裡碰了釘子,朱自清的朋友回憶,他回來的時候滿頭大汗,手中的手帕不停地擦拭,嘴裡小聲說著:“他不肯來......”。

朱自清兩進清華悼念朱安,卻一生不曾提及魯迅,三觀不合不必強求

魯迅對朱自清也不感冒。朱自清是學院派出身,而魯迅向來不與他們這個學派為伍,也不願意見這些作家、學者。魯迅的文章甚至筆鋒直指京派文壇,朱自清身為其中的佼佼者,更是首當其衝,吃了魯迅的閉門羹之後,兩人也失去了之後的交集。

在文學看法上兩人存在根本的分歧。這讓兩個人處於很深的矛盾之中。魯迅生前尖銳的筆鋒深深地刺痛了京派文學圈的作家。但朱自清對於此不與之爭辯,他忌憚著魯迅,不是他的人,是他手中的筆。所以對魯迅也就敬而遠之。

朱自清是個傳統的讀書人,儒雅大方,韜光養晦,從來都不喜歡鋒芒畢露,所以不管是在文學作品還是為人處世上都比較含蓄,處處都顯示著他的處世之道。他嚮往著平淡美好,哪怕是尖銳的文字對於他來說都是對儒雅的不尊敬。他的文學就是文學,純粹純真,不予社會評價,也不同社會掛鉤。

朱自清兩進清華悼念朱安,卻一生不曾提及魯迅,三觀不合不必強求

魯迅的文章向來針砭時弊,在文壇上大殺四方,相反朱自清平平靜靜,向來不置身於紛爭,他不做也做不了像魯迅一樣能夠橫眉冷對千夫指,這是他的追求,也是他的原則。

朱自清也敬佩魯迅,但道不同不相為謀,不強求也不苛責,甚至用進清華紀念朱安的方式去緬懷魯迅,也算是文士所特有的大方。那個時代的文人,我們希望他們想魯迅一樣為喚醒國民而努力,也希望他們像朱自清一樣做一個純粹的學者。世間之事向來難以兩全,我們敬佩魯迅,也敬佩朱自清,不管出自何種心態,他們都為自己的理想和信念而寫作。

參考文獻:

《魯迅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