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劍鋒:沒有哪個組織管理理論,超越得了毛澤東這8個字

9月7日,正和島“產業領袖塾第一期”第二次研討會在京舉辦。

華夏基石管理諮詢集團董事長彭劍鋒,發表了主題為《企業的戰略思維與商業模式創新——從機會導向到戰略導向》的內部分享,乾貨滿滿,值得深讀。

以下為演講精編。

口 述:彭劍鋒 華夏基石管理諮詢集團董事長、正和島藍色島鄰

編 輯:徐悅邦 來 源:正和島

彭劍鋒:沒有哪個組織管理理論,超越得了毛澤東這8個字

彭劍鋒

彭劍鋒:沒有哪個組織管理理論,超越得了毛澤東這8個字

機會主義的成功,不等於企業成功

企業家創業要靠直覺,有時甚至要靠拍腦袋行事。但是,若是光靠直覺、拍腦袋,抓機會做投機,是很難保持企業的持續發展的。

因為你不可能保證自己每次拍腦袋,直覺都對,都能拍成功。

但是不難看到,現在中國大部分企業仍處於“機會成長階段”,並沒有真正進入到組織成長或者叫系統成長的階段。

僅靠老闆個人抓機會的能力,而沒有打造團隊,構建組織能力,這也是許多企業活不長、做不大的問題根源之所在。

我一直在講,機會主義的成功,不等於企業的成功。

這裡並不是說企業家不要抓機會,企業家的本質就是創新,就是善於抓機會、順勢而為,這是毫無疑問的,但絕不能投機主義。

什麼是投機主義?

第一條:急於求成

許多企業家有宏大的目標追求,有足夠的做大企業的野心,但缺乏戰略耐心,試圖一夜之間把企業做大,往往急於求成等不及,完全不顧資源和能力侷限,只顧著朝不切實際的目標盲目裸奔。

企業家一旦等不及,就把握不住企業的成長方向和節奏,往往容易翻船或掉溝裡。

第二條:走捷徑,掙快錢,撈浮財

2018年國內有數百家上市公司出現因股價爆跌,股權質押爆倉,導致企業控制人易主的情況。許多企業家一夜回到解放前。

究其根源,我認為都是走捷徑、撈浮財惹的禍,質押出來的款項沒有投入在技術、人才、管理與產業整合上,而是去搞房地產、投P2P。

去年的P2P泡沫吹破,拖死了很多本來實業做得不錯的企業。

第三條:畢其功於一役,賭一把

企業家要有“賭性”,要對未來的長期發展敢於投入、對戰略投入敢賭,但不是說像在賭場上,我把身家性命全押上,就賭這一把。

我有一位企業家朋友,他的企業市值最高一度接近500億元。但他在股票高位時,質押了自己90%的股票,大量貨款,瘋狂收購非相關企業,並投資旅遊小鎮。後來,遭遇股票持續下跌,導致爆倉。

去年,我記得他當時來找我說,彭老師,下個禮拜要還4個億,未來一二個月要還50億,如果眼下這4個億不能及時還上,後面會“雪崩”

而在這種危難時刻,銀行又抽貸、酒肉朋友還靠不住,企業就為拿不出這4個億還款,而一把憋死了。

我說你原來捐學校都捐了幾個億,你還拿不出4個億來嗎?他說,彭老師,現在別說4個億,1個億我也拿不出來。所有資金我都壓上了。

有很多企業家都是因為短期缺乏流動資金,給憋死了。這就是我們所講的“賭一把”的心態,沒有做好風險控制。

企業在“機會成長階段”,要邁入組織成長階段,所面臨的兩個最大挑戰:一是企業家能否自我超越,二是企業的組織能力建設。

這是一個坎兒,你過來了,就可以使企業步入戰略成長與組織成長的軌道。過不去這兩個坎,領導團隊起不來,組織能力起不來,企業要麼停滯不前,要麼翻車。


彭劍鋒:沒有哪個組織管理理論,超越得了毛澤東這8個字

堅持長期價值主義:

"創造陽光利潤,享受坦蕩生活"

“機會主義”的反面,就是我們經常講的“長期價值主義”。中國許多企業家雖然一時成功了,但如果沒有長期價值主義導向,沒有自己堅定的戰略定力,本質上還是一種投機心態,遇到誘惑,有可能就繃不住自己,最終還是會出問題。

中國許多“機會主義”企業家普遍存在以下3點共性:

1、手上一旦有了點利潤,就喜歡買房子、買地,因為看得見、摸得著,但對於技術、人才、管理等軟性資源卻不願意做長期投入,那就不可能解決一個企業的核心能力培育問題;

2、盲目多元,不專注、不聚焦

看到哪裡的利潤空間大,就往哪裡鑽。這裡不是說企業不要多元,但至少要把自己的主業做大,將核心產品做到足夠規模,形成一定的產業地位與優勢後,再相關多元,這才有價值。否則容易分散資源,到最後什麼也幹不成;

3、熱衷於靠不清不楚的政商關係“尋租”,善於踏著法律邊緣走路,不願意付出規則成本。這些行為是不可能支撐企業持續發展的。

所以,只有確定基於長期價值導向的戰略思維,才能讓企業走向一個正確的發展道路。

做企業我還是堅持“創造陽光利潤,享受坦蕩生活”

這一點,企業家應向王石學習。王石當年在創建萬科時,讀到了一本書——《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

這本書主要講了兩方面的內容:一是新基督教認為人生來都是有罪的,人贖罪的最好方式就是做好本職工作,因此努力工作、勤奮工作是上帝賦予每個人的使命,這就確定了西方職業契約意識;二是新基督教強調科學、理性,這也是做企業的基礎。

所以工業文明產生在西方是有它的道理的,有文化倫理基礎的。王石讀完這本書以後很感慨,說我要幹企業,一定要講制度、講規則,一定要職業化。

當年王石創立萬科時,便提出了兩個東西:

1、職業經理人制度,強調人的自我驅動;

2、陽光照亮的體制,講規則、講制度、講理性。

我記得當年他還談到,做企業還是要對標學習

既然西方國家走了上百年工業文明的歷程,有許多成功的企業,中國還沒有。那要想做企業就找標杆,死磕一個標杆照著它來。

所以,王石當年研究了美國企業的發展史,最後發現美國有一家叫做帕爾迪的房地產公司,只幹一件事“標準化住宅”。

但在美國資本市場上,帕爾迪連續30、40年從來沒有虧損過,就是把一種商業模式做到極致,形成規模優勢。

這就是“長期價值主義”的勝利。後來,王石搞萬科基本上就是按帕爾迪的商業模式來的,也取得了成功。

所以企業還是相對要聚焦,這是華為和中國許多企業成功的關鍵。另外,一定要創造陽光利潤,才能享受坦蕩生活。只有這樣你才能睡得著覺。

對企業家來說,我們說戰略的失誤是企業最大的失誤

一個企業如果方向不明確,投機主義的話,就會犯方向性的錯誤,錯失歷史性的發展機遇。所以我們說,企業家要懂得順勢而為,但不要機會主義,要懂得從機會導向轉為戰略導向。

彭劍鋒:沒有哪個組織管理理論,超越得了毛澤東這8個字

正和島“產業領袖塾第一期”第二次研討會

彭劍鋒:沒有哪個組織管理理論,超越得了毛澤東這8個字

6步搭建企業戰略

企業家如果不把戰略、商業模式思考清楚,就會走很多彎路。以至於最後才發現,5年前我應該乾的事情,都沒有幹。

而一旦把這些理清楚了,你就知道自己需要什麼人才,資源應該往哪兒配置,發力點在哪裡。

這裡面存在一個問題,到底怎麼搭建戰略思維?

在這一點上,我非常認同任正非的觀點:企業就是保持方向大致正確,組織充滿活力。企業要有戰略思維,但不一定要做一個非常嚴格、具體的戰略規劃。

那麼,一家企業又應該怎麼去完成系統性的戰略思考呢?我覺得抓住下面這6個框架要素就足夠了:

要素1:戰略是對未來的選擇

思考未來在哪兒成長?戰略就是做加減法,哪一些要減掉,哪一些要進入。面對各種誘惑和機會,你選擇幹什麼,不幹什麼,很重要。

管理學大師彼得·德魯克有一句話非常正確,企業必須把資源投入無限級的未來,如果沒有統一的事業理論為基礎,就不能合理承擔責任,造成資源分散。

要素2:戰略是企業未來成長與發展模式

思考未來如何成長?企業未來怎麼做大,用什麼樣的方式做大?

我歸結為三條道路:產品技術創新的方向,商業模式與業務模式創新,用資本力量收購兼併、產業整合。全世界都是這樣。

要素3:戰略是一種成功關鍵要素與核心能力的培育

換句話說,企業選定了方向,也找到了發展道路後,就要思考未來靠什麼成長?你要找到戰略成功的關鍵點是什麼,以及如何培養自己的核心能力。

要素4:戰略是對未來的信念、共識與經營意志力

思考如何凝聚人才朝著共同目標努力?很多企業戰略很好,老闆也想得很好,最後卻出了問題的原因在於:企業家還沒有真正堅定戰略信念、自信。沒有戰略自信,就沒有戰略定力,就像翻燒餅,遇到問題就往後退。

執行戰略的過程,就是比企業間意志力的過程。就像爬高山一樣,誰都爬,最後比的就是意志力。所以,企業戰略要思考,如何去凝聚人朝著共同的目標努力。

要素5:戰略是應對未來的系統變革與創新

思考什麼在阻礙未來的戰略成長?到了實操層面,戰略是一個變革、動態的調整過程。

企業在實現戰略的過程中,會面臨組織、人才、運營等諸多問題與瓶頸,如何進行變革與創新?未來戰略成長最大的障礙是什麼?這要企業家去思考。

要素6:戰略是對未來戰略績效目標的承諾與執行

思考誰來承擔並落實績效責任?戰略如果光是一種思維,而不落實到一系列行動上去,那也沒有用。

我們經常講,戰略是一套行動方案,一套動作體系。你必須要做動作。所以,戰略首先是大家對績效做出承諾,同時採取行動。


彭劍鋒:沒有哪個組織管理理論,超越得了毛澤東這8個字

沒有哪個組織管理理論

超越得了毛澤東這8個字

任何企業的戰略升級,如果沒有組織管理升級作為支撐,就會成為一句空話。

我覺得毛澤東有一句話,對於任何一個組織都是適用的,叫做“團結,緊張,嚴肅,活潑”,就這8個字。我研究了全球所有組織理論,沒有超越毛主席這8個字的。

第一是團結

團結是什麼?團結就是力量,就是組織的凝聚力與協同力,認準目標、達成共識,凝聚所有人的力量,朝著一個目標去努力、去奮鬥,做到力出一孔、利出一孔。

第二是緊張

任何一個組織,一定要高績效,有壓力。沒有任何一個組織是靠鬆鬆垮垮,靠懈怠成長起來的。

沒有危機感的企業,就是企業最大的危機。要讓每個人都提出挑戰性目標,讓5個人的活3個人幹,讓每個人都感受到來自市場的競爭壓力,幹不好工作,完不成績效,就要下崗、讓位子。

所以任何一個組織,怎麼天天讓你內部處於緊張狀態,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而且企業家的緊張,一定要轉化為組織的緊張,這種緊張感最重要的是,讓幹部緊張、骨幹緊張,主要通過這兩方面:

1、高績效目標。老闆就是要每年讓大家使勁去提出挑戰性目標。目標必須要是使勁跳,才能夠得著的。如果隨便一摸,就摸到了目標,這種組織就沒有緊張感;

2、競爭淘汰機制。把競爭淘汰機制引入到企業內部。沒有哪個企業是靠鬆鬆垮垮成功的。


任正非為什麼天天“折騰”幹部?他就是在製造緊張感。

即使是美的集團創始人何享健,這樣經常去打高爾夫球的,他也每天折騰,讓整個組織始終處於一種高績效的狀態。幹不好沒業績,就下臺。

要相信人的潛力是無限的,很多時候大家覺得完成不了的目標,往往最後都實現了,而且是超額完成。緊張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是嚴肅

嚴肅是理性、制度化,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強調組織的理性。因為沒有組織理性,就沒有組織能力。而建立組織理性,規則制度不在於多,在於執行。

所以規則一旦制定出來,老闆要率先變成遵守者,一定不能變成制度的破壞者。

在這一點上,任正非是做得非常到位的。華為規定不允許迎來送往,不允許接領導。

有一回,任正非到某城市去,當時華為該市辦事處的老總是剛從別的公司過來的。這位老總派了幾個迎賓小姐,捧著鮮花等待任正非。

任正非下了飛機一看,就說你們應該去服務客戶,不要服務於我。

公司的文化不允許迎來送往,說這違反公司規定,派這麼多迎賓小姐來,你想幹什麼?最後差一點將這位老總給撤了。

最後是活潑

既要團結緊張嚴肅,又要活潑。活潑是尊重人性,信任授權於人,讓組織有活力。

調動每個人的內在積極性,尤其是知識分子群體,沒有活力、不能激發活力,這個組織是沒有戰鬥力和創造力的

所以,我認為毛澤東的這8個字,把所有的組織理論全概括了。團結、緊張、嚴肅、活潑,要是能做到,這個組織一定有戰鬥力、創造力。

我們到底要成為哪種類型的企業,未來怎麼找到自己的生存路徑以及賺錢空間,戰略、組織管理等問題都是需要企業家認真思考清楚的。

如今你做出的選擇,可能會影響到你未來10年、20年的企業發展,甚至是生死存亡。

謝謝大家!


排版 | 劉雯君 審校 | 陳博宇 主編 | 葉正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