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語文正在掏空你的口袋

大語文正在掏空你的口袋


大語文正在悄悄掏空你的口袋

語文教育家葉聖陶曾說:“教科書無非是語文的一個例子,如果你把教科書當做語文的全部,你一定學不好語文”。

大語文正是在這樣的理念下,應運而生,它彌補了語文教科書單一性,擴展了語文的外延,讓語文變得豐富多彩,讓語文變得有趣有味。

如今,大語文課已在全國遍地開花,小學生上大語文課已成為一種時尚。

大語文課系列繁多,我認為較好的模式有兩種:一種是以文學史展開,以古今中外的文學史為綱,以各個時代的名人及作品為要,將內容和各知識點串聯起來。另一種大語文系列是以解讀整本書的方式展開,以古今中外作家代表性的作品展開,或以兒童文學名著展開。

先說以文學史展開的大語文模式:從三到六年級,每個春夏秋冬,系統學習古今中外的作家及偉大作品。這樣的課程模式,是把大學中文系的語文課下移,用通俗有趣的方式推薦給中小學生。

和枯燥無趣的語文課堂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是語文教學的一股清流。


大語文正在掏空你的口袋

大語文課拓展了語文的廣度,它以學生的興趣點設計課程,它滿足了孩子們的求知慾,擴充了孩子的視野,培養了孩子的語文素養。

因此選擇補大語文課往往是由孩子做決定的。

是孩子們想學的語文課。

這樣的大語文課,培養了孩子的語文興趣,培養了孩子的好奇心,為孩子一生的通識教育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這樣的大語文課,它值得每一個孩子學。

但是,當下的大語文課跨度春夏秋冬,從三~六年級。每個年級都有精彩內容,每個季度都有值得學的知識。似乎每一節課都不能錯過。

假設每年50節,4年上完全部200節課,

你就變成了學識淵博的智多星。

你談吐不凡,思維活躍,值得炫耀的地方很多。

可是,上完這麼多課的結果是?

你依然寫不好作文,你的應試能力依然很差。


因為大語文課只是普及了一箇中國人應當瞭解的語文常識。

可是你卻花費200個課時,至少幾萬元,完成了這樣的知識普及。

如果你準備出國上初中,這樣的課你當然值得學。

如果你準備通過應試考試上初中。

你的閱讀應試能力,你的作文應試能力就非常重要。

他比眼前的語文知識普及更重要。

莊子曾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

所以我想說。

這樣的大語文課可以上,但不是按照培訓機構給你的規劃,從三到六年級,一節也不落下。

其結果是孩子上了喜歡的語文課,但卻依然不會作文,依然不會考試。

而當下小學生的課餘時間極為有限,在極為有限的時間裡,選擇合適的課程是極為重要的。

當下,很多家長選擇大語文培養孩子的興趣和素養,選擇作文班培養孩子的考場作文能力,選擇閱讀班培養孩子應試閱讀的能力。這樣的選擇無可厚非,但是浪費了太多的時間,也走了太多的彎路。

有沒有一種課程既能培養孩子的語文素養,又能提升孩子的應試能力呢?

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如何用最少的課時解決孩子和家長的困惑。

這就是我獨創的整本書精讀課。

因為它既能解決孩子眼前的考試問題還能幫助孩子提升語文素養。

大語文正在掏空你的口袋



我的整本書精讀課教會孩子三種讀書方法。

第一種是批註閱讀。批註式閱讀是從古至今最重要的一種精讀方式。通過批註式讀書不僅能提升孩子應試閱讀解題能力,還培養了孩子應試寫作能力。因此批註式閱讀是會讀書的孩子必學的方法。

第二種是思維導圖讀書法。思維導圖法是英國人託尼博贊發明的一種平衡左右腦思維的工具,通過關鍵詞、線條、圖像、色彩,讓人快速理解書中內容。掌握思維導圖讀書法,就可以刺激我們的右腦功能,快速識記書中的內容。孩子就能輕鬆向別人推薦自己看過的書。

第三種是寫讀書報告。小學生完成的讀書報告較簡單,也可稱為讀後感。通過讀書促使自己反思,進行深度思考。堅持寫讀後感,不僅可以培養孩子的寫作能力,更是重構孩子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好機會。

我認為二~四年級的學生,不僅只是泛讀,應當用一年的時間精讀21本好書。

精讀不僅能提升應試解題能力,還能提升寫作構思能力,還能重塑孩子的性格。這是精讀課最大的價值。

掌握一種學習方法,刻意去練習,就能培養受益一生的好習慣。

我的課堂,會把權利交給孩子,孩子在發言和討論中感受讀書的樂趣。因為孩子才是學習的主人。

大語文正在掏空你的口袋

我認為:

好的教育要解決孩子眼前問題,還要解決孩子將來的問題。

好的教育是培養孩子的主動性,讓孩子成為學習的主人。

好的教育是教給孩子方法,能夠改變孩子的一生。

好的教育是激發孩子的興趣,讓孩子愛上學習。

而大語文只是符合其中之一。

如果需要投入四年不間斷的學一門課程,它一定是在悄悄掏空你的口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