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壟斷:鮮為人知的作惡

你可能聽說過“商業機密”這個詞。所謂“商業機密”,就是指某些可以用來賺錢的秘密知識。

例如:一種美味的飲料大受歡迎,那麼其製作方法就是有極高價值的“商業機密”;假如某公司通過大數據分析發現明年民眾會更喜歡藍色衣服,那麼這個發現同樣是極具價值的“商業機密”。


信息壟斷:鮮為人知的作惡


事實上,不僅僅只有商業如此,在世界上所有事情中,幾乎都可以通過保守秘密來獲得收益。

例如一個業績優異的業務員,如果一直保守他業績優秀方法的秘密,那麼他就可以一直得到極高的工資和公司裡獨特的地位。

例如一箇中等偏上的優等生,如果保守他學習訣竅的秘密,就可以讓他一直相對保持一種優勢地位,讓他能獲得來自社會的讚揚和中高考裡實實在在的名次利益。

例如一個研究人員,如果保守他的研究實際上毫無價值的秘密,那麼他就可以不停的騙取經費,來維持他的高社會地位和輕鬆的收入來源。

例如一箇中層官員,如果保守冗長的辦事流程秘密,那麼群眾為了知道辦事流程,就必須有求於他,他也就可以獲得無數“可操作”的利益。

很顯然,這些“利益”的存在,實際上強烈暗示了一個真理:保守秘密——即信息壟斷,是有利可圖的。


信息壟斷:鮮為人知的作惡


因此,我們就可以看到,在社會上,充滿了為了壟斷信息而裝傻充愣、不講人話的人。

所謂不講人話,就是在非必要場合裡,卻強行講行話、黑話、術語。這樣一來,因為普通民眾聽不懂,他們實際上就對普通民眾保守了秘密,從而獲得了社會地位和利益優勢。

對於這一點,當代法國哲學家雅克·朗西埃提出了生動的批判:

雅克·朗西埃在《無知的教師》一書中說:知識精英恐嚇民眾。善用的方法無非有兩種。

第一是用極其晦澀難懂的術語,行話來過度包裝觀點,但其實只要花上一點時間學習,任何普通人都能掌握那種語言方式。

第二種,則是不斷跟群眾說,真正的知識有多麼難學(所謂的“學海無涯”),你們自己學的都是錯的,只有我給你們“科普”的知識才是正確的。而對於那些真正大師寫作的深入淺出、通俗易懂的著作。知識精英則會恐嚇群眾該書有多麼難,請勿輕易嘗試(例如《資本論》)。

知識精英之所以要恐嚇大眾,是因為他們花了時間和金錢才混到了學位、職位、地位,如果大眾都能自學掌握他們所掌握的文化資本,那麼他們的超然地位必然不保,所以,他們必須聯合設置知識壁壘,從而一同享受這種利益。


信息壟斷:鮮為人知的作惡


對於這種行為,在著名電影《三傻大鬧寶萊塢》中,就有一個生動的例子。在電影中,主角提到了這麼一種東西:“記錄,分析,總結,整理的工具;用來討論並解釋知識。有圖片的和沒圖片的;硬皮的,軟裝訂的,護封的,沒護封的;有前言,簡介,目錄,索引;用於人類大腦的啟示,理解,改進,加強和教育;通過視覺實現,有時也用觸覺。”

你猜這是什麼?

答案其實只有一個字:書。

在現實中,這種如同段子一般,給一個日常用語強行“加戲”的事情,無時無刻,隨時隨地都在發生。一個人一旦有任何機會進入某些圈子,那麼他馬上就會變得“不講人話”。

例如有些半吊子 “海歸”,為了彰顯自己的“海歸”獨特身份,說話基本都是三句一個“English word(單詞)”,五句一提“Overseas(海外)”,為了讓自己獲取地位優勢,真可謂是處心積慮。

還有很多大學生,明明尚不是什麼專業人士,卻非要附庸風雅。一個“靈感”,非要說成“Idea”;一個“論文”,非要說成“paper” ;一個“錄取”,非要說成“offer”。本事沒學到多少,表明功夫倒是學的一套一套的。當然,甚至有很多人連術語關乎利益這一本質都認識不到,而只是無腦跟風,在別人身後盲目的搖旗吶喊,這無疑是更加可悲的。

還有某些“專家”,口口聲聲的來為民眾搞“科普”,實際上口不對心,搞“表面科普”,張口就是術語。結果一場“科普講座”下來,普通民眾沒一個聽懂的。而反觀那些真正的科學泰斗,往往講話樸實無華,連小朋友都能聽懂。


信息壟斷:鮮為人知的作惡


那麼,這種信息壟斷到底有何危害呢?

很顯然,最明顯的壞處,就是會阻礙社會的進步。無論是工作、學習、還是科學研究。人們都免不了要在前人的觀點之上來進行思考,從而獲得靈感。

我們做個極端的假設:假如世界上沒有交流,每個人都必須從頭開始獨自學習,都要獨自證明勾股定律、牛頓定律等一系列定律,那麼,恐怕許多人一輩子連小學都無法畢業,世界科技恐怕也永遠只能原地踏步。

反之,世界上交流的人越多,互相碰撞的靈感就越多,更多人們的精華思想也會被篩選出來,人類也就有更多的進步可能性。

所以,我們就可以知道,為什麼這麼多年來,教育界的有識之士一定要廢除文言文、普及白話文、簡化文字:原因就是,文言文,就是一種讀書群體的“術語”,而將“術語”廢除後,文字越簡化,就越能有更多數量的普通人可以簡單的參與學習、思考,社會的總體思想層次也就越能得到提升。


信息壟斷:鮮為人知的作惡


而社會上某些“傳統文化”的支持者,反對簡化文字,無非就是因為他們自私、短視且無能。自私在於,他們無視對社會全體的益處,自己的利益稍有微不足道的受損,就如同天崩地裂,是他們萬萬不可接受的;短視在於,從歷史來看,他們也本是文字簡化的第一批受益者,而且未來不斷簡化他們也會不斷受益,但他們的短視讓他們無法看到這一點;無能在於,他們害怕文字簡化他們無法學習適應,他們甚至自己都清楚到自己的無能,所以一定要給予反對。(這一點,我早在《反對改讀音,維護文化是假,維護利益才是真》一文中有詳細闡述。)

當然,我們也絕不能完完全全的反對術語的存在,我們應該無比清楚,術語的真正作用,是為了減少溝通量,極大提升專業研究者之間的溝通效率(我在《無用社交,正在成為信息社會的巨大問題》中對溝通效率有過詳細闡述),如果處在在專家群體中,使用術語提升效率是絕對有必要的。我們應該反對的,只有那種處於普通民眾中,卻居心不良,妄想使用術語來完成信息壟斷為自己謀取利益的行為。

比如孔乙己即使處在充滿底層民眾酒館中,卻仍滿口“之乎者也”,這就是典型的濫用術語。而孔乙己濫用文言文術語的實質,無非就是想通過信息壟斷,維持自己讀書人的特殊地位和特殊利益。


信息壟斷:鮮為人知的作惡


那麼,在我們求知或與人交流的過程中,我們應該如何識別一個人究竟是居心不良,還是真情實意的呢?

有一個非常簡單的原則:無能者才想通過信息壟斷謀利,真正的強者往往不屑,反而會費盡心思的昭告天下。

如果一個人是騙子,那麼他就會生怕你知道實情,他就會把一些非常實質簡單的概念,用一些看起來“高大上”的術語包裝起來,捏造“偽概念”,來壟斷信息,阻止普通人知道更多。

例如近幾年炒的神乎其神的“區塊鏈”,如果你去相關公司網頁上搜索一下“區塊鏈是什麼”,保證你越看越迷糊,即使你是個接受高等教育的人,也能讓你看的懷疑自己的水平。

而實際上呢?所謂“區塊鏈”一句話就能解釋:所有人一起記賬。

當你明白了這一點之後,是不是立刻就能知道,這東西其實根本就沒有某些人吹得那樣神乎其神的價值?


信息壟斷:鮮為人知的作惡


相反,那些名副其實的大師們,往往可以用非常樸實無華、平易近人的詞彙,把一個複雜概念講的無比清楚,甚至連小學生都可以看懂。

最典型的就是霍金的《時間簡史》、G·伽莫夫的《從一到無窮大》、馬克思的《資本論》等等鉅作,無一不是“毫無門檻”,這些本來是世界上最前沿或最艱深的科學和哲學理論,卻被他們用最簡單的三言兩語就講的明明白白,只要識字,基本都可以看的七七八八。

所以,如果一個人在非專業環境下卻非要滿口術語意圖隱瞞什麼,那麼我們幾乎可以肯定,他就是個招搖撞騙的騙子,因為邏輯非常簡單:心裡沒貨的人,才需要通過術語,阻止民眾的繼續深究,從而隱瞞自己無能的本質;而心中有真才實學的人,沒有任何隱瞞的必要,可以毫無顧忌的用普通的語言和民眾展開完全平等交流和對話。孰是孰非,一目瞭然。


信息壟斷:鮮為人知的作惡


在過去,由於信息傳播不發達,世界上充滿了信息壟斷的土壤,因此,許多名不副實的人,通過包裝,獲得了不屬於他們的利益、地位。(比如今年2月份的“不知知網”翟博士)

但是,隨著互聯網的發達,時代變了。信息壟斷土壤的存在,已經變得岌岌可危,因此,有越來越多的“專家”必將直接受到群眾的考驗。在這種時候,還妄圖通過術語包裝來矇混過關的所謂“專家”,遲早會遭到群眾的嘲笑和唾棄。

就正如孔乙己為何為讓小店裡“充滿快活的氣息”,無非是因為時代變了,在人人都已經心知肚明的情況下,還妄圖通過文言文的裝腔作勢來繼續做“惟有讀書高”的美夢,無疑是止增笑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