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釋道三家的“生死觀”:你贊同哪一家?

人生苦短,生死事大。生死問題是人類永恆的話題之一。古往今來,多少哲學家、思想家和宗教家為之殫精竭慮,企圖找到令人滿意的答案,以擺脫死亡給人類帶來的痛苦。由此形成了各種各樣的“生死觀”。

比如基督教的《新約》就相信,死人是會復活的。如果一個人虔誠地信仰耶穌基督,他就成為了一個“屬基督”“屬靈”的人;這樣的人在世界末日到來時,就會因主的恩典而復活和永生。

中國的傳統哲學和宗教也同樣研究生死問題,最具代表性的儒、釋、道三家,給出的答案各不相同。它們甚至為此爭論了上千年。

儒釋道三家的“生死觀”:你贊同哪一家?

儒家的創始人孔子不大關心死後的事情,他的學生子路以鬼神之事來請教他,他回答說:活人的事還沒有整明白,哪有工夫去研究死人的事呢?(“未知生,焉知死?”

他還提出了“死生有命,富貴在天”“朝聞道,夕可死矣”等命題,認為人生的首要目的,在於努力充實人的道德生活,不要過多去追問死後的事情,至於人的壽命長短,出於命運的安排,不必掛在心上。

“亞聖”孟子同樣主張不必考慮壽命的長短,因為生死自有定數;而應努力於自己的道德修養,甚至為了道義和天下人的福祉,不惜獻出自己的生命。後世儒家雖對“命”的解釋不盡相同,但都主張“盡人事”,努力於人格的完善或為人群造福,置個人的生死於度外(所謂“捨生取義”“殺生成仁”)。

儒釋道三家的“生死觀”:你贊同哪一家?

與儒家對死後問題採取的迴避立場不同,道家選擇了直面死亡,並試圖通過採取達觀或積極的態度,引導人們擺脫對死亡的恐懼。

在道家的創始人老子看來,死亡是一種自然現象,有生必有死,“天地尚不能長久,而況於人乎!”所以他並不主張有意識地去追求長生,而應該採取“無為”的態度,少私寡慾,見素抱樸,遠離或淡化聲色犬馬及財貨的誘惑,並使生命處於柔和的境地(像嬰兒那樣),保持其生存的活力。當死亡來臨,則順其自然地坦然面對!

儒釋道三家的“生死觀”:你贊同哪一家?

老子開創的道家,後來分為黃老之學老莊之學兩大流派。它們各自強調和發展了老子生命觀的不同方面。黃老一派大講養生理論,以“精氣說”來解釋人的生命現象,認為“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為人”,精氣進入人的形體之中,則使人的生命旺盛,其離開人的形體,人就喪失了生命力而死亡。

這種學說對後世影響深遠。它與醫學相結合,成為中國傳統醫學的基礎理論之一;它又同神仙方術相結合,由養生進而追求長生不死,從而形成了道教的長生信仰。

在世界上的主要宗教中,幾乎都是把“天國”、“彼岸”等理想世界,安排在了人死之後;惟有道教獨樹一幟,跨越了死亡的鴻溝,認為人可以通過努力修煉,體道合真,實現長生、成仙的目標,從而直接進入宗教的理想世界。

儒釋道三家的“生死觀”:你贊同哪一家?

而老莊學派的代表人物莊子,則進一步闡發了老子自然主義的生命觀。在莊子看來,人之生死皆出於自然,“生”意味著我獲得人的模式,一生勞苦;“死”意味著我得到安息,又回到大自然中去。因此生不必喜悅或貪戀,死也不必厭惡或悲痛。這也正是莊子的妻子死了,莊子不僅不哭泣,反而鼓盆而歌的原因。

簡言之,莊子主張通達生命之理,對生死採取一種超然的立場,追求一種安於自然造化的精神境界。

儒釋道三家的“生死觀”:你贊同哪一家?

最後,再來簡單看一看釋家的生死觀。東漢以來傳入中國的佛教,給中國文化帶來了一種全新的生死觀。佛教宣揚生死輪迴說,認為世界是一個流轉循環的過程,人生在世只是其中的一個環節。現世是前世的結果,後世是前世的延續,一世轉一世,沒有窮盡。一個人只要未得究竟解脫,則他必將在六道中輪迴不息。至於人死後究竟入哪一道,要看他今世修行、積德如何。前世決定今世,今世決定來世,三世因果環環相連。

而要脫離這種生死輪迴的苦海,則須皈依佛門,按照佛法的指引去修行和生活,並最終證悟人生的真理和智慧,了脫生死,進入圓滿安寂、不生不滅的涅槃世界。

儒釋道三家的“生死觀”:你贊同哪一家?

以上各家的觀點,你更傾向或贊同哪一家?歡迎留言談論!

/完.

~如果您覺得還不錯,

~您的舉手之勞,

是對我們最大的支持與鼓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