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成之死,百身莫贖”!也許這就是高祖李淵臨終的吶喊……

人們常常慨嘆,玄武門之變

奠基了大唐三百年的盛世基業;更有人時時刻刻把李世民“偉光正”形象,通過書籍和影視劇刻畫傳揚,讓一場親情反目,殺兄奪權的歷史,演繹成一場正義而戰的正劇……

“建成之死,百身莫贖”!也許這就是高祖李淵臨終的吶喊……

一位偉人說“歷史是人民書寫的”。而唐朝的歷史卻是李世民親自書寫的。這樣的結果就是,真正的歷史被掩蓋和篡改,歷史的真實淹沒在謊言裡。所以,追溯歷史,高祖李淵臨終一定會發出“建成之死,百身莫贖”的憤懣,堂堂太子李建成泉下有知,也必將難以瞑目。

一、篡改記錄,唐史蒙冤

李世民篡改歷史,一切從起居注開始。

起居注是由史官負責記載君主每天的起居言行,因此,起居注是編修國史的重要資料。《舊唐書》、《新唐書》、《資治通鑑》等和李世民相關的內容,幾乎都來自於李世民的起居注。

武裝奪權,軟禁高祖,逼迫禪位,奪取皇權,這些既往的歷史充滿了叛逆和黑暗。登上皇位的李世民為了證明自己奪權的合理性,首先在歷史紀錄中,大肆對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等人進行了無能、無德塑造,這二位越齷齪、越反面,越能襯托李世民的高大正義之形象。

“建成之死,百身莫贖”!也許這就是高祖李淵臨終的吶喊……

而這樣的描述,首先是在起居注中記下的。同時,除了這些不合事實的描述,李世民授意並親自督促,對玄武門前後的很多事情進行大量有利於自己的記錄,這樣的記錄已經徹底改變了歷史。所以《舊唐書》、《新唐書》、《資治通鑑》等資料中關於李建成的記載,可信度極低!

“建成之死,百身莫贖”!也許這就是高祖李淵臨終的吶喊……

然而,歷史終歸不是李世民一個人書寫的,所幸的是,一本《大唐創業起居注》還原了歷史的真實,這是一本記錄了李淵自晉陽起兵到稱帝這一年多時間內所有重大事件,日記體的記錄模式,讓我們感受到了記錄之人溫大雅的真實可信,他讓我們看到了一個不一樣的大唐、一個不一樣的玄武門,更是一個不一樣的李建成。

“建成之死,百身莫贖”!也許這就是高祖李淵臨終的吶喊……

二、太子本賢,功高卓著

作為李淵的長子,註定在李淵創業的征途上,擔當了別人無可替代的責任,否則以李淵之英明,也不會將大唐的未來交給一個泛泛之輩。至少唐初幾次關鍵之戰,李建成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戰役之一:西河之戰。這是李淵晉陽起兵之後的第一仗,這場關鍵之戰決定了義兵未來之走向。李建成帶兵不辱使命,一舉拿下這場勝利。此戰的關鍵之處在於,堅定了李淵反隋的決心,影響深遠。

戰役之二:潼關大興之戰。面對隋朝瘋狂的反撲,李建成親率大軍堅守潼關,堅決阻擋了隋朝名將屈突通西援首都大興城池。而在大興城久攻不下的不利形勢下,李建成親率部隊第一個攻入城內。這次戰役為李淵順利登基,大唐初建創造了條件。

“建成之死,百身莫贖”!也許這就是高祖李淵臨終的吶喊……

戰役之三:蒲州防禦戰。

高祖武德三年,恰逢李世民東征王世充。這時候,李建成負責鎮守蒲州,蒲州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時刻防禦強大的突厥騎兵部隊來襲。而在這個關頭,李建成的成功堅守,也為李世民討伐王世充,建立了一個穩定的後方。與此同時,李建成審時度勢,主動出擊,與其他部隊聯合擊敗了梁師都與突厥聯軍,徹底穩固了大唐北方局勢。

戰役之四:鄜州之戰。高祖武德四年,李世民與竇建德激戰正酣。大唐主力在外,稽胡部首領劉屳成發現了先機,率領數萬大軍侵擾大唐。這時,又是太子李建成領軍在鄜州迎戰稽胡軍主力,幾場激烈對決,徹底消滅了來犯之敵。

“建成之死,百身莫贖”!也許這就是高祖李淵臨終的吶喊……

戰役之五:平定劉黑闥。武德四年,竇建德部下劉黑闥發動第二次叛亂,來勢洶洶,兵鋒所指,所向披靡。只幾個月光景,就恢復了竇建德的全部地盤,這次叛亂被李世民擊敗。但是叛將首領劉黑闥卻逃到突厥。之後,劉黑闥借兵再次攻佔竇建德原來的地盤,最終,劉黑闥被李建成徹底消滅。

戰役的成敗,關乎一人的功績,五大戰役的成敗歸功於李建成,通過以上戰役的勝利,我們還能把李建成看成一個一無是處的無能之人嗎?

“建成之死,百身莫贖”!也許這就是高祖李淵臨終的吶喊……

三、掩蓋其功,歷歷在目

太宗即位,非常理,必須要製造一個帝位的合理合法的根據來。造功於自己,造過於對手,自然是一項必不可少的工程。建成的軍功必然被無情的抹去……手法大致如下:

一是對建成立的軍功,除去建成之名。如平西河之役。

二是對建成部下將領立軍功的,不書明屬於建成部下。如克長安之役,將雷永吉改名為雷紹,而且不書明屬於建成部下。

三是對建成的職權或官銜從略,使受建成指揮的軍隊所建之功不屬於建成。如書“太子屯蒲州以備突厥”,及以後各戰役是。

四是對建成部屬的戰功,特別從略。如太子建成平劉黑闥時,他的部將錢九壟、竇琮等的軍功,毫不加描述。若與秦王世民平王世充、竇建德時對秦王及其部屬軍功的描述相比,尚不及數十或百分之一。

五是對建成的軍功或戰勝,往往改為戰敗或罪過。如霍縣之役。

歷史浩如煙渺,當初史官篡改歷史手法之巧妙,虛實結合之完美,讓後世真的無法全面還原之現實,縱然有溫大雅的日記做佐證,仍然有很多事實無法恢復其本來的模樣,但經過必然會有痕跡,在歷史的蛛絲馬跡中,我們仍然能窺察到李建成之不平凡之處。

“建成之死,百身莫贖”!也許這就是高祖李淵臨終的吶喊……

比如,李建成在世之時,突厥部落很難向大唐腹地縱深;而建成死後,駐守在突厥邊境的將領都是李建成的舊將,這些人惶惶不可終日,這時候,突厥的頡利可汗竟直逼渭水北岸……;還有建成在世時,高祖李淵對突厥態度強硬,多次下詔,言將親征突厥。而建成死後不久,太宗即位,李世民面對突厥的咄咄逼人的攻勢,沒有辦法,不得不訂城下之盟,掏空府庫、傾盡錢財去賄賂突厥。

前後史事相比,建成在武德末年捍衛北疆的軍功可見一斑。古人常說:“房屋因有棟樑而安,棟樑功用不顯,拆棟樑而房屋倒,棟樑之功始顯。唐隱太子建成捍衛北疆的軍功,就如房屋之有棟樑一樣。

“建成之死,百身莫贖”!也許這就是高祖李淵臨終的吶喊……

四、功過是非,自有公論

“建成之死,百身莫贖”。歷史應該還李建成一個公道。大唐草創之初,李建成之功績和能力本不在李世民之下,而受太子知名所累,想平安過度承繼大統,不成想為李世民所覬覦而兵敗被殺。如若到此為止,李建成也就認了。

但李世民為了鼓吹自己登基的合法性,竟然不惜筆墨將其塑造成低能無德,嫉賢妒能的小人形象,實乃滑天下之大稽,李建成縱然死了,也是是可忍熟不可忍。

賀潤坤在《論李建成在建唐中的歷史作用》一文中認為:

第一,建成奉父命在河東獨當一面,其參預太原起兵密謀是毋庸置疑的。

第二,建成建唐軍功大於世民

第三,武德年間建成以太子佐理政務、參與決策之功無可否定。

李建成作為皇太子,有軍功加身,本就是值得稱頌的功勳。更為主要的是,身為太子其主要職責是協助高祖李淵統籌全局,這是任何親王將相無可比擬的殊榮。

“建成之死,百身莫贖”!也許這就是高祖李淵臨終的吶喊……

李世民身為親王,統軍出征,責無旁貸,再大的功勞也不過是本分和責任,卻不是拿來歌功頌德的資本,更不是奪取皇位的政治本錢。退一步講,若論其戰功,除了自身突出的帶兵能力之外,更多的則是其統帥的部隊一直都是唐軍主力,取得一些大的戰功本就是分內的事情。同時,這些戰役與李建成經歷的戰役相比,大多是一些局部戰役的勝利,相比軍功,當時還有李靖、李世績等人都不在其下,而他們的共同身份都不過是大唐的臣子罷了。

“建成之死,百身莫贖”!也許這就是高祖李淵臨終的吶喊……

縱觀天下,彼時的高祖、建成才是大唐全局戰略的制定者和全國統一戰爭的實際指揮之人。而李建成、李世民在初唐軍政格局演變中的地位變化,李建成之地位始終高於李世民的,其責任也始終重於李世民。

唐史學家孟憲實教授指出,唐初這段歷史大家研究一致認為是經過系統篡改的,他在談到李建成的建唐功績時說:太子幫皇帝出征天下,在幫助皇帝治理天下是一攤子的事,是全國的事,也是很重要的功勞。從劉邦那個時候流傳一句話,功人功狗,哪個更重要,當然是立功的人更重要。李世民跟他父親比,應該說他是一個立功的狗,而後面指揮的才是立功的人。在建國過程中他哥哥應該是功勞最大,功在全面。

玄武門事變,中國歷史上的著名兵變,開啟了大唐盛世,也妖魔了一代太子。歷史是由人民書寫的,功過是非自然要由人民來品評,建成的光正形象本不該被埋沒,我們不是在為歷史人物翻案,只是想還歷史一個真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