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俗稱“小黃魚”的金條價值多少錢?購買力如何呢?

看過民國電視劇的人,一定對於多方勢力共同認可的黃金印象深刻。無論是漢奸、特務,還是軍閥、土匪,黃條,也就是俗稱小黃魚,一直他們最認可貨貨幣。理由自然也不難理解,所謂盛世古董,亂世黃金,在軍閥混戰的民國,黃金自然是最保值,也是購買力最為堅挺的硬通貨了。

民國時期,俗稱“小黃魚”的金條價值多少錢?購買力如何呢?

民國金條

而民國期間,由於國民黨混亂的金融政策,無論是抗日戰爭時期的法幣還是解放戰爭時期的金圓券,貶值速度之快令人瞠目結舌,無數百姓畢生積蓄的財產就此灰飛煙滅。因此,在動亂時期,有錢的家庭都會備上兩三根小黃魚,一般家庭則會儲備價值更低的銀元,以備不時之需。

二十世紀初,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尤其是各國列強,早就已經開始使用以黃金為本位幣的貨幣制度,因此黃金交易也十分活躍,上海灘甚至成為了世界第三大黃金交易市場。

民國時期,俗稱“小黃魚”的金條價值多少錢?購買力如何呢?

民國時期上海灘

雖然國民政府早在1935年就禁止市場買賣流通黃金和白銀,並要求全部兌換成法幣,但是由於國民黨糟糕的貨幣政策和低效的行政能力,尤其是抗戰爆發後,國民黨統治區內通貨膨脹極為嚴重,法幣飛速貶值。因此,國民黨的這一禁令從未徹底實行。

黃金,也就是我們俗稱的“黃魚”,一直是民間最堅挺,也是最被認可的等價物。製作的小黃魚的原料是由美國進口的金磚,由當時的國民政府中央造幣廠進行切割後,使用半自動金條壓軋機制成不同重量的金條。

民國時期,俗稱“小黃魚”的金條價值多少錢?購買力如何呢?

民國金條

按照中國傳統的計量單位,金條以“兩”為基本重量單位,通常來說,金條分為三種,分別為十兩,五兩和一兩。當然也有半量等其他規格。對於普通老百姓而言,一般將一兩重的金條稱之為小黃魚,10兩重的自然是大黃魚了。中央造幣廠制的金條上,會壓有中央造幣廠、日期等字樣。

民國期間的大部分金條,都是在1945年到1949年之間生產的。國民黨敗退臺灣之後,也將儲藏於金庫的大量金條運至臺灣,而這些數目巨大的金條也成為臺灣後來經濟騰飛的基礎。

民國時期,俗稱“小黃魚”的金條價值多少錢?購買力如何呢?

金庫

那麼,這些小黃魚到底價值幾何呢?

我們都知道,在使用公制之前,中國舊制一斤為16兩,所以民間也有半斤八兩之說。因此,當時的一兩金條,大約相當於今天這樣單位的31克。所以,小黃魚,也就是一兩的金條為31克黃金,而大黃魚也就是10兩的金條,自然是310克了。

如今黃金的價格一直徘徊在1克270元左右,因此,按照金價單純計算黃魚的價值,一兩的小黃魚價格約為8370元,而大黃魚自然是83700元了。

當然,這麼計算小黃魚的價值是並不合理,黃魚作為民國時期鑄造的金條,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收藏價值,因此,它的實際價值應該比金價核算要高得多。

小黃魚

作為毋庸置疑的硬通貨,小黃魚在民國時期的購買力自然也十分強大。據說民國期間,一條小黃魚可以買二畝良田,3到5條小黃魚,就可以在北京買一個小型的四合院。

當然,如今北京的四合院早已是天價,如果按一個四合院一億元來計算的話,相當於民國時期的12000個小黃魚的價值。不過,盛世與亂世的房屋價值,本身也不具可比性。

北京四合院

據統計,截止到1949年3月,國民黨共生產了各種重量的金條約有111萬條,重量大約為153萬兩。但是,由於國民黨敗退臺灣之後,絕大多數金條都被帶去臺灣,留在大陸的金條並不多。

而且,被留在大陸的金條大多數也被銀行回收並融化,因此,民間存有的金條數量十分稀少,再加上金條特定的歷史時間,小黃魚也成為收藏家最愛收藏的藏品之一。它的價值,也不能簡單地用金錢來衡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