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六十年代,一戶農民一年能掙多少錢?

五六十年代,一戶農民一年能掙多少錢?

五十年代前期開始,中國農村就開始慢慢地走向合作化,從初級社到中級社,再到高級社,1958年最後成立了“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集體化的生產,讓許多原來比較簡單的問題複雜化了,比如分配問題,原來單幹時自負盈虧,掙多少虧多少自己清楚,但集體化後這些情況就不再由單個的農民自己掌握了,而要看全社的收支情況才能知道自己的收入。

為了讓農民清楚自己在集體化中的賬目問題,一般來說,從合作社時期有些地方就開始給農戶發《社員經濟往來手冊》,把農民與社(以後是生產隊)的經濟往來,收入、支出、糧食領取、穀物分配等等賬目都一一記錄在這個冊子中,讓農民對自己的經濟狀況有所瞭解。到人民公社時期,全國各地基本上都採取了這種方式來記錄。

一些教科書上對這種記錄方法的描述是:社員經濟往來手冊,是記載農業社與社員之間發生經濟上往來事項的一種訂本式的憑證,這種手冊要發給每人或每戶一本。社員從手冊中可一目瞭然地看出自己和合作社之間在經濟往來上的全面情況,便於隨時進行核對。

這種《社員經濟往來手冊》現在還存留的比較多,筆者蒐集到一冊五十年代末到六十年代初的一冊,上面有兩年的經濟往來賬目,這個叫宋佔玉的農民在1959年全年共收入180.94元,扣除一年內在生產隊所預支的錢款、分配的糧食等其他項目外,一年領取現金41.33元。這是一個普通農戶一年的現金收入。

以下是農民宋佔玉1959年經濟來往的記錄:

五六十年代,一戶農民一年能掙多少錢?

五六十年代,一戶農民一年能掙多少錢?

以下是農民宋佔玉1960年經濟來往的記錄:

五六十年代,一戶農民一年能掙多少錢?

當然,這個數目在當時的農村不算低,我記得以前曾經聽說過,在那個年代很多農民一年辛辛苦苦下來,扣除了各項開支後及口糧外,往往還欠生產隊的錢,而筆者也曾寫過一個案例,江西南康縣鍾長娣家年終分成時還反欠生產隊錢款。

《社員經濟來往書冊》真實地記錄了計劃經濟時代農民收支的情況,或許,在集體化生產下,在那個時代,個人的辛勤勞動並不能讓農民富裕起來,在七十年代末,改革開放下,農村開始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農民的積極性才發揮出來,社員對自己的經濟有了把控,農業發展了起來,農民的生活也日益富裕了起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