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酒馆》厨子造反的政治隐喻 历朝历代开国初都面临这两件事

夜幕终于降临了,除了“气死风灯”还在左摇右摆着,大地上的一切,都在黑暗中褪去了浮躁与繁华。

“山东老酒馆”的三爷行色匆匆——没错,黑暗总是让人脚步加快。可让人不解的是,为什么这么晚了,三爷却出现在了街上,毕竟陈掌柜不在,最累的就是三爷了。

还有更让人不解的一幕:就在三爷的背后,一个头戴斗笠的人悄悄出现,然后他悄悄的从腰间抽出了一把短刀,向三爷刺去……

没错,三爷遇刺了!一刀贯穿了他的背部。望着三爷踉跄远去,斗笠客微微抬了抬斗笠,一张熟悉的脸映了出来,他是“山东老酒馆”的厨子——老蘑菇。

《老酒馆》厨子造反的政治隐喻 历朝历代开国初都面临这两件事

老蘑菇造反

“山东老酒馆”的厨子终于还是造反了!

阐史君在看这一段情节的时候,眼前浮现的全都是历史上,各朝各代开国之初的政治生态。从这个角度来看,“山东老酒馆”的厨子造反,可以作为一个活生生的案例,帮助我们分析开国君臣间的那些政治问题。

今天阐史君的脑洞,就来聚焦《老酒馆》厨子造反背后的政治隐喻。

一、政治隐喻一:兄弟与君臣的转变

老蘑菇和陈怀海是什么关系呢?在“山东老酒馆”成立之前,他们之间的关系还很单纯,关东山摸排滚打出来的——兄弟。

剧中陈怀海曾经回忆过那段日子:有一次,他们遇到了仇人追杀,陈怀海的腿被人砍伤了,老蘑菇背着他跑了一夜。当仇家顺着血迹追来的时候,老蘑菇没有选择丢下陈怀海,而护着他杀出了一条血路。

可以说,老蘑菇对陈怀海有救命之恩。那时候,他们就是兄弟,而且是生死兄弟。

《老酒馆》厨子造反的政治隐喻 历朝历代开国初都面临这两件事

创业之初

但这份“兄弟关系”在“山东老酒馆”成立之后,出现了变化:陈怀海变成了陈掌柜,老蘑菇变成了大厨,一个是老板,一个是员工。但是很显然,老蘑菇并没有适应这个新角色。从下面这件事,就可以看出端倪:

有一次,贺掌柜给老蘑菇提出了一个不切实际的意见,结果老蘑菇抄起刀就要砍他。陈掌柜看到之后,怎么做的呢?他拦住了老蘑菇,救下了贺掌柜。事后,老蘑菇非常不满,他问陈掌柜的:“您为什么总向着外人呢?”——在老蘑菇的看来,只有和陈掌柜一起打拼过的人才是自己人,这是想当然的,还把自己当成了陈掌柜的兄弟啊。

可是陈掌柜怎么说的呢?陈掌柜说:“大家都是一家人。”——看到没有,出生入死的兄弟和半路加入的贺掌柜,被陈怀海摆在了同一个位置。什么意思呢?这意味着所谓的“都是一家人”就是个客套话——老板与员工怎么是一家人呢!

没错,创业阶段是兄弟,开业之后就是君臣,老蘑菇你弄混了啊。

《老酒馆》厨子造反的政治隐喻 历朝历代开国初都面临这两件事

老蘑菇

而如果我们把眼光放大,就会发现,一个酒馆、一个公司是这样,一个国家,其实更是这样。历史上,每当新朝代建立,都会出现一次兄弟与君臣关系的转变,这是开国阶段的政治生态,同时,也考验着功臣的适应能力。

将兄弟、君臣这两对关系处理的最好的,当属关羽了。《三国志·关羽传》也记载了关羽和刘备的相处之道。首先,两个人是兄弟关系:

先主与二子(关羽、张飞),寝则同床,恩若兄弟。

刘备和关羽以兄弟关系相处的时候,睡觉都要睡在一起。但是当有外人的时候呢,《关羽传》又这样说道:

而稠人广坐,侍立终日,随先主周旋,不避艰险。

在外人面前,关羽和刘备之间又是君臣的关系了,两人有着明显的尊卑:刘备坐着,关羽要站着,他更像是刘备的警卫。

《老酒馆》厨子造反的政治隐喻 历朝历代开国初都面临这两件事

刘备坐着,关羽站着

这说明,创业初期阶段,关羽就已经能处理好与刘备的“君臣、兄弟的双重关系”。后来,刘备自立“汉中王”,关羽更是为了处理好这双重关系,不惜违背自己的本意。《三国志·黄忠传》记载,刘备成为汉中王之后,封黄忠为后将军,结果关羽听说了之后,说了那句著名的话:“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

但随后使者费诗说了一段话,却让关羽接受了这个任命。费诗说了什么呢,他说:

王(刘备)与君侯譬犹一体,同休共戚,福祸共之,愚为君侯,不宜计官号之高下,爵禄之多少为意也。

这意思是说,你和汉中王刘备不仅是君臣,还是休戚与共的兄弟,你最好不要计较官位是高是低。这是用关羽和刘备是兄弟的这层关系,来劝说关羽。结果关羽“羽大感悟,随即受拜”。可以说,君臣兄弟的双重关系,可以让骄傲的关羽做出违背意愿的选择。

《老酒馆》厨子造反的政治隐喻 历朝历代开国初都面临这两件事

韩信

当然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处理好这样关系的,比如韩信。居功自傲,无视刘邦给他的一次又一次暗示,并且还撺掇陈豨谋反。不仅如此,史书上说“上(刘邦)自将而往,信病不从。”好嘛,刘邦都亲自出征平叛了,你韩信竟然称病不出,明显是摆不正自己的位置啊。那对不起,您的结局早就已经注定了。

二、政治隐喻二:开国之初 文臣与武将也是一局棋

老蘑菇造反的另一个原因,也很简单,老蘑菇对陈怀海说:“自从开了酒馆,您什么事都和三爷商量,从来不和我说。”老蘑菇是因为嫉妒造反的吗?确实是。但创业成功之后,武将地位的转变,是必然的结果。

《老酒馆》厨子造反的政治隐喻 历朝历代开国初都面临这两件事

老蘑菇造反的原因

创业阶段,比如说在关东山的时候,陈怀海需要有人为他搏杀,这时候老蘑菇自然受到重用。但一旦创业成功,陈怀海需要的就是管理型的人才了,做了财务的三爷就成了名副其实的左膀右臂。可以说,打天下要靠武,守天下要靠文。老蘑菇弄不明白这一点,自然受不了自己被冷落,悲剧也就发生了。

那么历史上,历朝历代开国之初会不会也遇到这种情况呢?当然会。国家建立之后,就意味着武将要为文官腾地方了。

最典型就是光武帝刘秀的策略。史书上说他开国之初,对待功臣的办法就是六个字:

退功臣、进文吏。

《后汉书·光武帝纪》也记载了这样一个小故事:光武帝的太子,曾经问父亲战争军事的问题,结果被光武帝训了一顿,他说:“昔卫灵公问陈,孔子不对,非尔所及。”

这是一种表态,战争已经告一段落,国家要偃兵息武。这种暗示传播开来之后,开国功臣邓禹、贾复等人,于是便这么做了:

知帝欲偃干戈、修文德,不欲功。臣拥众京师 ……到甲兵、敦儒术 ” 。

这一下,武将们都转变了思路,不仅交出了兵权,而且开始“敦儒术”了。

《老酒馆》厨子造反的政治隐喻 历朝历代开国初都面临这两件事

光武帝刘秀

不过,刘秀虽然是“退功臣、进文吏”,但他与陈怀海重用三爷,起码有两点不同,而这也是刘秀策略高明的地方。

(一)虽然“进文吏”,但却依然苛责。

光武帝刘秀虽然任用文官,但却对这些文官十分苛责。《后汉书·申屠刚传》记载说:

时内外群官, 多帝自选,加以严察 , 职事过苦。

职事过苦,是实情。建武年间担任大司徒职位的人,伏湛罢官 ,戴涉最后因为有罪被下狱致死。您说狠不狠? 这还没完,刘秀对地方官更狠,“建武十六年,诸郡太守坐度田不实 , 世祖怒杀十余人” ,对待犯错的官员,刘秀杀人也是丝毫不含糊啊。对比陈怀海呢,他对三爷并不是这样。

(二)虽然“退功臣”,但大事还找他们商量。

刘秀虽然不给开国功臣实权, 但每当有国家大事难于决断的时候,他还是会找功臣武将们商量,让他们出谋划策。史书上记载:

每有四方异议,辄召入问筹策。

而如果遇到叛乱或者外敌入侵,刘秀也会启用能征善战的功臣们去镇压比如大司马吴汉、将军马武都率兵平过叛。

这一点陈怀海没有做到,老蘑菇说的很清楚,“你陈掌柜遇到大事,只与三爷商量。”从这个角度老说,老蘑菇的造反,陈掌柜要负一定的责任的。

三、阐史君说:两盘棋局中 流了多少血

今天,阐史君借助《老酒馆》中老蘑菇的造反,说了历朝历代开国之初面临的两个问题,也就是:一如何处理兄弟、君臣这两种关系的转变;二是如何处理武将与文臣的关系。

一个小小的酒馆,处理起这两个问题来,尚且不那么得心应手,更何况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呢?真正处理好的也没有几人。

《老酒馆》厨子造反的政治隐喻 历朝历代开国初都面临这两件事

流不尽的英雄血

这两局棋,有下的不错的,比如赵匡胤采取了相对柔和的“杯酒释兵权”;刘秀采取了供养功臣的做法;当然,还有气度不凡的唐太宗,他采取了重用功臣的方式,咱们只能佩服了。

而下的臭的更是大有人在,最典型的就是刘邦和朱元璋,他们采取了大肆杀戮功臣的做法,而且朱元璋甚至连文官都不放过。

说到这里,不得不感叹,这两盘棋局中,流了多少英雄血啊……


《三国志》

《后汉书》

《评两汉初期对待开国功臣的政策》 周建英

《开国功臣归宿论》 郑宏卫

(作者简介:自幼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从事媒体行业,有数 十篇文章散落网络之间,望与诸君交流,欢迎各位关注赐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