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教案,曾國藩身敗名裂,沒想到走之前還不忘送李鴻章一場造化

曾國藩和李鴻章的關係一直以來都被史學家津津樂道,是師生關係的最佳典範。李鴻章剛出道就跟隨曾國藩學習“義理經世之學”,後來李鴻章辦“淮勇”創業失敗,曾國藩特地將其收入湘軍帳下,親自調教。曾國藩保李鴻章出任江蘇巡撫,幫助其創辦淮軍,李鴻章則投桃報李,金陵讓功。曾國藩平定太平天國運動後,裁湘留淮,薪火相傳,曾李瓜代。

天津教案,曾國藩身敗名裂,沒想到走之前還不忘送李鴻章一場造化

曾國藩對李鴻章的培養指導前後將近三十餘年,正如李鴻章給曾國藩輓聯中提到:“師事近三十年,薪盡火傳,築室忝為門生長。”李鴻章很感激曾國藩對其的栽培。就算在曾國藩生命的最後時刻,其也不忘給李鴻章的未來鋪路,天津教案,就是“築室忝為門生長”最好的體現。

出任直隸總督

1868年,曾國藩憑藉在剿捻提出“河防戰略”,被朝廷認定為剿捻首功,朝廷下旨授予其武英殿大學士的稱號,並調任直隸總督。李鴻章僅獲得協辦大學士,湖廣總督,朝廷“揚曾抑李”相當明顯。

直隸總督是天下第一督,負責提督軍務、梁餉、管理河道兼巡撫事,手握兵權,負責拱衛京師之重責。按照禮制,出任直隸總督,要進宮覲見。

天津教案,曾國藩身敗名裂,沒想到走之前還不忘送李鴻章一場造化

曾國藩原以為,此次覲見,兩宮會向他詢問治國、外交大計,討論如何推動王朝中興等重大問題,因此他特地準備了很多內容。沒想到,兩宮和曾國藩交談盡是一些無關緊要的內容,曾國藩為此很失望。和恭親王、軍機大臣接觸後曾國藩更加失望,對王朝的未來不抱希望:

兩宮才地平常,見面無一要語;皇上衝默,亦無從測之;時局盡在軍機恭邸、文、寶數人。恭邸極聰明而晃盪不能立足;文柏川正派而規模狹隘,亦不知求人自輔;寶佩衡則不滿人口。朝中有特立之操者尚推倭艮峰,然才薄識短。餘更碌碌,甚可憂耳。

雖然國家最高領導層的表現讓曾國藩大失所望,但是身為直隸總督的他不忘本職工作,狠抓直隸省的吏治。曾國藩沒想到天子腳下,官場風氣如此敗壞,於是決定加以整頓。不到兩年的時間,曾國藩彈劾19位官員,結清12000多件舊案、28000多件新案,完結率90%以上,直隸省的吏治煥然一新。

爆發天津教案

第二次鴉片戰爭後,天津成為通商口岸,外國人被允許在天津傳教。法國人就在天津建立一座教堂,叫育嬰堂,裡面收養了150多名棄嬰。本來這是一件好事,但是在1870年,育嬰堂內發生傳染病,30多名兒童接連死亡。

不明事理的百姓開始傳出謠言,這些孩子是因法國教士“採生折割”致死,傳教士們刻走了這些孩子的心,挖去了他們眼,用來做藥材,然後把他們棄屍荒野,這就是西藥那麼靈驗的原因。

天津教案,曾國藩身敗名裂,沒想到走之前還不忘送李鴻章一場造化

就在這關鍵時刻,天津發生了拐賣兒童事件,兩名人販子張栓、郭拐在拐賣一個小孩時被查獲。天津知府張光藻連夜和知縣劉傑會審,地方官動用肉刑,以致案犯很快承認自己迷拐孩子是為僱主藥用,但是他們並沒有供出僱主是誰。天津當局為了儘快“平息民憤”,很快將這兩名人販子砍了腦袋,並貼出告示:

張撿、郭拐用藥迷拐幼童,詢明……是實,正法。風聞該犯多人,受人囑託,散佈四方,迷拐幼孩,取腦、剜眼、剖心,以作配藥之用。

這張告示相當於證實了百姓們之前的猜測,“風聞該犯多人,受人囑託”的供詞更是將幕後指使指向教會。這造成了嚴重的社會恐慌,天津百姓人心惶惶,家門緊閉,不敢讓兒童出門。

接下來又發生了武蘭珍迷拐案,一個叫武蘭珍人販子在天津某村迷拐了一位兒童時,被人當場抓住。在村民的“審問”下,武蘭珍供出了自己是受教堂中一位教民的指使才拐賣兒童的。這無疑引爆了天津百姓的憤怒。

憤怒的百姓將教堂團團圍住,激進分子衝入教堂,將裡面的神父教眾殘忍的殺掉,將教堂洗劫一空,並放火焚燬教堂。隨後暴怒的民眾,還將法國領事館砸毀,還殃及附近的美國、英國會館。事後查明,百姓打死外國人約二十名(法國領事一人,傳教士十一人,比利時二人,俄國三人,意大利和英國個一人)。這就是震驚中外的“天津教案”。

拖著病軀,赴天津調查事件

“天津教案”發生第二天,八國公使聯合向清廷發去照會,法國派軍艦抵達大沽口。慈禧急忙命正在休假養病的曾國藩趕赴天津,負責審理此案。

此時曾國藩身體大不如前,他知道審理此案的難度。如果向外國人妥協,則被罵賣國賊,一生聲譽受損。如果一味強硬,重則會導致戰爭。不管如何處理,都會得罪人,曾國藩不願介入如此吃力不討好的案件中。

實際上,這屬於外交事務,雖然曾國藩是直隸總督,但是這並不在他的職權範圍內,他是完全可以藉口推諉給負責外交的恭親王。然而,曾國藩不是一個逃避困難的人,只要他有一口氣在,就會鞠躬盡瘁,為國分憂。沒辦法,曾國藩只能拖著殘軀赴天津,在赴津之前,曾國藩都已經給子女們留下了遺書。

曾國藩的到來,受到了當地百姓鄉紳的熱烈歡迎,在他們的心中曾國藩就是拯救世界的大英雄,這次肯定是來為他們伸張正義的,他們甚至鼓動曾國藩向洋人開戰,將他們趕出天津。

沒想到,曾國藩接下來的處理讓他們大跌眼鏡。曾國藩首先把涉及案件的官員撤職,對洋人示好,接著一方面跟洋人接觸談判,另一方面抓拿鬧事的兇手。百姓們開始罵曾國藩為大漢奸,曾國藩承受巨大的輿論壓力。

曾國藩首先發出通告,讓親眼目睹洋人挖眼剖心的人到他這裡舉報,然而一個人也沒有。接著,曾國藩又讓那些孩子被拐賣的父母前來舉報,然而,一家也沒有:

詢之天津城內外亦無一遺失幼孩之家控告有案者。

慈禧陰險嫁禍,曾國藩成為替罪羊

曾國藩查明瞭案件後,向朝廷上了一份奏摺,講到“挖眼剖心,迷拐兒童”的事情毫無根據,並且還解釋了百姓為何輕信謠言的原因,列出了五大疑點:

一、教堂大門終年關閉,神秘莫測,房屋皆建地下室,疑為因禁幼孩之用;二、有人到仁蔥堂治病被留不回,被疑為藥所迷;三、教士為瀕死者行洗禮,被疑為送入堂內皆見士而不見出;四、母子同在堂內,經年不得相見;五、堂中死人過多,掩埋多在夜間,又有二三尸一棺者,胸腹先腐,於是浮言大起。

然而,這份奏摺從軍機處抄送給各部時,被慈禧刪去了“五大疑點”的關鍵信息。所以,這份奏摺一公佈,朝野譁然,曾國藩立馬被“萬夫所指”,京城“反曾運動”此起彼伏。湖南官員對曾國藩口誅筆伐,連多年的好友倭仁也和他斷交。

曾國藩在接手此案時就已經知道會對自己的聲譽有損,但是被慈禧這麼一搞,輿論遠遠超過他的承受範圍。他無法理解,自己辛辛苦苦為百姓開脫的“五疑”,慈禧為何要刪掉,這導致奏摺的剩下的內容基本上都是在為洋人說話。

天津教案,曾國藩身敗名裂,沒想到走之前還不忘送李鴻章一場造化

慈禧之所以這麼做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是慈禧本身就相信洋人“挖眼剖心”的謠言,她是一個常年躲在深宮裡面的婦人,她是有權謀不錯,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她有眼界。第二是當時的保守派大多排外,以醇親王為代表,他們對以恭親王為首的洋務派發起的“洋務運動”早就不滿。曾國藩正好是洋務派的中堅力量,保守派藉此機會打壓洋務派,此時洋務派領袖恭親王已經被慈禧革去“議政王”頭銜,權勢大不如前,他也保護不了曾國藩。

曾國藩接下慈禧的鍋,最後送李鴻章一場造化

洋人的大軍已經聚集在天津城外,他們向清廷施壓,要求處死天津知府張光藻、知縣劉傑。但是,曾國藩當然不會答應洋人的請求,如何處置官員那是中方的權力,絕對不允許洋人操縱。

為了震懾洋人,做好萬全準備,曾國藩讓朝廷下旨,命李鴻章帶兵前往天津。沒過多久,朝廷的旨意下來,同意曾國藩讓李鴻章帶兵赴直的請求。

就在此時,兩江總督馬新貽被刺身亡,兩江總督位置出現空缺,慈禧為了平息民憤,下旨讓曾國藩調補兩江總督,李鴻章補授直隸總督。慈禧這道旨意讓曾國藩相當難堪,這無疑是降職,間接否定曾國藩在“天津教案”中的功勞。

天津教案,曾國藩身敗名裂,沒想到走之前還不忘送李鴻章一場造化

接到朝廷的任命,李鴻章欣喜若狂,很快抵達直隸省首府保定。但是,他沒有選擇立即開赴天津協助曾國藩處理“天津教案”,而是選擇留在保定觀望。

本來接到兩江總督的任命,曾國藩可以藉此機會脫身,但是慈禧同時又命他辦理完“天津教案”才能離開。李鴻章也給曾國藩來信,坦言自己不願“初政即犯眾惡”。曾國藩自然不會臨陣脫逃,那不是他辦事風格。曾國藩自知時日無多,他願意為他最得力的學生李鴻章做鋪路石。

曾國藩加大了審案力度,前後抓了上百名疑犯,最終,擬定正法者二十人,軍徒者二十五人。如此處置,違背良心,內心很痛苦,事後,曾國藩偷偷給每位犯人家裡五百兩,以示安慰。由於曾國藩得知法國在普法戰爭中失利,果斷的拒絕了法方將天津知府張光藻、知縣劉傑處死的無理要求,將他們發往黑龍江軍臺效力。對於二人,曾國藩內心愧疚,私下讓幕僚給他們送去一萬多兩做為生活路費,以彌補自己的遺憾。

“天津教案”就這樣審結,昔日的“中興第一名臣”淪落到“千夫所指”的境地,令人唏噓不已。“天津教案”讓曾國藩一直處於愧疚之中,精神受到極大的打擊,回任兩江總督不久,曾國藩於1872年病逝。朝廷聞訊,輟朝三日,追贈太傅,諡號“文正”。

曾紀澤替父掙得公道

1878年,慈禧接見了準備出任駐英、法公使,曾國藩的兒子曾紀澤。慈禧曾說過曾國藩“文武全才,惜不能辦教案”,曾紀澤決定藉此機會為父爭取一個公正的評價:

臣從前讀書到“事君能致其身”一語,以為人臣忠則盡命,是到了極處。······競須拼得將聲名看得不要緊,方能替國家保全大局。即如前天津一案,臣的父親先臣曾國藩,······又見事務重大,非一死所能了事,於是委曲求全,以保和局。其時京城士大夫罵者頗多,······其實當時事勢,舍曾國藩之所辦,更無辦法。

天津教案,曾國藩身敗名裂,沒想到走之前還不忘送李鴻章一場造化

曾紀澤的一番話,慈禧聽後有點心虛,畢竟這個鍋是她故意率給曾國藩的,最後慈禧說了一句公道話:“曾國藩真是公忠體國之人”

三十年後,發生了義和團運動,曾國藩千方百計避免的事情最終還是發生了。慈禧在“天津教案”積蓄的怒火,一次性向洋人發洩,她是痛快了,但是中華民族卻為此遭殃。不知道當時的士大夫,是否會懷念三十年前的曾國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