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草動物不敢反抗食肉動物的原因是什麼?基因、性格還是什麼?人類是否也有類似的特點?

南極大白


食草動物不敢反抗食肉動物?來你看看下邊這張圖,非洲雄獅作為頂級掠食者、貓科動物中的佼佼者,面對非洲五霸之一、脾氣暴躁的野水牛,那也只有逃命的份,跑得慢了可能就要付出生命的代價了,再看第二張圖片非洲獅如果不爬上樹很難擺脫非洲野水牛的追擊。


當然了當非洲野水牛落單的時候,面對非洲獅的組隊捕獵,就很難發揮出那種勇往直前的氣勢了。但是非洲野水牛的反抗依然是很強烈的,在即將失去生命的前提下,即使是草食性動物也會爆發出巨大的能量。

但是那些體型較小的獵物,反抗的可能就沒有那麼劇烈了,因為它們不具備反抗成功的能力。人類現在已經站到了食物鏈頂端,難以理解天敵關係“血脈上的壓制”,從內心深處就放棄了抵抗的念頭,一切的源頭都是內心上的那種恐懼。這絕對是刻在骨子上、記錄在基因中的,就類似於現代人類都比較怕蛇,貌似也並沒有特別的原因,即使無毒的小草蛇也很懼怕,這主要就是因為在進化過程中老祖宗把吃的虧都記錄在基因中,蛇這種動物很恐怖能致命。

生物一切的差異性最終都可以追溯到基因上,草食性動物不敢反抗肉食性動物,絕對有基因的作用在裡邊。同時也是從祖輩傳承而來的經驗,初生牛犢不怕虎,但是被父母教育一段時間後看到老虎可能就嚇到癱軟在地。這裡尤其要提一嘴網紅界的新寵-暈倒羊,一受到驚嚇直接就四腳朝天的暈倒,面對天敵就更是如此了。

人類也是一種動物,在野外面對例如獅、虎、豹這種大貓,依然會很恐懼,在極度的恐懼中甚至雙腿都邁不開的,只能任人宰割。


科學黑洞


小時候在平原,一望無際的平原,割麥子後有很多兔子,是不會打洞那種,麥子割後就沒地方藏身了。那時生活並不好,一年難得吃上肉,可除了偶爾有外地的來打獵,本地的大人們卻卻不去抓。孩子們會去攆的,只要沒有障礙物,盯住一隻持續攆上它半個小時它就跑不動了,我小時候也抓到過不少。後來才明白,其實這樣做,獲得的能量少於消耗掉的,是不值得的,當地都是農民,對付兔子沒有更好的辦法,並不是不想抓,只有精力過剩的半大小孩願意去抓罷了。人就是哺乳綱,靈長目的動物,其他動物其實也一樣,食草動物如果選擇和食肉動物決鬥,勢必會進化成更加強制和靈活的身體,已經進化出鋒利的爪牙,但草提供的能量有限,根本不能支撐它們具備這種能力,否則就直接進化成食肉動物了。


葉蟬135


我們在看有關動物類的紀錄片的時候,經常會看到這樣的場景:在非洲大草原上三五隻獅子在成群的非洲野牛、羚羊等食草動物中間橫衝直撞,然後鎖定目標完成致命一擊,一頓大餐就到手了。食草動物整日活在獅子等食肉動物的監視和獵殺之下,惶惶不可終日。

圖示:獅子獵殺野牛

對此,有的朋友充滿疑惑,食草動物的數量遠遠超過了獅子等食肉動物,為什麼不聯合起來反抗食肉動物呢?食肉動物不能直接通過植物獲取能量,而是通過獵殺其它動物來維持自身對能量的需求。動物不是植物,一動不動的在那裡等著動物啃食。動物會跑會反抗。因此食肉動物就必須有一副尖牙利爪來抓住獵物,並且攻擊性特別強。

而食草動物就不一樣了,它們以植物為食物。植物不會逃跑不會反抗,食草動物只要張開嘴把植物吞到肚裡面去就能滿足自身對能量的需求。因此食草動物沒有必要進化出尖牙利爪來對付其它動物。只不過由於食肉動物的存在,它們只需練就一些能夠逃生的防禦本領就可以了。

圖示:獅子獵殺長頸鹿

食草動物的身體結構決定了它們在和食肉動物的對抗中不佔優勢,躲避獵殺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逃跑。而食肉動物能夠捕殺到的食草動物往往都是那些老弱病殘,這些個體對於食草動物的種群來講不會造成毀滅性的打擊。所以,自從地球上出現了獅子和野牛以來,就一直是獅子獵殺野牛,野牛奉行三十六計走為上計。但是這兩種動物都好好的活到了現在。相信如果沒有認為的干預,這兩種的動物的恩怨情仇還會繼續在地球上上演下去。

圖示:在捕獵過程中受傷的獅子

不過凡事不能一概而論,兔子急了也咬人。食草動物也有反抗的時候,它們不會乖乖的讓食肉動物吃掉的,有時候它們也會給食肉動物致命一擊。我們往往會同情“手無寸鐵”的食草動物,卻忽略了食肉動物為了填飽肚子付出的艱辛和努力。一隻獵豹平均每發動6次攻擊才有可能抓到一隻羚羊。如果這6次攻擊都失敗了,它就有可能因為沒有力氣追捕羚羊而餓死。站在食物鏈更上面的食肉動物其實更加脆弱。

圖示:生死時速,獵豹追殺羚羊

因此,食肉動物捕殺食草動物,食草動物躲避食肉動物都是為了生存。我們不能帶著有色眼鏡去同情看似處於弱勢的食草動物而去厭惡食肉動物。我覺得食草動物並不弱。食肉動物和食草動物和平相處的情景只會出現在童話般的“瘋狂動物城”之中。

圖示:食肉動物食草動物一家親

對此大家是怎麼看的呢?歡迎點評!


我就是兔斯基


怎麼可能不反抗,死在野牛蹄子或者角下的獅子可也不少,食肉動物對對食草動物是有有戰力優勢,但食草動物雖然吃素,卻絕不是簡單的“吃素的”。

物種在長期生存競爭過程中是共同進化的,食草動物體型大就容易從食肉動物口中逃脫,體型小的不斷被吃體型大的留下來,逐漸地食草動物體型就逐漸變大,皮糙肉厚的,食肉動物為了吃肉,就得跑得快、力量足、牙尖咬合力強,歸根結底都是要把基因傳遞下去。食草動物儘管相比食肉動物有戰力的劣勢,但是在被捕食的時候也會躲避,不會坐以待斃,也不會因為獅子老虎的“血脈壓制”不敢動彈,甚至在有些時候,當獅子老虎攻擊某種大型食草動物的幼崽時,成年食草動物會主動攻擊獅子老虎,因此死亡的獅子老虎也屢有報道。

它們的這些行為不是經過像人類這麼複雜的思考,只是在長期進化過程中被刻印在基因中的信息的控制,要麼被吃光滅絕,要麼反抗保全性命,保證基因延續使種群長久地存在。而實際上老虎獅子的捕食成功率也都不足20%,也是由於包括食草動物反抗在內的多種因素導致的捕食失敗。人類在這方面由於高度複雜的意識的影響,有時候反而不像野生動物那麼拼命,比如斯德哥爾摩效應,是指本來應該反抗施害者的受害者,因為心理因素“喜歡上”施害者,甚至反過來幫助、處處維護施害者的一種情結。

生物尤其是具有高級神經中樞的大型動物,行動受基因控制,但又不是完全受基因控制,擁有很多選擇的餘地,人類自然也是如此。不過或許人類由於意識太複雜,有時候自己都控制不住,會採取一些出乎情理的行動,並且這種現象發生的具體腦內變化機制還沒有完全搞清楚。


來看世界呀


非洲野牛是唯一敢與獅子搏命的食草動物……。

食草動物與食肉動物完全就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族群。非洲大草原生物圈中的獅子處於食物鏈的最頂端,以捕食牛鈴、角馬、斑馬、黑斑羚、非洲野牛為食。在這些食草動物中,唯有非洲野牛敢於獅子一死相拼。這是因為非洲野牛體型龐大,且有著一對銳利的大彎角,當它被獅子激怒時,獅子要麼戰死,要麼落敗倉皇而逃。

其它食草動物為什麼不敢與野牛決鬥,其原因就是食草動物的基因中沒有攻擊性。我們可以用食草動物的牙齒與食肉動物的牙齒進行比較:食草動物的牙齒上下整齊排列,而獅虎豹狼等食肉動物的上頜下頜前端上下共有四顆尖利突兀的犬齒:用於攻擊撕咬捕獵目標,或咬斷喉管或咬斷頸椎,然後撕開獵獲物的腹腔將全部內臟吃光,進而才開始撕扯和吞食獵獲物身體上的肉。因為食肉動物進食不咀嚼而是囫圇吞食,然後靠胃酸將食物消化。由於食肉動物的兇猛,因而相對溫順沒有攻擊性的食草動物在食肉動物的攻擊下,通常不會與食肉動物發生對抗,而只會選擇逃命。而人作為最高級的靈長類動物,具有發達健全的思維器官,通常會遠離兇猛的食肉動物,因而食肉動物基本上沒有機會攻擊人類。當然,如果萬一人偶然與食肉動物相遇,人的處境顯然非常危險,從而只能選擇躲避 。但從整個自然生態的大環境來看,主宰整個自然生態大環境的其實還是人類……。


Mrttlzz99


食草動物一般處在食肉動物食物鏈的下段,理論上就是給食肉動物提供食物的,起到控制食草動物數量的作用,否則食草動物數量將會氾濫成災,植物資源枯竭,生態環境惡化敗壞,食草動物將會大批餓死,然後生態系統才可以逐漸恢復,直至達到平衡狀態,想象一下蝗蟲過境橫掃一切可吃的植物的情景,自然界必須有抑制這種情況的機制存在。

人類是雜食動物,社會性動物,很難用動物界理論解釋,和平年代肉食者階級剝削壓迫平民階級,每隔一段時間,平民階級暴動殺光肉食者階級,形成新的肉食者階級,不僅中國治亂循環如此,國外也差不多,羅馬帝國被野蠻落後的日耳曼難民消滅,英國平民在歐洲最先處決了國王和貴族,法國平民暴動殺光了王室和貴族,俄國平民暴動,亂搶掃射滅了沙皇家族,其他貴族也被鐵血清除,就連日本天皇“萬世一系”,但是幕府可是換過多次,後任幕府對前朝幕府基本就是趕盡殺絕,人類歷史基本就是平民逐步清除貴族的歷史,比動物界還要 殘暴血腥,因為階級壓迫和矛盾一旦激化到積重難返很難調和,只能通過肉體消滅解決,人類這個時候比獸類還要獸類。

此外食肉動物吃掉食草動物中的老弱病殘客觀上維持了食草動物種群的健康,當然也有青壯年食草動物被捕食,但是概率太低,自然公園的鹿群沒有狼群驅趕而飽食終日就會肥胖生病

各種疾病叢生,種群退化直至敗壞滅亡。

但是也有食草動物不處於食肉動物食物鏈下方的情況,這個時候是由自然界本身的力量控制其族群數量的,比如大象種群,成年大象是沒有食肉動物天敵的,壯年大象能夠輕易殺死最強壯的雄獅,即使是獅群捕獵壯年大象也是凶多吉少,壯年水牛單打獨鬥殺死成年獅子也不奇怪,水牛力量在那擺著,但是獅群可以通過集體力量捕殺落單的水牛,但是成群的瘋狂水牛也能輕易殺死獅群,尤其是幼年獅子,非常血腥。所以獅群一般捕殺落單的老弱病殘的水牛,這樣安全性高,成功率高,因為一旦獅子被水牛刺傷即使捕獵成功,也是會死掉的,得不償失。

河馬也是沒有食肉動物天敵的,成年河馬可以輕鬆咬死成年鱷魚,或者成年獅子,如果被其吃草的大嘴咬上,基本就是一把碎裂。此外河馬還是非洲排名第一的殺人動物兇手,而不是獅子。成年野豬也是具有恐怖殺傷力的,但是野豬並不純粹是食草動物,野豬以其體重力量殺死一隻獅子並不奇怪,所以日本鬼子發起的死亡衝鋒自稱為“”豬突”,但是似乎老虎有捕獵野豬的獨門絕技,老虎不似獅群主要靠追逐獵殺,老虎主要依靠埋伏偷襲;成年犀牛因為皮糙肉厚,重似坦克,力量奇大,性情暴躁,殺傷力不亞於雄獅,一隻犀牛殺死整個獅群不在話下,因為獅子無從下嘴,而犀牛可以一擊必殺。

這些沒有食肉動物天敵的食草動物數量一旦膨脹將會殺死所有食肉動物和其它食草動物,因為大象和河馬水牛犀牛這類食草動物其實非常暴虐和野蠻,並非鹿兔一般溫順,自然界控制其種群數量靠資源短缺的方式,大象需要水源和食物但是十分緊缺,尤其是水源,河馬也會因為缺水大批被曬死,渴死,水牛則會因為內鬥受傷死去,這時自然界又進化出食腐動物予以清除解決。

食肉動物是自然界進化出來的用於控制食草動物數量,維持食草動物種群健康發展的一類動物,如果不能被食肉動物控制種群數量,則自然界通過調節食物和水源,氣候等方式予以控制,雖然殘酷無情,但是都是用於生態系統和環境控制平衡的機制罷了。


軍都弩


首先,食草動物對血腥味不感興趣,而且有恐懼感,而食肉動物對血腥味具有強烈的食慾感。而肉味鮮美,營養豐富。

長期的生存鬥爭中,食肉動物變得越來越靈活,血腥,兇猛。而得到肉食的豐富的營養,神經系統方面,和大腦敏感性方面優於食草動物。

它們從出生就對血腥味的誘惑具有強烈的食慾,它們學習它們的家族成群結隊的捕獵場面和捕獵經驗,知道怎樣圍捕獵物,怎麼咬住獵物的要害部位,怎麼撕咬獵物的肉,而使獵物不能支撐身體而倒下,然後大口大口的狼吞虎嚥把獵物吃掉。

食草動物會不會反抗食肉動物的追捕呢?食草動物體型都比食肉動物的大,但是不敢反抗食肉動物的獵殺。因為這些食草動物親眼看見自己的同胞兄弟姐妹被食肉動物咬死吃掉的血腥場面。只要食肉動物開始追捕它們,它們就會成群結隊的逃跑,而總有被食肉動物捕殺的,他們只要自己能夠存活,它們就不會對食肉動物怎樣,而埋下頭來吃草。

由於每時每刻都會發生這樣的獵殺行動,食草動物沒有能力反抗食肉動物,它們只能盼望今天我不死,不被吃掉,也就心滿意足了。

食肉動物選擇了誰,它們也不會管,被食肉動物選中了,被撕咬發出悲慘的叫聲,也不可能喚起食草動物同類的絲毫幫助。

往往幾隻獅子能夠在幾百只野牛群裡面撕咬瓜分一隻食草動物,而不會得到任何的阻饒。

食肉動物每一次的捕獵都是一次學習的機會,能夠十足的得到許多信息,比如咬住獵物撕下一塊肉來,這個獵物基本就跑不掉了。

食草動物在食肉動物沒有捕殺它之前,它不知道疼痛是什麼,死亡是什麼,它只知道嫩草的鮮美。

當食肉動物獵殺它時,它已經嚐到了疼痛的味道,但是為時已晚,它被吃掉了,而不能把怎麼躲避,怎麼反抗的生存經驗交給它的下一代了。

同時只要食肉動物捕殺食草動物,只要被咬傷,食肉動物是決不會放過受傷的食草動物的。

有人說食草動物也有武器,它們許多都有一對鋒利的犄角,其實這對犄角不是長來求生存自衛用的,而是內部爭奪交配權用的,也就是講這副犄角是用來對付自已人的。

在交配的季節,長著犄角的雄性在山谷中,稀樹草原中,互相撞擊聲此起彼伏,而雌性在它們中間選擇強者,而投懷送抱。

同時食肉動物也在選擇弱者,受傷者,只要看見這些食草動物在交配權爭奪戰中有失敗受傷者,就會一湧而上立即把它吃掉。


寶樹白石


食草動物不會反抗食肉動物的原因是什麼?

平說客沒有對它們的基因或性格作過詳細研究。下面從個人飼養的經驗來談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在動物們的相處、通行和取食過程中,大概是個頭和年齡起主要作用來決定對策。

前年的夏天,我曾經買來幾隻小鵝。它們初始對原來已有的一歲大雞和半歲羊保持距離,不但絕不主動發起攻擊,面對挑釁也總是掉頭就跑,連通過時都繞著大彎,從安全區域通行。

隨著時間的推移,鵝的體形迅速發展。當它可以跟雞匹敵的時候,就角色轉換,通過攻擊雞,迫使雞放棄爭食,自己獨享食物,或者驅趕雞,讓它為自己讓路。但它對羊仍保持敬畏。

後來小羊出生了。這時候鵝已經長大,它們不但欺負雞,也欺負小羊,卻對大羊退避三舍。小羊對鵝就像鵝初始對雞那樣。

隨著小羊的成長,它的體格與時俱進,它的勇氣也與時俱進,它越來越頻繁地挑戰鵝。這時,鵝有時退避,有時對抗,用自己的喙去撕咬、拉扯羊的皮毛。再往後,鵝對小羊就大多遠遠嘶鳴而已了。

雞是三種動物中最軟弱的。它不但經常不注意跟羊或鵝保持安全距離,而且當它受到強大的羊或鵝的攻擊時,有時會蜷縮全身,臥地不動。鵝對羊則幾乎沒有這種被動挨打的表現。

這些羊、鵝和雞,在它們各自同類之間,則除了體型,又表現出性格差異來了。有的雞經常格鬥,而有的雞習慣於躲避。但我並不能從它們的個頭、顏色等外部特徵上找出恰當的理由。唯一可以明確的,是雄性比雌性更好鬥。

再來看它們對待更小的蟲子的態度。對螞蟻,它們全都貌似視若無睹。對蝸牛,雞有時候會鑿食,有時候不理睬;鵝則基本上無視;羊則會避開有蝸牛的草葉或樹葉。

在外出放羊的時候,常常會遇到狗狗。狗狗通常會主動進攻,不但高聲吠叫,還會逼近。這時,我一邊防備狗的襲擊,一邊觀察羊的表現。它會警惕地直起耳朵,直面狗狗,盯緊狗狗。大多時候會靠近我,尾隨我。但有一家人養的狗狗是寵物犬,個頭很小,毛茸茸的,雖然呲牙咧嘴,但羊並不很害怕,反而朝狗的方向挺進,跳起前足,作出搏擊狀,不但嚇得小狗邊叫邊竄,更逗得我和旁人哈哈笑。也有時候狗狗安閒地待著,或臥或站,對羊並不表現出攻擊性。這時,羊就隨著我通行而過了。

所以,我個人不認為羊和鵝有什麼“不反抗基因”。在衝突中,躲避、反抗、霸凌,大多是習得性行為特徵,是根據具體情況而採取的應對措施,並非一成不變。唯有雞對羊和鵝表現出更多蜷縮,即或它們自己內部的好鬥分子也是如此。也許雞的基因裡確實固化了“裝死”策略吧。

兔子是另圈飼養的,所以就沒有異種對比了。為兔子們之間,也同樣表現出個頭(月齡)和雌雄特徵。比較激烈的是雌兔反抗雄兔的性行為時的表現,它不但會逃跑,還會對峙,發出“吱吱”的尖叫,跟老鼠的叫聲類似。有一次我捉它們,從一個籠轉移到另一個籠,它也激烈反抗,並吱吱作聲。


平說客


各種動物都有求生慾望,在被捕獵的時候都會反抗,沒有任何生命是希望自己被消滅或者心甘情願被吃掉。然而,在面對比自己強大的獵手時,弱小的一方除了逃跑也別無選擇。



比如說我們常見的肉食動物貓,它喜歡捕食一些體型比較小的老鼠、鳥類。之所以貓會捕食它們,就是因為這些小型動物個頭小,即便反抗也沒有作用。如果讓貓捕食成年的雞,貓幾乎是做不到的。因為雞的體型較大,而且還有一定的攻擊性,所以貓也不會主動招惹它們。在比如最為兇狠的食肉動物,獅子。它可謂百獸之王,幾乎可以捕獵任何動物。為何如此呢?就是因為獅子的爆發力很強,很多動物都承受不住獅子的致命一擊。試想一下我們去動物園看到獅子四肢的肌肉和口中的利齒後,是不是有一種獅子一巴掌就可以拍死我們的感覺呢?遇到這種明顯不是對手的動物,我們首先想到的是不是打不過,快跑呢?其實,這些反應都是天生的生理反應,對於其它動物也是如此。


但是如果獅子遇到野牛,特別是成年的野牛,獅子往往也會衡量再三才回去捕食它們。因為野牛體型和獅子比也不小,唯一的區別是野牛沒有強有力的四肢和尖銳的利齒,所以面對獅子時多少會處於下風。但如果野牛攻擊起來,獅子也不一定守得住。特別是野牛的神踢腿和鐵頭功,直接可以把獅子打成內傷。所以,獅子不是特別餓,一般不會去招惹野牛。而且,野牛有時候也並不怕獅子。再比如大象,體型比獅子大多了。即便獅子吃肉,那也不敢招惹大象,因為根本不在一個噸位上面!

所以說,很多動物捕食就是看噸位怎麼樣,會不會對自己產生威脅。而動物也會學習技能,從小就會被母親教導什麼捕獵技巧。所以,肉食動物長大後,基本上就知道那些自己可以捕食,那些惹不起。


科學探秘頻道


能夠提出這問題,說明發問者不瞭解動物,尤其不瞭解食草動物。同時對於食肉動物的瞭解也不多,就更別說自帶智商的雜食靈長類動物:人類了。

在自然界中,所有的動物都有固定的食物鏈。比如:老虎、獅子等大型獵食動物絕不會去抓兔子,那是因為一隻兔子所提供的能量,還不如老虎吃掉兔子所消耗掉的能量大,所以老虎吃兔子只會越吃越餓。基於這種實際情況食肉動物只會捕食與自己體型相當的動物。

以個體來看,體型相當的食肉動物對食草動物有碾壓性的優勢。偵查探測時,食草的視力不如人家,嗅覺也不如人家,聽力卻好的出奇,有一點響動都會驚慌失措到自亂陣腳。使食肉動物牢牢的佔據了心裡優勢,而食草動物養成了未戰先怯的懦弱性格;

再說說武器:食肉動物的武器都是進攻型武器,貓科動物的利爪靈活多變且鋒利無比,而且還能夠通過調節爪上肉墊的溫度,來達到探測周圍環境溫度和溼度的目的。這個能力實在是太叼了!狙擊手的素質啊!犬科這方面要差一點,但犬科的咬合力並不遜色於貓科,且以耐力見長,所以犬科多以集體狩獵的方式出現。由於貓科動物身上狙擊手的素質造就了它必定會是獨行俠,且貓科動物又不以耐力見長,所以當來到開闊沒有什麼掩護的非洲大草原時,它們只能選擇結盟,幾個狙擊手短距離內解決目標,比如:獅子。又或者選擇以改變自己身體結構的方式造就某一方面的極限,比如:獵豹。而唯一沒有做出什麼改變的,只能選擇深度潛伏,然後5米內狙殺。這種方式顯然不適合體型大的老虎。

反觀食草動物的武器,由於其自身條件的限制,多以防守型為主。蹄子很少能向前踢,且不能像爪子帶來血淋淋的傷害,這種血淋淋的傷害往往能打擊士氣,額外的消耗精力,伴隨陣陣疼痛還會影響行動力。蹄子的運用往往是向後踢出,這必然會帶來準確性降低的後果,動物們只能依據經驗和運動神經(有一種理論是:運動員通過長期的反覆練習,使肌肉產生記憶,從而形成條件反射般的運動神經)來發動攻擊,多半有蒙的成分,很難達到一擊必中,往往只起到嚇阻作用;角是帶有一些進攻性質的武器,但卻需要肩頸部配合,不僅笨重且攻擊點最多是兩個,火力面太窄,容易被躲開,不如食肉動物的利齒帶來的傷害大。所以這也算是防守型武器。

身體結構也應該算作是武器,支援保障型武器。這個可能更加直觀些:食肉動物的身體柔韌性遠遠大於食草動物,這讓食肉動物在捕獵中,往往能做出匪夷所思的動作,而其自身肌肉的爆發力又非常強,所以會達到戰術的突然性。曾在電視中看見:一隻老虎被頭牛追到水邊,老虎躺在地上把肚皮露了出來,牛傻乎乎的來頂老虎的肚子,老虎一個鯉魚打挺直接抱住牛的前半身,嘴死死的咬住牛脖子,牛一瞬間轟然倒地。整個捕獵過程非常精彩,老虎從主動示弱的退避三舍,到看似窮途末路的背水一戰,最後雷霆萬鈞般的一擊必殺。整個過程行雲流水,一氣呵成。展示了高超的捕獵技巧及捕獵策略。這就是個體上的碾壓,說什麼都沒有用,力量決定一切。更何況智商上也被碾壓,當蠻牛以為有機可乘,卻是自己一敗塗地的開始,完全被老虎製造的假象所欺騙。

所以說:就個體而言,食草動物不是不反抗,而是面對碾壓性優勢的食肉動物,沒法反抗。碩大無比的蠻牛尚且淪為老虎的盤中餐,其他體型不如牛的見到老虎可不是撒腿就跑嘛。這和基因、性格都沒關係,這只是對自身實力的正確認識,不跑的都是傻子。比如這隻羚羊:

再說說群體動物,非洲大草原上不時的上演獅子與水牛的愛恨情仇。水牛會殺死落單的獅子,因為獅子是水牛唯一的天敵。非洲水牛號稱非洲三大殺手,僅排在河馬、犀牛之後。從人們給殺手的排名上看,食草動物絕非弱不禁風,反而非常具有攻擊性。當獅群遇到牛群,也從來不是所向披靡般的一路追殺,牛群的長距離奔跑能力是獅群耐力無法承受的。而是獅群精心策劃的捕獵陷阱,從利用地形將牛群包圍,突然發起攻擊。以突然性打亂牛群的防禦部署,造成牛群的混亂而自相踐踏,好亂中取勝,因為獅群沒有把握戰勝牛群。往往這個時候頭牛的作用就顯現出來了,即使個體被獅群捕捉到,但只要堅持不倒地,往往會等到其他水牛的反衝鋒。在強健頭牛的率領下,十幾頭或者更多的水牛,會排成方隊向獅群發起衝鋒,沒有經驗的獅群一般都會放棄已經到手的獵物,選擇逃跑。然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食草動物依靠紀律,依靠群體在頭領的率領下雖然能偶爾擊退獅群,但遇到有經驗的成年雄獅,或者說是獅王,往往一眼就能認出頭牛,並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撲上去就是一掌。還是力量決定一切,頭牛是無法承受成年雄獅的這一撲,必然會被擊退。頭牛一撤,牛群也就一鬨而散了。不是牛群膽小,而是遵循了群體動物的生活法律,頭領做什麼我就做什麼,這是千萬年來養成生存技能,不存在基因、性格上的原因。能和獅子較量一番的非洲第三號殺手尚且如此,別的食草動物就更別提什麼一戰之力了。

最後,我們再說說人類。人類是智慧生命體,且在所有動物中,人類是以耐力見長的,而且是耐力最好的,沒想到吧?速度每小時20公里,急行軍一晝夜,試問那個動物有這樣的耐力?紅軍有,而且在大渡河上證明了,在戰鬥中也可以急行軍。早在洪荒時代人類就是群體作戰,並能擊殺食肉動物到現在也很難擊殺的大象。所以,食草動物見到人類的第一反應是逃跑,自然界中最強存在都拜服在人類腳下,還有什麼動物能出其左右?食肉動物嗎?非洲有個部落專搶獅子的戰利品,獅子只要看見這個部落的人扔下食物撒腿就跑。這個部落的人也不會把事情做絕,砍下2條前腿或者後腿立刻撤退。看看,也是有策略的,還是給獅子留下大部分食物,只是打劫了一少部分。避免了獅子找你拼命。

之前也看過一個研究項目的報道,大意是:在野生動物出沒的叢林或者山地,播放人類社會的錄音,野生動物往往會選擇逃之夭夭,這包括山師、棕熊等頂級獵食者。所以,我們人類才是最頂級的獵食者。

綜上所述,食草動物不敢反抗食肉動物完全是實力所致,無法反抗。和基因、性格沒關係,那是生存法則。至於人類,現代人太安逸了,早就忘了怎麼捕獵。但是野生動物沒有忘記它們的生存法則,就像我們沒有文字的祖先,用口口相傳將文明記錄到炎黃時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