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亞吳哥王朝的幾個特徵:水利都市、巨大建築、本土化宗教

東南亞吳哥王朝的幾個特徵:水利都市、巨大建築、本土化宗教

900年 紅色:高棉帝國 綠色:駭黎朋猜 黃色:佔婆 淺綠色:三佛齊

東南亞國家柬埔寨在公元1世紀左右興起了扶南,通過對外貿易日趨繁盛,在東西方貿易上佔一席之地,並於吳哥王朝(802~1431年)迎來統治的巔峰期。吳哥王朝以柬埔寨西部的洞裡薩湖北方為據點,在十二世紀上半葉蘇利耶跋摩二世統治期間將東南亞大陸區的大部分土地收歸於麾下,東至湄公河、西抵緬甸、南達馬來半島北部、北及泰國東北部等地,盛極一時。這是在東南亞國家的歷史中唯一足以被稱為帝國的王朝。大家對柬埔寨印象最深刻的莫過於吳哥窟,而吳哥窟就是吳哥王朝的典型代表紀念建築物。

東南亞吳哥王朝的幾個特徵:水利都市、巨大建築、本土化宗教

吳哥王朝建築

那麼,為什麼吳哥會有巨大的紀念建築物?是因為國王要對當時人們進行一種政權的誇示。吳哥王朝登位的二十六位王中,即位之後都會興建新的寺院、都城及王宮,朝著“三位一體”的建設邁進。

東南亞吳哥王朝的幾個特徵:水利都市、巨大建築、本土化宗教

柬埔寨位置地圖

吳哥王朝的歷史定位:始終不穩定的王朝

東南亞國家中的統治者被定位為“神聖的絕對君主”,1982年沃爾特斯(1915∼2000年)在《從東南亞看歷史、文化與宗教》中提到了“曼荼羅論”:一是王權一直不穩定;二是並非以血緣而是以武力來獲得王位;三是國王是特別被挑選的人。

東南亞吳哥王朝的幾個特徵:水利都市、巨大建築、本土化宗教

闍耶跋摩七世頭像

首先,追溯歷代統治者的系譜,並沒有出現由特定家系世襲的情形,幾乎僅限於一代。這點已獲得學界確認。根據史書記載和研究,吳哥王朝的統治者有以下幾個特點:統治範圍受限,版圖的擴大及縮小不斷地重複上演;後繼者多陷入王位爭奪戰,勝利者即位為王,王權相對不穩定;有才能的國王即位之後,窮盡三十幾年的光陰營造寺院;也有因身體因素或被篡位而短命的王國;成為統治者後必須一直注意身邊是否有潛在的敵人,倘若發現有覬覦王位的人必須先下手為強。

東南亞吳哥王朝的幾個特徵:水利都市、巨大建築、本土化宗教

柬埔寨知名世界遺產吳哥窟。

吳哥王朝的統治者中,以建造吳哥窟的蘇利耶跋摩二世和興建吳哥城的佛教徒闍耶跋摩七世最有名氣。以他們的動向和個人特質來看,兩人長期掌握著政權,皆是能力極強的人。至於王朝創立者闍耶跋摩二世創造出“王即是神”的信仰,他是以現人神的名號出現在世人面前。

有抗衡實力的地方首長們拜跪在王的權威面前,在國王的許可下任官,並獲得國王賜予的權勢及州以上的土地作為領地。儘管如此這些首長如果可能的話也會想著篡位,在這樣的理由下地方上常常會有叛亂髮生。

國王在婆羅門祭儀官的支持下,藉著轉輪聖王的名義即位,同時用印度教裝扮在地守護神,將存在於高棉大地的在地精靈信仰合併,成為“守護精靈的王中之王”。在此概念之下,王是大地的統治者,想要受到庇護的地方首長們必須心甘情願俯首稱臣。歷史上也有即使具有武力優勢,最後也只能選擇臣服於王權的例子。

東南亞吳哥王朝的幾個特徵:水利都市、巨大建築、本土化宗教

柬埔寨地形圖 局部

東南亞雖然受到來自印度和中國文化的影響,但他們可以用自己的方式自由地創造出更獨特的建築、圖像或是裝飾道具。統治者的統治權和支配權並不徹底也不成熟,為了宣揚君主的威儀,創建瞭如同吳哥窟這樣的雄偉建築物,藉此彰顯國王的偉大權勢。巨大的建築物成為君王示威的道具,讓臣民抱持著敬畏的心態,實際感受現人神的存在並臣服。

再者,在制度上國王並未擁有強而有力的官僚組織和常備軍隊,而具有王族血統的貴族們又不知何時會篡奪王位,無法令國王信賴。在這樣的狀況下,血統和身份絕對不會是國王統治地位的保證,必須誇張地演出宗教的威儀和神秘,藉此強調卓越不凡。吳哥王朝的統治者們透過繁複的宗教祭儀,主張自己是溼婆神、毗溼奴神及佛陀等轉世再生,或者是主張權力的合法化,讓統治力有效地渲染,以視覺效果取得民眾的信任,增加現人神的效果。

國王即位後立刻著手建設國廟,在位時親手建造比前任還要更巍峨壯觀的寺院建築,讓敵對勢力或民眾感到佩服。相較於官僚體制,王更善加利用寺院的功能,向人民灌輸輪迴轉生和現世利益的說法,強調建設寺院與功德的連結,並提議建設寺院可以免除部分賦役。

寺院可說是一種政治藝術的產物,只有長期統治的王有能力建造大型宗教建築。在寺院興建的過程中,吳哥的人們盡情地揮灑了民族特有的文化、信仰及技術。

吳哥王朝的五個特徵

01奠基於森林、水田及海的歷史

東南亞的歷史是以“森林、水田及海”為基礎,人類與自然和諧的生活史。

東南亞吳哥王朝的幾個特徵:水利都市、巨大建築、本土化宗教

柬埔寨衛星地圖,2002年1月

作為多元文化的地區,東南亞自然環境主要是山嶽、平原及三角洲地形;有各種語言和種族,形成多元文化社會;擁有佛教、伊斯蘭教、基督教、在地化的印度教等多種多樣的宗教信仰。

解析王朝的工具是碑文、寺院的修復和挖掘、出土文物、雕像及圖像等當地史料,此外,雖然斷簡殘編,但中國史書中也有一些關於柬埔寨的歷史記錄。再者,擁有自己國家的文字比什麼都還重要,當外來的文字被引進當地社會,經過反芻及改變表現手法之後,發展成古高棉文字,這也是研究王朝發展的線索。高棉文字就像人類的血液,掌管著傳達和記錄,為在地社會的發展和自立扮演了重要功能。其中,碑文是史料價值很高的文字資料,但內容偏重宗教事務,記錄也較為片面。

東南亞吳哥王朝的幾個特徵:水利都市、巨大建築、本土化宗教

吳哥地區英文圖 示意

因為吳哥時期還沒有紙,主要文件書寫在椰葉做成的貝葉上,遺憾的是因蟲害和時間,貝葉已經全部消失。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來現代歷史考古學的角色。1995年,吳哥遺蹟調查團在吳哥東北十七公里處的塔泥村,發現了柬埔寨最早的大規模黑釉陶器窯跡,確定吳哥時代有窯業生產。

02地區間的交易形成了王朝:得天獨厚的立國條件

亞洲地區間的交易使得吳哥王朝得以形成。柬埔寨透過與印度和中國進行交易,經由港口城市喔㕭帶進羅馬硬幣、高價的珍品和物產,以及文化核心價值。因此,在亞洲很早就興起的海上絲路交易和物流造就了吳哥王朝。吳哥王朝雖然受到印度文化影響,但是選擇性的接收了想要的宗教禮儀和王權概念,並進一步發展,成為王的行動價值標準,包括興建國廟等。在政治方面,為了強化脆弱的王權,也為了更強健的制度,政教一致的傾向強烈,經由華麗、繁複的儀式增加王的神秘色彩,使王的地位變得崇高。闍耶跋摩七世將國家版圖拓展到以西到越南,以北到永珍、馬來半島、越南南部的佔婆,至少在這個地理範圍中形成了交易圈。吳哥地區當時有舶商到來,連結外洋和湄公河及洞裡薩湖的物流通路,成為人們往來的通路,而被評為“富貴真臘”。

03都城周圍遍佈貯水池:吳哥都城堪稱是一座水利都市

東南亞吳哥王朝的幾個特徵:水利都市、巨大建築、本土化宗教

水利都市 吳哥窟

吳哥王朝在肥沃的扇形平原中發展成內陸農業國家。位於平坦地區的吳哥王朝於九世紀末開始持續開發農耕地,人口不斷地增加,開始了都城的建設。12世紀初期,人口增加了40-50萬人,也建立了吳哥窟。

東南亞吳哥王朝的幾個特徵:水利都市、巨大建築、本土化宗教

吳哥窟

根據估算,公元1000年左右時期,北宋的都城開封有100萬人,如宋人曾鞏在《隆平集》中提到:“今天下甲卒百千萬人,戰馬數十萬匹,萃在京師,仍以七亡國之土民集於輦下,比漢唐京十倍其人矣。”又如《續資治通鑑長編》描述北宋東京(汴梁)人口“比漢唐京邑民庶,十倍其人矣”。

東南亞吳哥王朝的幾個特徵:水利都市、巨大建築、本土化宗教

北宋東京(汴梁)遺址復原圖與開封2014年衛星影像疊加(遺址復原圖來源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曆史地圖集》

東南亞吳哥王朝的幾個特徵:水利都市、巨大建築、本土化宗教

北宋開封

同時代,土耳其的君士坦丁堡約30萬人,吳哥城也有了20萬人,日本京都則只有約18萬人。

東南亞吳哥王朝的幾個特徵:水利都市、巨大建築、本土化宗教

吳哥窟有一條巨大的護城河圍繞中央寺廟群,從空中看,整個遺址因其方正嚴整而令人矚目

為了維持都城的運營,展開大規模的集約農業,吳哥城周邊不僅有大型水庫巴萊,就連南北長1300米東西長1400米的護城河也蓄滿了水,都城周圍更是建了貯水池,提供大面積稻田的用水,保證糧食生產。大貯水池同時也是日常用水的來源,因此,吳哥都城堪稱是一座水利都市。法國學者的著作《水利都市論》中指出,全盛時期吳哥王朝使用的巴萊湖可灌溉稻田86000公頃,12世紀時吳哥城的水稻產量可供應50萬人左右。

東南亞吳哥王朝的幾個特徵:水利都市、巨大建築、本土化宗教

由護城河西岸遙望吳哥窟

出土的碑文記載,從有護城河環繞的建有蓮花塔的寺廟,到庭院和樓臺,雕有戰士、國王、惡魔,戰鬥場景和三千個天上仙女浮雕石板,所有這些都是由30萬工人和6000頭大象,用數百萬塊從荔枝山順流而下的砂岩板在三十七年左右時間完成的。

東南亞吳哥王朝的幾個特徵:水利都市、巨大建築、本土化宗教

吳哥窟廊廡仙女浮雕

04脆弱的王權,巨大的建築吳哥窟

為什麼吳哥會有巨大的紀念建築物,是因王要對當時人們進行一種政權的誇示。吳哥王朝登位的二十六位王中,即位之後都會興建新的寺院、都城及王宮,朝著三項一套的建設邁進。沒有什麼比建設大寺院更能作為彰顯王的力量的大工程了,使得每一任王都競相全力投入這三項一套的建設。由此可知王的統治力並不是制度化和組織化地被保護著,而是脆弱的,必須透過用巨大的建築物以彰顯統治的正當性,而農業生產也必須持續推行,確保可以養活建設寺院的人力。

東南亞吳哥王朝的幾個特徵:水利都市、巨大建築、本土化宗教

吳哥窟平面圖

吳哥窟歷經30多年建立而成,各地的農民被動員執行佛寺的建設以作為賦役。農民在雨季中從事稻作勞動,乾季時進行寺廟建設。因為雨季中有大量的降水,讓人覺得從九月開始到十月初為止,可實施耕田作業。再者,被動員的農民們對於為印度教和佛教僧侶們建設寺廟,可以得到輪迴轉世的功德的說法深信不疑,在建寺現場即是修行場,結果使得大型的伽藍得以順利興建。

東南亞吳哥王朝的幾個特徵:水利都市、巨大建築、本土化宗教

吳哥窟

葡萄牙聖方濟會的修道士安東尼奧·達馬德萊納是第一位到訪吳哥窟的西方遊歷者之一。吳哥窟位於今天柬埔寨北部,是一座宏偉的有著護城河環繞的12世紀印度佛教寺廟建築。

東南亞吳哥王朝的幾個特徵:水利都市、巨大建築、本土化宗教

這幅寺廟的建築正面由法國探險家亨利·穆古特所繪,他在十九世紀中葉訪問了這個地方,而他無法相信他所見是

“它是如此非凡的建築。”他在1589年告訴歷史學家迪奧戈·庫託:

“你無法用筆描繪它,尤其因為它是世界上無與倫比的建築。它擁有林立的塔、裝飾以及彙集人類天才所能構思的全部精緻。”

不過,達馬德萊納訪問時吳哥王朝已經衰落了。

東南亞吳哥王朝的幾個特徵:水利都市、巨大建築、本土化宗教

吳哥窟蘇耶跋摩二世浮雕

05在地化的印度文化

東南亞吳哥王朝的幾個特徵:水利都市、巨大建築、本土化宗教

吳哥窟毗溼奴立像

柬埔寨版的印度教和佛教,在立國思想上也發揮功能。印度文化進入東南亞各地後,對各個原具特色的在地文化產生刺激,輸入的宗教本土化後成為在地化的宗教再輸出。外來文明改變原貌與在地化,對於各地文化的形成和發展的“精粹”具有相當大的作用。結果導致東南亞的王權為了自我擁護和自我強化,用自己的方式擴大解釋,將外來文化轉換成看似與原來相同又不太相同的形式。也可以說,柬埔寨的“神王信仰”並非印度教,而是利用印度教和梵語,將在地守護神的神王信仰儀式改造及擴大,使其在地化之後形成的產物。

吳哥王朝衰退的原因是什麼?

吳哥王朝衰退的徵兆是在14世紀後半期逐漸顯露,標誌之一就是廢佛騷動的發生,進而上座部佛教的思想滲透並紮根於村落。

上座部佛教向村民們傳達了通往極樂淨土的道路,村民們在皈依的同時也被其擄獲。賽代斯提出了因元朝軍隊攻擊的直接因素,使印度教和大乘佛教的立國思想崩壞,導致了王的威權墜落的論點。由此導致了王朝13世紀的危機,加上泰族興起和擴張的歷史,使得上座部佛教和伊斯蘭教得以進入當地,成為王朝時代區分的分水嶺。

東南亞吳哥王朝的幾個特徵:水利都市、巨大建築、本土化宗教

吳哥大道

但是,從經濟史的角度來看,在交易和物流的發展中,原有的印度教及大乘佛教無法應對,導致了更能應對世俗的、小規模經濟的上座部佛教和伊斯蘭教到來。

另外,分封領地的制度助長了地方獨立的傾向。對吳哥王朝的諸位國王來說,如何統治及掌握屬臣是政權能否長期穩定的關鍵。這個制度建立在授予領地的封地制度之上,在當時給予高官一個州大小的“授予領地”作為報酬,便是從臣制的基礎。例如,某位戰勝的將軍可以被國王授予土地。蘇利耶跋摩一世給予忠心歸順的高官們封地,保障了他們的生活。被授予的土地是世襲制,代代相承,高官們可以自由買賣、捐贈或讓渡。但是這樣的制度卻招致土地的過度讓渡,對地方上有勢力的官吏來說,促進了獨立地區的形成。可以說這是吳哥王朝瓦解的一個內在要因。

東南亞吳哥王朝的幾個特徵:水利都市、巨大建築、本土化宗教

現在柬埔寨河流

簡單地說,吳哥經歷了過度的自我膨脹,就像當今世界上許多現代化城市一樣。這不僅僅是由於泰族的軍事入侵加速了吳哥王朝的衰落,而是因為專橫的野心勃勃的統治者和城市本身造成的。已經證實,人口過剩造成了不可持續的森林衰退,土壤的退化及對灌溉系統的濫用,而這個系統需要龐大勞動力方能處於長期良好運行狀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