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作霖落魄時被一寡婦所救,並認其為乾孃,後來此人結局如何?

趙信義


清朝末年,風雲驟變,滿清政府對全國的管控能力越來越差,各地山頭林立,湧現出了無數的軍閥,而他們當中最為閃亮的當屬東北王張作霖了,他的東北軍戰鬥力最強,就連小日本對這支部隊也要忌憚三分,不過大家只知道張作霖風光無限的一面,卻鮮有人知道當年他險些就餓死在冰天雪地裡了。


張作霖是海城縣馬家房村人,其父親張有財在縣城經商,憑藉著微薄的收入勉強養家餬口,他還接受了同齡人接受不到的私塾教育。

不過好景不長,父親張有財參與賭博,與當地的賭徒發生爭執而被當場打死,作為13歲的熱血少年張作霖拿起槍和他的二哥張作孚去找那個賭徒為父親報仇,不料在爭執過程中開槍走火,將那個賭徒給打死了,二哥張作孚主動攬下罪名鋃鐺入獄,張作霖則隨著母親王氏和妹妹連夜趕往外公家裡。


後來母親也改了嫁,他與母親及繼父難以相處,還遭到了母親的打罵,張作霖一氣之下就離家出走了,16歲的他漫無目的的四處流浪,在此期間,他飽受了世態的炎涼,不知道他的未來在哪裡。
張作霖張作霖身無分文,只能靠乞討度生,當他來到營口的大高坎鎮的時候,幾餐沒有吃飯,人已奄奄一息快餓死了,這時幸運的張作霖遇到了一位在他生命中無比重要的恩人,改變了他的人生。
高坎鎮有一戶孫姓人家,在當地擁有眾多的田產,其中孫家二房當家,但他早年因病去世,就由他的妻子接管了家產,人稱孫寡婦。

張作霖來到高坎鎮的時候,正值農忙,孫家僱傭了大量的短工為其收個莊稼,每天中午和晚上孫家管家就會帶著下人前往地裡送飯。


餓得頭昏眼花的張作霖壯著膽子趁機混在其中領了一份乾糧就吃了起來,由於這些短工來自四面八方,彼此之間並不熟悉,孫家管家同樣也未能認全所有僱工,張作霖竟然就這樣矇混過關了。

如此的好混飯吃,他索性在這裡呆了下來,一連幾天都用同樣的方法混口飯吃,俗話說好戲只唱一曲,時間長了肯定會露餡,沒過幾天就被管家認了出來,幾個下人一擁而上,將張作霖一陣胖揍,差點將他打死。


孫寡婦平時很少來地裡,這天她想過來看看莊稼收得怎樣了,恰好看到張作霖在捱揍,於是就攔住了,看到張作霖被打得奄奄一息,他也動了惻隱之心,叫人把張作霖抬回了孫家,親自給他敷藥,喂他吃飯,幾天後,張作霖的身體就好了。
張作霖見孫寡婦如此的心地善良,待自己這麼好,於是就撲通一聲跪了下來,拜孫寡婦為乾孃,發誓以後發跡了一定要好好報答乾孃,孫寡婦只是笑笑,並沒有往心裡去。
張作霖後來離開了孫寡婦,曾加入綠林,靠白手起家,一步步做大,最後當上了東北王,成為了叱吒三省的無冕之王,身份地位都今非昔比,但他一直沒有忘記他的乾孃,逢年過節都會去看她,還為她置辦了房屋和田產,使得她晚年生活無憂。

孫寡婦病逝後,張作霖還難過了很久,親自按最高的規格安葬了她,以後還多次前往祭掃。
儘管張作霖在政治方面有許多詬病,但他這份懂得感恩的心不容置疑,滴水之恩就是要湧泉相報,這方面張作霖的人品是值得肯定的。






遺產君


這個事還要從張作霖年輕時候說起,那個時候的張作霖還不是虎踞東北的張大帥,只是一個日常溫飽都成問題的閒人。


張作霖也是貧苦出身,小時候家裡面也窮,沒上過幾天學,後來張作霖的父親被賭徒給打死了,父親的身死對於張作霖本就貧苦的家庭來說,更是雪上加霜,後來張作霖只能早早的進入社會謀生。

在張作霖開始他的土匪生涯之前,也是什麼都幹過,比如木匠、賣包子,還有做獸醫,而張作霖認一位老太太做乾孃的事,也是發生在這段時期。

年輕人對外面的世界都有一種嚮往,想著出去闖蕩,年輕時候的張作霖也一樣,總想著外出幹一番大事業,於是,張作霖就懷揣著夢想出外謀生了,他來到了一個叫做高坎鎮的地方,在這個地方,張作霖是初來乍到,人生地不熟,誰也不認識,也沒個親戚,只能靠打短工為生,但這也不是法子,吃飽飯都困難。



後來,張作霖在一個村子找到了一個“吃飯的地方”,這個村子裡有一個姓孫的人家,財主家庭,家大業大,家裡面僱傭的夥計多,平常夥計們就是吃大鍋飯,張作霖就開始在這兒蹭飯吃,開始的時候,這些財主家的夥計覺得張作霖可憐,也不容易,就讓他跟著吃,結果後來張作霖來的次數多了,這些夥計們就把張作霖給趕一邊去了。


後來,孫家的老太太也是心慈的人,覺得張作霖也可憐,於是就囑咐家裡的夥計們不要趕張作霖,讓他有口飯吃,後來,張作霖覺得不能白吃飯,就幫著孫家做些放牛趕羊的活,而孫老太太有時候還幫著縫補衣服之類的,這讓孤身一人出門在外的張作霖心中很感動,就認了孫老太太為乾孃。



後來的張作霖如何了,我們也很清楚,一代梟雄人物崛起於東北,權勢盡在手中,而這個時候的張作霖也沒有忘記在自己落難時幫助過自己的孫乾孃,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不僅平時送一些錢財於她,而且幫助她的孩子謀取差事,在她去世時,張作霖自身脫不開身,便派遣一位副官帶著錢去孫家參與葬禮,進行隆重安葬。


說與山鬼聽


理科男答歷史。

這個寡婦對於張作霖來說是極其重要的,如果沒有她,可能就不會有張作霖這個東北王的出現。

張作霖是公認的傳奇人物,1875年出生在一個小村莊中,13歲那年父親被人打死,14歲時就已經能掙錢養活自己,21歲加入了綠林董大虎匪部,成為一名土匪。後來久經沙場,沒多少年就成為了東北王。

今天我們要說的就是張作霖14歲時候發生的事情。

話說13歲那年父親被打死後,母親帶他去了外祖父家,沒多久,他母親嫁給了一個獸醫,也就成為了他的後爸。當時張作霖正處於叛逆期,不同意這個後爸,就經常和他吵架,母親不向張作霖,還出手教育張作霖。於是張作霖一氣之下離家出走去了高坎鎮。

對於一個還是15歲孩子來說,這一切都太難了。因為沒錢,只能流浪,後來他看見有一群長工在吃飯,他也假裝是長工,在那混飯吃。但是紙包不住火,終究被發現了。正被人驅趕之時,主人來了,這個主人就是孫寡婦,因為可憐張作霖,就同意讓張作霖留下,張作霖非常的感動,認了她為乾孃。

4年後的張作霖投靠了清軍,不久成了一名哨長。20歲,回鄉當了獸醫,這時候娶了張學良的母親趙春桂,趙春桂是趙家廟地主家的二女兒,也是張作霖原配。

21歲加入匪部;25歲因義和團運動,他在趙家廟組織了一個保險隊,專門保護附近村莊的安全,這些村莊也叫“保險區”。在這期間,張作霖受到了眾多好評,從此聲名鵲起,隊伍也逐漸擴大,從原先的幾個村莊到後來的二十幾個村莊。

也就是這股原生力量,推動著張作霖的不斷強大,1919年張作霖44歲,終於成為了名副其實的“東北王”。但是隨著他的聲名顯赫,他也沒有忘記當初給自己飯吃的孫寡婦,每年都會派人去給孫寡婦送錢救濟。1924年的時候,孫寡婦去世,因為戰爭沒能親自前去祭拜,但還是派人去表達自己的心意。

張作霖不忘本,懂得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也正是因為這點,才能讓他匯聚如此強大的力量,坐擁整個東北。


理科男讀歷史


張作霖早年間生活極為落魄,他的父親整日裡沉迷於賭博,而且還吸食鴉片,因此張家欠了不少債,而張作霖的父親最後也被債主害死。這一年,張作霖只有十三歲,他家中還有兩個哥哥和一個年幼的小妹。

在張作霖十五歲時,他的母親要求他去學木匠,但張作霖並不喜歡這樣的工作,因此他經常偷懶,最後張作霖被他的師傅趕了出去。

孫寡婦的一飯之恩

這時候張作霖實在是沒有臉回家,因此他就在街上乞討流浪,經常一天都吃不上飯,日子過得十分落魄。

在他流浪到高坎村時,看到莊稼地旁邊有一群人正在吃飯,張作霖估計這些人是村裡的地主僱傭的勞力,他就假裝是這家人僱的勞力,上前拿了一碗飯就吃,結果還沒吃完就被主家發現了,因此就被抓了起來。

這時候有一位婦人救了張作霖,這人是當地村裡的一名姓孫的寡婦。之後的一段時間內,孫寡婦看張作霖可憐,每天都會給張作霖送飯吃,這讓張作霖大為感動,於是他認孫寡婦做乾孃。


孫寡婦的結局

此後張作霖又當了一段時間的獸醫,結果卻被人陷害,險些送命。後來他又在宋慶毅軍中當了一名騎兵,但遭逢甲午戰爭,清軍被日軍打的大敗,張作霖趁機也逃回了家中。

再後來張作霖上山當了土匪,又不斷壯大,逐步佔據了東三省,成為了名副其實的東北王。

這時候孫寡婦家中卻遭逢大變,孫寡婦所在的村子接連被土匪打劫,這讓孫寡婦的日子過得極為艱難。

張作霖知道這件事後,就派人將孫寡婦接到張府居住,而且依舊叫孫寡婦為乾孃,最後還給孫寡婦送終。


孫寡婦能有這樣的結局,只能說是她做好事得到的回報。或許孫寡婦自己也沒有料到,自己隨手所做的一件小事,就能改變了她的結局。


東方大史


張作霖作為一代梟雄,在年少時期的境遇與很多成大事的人一樣,天降大任於斯也,必先苦其心智,勞其筋骨。

不過他成為東北王后並未像其他軍閥一樣幫助日本人欺負中國人,所以現在我們對其的評價是:一代梟雄,功大於過。

張作霖十三歲的父親去世,而在動亂的年代,靠一個女人是根本不養不活張作霖這樣一個大胖小子,所以她嫁給了一位屠夫。

十三歲正是孩子的叛逆期,張作霖對於這位便宜後爸根本不認可,但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而他的母親也沒有幫助走出叛逆期,所以十三歲的他離家出走了。

到了一處小鎮,由於沒有錢,張作霖只能露宿街頭,導致很多人小看他,不過他自己並沒有小看自己,為了活命他到處蹭吃蹭喝,遇到一些比自己強大的人,他會表現出一副楚楚可憐的模樣,一點都沒有我們後來看到張作霖天不怕地不怕的風格。

讀過張作霖的人應該都知道,他對待日本人就像是對待自己的兒子,從來不計後果,不開心就準備開打。

張作霖在一次混吃的過程中認識了一個寡婦

張作霖在一次蹭吃的時候被發現,一些長工在路邊吃飯,打飯的人給他打了飯之後,仔細一想長工中並沒有這麼小的孩子呀,正好當時掌櫃的“也就是上文中說的寡婦”,查看長工的伙食。

正好遇到了張作霖,剛開始是斥責他,不過一會過後,寡婦被他的真誠的心打動了,當時有很多人都會認為他會被打一頓丟出去,沒想到他卻因禍得福的認了一位乾媽,也從此開始了在乾媽家蹭吃蹭喝的四年時光。

雖說寡婦並不嫌棄張作霖,不過他從小就不是一個省油的燈,在自己翅膀硬了之後告別寡婦,而寡婦卻是深情的挽留,但還是沒有留下當時就有雄心壯志的張作霖。

不過他承諾:“乾媽很感謝您這四年的收留,現在兒長大了,天下這麼大,我一定要打出一番屬於自己的天地,以此來報答娘四年的養育之恩。”

在寡婦照顧他四年後,張作霖決定闖出一番天地。

張作霖加入清軍後,很快成為了一個小頭目,從而在清軍中順風順水,做官做到了一定程度,他看出了清政府的無能,所以選擇帶領自己的小分隊回東北建立護衛隊,專門保護村民。

當時東北都很多土匪,雖然個個人多勢眾,但他帶回的部隊個個都是身經百戰的人,並且配備著當時先進的火器,所以打敗了很多的土匪,自己一家坐大成為東北的土匪。

這也導致他在清廷的官位也在不斷上升,清政府雖然腐敗,不過有很多資源供他使用,畢竟東北才是滿人的地盤。

通過不斷努力的張作霖直接成為了東北王,消滅了各路對手,不過此時民國北伐成功,徒有虛名的皇帝也正真的成為假的,所以這時張作霖投靠了民國軍,不過他不管是誰的人,他在東北的實力是沒有人可以撼動的。

滴水之恩以湧泉相報

張作霖在成為小頭目之後就每年將白花花的銀子送了寡婦的手裡。不過在1925年的時候,寡婦不幸因病去世,而他由於戰爭無法趕回去,所以在山上朝著寡婦的家中拜了三拜,並且痛哭。

當時他很多手下都不知他有這麼悲慘的經歷,等到情緒穩定後,他向手下人講述了這個悲慘的年少經歷,這個故事才得以流傳至今。

張作霖的發跡是非常緩慢的,不過由於屢屢遇到貴人所以他才能夠在軍閥混戰的時代立足,成為東北王。而對於張作霖的做人處事風格還是可圈可點的,至少他在面對日本人時沒有像某些軍閥將領那樣,卑躬屈膝、搖頭乞憐。


大國布衣


據《北洋軍閥史料·張作霖卷》記載,張作霖一生中共認了40多個乾爹、乾媽,其中有名有姓的就有12位。

這些人中既有高官和武將,也有大字不識一個的老太太。

(張作霖)

張作霖的乾爹乾媽,有的是在他最困難時幫助過他的恩人,他認乾親主要想法就是感恩和日後報恩;後來在發跡過程認的乾爹、乾媽,大多是出於政治需要,這一時期認的乾爹媽,在張作霖心中的感情分量是不如前一種的。

張作霖的老爹張有財是個遊手好閒的混混,他整天不務正業,只會賭博吸鴉片,將先人留下的一個小雜貨鋪全部抽大煙抽光了。

在張作霖13歲時,張有財因欠人家賭債,被債主害死。

13歲的張作霖只得跟著母親王氏和兩個哥哥,一個妹妹一起投奔到鎮安縣母親的孃家,由於家裡沒有勞力,生活十分困苦,甚至一度曾流浪街頭乞討。

(張作霖劇照)

一個十幾歲的孩子,獨自在外流浪,過著飢一頓飽一頓的日子。

有一次張作霖兩三天沒討到飯吃,眼見就要餓死了。他摸進一個屯子,偷偷鑽進了一戶人家的廚房,眼鍋裡有幾個窩頭,就偷吃了。

從那以後,只要餓了,張作霖就摸到這戶人家偷吃的。

說來也怪,每次他都能在廚房找到吃的,有時是玉米棒子,有時是窩頭,有時是烙餅,總之就沒有空手過。

張作霖很好奇,要知道這戶人家看起來也不像有錢人,怎麼天天多那麼多糧食?

為了摸清情況,有一天他提前兩小時鑽入這家人的廚房,躲藏在灶臺下,想看看這家主人到底是個啥樣的人。


(流浪的日子)

眼看快到飯點了,只見一個慈眉善目的老太太拿著兩張烙餅,放在鍋裡,嘴裡還唸叨:“造孽啊,這麼小的娃,可憐啊。。。”

張作霖多聰明的人啊,他一聽就知道是這個老太太故意將吃的放在廚房,讓自己偷拿的,心裡別提多感動了。

張作霖從來沒遇到對自己這麼好的人,一時激動,“蹭”的一下就竄了出來,拉著老太太的手倒頭就拜,感謝老人家的救命之恩。

老太太告訴張作霖,自己姓孫,是個寡婦,家裡也不富裕,但見小張作霖可憐,所以動了善心。

張作霖便認了老太太當乾孃,發誓將來發達了一定要報這個恩。


(乾孃死了好傷心)

不久後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張作霖抱著求生的希望從軍,又從軍隊中拉了幾個兄弟投身綠林,最後接受招安,一步步走向輝煌。

而發跡後的張作霖果然沒有忘記這位乾孃,每年都派人送錢送糧,孝敬老人家。

張作霖有空也會去看望這位普通的農村老太太,老太太去世時,張作霖因故不能為老人家送行,還特地派人帶去一大筆安葬費,以義子之禮安葬了老太太。

雖然後世對張大帥褒貶不一,但張大帥對恩人的這種湧泉相報的品格,也是難能可貴了。

歪眼小史工作室出品


剛日讀史


張作霖,作為一代梟雄,擁有傳奇的一生。因為生長環境的原因,張作霖養成了快意恩仇的性格,有恩必還,有仇必報。而他報恩的方式也有些特別,就是喜歡認乾爹、乾媽。

據《北洋軍閥史料》的記載,張作霖一生竟然認了40多位乾爹、乾媽,其中有名有姓的就有12位之多。其中就有一位寡婦,在張作霖少年落魄時,給了張作霖一口飽飯吃,而張作霖為了報答,就認了這位寡婦為乾孃。

張作霖祖籍直隸河間大城縣(現在的河北大城),原本姓李,因先祖過繼給了張家,才改姓張。清道光年間,河間一帶連續數年自然災害,張作霖的曾祖父張永貴,僅靠幾畝薄田無以度日,只能帶著老小一家人“闖關東”,一家人落戶遼南海城(現在的遼寧海城)。

張家人辛勤耕作,還開了燒鹼作坊,到了張作霖祖父張發時,張家成了當地的小康之家。張發有四個兒子,老三張有財就是張作霖的父親。張作霖的其他的三個叔伯都老實本分,只有張作霖的父親張有財遊手好閒,好吃懶做,還嗜賭如命。張作霖父親的作為引發了家庭矛盾,導致兄弟不和,最終分家,各立門戶。

因為張有財不務正業,氣死了未育的原配夫人邵氏。張有財在人的撮合下,續娶了本村的寡婦王氏。這個王氏共生了三子一女,就是張作霖的親生母親。張作霖小時候,經常跟隨其父張有財出入賭場,養成了賭博的惡習,不過也培養了敢於冒險的精神。

張作霖13歲時,常常到一個叫楊景鎮的教書先生開的私塾學館外偷學。聰明好學的張作霖,可謂是過目不忘,先生講過的很多內容,他很快就記住了。有人天天在窗外偷聽,教書先生楊景鎮自然會留意到,他就問張作霖是否願意讀書。張作霖說:“沒錢。”楊先生哈哈大笑,免了張作霖的學費,還提供紙筆給張作霖。張作霖這才讀了三個月的私塾。

雖然後來因為家境貧寒,張作霖不得不外出打工,離開了,但是張作霖並未忘記他的啟蒙老師楊景鎮先生。張作霖發跡之後,還專門聘請楊先生去家中教導自己的兒子張學良、張學銘。

不幸的是,張作霖14歲時,父親張有財在賭博中,贏了同村王二的錢。張有財戲言要王二用老婆抵債,結果,王二竟然當真了,在張有財回家的途中,襲擊殺死了張有財。張家沒有了當家人,張作霖的母親只能帶著一家人投奔孃家。而張作霖跟二哥張作孚,對於殺父之仇卻耿耿於懷,去找王二報仇,誤殺了王家的佃戶老太婆。張作霖的二哥被抓入獄,而張作霖則趁亂逃脫了。

此後,張作霖為了幫母親養家,給人放過豬,養過牛,還賣過包子,當做貨郎,學過木匠,可是因為張作霖有賭博的惡習,賺到的錢都輸了個精光。張作霖的母親王氏無奈,為了生計,只能改嫁本村的張姓獸醫。張作霖又跟繼父學了相馬、醫馬的本事。在醫馬的過程中,結識了不少鄉紳、官兵、馬匪之流,讓張作霖眼界大開。這也為張作霖以後成為軍閥,打開了眼界。

張作霖很快16歲了,已經到了自立門戶的年齡了,他開始了獨立謀生之路。張作霖離家之後,到處做零活,勉強維持生計,後來跟著一個商人到了高坎鎮,正是在高坎鎮,張作霖遇到了他認為乾孃的寡婦。

當時,高坎鎮北部有個村子,村裡有戶姓孫的財主,家裡僱有三十來個夥計。孫家為了解決夥計們的吃飯問題,就專門設了一個飯堂。張作霖到處打零工,曾去過孫家,知道這個飯堂。於是,張作霖即使沒在孫家繼續幫工,也會到點了就跑去孫家的飯堂蹭飯吃。飯堂的人開始見他還是個孩子,可憐他,就讓他在哪吃,而且頓頓管飽,可是時間長了,吃白飯就不免讓人嫌棄了。張作霖再去的時候,就被拒之門外了。

孫財主早逝,當家的是孫財主的遺孀孫老太太。孫寡婦為人善良,看到了被拒之門外的張作霖,善心大發,交代伙房管事的夥計,帶張作霖去飯堂吃飯,以後不準將張作霖擋在門外。

張作霖有了穩定的飽飯吃,也主動幫孫家放豬、養羊、喂牛,照顧馬匹,打掃庭院。張作霖做事麻利,人又機靈,嘴還甜,每次見到孫寡婦,就主動上前問好,哄孫寡婦非常開心。孫寡婦也非常喜歡這個機靈的小夥計,張作霖就主動認了孫寡婦為乾孃。

可是,長此以往待在孫家,也並不是一個出路,張作霖就離開了孫家,外出謀生。後來,張作霖憑藉自己學過相馬、醫馬的本領,在清軍中謀了一份差事,直到成為了割據一方的北洋軍奉系首領。

張作霖並沒有忘記曾經幫過他的孫寡婦,一直對這位乾孃念念不忘。因為東北的長期戰亂,孫家的家境也逐漸艱難,張作霖就經常派人探望接濟孫家。

1924年,孫寡婦去世,張作霖派人送去了一大筆錢,讓孫氏的後人為她樹碑立傳,銘記下當年孫寡婦的善舉。而張作霖知恩圖報的故事,也成了當地人口口相傳的一段佳話。現代,同樣也是一個拼爹拼媽的年代,也許張作霖的事蹟,可以給大家很多啟示喲。


奕天讀歷史


說起東北王,大軍閥張作霖,也算是個傳奇人物,早年間,依靠滿清政府發跡,圍剿革命黨人開始慢慢做大,在先協助滿清剿滅杜立三等土匪勢力,之後又消除蒙患,維護國家統一,逐步提升,最後做到稱霸一方的東北王,在位後期,由於多次抵制日本人的拉攏,拒絕簽訂賣國條約,遭到日本人的痛恨,預謀發動皇姑屯事件被炸成重傷,這些都是大家都知道的,但是在早期張作霖為了發家生存認了四十多個乾爹乾媽大家就未必知曉了。

一,認乾爹乾媽對張作霖來說就是家常便飯,他前前後後共認了四十多位,其中,有一位寡婦,在張作霖落魄時曾經救過他,並認其為乾孃,她是誰呢?

認乾爹乾媽,要麼是對自己又大恩惠的,要麼就是對他有提攜大恩的,總之,這些乾媽乾爹們在張作霖看來,無非就是跪下來磕個頭的事,沒什麼大不了的。早年間的張作霖開始外出謀生,什麼活都幹,他學過木匠,當過賣貨郎,賣過包子,做過獸醫。1890年,16歲的張作霖流落到營口,因為沒有工作過著飢一頓飽一頓的生活。

在這個時候,張作霖碰到了一位貴人-孫寡婦。孫寡婦家在營口市高坎鎮一個叫滾子袍的地方,自嫁入孫家後,丈夫早亡,自己早早的守了活寡,孫家在當地也算是富戶,家裡良田美地眾多,僱傭者很多的勞力在種莊稼。這一天,到處流浪,飢一餐飽一餐的張作霖流浪到了這裡,看到勞力們正聚在一起領飯就餐,張作霖可是好幾天沒吃飽飯了,因此,來了個渾水摸魚,混在人群中一起領飯,一天兩天還就算了,時間一長難免露餡,這不,這次就被勞力們抓了一個現行,抓住張作霖一頓暴打,才16歲的張作霖哪能抗的住勞力們的暴打啊,不一會已經遍體鱗傷,萬幸的事,此時正好,孫寡婦經過,看到了慘兮兮被打的不成人樣的張作霖,趕緊上前制止,救下了張作霖,並且,每天給他提供飽飯,張作霖也算是乖巧,當場跪下連連磕頭認了孫寡婦做了乾孃。

二,發跡後成為東北王一代大帥的張作霖時時刻刻不忘一飯之恩,屢屢幫助接濟孫寡婦以求報恩。

“一飯之恩當湧泉相報”,或許這就是張作霖的至理名言,自從那次以後,張作霖的命運有了巨大的改變,運氣好運接踵而來,漸漸的,張作霖越做越大,最後做到了統治一方的大帥,東北王。但是,張作霖時時刻刻沒有忘記當初對他有著一飯之恩的孫寡婦,因此發跡後的張作霖不僅常去看望乾孃孫寡婦,陪她嘮家常,給她買禮物,而且還給孫寡婦了一筆錢,給她置辦了房屋、田產。“一飯之恩當湧泉相報”,或許這就是張作霖對待乾孃的真實寫照。直到孫寡婦走到人生盡頭的時候,張坐靈還是特意託人去祭拜,讓這位恩人得以善終。

綜上所述,張作霖雖然表面看上大大咧咧,不著邊際,但是為人還是講信用重信用,他知道感恩,會報恩,在他最困難的時候,有了這一飯之恩,對他的人生有著轉折得意義,用現在的話說,能幫人的話儘量相幫,會有福報,事實證明,這位孫寡婦並沒有幫錯人,她自己也得到了善報。

圖: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唯戀無名


別看張作霖當上大帥後,在人前風風光光,其實他在成就大業前可沒少遭罪,不過也許是張作霖吉人自有天相,所以在他落魄之時,總有貴人出現,比如孫寡婦就是一個。

說到孫寡婦,就得先說說張作霖在遇到她之前的苦難歲月。

(張作霖劇照)

張作霖祖籍河北大城,他先祖由於生活貧困,帶著家人闖關東,這樣才到了東北。經過兩代打拼,到他祖父張貴那一輩時,生活大為好轉。不僅有田地耕種,還被稱為“素封”(意思是雖然不像東北貴族那樣有封號爵位,但卻和他們一樣富有),可見張作霖家曾經還是很闊的。

所謂“富不過三代”,張作霖家還真應驗了這句話。他的父親張有財仗著家裡有錢,吃喝嫖賭抽一樣也沒落下。等到張貴去世,張有財幾兄弟把家產一分,各奔東西了。

張有財帶著家眷到了奉天海城,開了個小小的雜貨鋪,以此養家。偏偏他又極好賭,成天不是吸鴉片就是去賭博,無心打理小貨鋪。所以小貨鋪沒開多久,就關門歇業了。

不久後,張有財便因欠下欒家堡子王某的賭債,無力償還,被王某亂棍打死。

當時張作霖才13歲。

少年喪父後,家境愈發窘迫。畢竟家裡4個半大毛孩子都等吃要穿,他的母親王氏只得帶著他們投奔了孃家。

張作霖受父親影響,也不好農事,成天遊手好閒。

本就寄人籬下,王氏見張作霖不但不長臉,還讓她操心不已,心裡很不高興。於是,一方面想著給孃家減少壓力,另一方面也想讓張作霖學門手藝,以後能混碗飯吃。所以她託人說情,好歹讓木匠收了張作霖這個學徒。誰知張作霖去了兩天,就嫌累跑了回來。

王氏又先後讓張作霖賣過包子,做過小貨郎,但張作霖都無果而終。

(孫寡婦劇照)

一怒之下,王氏硬著心腸把張作霖趕出了家,讓他自己去謀生路了。

張作霖手無分文,又無一技之長,在流浪的過程中只能以乞討度日。

1890年,飢腸轆轆的張作霖,來到了營口高坎鎮的磙子泡村。

當時,村裡的孫財主是大戶,家裡僱了十幾個長工。由於人多,孫財主特意為他們設了一個飯堂供他們吃飯。

張作霖發現這個飯堂後,覷著飯點,就夾在長工裡跟著蹭飯吃。

這樣過了幾天後,孫財主就發現這個小子一到飯點就出現,一到幹活就不見。所以等他再來時,便要把他攆出去。

孫財主的母親是個心地善良的寡婦,早年由於她丈夫去世得早,她拉扯年幼的孩子吃了許多苦頭。她聽說此事後,很憐惜張作霖,便作主讓張作霖繼續留在飯堂吃飯。

張作霖特別機靈,他吃完飯後也不急著走,總給孫財主做些雜事。一來二去,孫財主也就不把他當外人了。

孫寡婦見張作霖不是個好吃懶做的人,愈發喜歡他,不僅把他的破衣爛衫給他洗淨補好,還把孫財主的舊衣服找了幾件給他換洗。

在孫寡婦的照料下,張作霖不僅能吃飽肚子,還過了一段安定的生活。

(張作霖劇照)

張作霖非常感激孫寡婦,再加上他嘴甜,不久便正兒八經給孫寡婦磕頭,做了她的乾兒子。自那以後,張作霖一見孫寡婦就喊“乾媽”。孫寡婦也非常高興,白撿了個兒子,所以對他更加照顧。

張作霖發跡後,一直對孫寡婦的恩情念念不忘,幾乎每年他都要抽出時間去看望孫寡婦。

1924年,第二次直奉戰爭勝利後,身為奉系軍閥首領的張作霖把持了北京政權。

就在張作霖率軍入關不久後,突然傳來孫寡婦去世的消息。

張作霖聽聞後慟哭不止,為了能看孫寡婦最後一眼,他馬上推掉一切公務,連夜趕回了磙子泡村。

隨後,張作霖又出錢出力,為孫寡婦舉行了隆重的葬禮,還親自給孫寡婦挑選了一塊漢白玉的石碑。在刻碑的時候,他特別交代,要把他的名字和孫家子孫的名字刻在一塊,他要一直做孫寡婦的好兒子。

(參考史料:《北洋軍閥史料·張作霖卷》《張作霖傳》)


張生全精彩歷史


【精選回答】來自野史日記!


命運多舛

張作霖身為東北王,是一方大軍閥。作為一個東北人兒,張作霖有著東北人典型的講究和義氣。就是這麼牛氣的東北土皇帝,小時候也是飢一頓飽一頓,這人生啊也賊坎坷。

據我瞭解,張作霖小時候家裡挺有錢的,吃喝啥的還是不愁。後來他爹死了,他哥被抓了,這下經濟來源沒了,整個家也就散了。

按說,有媽在家就在,可是一個女人帶孩子太苦了,於是這位母親就改嫁了,找了一個後半生的依靠。後爹找的是女人,可不想給別人養兒子,在張作霖十四歲那年,爺倆吵吵起來了,整的賊不愉快。這張作霖初生牛犢,不知道深淺,一咬牙一跺腳,得了,咱爺們兒乾脆離家出走算了,扯你個老登臺幹嘛呢?

離家出走容易,生活卻並不容易,很快,這位年輕氣盛的小夥子嚐到了飢餓的感受,每天靠乞討為生,大家都吃不飽的日子,哪有多餘的給你吃呢?

得到孫寡婦援助

張作霖輾轉來到了一個叫高坎村的地方,路過一個人家, 一群工人正在吃飯,張作霖細心啊,他發現這些工人好像並不都認識,於是他鼓起勇氣跑去開吃,果然沒人趕他走,還以為他是新來的工人。

原來啊,這家人家姓孫,管事的是一個寡婦,大家都稱她為孫寡婦,這孫寡婦別看就一個女人,但是家裡產業多,尤其是田地,這些工人都是他僱來幹活的,所以,把張作霖當成了新來的了。但是紙包不住火啊,這時間長了,一連好幾天,大夥一詢問打聽,原來這小子是一個蹭吃的貨,一頓胖揍是免不了了,結果他們的喊叫驚動了孫寡婦。

孫寡婦是一個心善的人,瞭解情況後,就讓張作霖留下了,幫幫她幹活。張作霖也不給孫寡婦丟面,啥髒活苦差事他都搶著幹,時間長了,得到了大家的認可,孫寡婦覺得張作霖也是可憐人,就認他做了乾兒子了。

不忘恩的張作霖

張作霖後來當過獸醫,當過土匪,最終成為了大軍閥,在東北誰不豎起大拇指啊?但是張作霖不忘恩,經常派人給孫寡婦送禮物錢糧,他本人也每年來看看這位乾孃。

孫寡婦去世的時候,張作霖可真掉眼淚兒了,當時從北京趕回來,給他的乾孃安排後事,還特意為她立碑,算是盡了孝道。

結語

孫寡婦本身條件不錯,認了張作霖當乾兒子後,張作霖有出息,對孫寡婦更是不薄。所以,孫寡婦一生還是過的不錯的,在死後也有張作霖給她安排後事,算是個幸福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