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離世14年後,與妻子在母校“重逢”…所有人都淚目了

他們,曾是一對恩愛伉儷

他离世14年后,与妻子在母校“重逢”…所有人都泪目了

而最近,他們另一張特殊的夫妻“合影”,幾乎讓所有看到的人都瞬間淚目……

一對為共和國醫學奉獻一生、身後捐獻遺體的醫學伉儷,以一種特殊的方式“相遇”。

他們的骨骼標本被一起安置在昆明醫科大學生命科學館入口處的屏風前。

他离世14年后,与妻子在母校“重逢”…所有人都泪目了

圖為“重逢”的李秉權、胡素秋夫婦。李秉權、胡素秋夫婦親友供圖。

丈夫離世14年後

妻子終於以一種特殊的方式

與愛人“重逢”在母校

生為醫學教授

逝做無語良師

“我做了一輩子的醫生

死了以後也要拿這身‘臭皮囊’

為醫學做一些貢獻

學生在我身上練熟後

病人就可以少受些痛苦

我患過腦腔梗、高血壓、血管硬化

可以做病理解剖

解剖切完用完之後

再做成一副骨架,供教學使用”

這是李秉權教授留下的遺言……

他离世14年后,与妻子在母校“重逢”…所有人都泪目了

圖為李秉權。昆明醫科大學供圖。

2005年3月

雲南神經外科奠基人

昆明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神經外科教授

李秉權在昆明逝世

按照其生前遺囑

他的遺體被捐獻給昆明醫科大學

其中骨架被製作成醫學標本

陳列在學校生命科學館內

供教學使用

他离世14年后,与妻子在母校“重逢”…所有人都泪目了

胡素秋教授

10年後的2015年冬

李秉權的妻子、昆明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

婦產科教授胡素秋追隨丈夫而去

也將遺體捐獻給昆明醫科大學

她在遺囑中稱:

“眼角膜、進口晶體、皮、肝、腎等

供給需要的病人

最後再送解剖”

“生為醫學教授,逝做無語良師”

學校如是註解

這對杏林伉儷的人生

在胡素秋逝世4年後

人們看到這對醫學伉儷

再次並肩站在一起時

無不瞬間落下眼淚

“感到他們‘重生’了

一起回到另外一個講臺”

他离世14年后,与妻子在母校“重逢”…所有人都泪目了

圖為李秉權、胡素秋夫婦在珠海合影。昆明醫科大學供圖。

雲南的傳奇伉儷

丈夫親自操刀救妻

李秉權和胡素秋

是雲南著名的醫學教授

他們一個是雲南神經外科奠基人

在雲南率先施行開顱手術

顯微神經外科手術和顱內外血管吻合術等

首次施行“人體大腦半球切除術”

與昆醫附一院五官科合作施行全國首例

“經顱中窩硬腦膜外進路面神經移植術”

開創“顱骨大骨瓣切除並腦室外引流聯合減壓法”

搶救顱腦火器傷員

被授予解放軍一等功

在國內首次為一雙頭畸形人

成功切除寄生性小頭等

他离世14年后,与妻子在母校“重逢”…所有人都泪目了

圖為李秉權在做手術。昆明醫科大學供圖。

一個是雲南婦產科專家

開創了多項省內新手術

編寫中國第一部《婦女更年期衛生》

及多種培訓教材講義和講稿

他离世14年后,与妻子在母校“重逢”…所有人都泪目了

圖為胡素秋早年工作照。昆明醫科大學供圖。

同時,他們也是雲南的傳奇伉儷

一個是來自騰衝的寒門孤兒

幼年時父母先後因病去世

靠兄嫂三架織布機織布賣布讀到高中畢業

後又步行兩個月到昆明投靠同鄉

辛亥革命元老李根源

考取雲大醫學院(昆明醫科大學前身)

他离世14年后,与妻子在母校“重逢”…所有人都泪目了

圖為上世紀40年代雲大醫學院實驗樓——澄農館。昆明醫科大學供圖。

一個是護國戰爭名將

曾任雲南省代主席胡瑛的千金

他离世14年后,与妻子在母校“重逢”…所有人都泪目了

圖為胡素秋大學畢業照。昆明醫科大學供圖。

1949年12月底

兩人締結婚姻

彼時,著名抗日愛國將領

雲南起義領導者盧漢還來參加喜宴

送上“繡花喜帳”

新中國成立後

夫婦兩人作為醫學人才於1950年

圖為李秉權、胡素秋結婚照。昆明醫科大學供圖。

1956 年昆明醫學院建立

夫婦倆成為昆醫首批教師和醫生

從那時起,他們再沒離開過醫學領域

直到去世前幾年

還堅持在專家門診坐診

在李秉權、胡素秋的兒子李向新的記憶中

小時候,父母太忙

一家人過著一種奇特的生活:

大家都是各自去食堂吃飯

甚至過年也吃食堂

父母難得一同在家吃飯

談的也都是各自新收了什麼病人、怎樣處理

往往一天忙了十幾個小時後

兩人還在深夜讀書著文

有時深夜當班回家,來不及做飯

家裡就常備點心和餅乾以便充飢

他离世14年后,与妻子在母校“重逢”…所有人都泪目了

圖為李秉權、胡素秋夫婦在家中合影。昆明醫科大學供圖。

“兩老把一生都投入

到他們熱愛的醫學事業中

無暇照顧子女,常常也顧不上彼此”

李秉權、胡素秋的大女婿林文俏

在回憶岳父岳母的文章中曾寫道:

“胡素秋子宮切除手術中發生大出血休克

李秉權因為有病人要搶救

未能守護妻子

後來,胡素秋跌倒腦出血

近七十高齡的李秉權親自操刀

把妻子從死亡線上搶救回來

為醫學捐獻遺體

死亡,是生命的另一種開始

晚年,李秉權、胡素秋夫婦

又做了同一個決定——

百年後把遺體捐獻出來

2000年,夫婦倆一起填寫了遺體捐獻表

他离世14年后,与妻子在母校“重逢”…所有人都泪目了

圖為胡素秋遺囑。昆明醫科大學供圖。

李向新稱

父親公開要捐獻遺體的決定時

同為醫生的他也難以接受

沉默著走出房間

在冷靜一段時間後

他回到房間

選擇尊重父親的意願

“在我選擇學醫時,父親就跟我說

‘從醫不是職業,而是事業

作為一份事業,你要奉獻一生’”

李向新說,“父親晚年時常常感慨

他大學時代由於教學標本極少

只能和同學頂著日機的轟炸

去圓通山亂葬崗找無名屍骨做醫學標本

我想,作為醫生和老師

他比誰都明白醫學標本的重要性”

他离世14年后,与妻子在母校“重逢”…所有人都泪目了

圖為李秉權生命最後歲月。昆明醫科大學供圖。

事實上,李秉權去世後

在捐獻遺體時

遭到部分家屬的反對

“‘禮有五經,莫重於祭’

遺體捐了,讓後人去何處祭拜?”

李秉權、胡素秋的大女婿林文俏稱

當時,他還打電話給姨妹

勸他們不要簽字

林文俏也勸自己的妻子

岳父母如果一定要捐獻

可留下一點骨灰,葬於公墓

但姨妹和妻子都斷然拒絕了

因為這有悖於老人的遺願

他离世14年后,与妻子在母校“重逢”…所有人都泪目了

圖為昆明醫科大學接受李秉權後人贈送的遺物——李秉權80餘歲高齡坐診時的工作卡。劉冉陽攝。

“2012年,我們回到昆明

第一次在昆明醫科大學的生命科學館裡

見到岳父的骨骼標本

當目光落到骨架左側的

李秉權教授生平’幾個字時

妻子頓時熱淚盈眶

她沒有想到,一別七年

父女竟會以這種方式重逢”

林文俏說,那一次

他理解了岳父

也理解了自己的妻子

他离世14年后,与妻子在母校“重逢”…所有人都泪目了

圖為李秉權、胡素秋後人。劉冉陽攝。

9月25日,看到

岳父岳母重新並肩“站”在一起

林文俏再次熱淚盈眶

“感覺他們‘重生’了

以一種特殊的方式在延續他們的愛情

也回到他們熱愛的講臺

世世代代向學生傳授人體骨架奧秘

傳授這種精神”

當日的這場“重逢”

也深深震撼昆明醫科大學的

“90後”“00後”學生們

大家紛紛為

李秉權、胡素秋獻上致敬的菊花

他离世14年后,与妻子在母校“重逢”…所有人都泪目了

圖為李秉權、胡素秋的親友及昆明醫科大學師生鞠躬致敬。劉冉陽攝。

“李秉權、胡素秋教授無私奉獻的事蹟

讓我們感受到醫者的情懷

也明白生命的意義

死亡不是終結

而是另一種開始”

昆明醫科大學學生農天棋說

事實上,在李秉權、胡素秋夫婦“重逢”的

人體科學館內

還有著眾多捐獻者的標本群體

數據顯示,1990年至2016年

向昆明醫科大學

申請志願捐獻遺體的民眾已達600人

其中85名捐獻者完成了夙願

他們中,有離退休幹部、高級工程師

也有中學校長和老革命家

他离世14年后,与妻子在母校“重逢”…所有人都泪目了

圖為昆明醫科大學人體科學館的捐獻牆。劉冉陽攝。

“生為人民服務,逝為醫學獻身”

在昆明醫科大學生命科學館的捐獻牆上

抬頭寫著這麼幾個字

而入館須知裡

學校告誡學子:

“人體標本是具有非凡勇氣的遺體捐獻者們

生命的另一種延續

敬重無語良師

志做醫學精英”

向這對為共和國醫學事業

燃燒到生命最後一刻

又毫無保留奉獻了自己一切的

醫學伉儷

李秉權、胡素秋教授

致 敬!

來源:中國新聞社(ID:CNS195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