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年的復州鼓樂—與神靈相通的音樂 尤其是在喪事上廣泛使用


復州,位於遼東半島的南部,自明朝建州後,主要管轄現在的瓦房店市全部,莊河市、普蘭店市和蓋州市各一部分,是遼南地區的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中心。

悠揚、悠遠、悠久……源遠流長,神奇、神韻、傳承……喜聞樂見。復州鼓樂——這一在遼南沃土上誕生的大連市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距今已有500年左右的歷史。幾百年來,這門古老的藝術經歷了多次朝代更迭和歷史的變遷歷經風雨一路走來,為百姓的生活帶來了無盡的歡樂和欣慰。

復州鼓樂是一種主要用於喪葬、嫁娶、節慶、廟會等民俗性的音樂活動。鼓樂亦稱吹打樂,其樂件主要有嗩吶、管子、笙、笛子、三絃和打擊樂堂鼓、大鑼、鐃鈸、手鑼、小鈸、梆子等。

封建統治者歧視鼓樂藝人,特別是清朝規定吹鼓手的子弟不許考取功名,因此,做父母的都不允許自己的孩子學鼓樂,儘管吹鼓手的收入相對高於農民,儘管民間鼓樂深受人們的喜愛,但是,當時從事這個行當的人寥寥,民間鼓樂班寥寥。

到了民國年間,鼓樂藝人不再受歧視了,而且收入也頗豐,這時學鼓樂的人越來越多。在這個時期,復州地區方圓幾里就有一個鼓樂班,這個時期,是復州地區民間鼓樂最活躍的時期。

在“破四舊,立四新”運動,許多民間優秀的經典曲譜被燒燬或丟失,鼓樂藝人也改行從事其它工作,民間鼓樂活動完全停止。改革開放後,復州鼓樂班開始活動,但規模不大,人數不多。更由於民間鼓樂老藝人的逝去或生病,年輕人又不願學,致使復州鼓樂後繼乏人,瀕臨消亡境地。

復州鼓樂作為我國傳統民間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儘管歷經風雨,但並沒有阻隔和磨滅它在廣大人民群眾中的影響和人們對它的感情。相反,由於它的樂器多樣、曲目繁多、形式各異、曲調優美、作用廣泛而深受人們的喜愛。

作為“非遺”項目,近些年來複州鼓樂得到了良好的保護與傳承,湧現出眾多青年人,讓這一古老的文化煥發了新生,呈現出勃勃生機。時至今日,復州鼓樂在節日慶典、重大活動、文體賽事等活動中,仍然是不可替代的重要藝術形式,在遼南廣大地區產生著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分享到:


相關文章: